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料創始人的故事

2014-03-19 07:13宋健華
食品與生活 2014年3期
關鍵詞:醬園郫縣調味品

宋健華

連云港滴醋——汪懿余

“汪恕有”滴醋是江蘇連云港古鎮板浦的傳統名特調味品。其創始人汪懿余(約1633~1714 年)于清康熙初年從安徽歙縣遷居板浦大寺巷。起初在家中建一作坊,靠熬“老糖”出售維生, 后改用高粱釀制食醋。他精明能干、心靈手巧,悉心鉆研制醋配方,不斷改進操作工藝,很快摸索出一整套技術,使醋質越做越好。他做出來的醋色澤清澈無渾濁,酸度濃醇而不厭,每次食用只需數滴則味美津香、醇厚悠長,因而人們稱之為“滴醋”。

康熙十四年(1675 年),汪懿余在當時的板浦場鹽課司大使田種玉的支持和倡導下,在自家作坊門口掛上了“汪恕有”的招牌,兩旁貼有蘇東坡為汪氏族譜題寫的“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財”。自此,“汪恕有”滴醋名聲在外。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左右,汪懿余病逝,享年81 歲,其子燦玉、燦文二人繼承父業,以制醋為生。到汪氏第五代時,作坊又遷至靠近鎮區中心的小巷內。這條巷子被人們稱為“汪醋巷”, 此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才子袁枚對板浦汪氏滴醋早有耳聞,只是沒有仔細研究過。他打算寫一部烹飪專著,但其中的“作料”一節,因品嘗許多地方名醋都不甚滿意而犯難。不久,40 歲的袁枚辭去江寧縣令職務, 親自到板浦考察,并購了一壇汪氏滴醋, 用該醋烹制了一碟糖醋魚,嘗后認為名不虛傳。袁枚回到南京后即隱退小倉山隨園,特地用“汪恕有”滴醋和鎮江、浦口等地名醋各做了一盤菜肴,邀請官朋詩友一同品嘗欣賞,結果眾人齊聲稱贊用板浦滴醋烹制的菜肴味道最佳。袁枚在《隨園食單》的“作料”一章中特別推崇板浦的“汪恕有”滴醋。他寫道:“廚者作料, 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資,雖涂抹, 而敝衣藍褸,西子亦難以為容……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敝两癜迤诌€流傳著“袁子才巧做糖醋魚,‘汪恕有名傳吃食譜”的佳話呢 !

太倉糟油——李梧江

清嘉慶年間,江蘇太倉有個商人李梧江同時經營著幾個釀造作坊,買賣做得很大。

一天,他來到釀酒作坊“老意誠”, 一邊看著伙計們干活,一邊想:能不能在酒漿里再加些配料,做成另外一種美味的液體調味品呢?他決定親自試制。先將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入缸發酵50 多天,釀成酒漿原液;然后, 在酒漿原液中加入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椒、麥曲、鹽等20 多種配料,并使其定型。經過一段時間的密封,其色味俱佳,品嘗者均贊不絕口。李梧江喜出望外,將此調味品定名為糟油。

一次,李梧江在無意中發現,在糟油中兌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味道更佳,而且時間越長,糟油越香。憑借改進后的糟油,“老意誠”在太倉縣已是家喻戶曉。

當時,太倉縣有一個叫錢調甫的人, 在河南當巡撫。有一年,錢巡撫回鄉省親, 見糟油味道香美,便帶了些回去巴結李鴻章。李鴻章品嘗了糟油后,拍案叫絕, 并將此罕品又獻給了慈禧太后。一天, 慈禧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鴻章送來的糟油,便命人往幾盤冷菜上澆了點兒。慈禧嘗后,胃口大開。李鴻章見太后愛吃,就派專人到太倉縣定購。自此以后, 老意誠店內掛出了“進貢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興隆,聲譽日上。

太倉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關鍵在于“老意誠”在糟油中兌入特有的陳年糟油底子,多年來,這陳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誠”的命根子。在幾次動亂中, “老意誠”總是千方百計、不惜代價地保存糟油底子,才使得太倉糟油一直流傳下來。

郫縣豆瓣——陳守信

郫縣豆瓣是四川郫縣最著名的特產,也是烹制川菜的必備調料,被譽為“川菜之魂”。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逸仙來到四川郫縣,為養家糊口生產出鹽漬鮮紅細辣椒,就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因經營得法,生意日漸興隆,形成前店后廠。至咸豐四年(1854 年),陳家后人陳守信繼承經營。陳守信和他的“益豐和”醬園也被人奉為“郫縣豆瓣”王牌之一。

光緒二十年(1894 年),陳守信病逝, 醬園由其第六子陳竹安繼承經營。這陳竹安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他的管理下,郫縣豆瓣的生產工藝漸趨完善, 年產量大幅上升,達到三四萬斤。善做生意的陳竹安十分重視產品質量的研究和改進,他在起居室內擺滿了小缸小碟, 采取各種豆油、豆瓣樣品,經常嘗試品味。產品稍不合格,立即命手下改進等級貨號,或星夜返工重來。故當時“益豐和” 醬園信譽很高,遠近馳名,銷售火爆, 以至“益豐和”的陳貨,商標印戳年深日久,字跡模糊,仍深得顧主青睞。

不久,郫縣東街又出現了一家醬園, 是彭縣人龔鹿賓開設的“元豐源”醬園。它的出現,打破了陳竹安獨家經營的局面,也拉開了兩家醬園互相競爭的序幕。

兩家醬園對豆瓣醬的工藝技術互相保密,甚至連工匠也不準相互往來。更有趣的是,“益豐和”多年使用的配料秤桿, 竟是一根又粗又長,油光滑亮的青杠木鋤把,上面連秤星都沒有,使用時全憑老板心中暗記為準,連工匠也不得要領。

1953 年,政府將“益豐和”號醬園和“元豐源”號醬園進行公私合營,改為國營郫縣豆瓣廠,生產的郫縣豆瓣也更名為“鵑城”牌郫縣豆瓣。目前,郫縣豆瓣已享譽國內外,年產值達15 億元。

十三香——王守義

“興隆堂”始創于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專營草藥、香料,其創始人原為官宦之家,善烹飪,后辭官在開封開藥鋪,取名“興隆堂”。公元1101 年, 興隆堂推出一種秘制調料,因其性能獨特而名揚東京,并被收入御膳,供宮廷享用。

19 世紀50 年代末,“興隆堂”的繼承人王守義從祖父手中繼承了這一秘方之后,在其基礎上依據特定的人文、風俗習慣,容納中國傳統調味、藥療、保健為一體的食療觀念,再結合各種藥材香料特點、藥性和食療作用,研制成一種風味獨特的調味品。這種調味品由20 多種中藥材及香料配制而成,具有解膻提鮮、去邪掩腥、健脾開胃、香味濃郁的特點,王守義給調味品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十三香”。實際上,“十三香”并非13 種原料構成,而是以花椒、胡椒、丁香、草果、大茴、桂皮、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20 多種純天然中藥材加工而成。

如今,公司以王氏祖傳秘方“十三香” 為基礎,以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保障,研制開發了“麻辣鮮”、“包子餃子調料”、“燉肉料”、“燉雞料”、“燉魚料”、“涼拌菜調料”、“炸雞料”、“精姜粉”、“孜然粉”、“海鮮調料”、“白胡椒粉”等40 多個品種、100 多種規格的王守義清真系列調味品。endprint

猜你喜歡
醬園郫縣調味品
傳統郫縣豆瓣和紅油郫縣豆瓣后發酵過程中風味成分的差異分析
《中國調味品》(月刊)
我是“調味品”
《中國調味品》
郫縣豆瓣中一株耐鹽酵母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發酵性能
老長沙人的醬園生活
老長沙人的醬園生活
舊時鎮江醬園
郫縣豆瓣:打造區域品牌樣板
調味品的營養化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