?

學科德育:“滲透”“融入”還是“體現”

2014-03-13 17:25劉慧李澤龍
中國德育 2014年3期
關鍵詞:滲透學科德育

劉慧 李澤龍

摘要 提高德育實效性,需要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重新審視。就詞源本身和現實德育問題來考察,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均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這是導致德育實效性差的一個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學科之中,學科教學應將德育“體現”出來,而不是“滲透”或“融入”進去。

關 鍵 詞 德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德育融入;德育體現

作者簡介 劉慧,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澤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德育實效性問題一直是教育關注的重點。筆者認為,要解決德育實效性問題,德育與學科教學之間關系的定位與理解,需要重新審視。

一、對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理性審視

目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主要表述為“滲透”或“融入”?!皾B透”與“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問題有哪些呢?

(一)“滲透”與“融入”意在兩物之交融

“滲透”一詞產生于近現代,在我國古代并沒有出現。古代一般都將“滲”和“漉”連在一起表達意思?!墩f文》曰:“滲,下漉也?!盵1]370“滲”指液體向下滴流。而“透”作為動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取跳躍之意?!墩f文新附》曰:“透,跳也?!盵1]347二是取穿過、透過之意?!缎煜伎陀斡洝び吸S山記》中有“漸漸透出”,這里“透”即為漸漸穿過的意思?!稘h語大辭典》中“滲透”被解釋為: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從某一方面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萍忌?,將“滲透”定義為:當利用半透膜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開時,濃度較低的溶液中的溶劑(如水)自動地透過半透膜流向濃度較高的溶液,直到化學位平衡為止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不同的物體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梢?,“滲”是指某一事物從一個區域范圍向另外一個區域范圍慢慢進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區域范圍并沒有這一事物?!巴浮笔侵改骋皇挛锎┻^或跳過一個區域范圍進入另一區域范圍?!皾B”“透”意思接近,兩者連在一起使用,意在強調兩種不同事物通過運動而交融。

從詞源上來看,按照《說文》的解釋,“融”本義為冰雪等化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騰?!叭凇庇忠曛笌追N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義為進來、進去之意?!墩f文》曰:入,內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融入”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詞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質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種物質融入另一種物質。二是指非物質形態的融合,如一個人或群組從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個群組,成為一個更大的群組。在用于人的范疇時,更多的是指精神層級的融合和接納。由此來看,“融”本身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態之間的變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為一體。而“融入”一詞的基本涵義則完全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無形的兩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納。

(二)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

將“滲透”與德育相連,形成了“德育滲透”之說。對德育滲透的界定,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如“所謂滲透性,是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輸而言的,是指結合教學、管理等業務工作一道進行并貫穿和滲透其中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徑和原則”[2],如“德育滲透是指將德育目標通過各種途徑,依據德育與其它領域的聯系,運用各種手段與措施以不易察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德育內容緩慢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3],等等。據此理解,德育和學科教學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滲透是德育進入學科教學原則、方式、途徑。

德育融入是另一種對德育與學科教學關系的理解。如,高校學科德育滲透要把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要把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要把德育過程融入教學過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要把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4]。在中小學,德育融入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鹽說”,即將德育與學科教學視為“鹽與湯”的關系,將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鹽,將學科教學比喻成湯。在日常生活中,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單獨使用,融在湯菜中,方顯湯菜之美味、鹽之價值。由此來啟示教師,要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樣教學才有意義?!暗掠躯},教學為湯”這一比喻還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了兩件事。

由此可見,無論是德育滲透,還是德育融入,都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兩件事,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學本身也沒有德育之意。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實質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

(三)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之危害

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帶來教師認識上與行動上的誤區,是學校德育實效難以真正提高的癥結所在。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分”的,學科教學失去了德育之魂而降為單純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分”的,一些教師心中、眼中只有教材、考試、分數,而沒有了學生、生命、成長。

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導致教師難以從源頭上認識學科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導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將德育與學科教學分離開來。但為了完成三維課程目標,教師還不得不在學科教學中生硬地“加入”德育內容,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流于形式等現象廣泛存在。從表面上看,教學中是有了德育,但實質還是一種“無教育的教學”。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元的存在,一些教師對德育也難免不抱著可做可不做的態度。面對繁重的學科教學任務,教師已然沒有精力再去思考和實施德育滲透。教師會主觀認為,自己只要搞好自己教學就可以了。

可見,由于在根源上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所以造成現實中無論是采用“滲透”還是“融入”的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好兩者的關系。德育依舊是德育,學科教學依舊是學科教學,育人與教書仍在兩個維度下各自為戰,德育與學科教學難以逃脫“兩張皮”的命運。

二、學科德育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一體共在”

赫爾巴特早就表達過“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麥克萊倫也曾說過,沒有道德性的“教”(如訓練、灌輸、建立條件反射等)是“教”的“贗品”,有道德性的“教”才是“教”的真品??梢?,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一體共在”的,而非外在生生“滲透”進去。

(一)學科中蘊含德育

學科中蘊含德育元素,“文以載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描述恩師給予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的同時,還從側面反映了藤野先生作為一名教師高尚的師德。又如,在高中數學數列一章的教學中,可以介紹數學家高斯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的事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再如,音樂教材中《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等催人向上的歌曲,不僅從正面介紹歌曲內容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向人傳遞熱愛祖國的信念,而且從側面介紹作者生平也是一次德育機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內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笨梢?,德育不是學科教學的“身外之物”,而是其本身的“應有之物”。

(二)德育應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出來

既然德育是學科教學“應有之物”,那么學科教學中就應該將德育“體現”出來。何謂“體現”?回到詞源來看,“體”本義指身體,引申指手腳、四肢,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體”即指人的兩手兩足?!绑w”用作動詞,表示親身體驗、實行,如成語“身體力行”[5]?!艾F”在古代寫作“見”,本義為顯現、出現、實現的意思?!艾F”作動詞時又有顯露、表現之意?!绑w現”,謂本性表現于外,引申為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一事物上具體表現出來?!绑w現”比喻某一種事物自身內的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種契機下顯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由此看來,所謂學科教學中體現德育,就是使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德育之本性、德育之元素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顯現出來??梢哉f,德育體現是對學科德育的真正回歸和踐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滲透或融入。

三、德育體現如何在學科教學實現

學科德育是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挖掘出來,自然地體現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并促使學生感悟,從而實現其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德育體現?這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處在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其教育智慧“挖掘”“呈現”“促悟”。

(一)教師要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挖掘”出來

在教學中,學科中的德育與學科的關系一般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顯性存在的關系,通常稱之為顯性德育;二是蘊含在學科中的隱性關系,通常稱之為隱性德育。前者可以通過學科內容的知識點直接反映出來,后者一般不直接與學科知識點掛鉤,而是蘊含于學科教學的組織形式、知識價值觀中。這就需要教師有強烈的德育意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智慧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將其挖掘出來。朱小蔓教授曾從學科分類角度,將不同學科內容、師生關系、教師角色、教學方式等所蘊含的道德資源做了歸納與總結。[6]

(二)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將德育“呈現”出來

僅僅將德育內容“挖掘”出來,還不足以使學科德育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巴诰颉敝凇绑w現”少了一個環節,即“呈現”。也就是說,教師在將學科德育的內容“挖掘”出來之后,還要使其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呈現”或“表現”出來。學科德育不止是“挖到”,更是使之“現出”。也就是說,學科德育體現,首先強調的是回到學科本身挖掘德育元素,是一種內涵式德育;同時,還應注重將所挖掘出來的學科本有的德育顯現、實現出來,是一種過程式德育。

這是學科德育的核心環節。教師在這里需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三個環節上入手,依據德育目標和內容,結合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根據年級要求和學科自身特點將德育元素有層次、有側重點、有系列地體現出來,并貫穿教學始終。

(三)教師要在學科德育過程中使學生“感悟”

德育落腳于學生,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德育,并將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或激發、促進了學生德性的成長,才可以說學科德育真正體現出來了,這樣的德育才具有實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體驗,讓學生做一個道德判斷的主體,促使學生悟出德育的真諦,即“促悟”。怎樣才能“促悟”呢?在這里,教師可以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在課堂與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借鑒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和學生進行一些交流和對話,引發學生對課本上問題進行理性的道德思考,在思考之后加以判斷,悟出相應的道德,做出相應的選擇;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躬行實踐”,在活動中去細心感受和體會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并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情感狀態,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自我空間,讓學生在真誠談論的道德問題上進行一種自發、自覺的道德學習,從而在感性層面上悟出道德。

總之,德育并不是從外界滲透進學科教學之中,而是原本就存在于各學科之中。德育與各學科教學是“一體共在”的,教師教學不但要關注學科知識本身,更要關注德育內容,尤其是潛在的德育內容,要積極主動深入挖掘、分析德育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使之“體現”出來。學科教學不能沒有德育,學科教學只有體現了德育,才可能說真正完成了自身的任務?!?/p>

參考文獻:

[1]張章.說文解字:下[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2]劉德仿,袁洪志,李軍.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0(10):49-50.

[3]陳發軍.課堂德育滲透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曹明,吳恒仲.高校學科德育滲透應注重五個“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128-129.

[5]張章.說文解字:上[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66.

[6]朱小蔓.對策與建議:2005—2006年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52.

責任編輯/劉 燁

猜你喜歡
滲透學科德育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超學科”來啦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學生獲獎及學科競賽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高?!暗掠秊橄取钡睦碚?、實施及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