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教師眼中的德育好教材

2014-03-13 17:30施健
中國德育 2014年3期
關鍵詞:鄰里建構道德

近日有幸參與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的修訂編寫工作,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我們應該給學生呈現什么樣的德育教材?什么樣的德育教材才算是好教材呢?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認為一部好的德育教材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一是凸顯核心價值

德育教材是廣大師生進行道德學習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載體,處于德育課程資源的首席地位,它承載著培養未來公民道德素養、道德能力、道德精神的重任。因此,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國家意志,是編寫德育教材的重中之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內核和生命之魂,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核心價值的精髓,是德育教材建構的精神支撐與價值取向。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耙詯蹏髁x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華夏之子深入骨髓、植根于心靈深處的精神品質,是我們偉大民族發展變遷過程中永恒不變的鮮明特征。因此,一部優秀的德育教材,要能找尋到民族的精氣神,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讓中華民族的根深深扎進學生稚嫩的心田。以現行蘇教版品社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教材單元主題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安排了《讓我們來尋根》《大好河山任我游》《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上)和《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下)四課,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了解我們的祖先,找尋維系中華民族的根,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他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

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精神動力。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德育教材在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應該滲透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特征。在現行蘇教版品社教材五年級上冊《我心中的那顆“星”》這篇文章里,選擇了中國首位航天英雄—楊利偉的飛天壯舉作為榜樣素材,引領學生分享自己心中的那顆“星”,透過楊利偉鮮為人知的訓練生活,讓學生感悟到夢想成真,必定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要實現偉大而美麗的中國夢,需要全體中國人為之努力奮斗。

整體反觀品生與品社教材,應該說核心價值觀都有所滲透,但還沒有達到全面與均衡,在內容的分配比例上有些失衡,能反映時代精神的題材設計不多。另外滲透的方式不太豐富,也不適當,灌輸講解的方式依然居多,缺乏童真、童心、童趣。有些教材光注意了開發、綜合、活動的設計,而忽略了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所以,理想的德育教材能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通過學生喜聞樂見、行之有效的滲透方式,讓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的心田生根、開花、結果。

二是落實課程內容

2011版的品生、品社《課程標準》是德育教材編寫的章法。它與教材之間是一種決定與被決定,反映與被反映,規約與被規約的相互關系。因此,一部理想的德育教材能遵循課程性質,選用切合師生進行道德學習的生活素材,準確、完整地反映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和要求,把好品德教學方向關。

以現行蘇教版品社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鄰里生活”為例,教材共安排了三篇課文:《鄰居家的小伙伴》《不給鄰居添麻煩》《快樂的鄰里生活》,相對應的課程內容為:“懂得鄰里生活中講道德、守規則,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根據課程內容點反觀這三篇課文,感覺教材中“我”的味道似乎多了些,而“學生”的味道少了些,缺少群體生活中公民意識的滲透。學生學完后對鄰里之間應該遵守哪些道德規則是比較模糊的,也缺少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經典文化支撐。

因此,我們在教材修訂編寫時,依據課標內容設想單元主題改為“我們做個好鄰居”,價值引領鮮明;三篇課文的題目設想改為《我家的左鄰右舍》《鄰里相處要和睦》《我為鄰里做什么》,把個體的“我”盡量放進一個與之息息相關的鄰里群體生活中;期望透過“鄰里生活寫真”“鄰里伙伴快樂多”“經典故事分享”“小麻煩能解決”“小小討論臺”“我們都是守望者”等主要活動板塊的設計,讓學生慢慢理解鄰里之間互相尊重、理解、幫助、守望等道德規則,并通過量力實踐,營造一種文明而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型睦鄰關系。

品生與品社課都是一門養成課程、綜合課程。2011版品生課標中明確指出,本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2011版品社課標中也明確指出,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因而,德育教材中所呈現的素材無論是選擇的內容、活動的方式,還是學生獲得認知與技能都應該是綜合的,突顯出“品德—生活—社會”之間的高度融合。

三是遵循德性規律

學生德性的養成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分階段、逐步發展形成的過程。研究表明,學生德性的發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內在品德的完善,向真、向善、向美等優秀品質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離不開學生內生自覺的正確選擇。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道德學習回歸生活,但這種回歸其實在教材中沒有深入設計,缺乏真正高于生活的理性回歸,未能有效地體現出引導生活、超越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從品德教學一線的實際情況來看,教材還只是停留在為教師的“教”提供素材這個層面,未能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伙伴”與指引。因而,由于德育教材沒有能從真正意義上改善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學生的道德學習依然受灌輸、外加的束縛,停留在對道德知識的了解,未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行為道德水平。這樣導致品德教學要么繼續流于形式,要么成為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圣人教化,甚至壓抑了學生核心生活中可以涵養自身的部分。

由此可見,一部優秀的德育教材,一定是站在學生的視角,科學遵循學生德性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和學習能力,呈現給學生的是真實可信、立體多元的生活題材,更重要的是通過巧妙的設計使教材轉化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創設道德實踐、道德判斷、道德選擇等自我建構的機會和環境。

四是注重自我建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是由內部與外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包括需求、興趣、態度等心理過程,而外部則包括外界環境、人的影響。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由主觀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情境、協作、會話及意義建構”是四大最重要的環境要素,對于學生的道德學習具有重要的建構意義。

教材能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符合其發展需要的適量的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教材最好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具體的、可供選擇的研究策略,這樣能助推學生進行自我建構。還是以蘇教版品社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鄰里生活”(設想主題改為“我們做個好鄰居”)為例。鄰里生活與交往是社會教育的一個縮影與重要場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高樓大廈,被嵌入格式化的、彼此隔絕的物理空間之中。這種生活空間導致了現代人際關系、鄰里關系的淡漠,互不關心。另一個導致鄰里生活出現矛盾的就是擾民現象,缺乏社會公德意識。針對這樣的鄰里生活,現行教材中設計了一個版塊“有了麻煩怎么辦?”其中一個問題情境是這樣的:樓上叔叔家養的鴿子將糞便拉到我們家窗臺上了,很臟,我們家是忍一忍呢,還是找他們說理呢?如果找他們說理,他們不理我們,該怎么辦呢?你們家遇到過什么麻煩嗎?當時是怎么處理的?還有其它處理方法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充分發表真實的想法和看法,同時,通過“情境”在與學習伙伴的協商、會話、思辨過程中,逐步進行價值澄清,將新的認識與已有的經驗進行順應或同化,從而完成自己對“鄰居給自己添了麻煩怎么辦?”這個問題解決策略的建構。

當代西方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代表人物美國道德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指出,由道德困境而激發的道德沖突從而達到一定的道德行為選擇是發展學生道德判斷水平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參與道德行動,才有可能進行道德判斷活動,才能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所以筆者認為“思辨、建構、行動”是德育好教材不可或缺的元素。

總之,如果我們的德育教材能夠把握住“核心價值、課程內容、德性規律、自我建構”等四個要素,再加上適當的結構設計以及審美處理的話,那一定是當之無愧的好教材了。

【施健,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楊艷利

猜你喜歡
鄰里建構道德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鄰里+”鑄就崇川社會治理“小康夢”
鄰里圖書館
跟蹤導練(五)(2)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道德
鄰里之間
建構游戲玩不夠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