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傳統文化與青少年道德人格培養

2014-03-25 07:41
關鍵詞:皖北人格道德

吳 云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高國家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方向、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精髓,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區域傳統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特定的內涵。它哲理深邃,底蘊厚重,輝煌燦爛。它是一個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道德實踐的升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歷史沉淀。其突出特點就是源于生活,直面人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是我們加強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加強青少年道德人格培養的必要性

當代青少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他們的思想觀念充滿了現代意識和活力。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家庭結構的轉型,在當下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特定社會背景下,在傳統的道德價值體系面臨著激烈的震蕩、沖突和毀損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他們的心靈正經歷著內心的迷茫與掙扎。隨之而來的是問題青少年也越來越多。具體表現為社會公德缺失,誠信意識淡薄,意志薄弱,紀律松懈,心理脆弱,懼怕競爭,貪圖安逸,價值取向模糊,利益觀念混亂。在個人與集體的權衡中,個人為先;在奉獻與索取的天平上,索取為先,在奮斗與享受的選擇中,享受為先。孝敬感恩之情日趨淡化,感激之心日漸減少,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弱態和消解趨勢,學校的正面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在青少年的知識結構和道德觀念中,既缺少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底蘊,又缺少對于區域傳統文化的了解,致使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處在斷裂與沖突之中,道德行為方式陷入失范的泥沼之中。中國的傳統美德處在消逝的邊緣,直接導致了青少年道德人格出現叛逆性、偏執性、兩面性、依附性和自戀性等傾向。民族虛無主義不斷滋生,民族自信心逐漸喪失。

當代青少年承載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少年興則民族興,少年強則國家強。在這承前啟后的關鍵時刻,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有責任、有義務去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提煉多元道德因子,凝練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創造性地與現代道德相融合,實現青少年的道德教化。

二、皖北傳統文化概述

皖北地區(包括蚌埠、宿州、淮北、阜陽、亳州、淮南)總面積38 896.58平方公里,人口3 047.2萬人。這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地勢平坦,一望無垠,廣袤百里,是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皖北人民勤勞質樸、尊禮守義。歷史文化燦爛輝煌、類型繁多、風格迥異、遺存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著豐厚的道德教育資源。這里歷史悠久,最早的縣城始建于殷商時代,秦、漢、魏、晉、唐均在此設縣。這里人杰地靈,英雄輩出,誕生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歷史名人達120余人。4 200年前,大禹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西周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在這里輔佐文王,共舉王道;春秋時期的“管鮑之交”讓分金、讓賢的美德傳為千古佳話;道教鼻祖——老子、莊子曾經在這里問學,留下了千古名著;春秋吳國大臣伍子胥,戰國末期的甘羅,年十二,出奇計馳名列國;叱咤風云的人物楚國名將養由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2 200年前的垓下悲歌,成就了劉邦一代霸業;三國名將呂蒙,南宋張浚、韓世忠抵御外侮,抗擊金兵可歌可泣;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一代巾幗英雄;清末張樂行的捻軍起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印記。這里是東漢文學家蔡邕、詩人蔡文姬的故鄉,“峨冠博雅”的飽學之士劉伶、嵇康、嵇紹,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戴逵、戴禺頁,明末著名詩人劉體仁等,都曾在這塊土地上寫下了許多悲壯激越的詩篇。

近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雪楓將軍陵墓和紀念碑坐落于此,這里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后方指揮部所在地,也是我軍著名的愛兵愛民模范和殺敵英雄王克勤的出生地。這里的人民長期為淮河流域防洪保安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溫家寶總理譽為“王家壩精神”。這里還有勤勞勇敢、開拓進取、樂觀自信、無私奉獻的農民工精神,涌現出了見義勇為英雄姚仁全、徐義勝,感動中國人物劉麗等杰出典范。

7 300年前的淮河流域人類文明雙墩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找母橋、一人巷等美好傳說,人們今天依然傳唱。

質樸的淮河兒女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皖北民俗文化:泗州戲、鳳陽花鼓燈、淮北梆子、濉溪“淮北大鼓”、太和清音、阜南嗨子戲、界首漁鼓、亳州二夾弦、大班會、肘擱、展溝九曲黃河燈陣;阜陽黑陶、刻銅、民間刺繡、谷物畫、剪紙和變臉;宿州的雜技,蕭縣的國畫,碭山的武術,亳州花戲樓的磚雕、木雕,蒙城的泥塑、靈璧鐘馗畫和奇石。

皖北的名勝古跡更是舉不勝舉:壽縣古城墻,淮北與宿州有現代戰場遺跡的紅色旅游資源和楚漢歷史文化的淵源?;春游幕杏写笥碇嗡サ赜斡[、蚌埠的禹墟考古現場與明皇故里,宿州垓下古戰場、蒙城莊周故里文化等。鳳陽“小崗村”獨具特色;阜陽西湖風景區具有歐蘇歷史文化底蘊;八里河和迪溝風景區令人目不暇接。

悠久的歷史淵源,豐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皖北人民淳樸友善的禮儀風尚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造就了皖北人民的堅強品格。這些承載著人類美德的皖北傳統文化精髓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一脈相承,皖北文明必將在歷史和現實的激蕩中煥發青春。

三、皖北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皖北傳統文化是皖北人民幾千年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它所倡導的道德規范和中國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皖北傳統文化強調整體意識,把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原則是皖北傳統文化最高的理想道德人格和精神追求。主張和為貴,強調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弘揚公正、公平。在追求精神生活上,崇尚道德理想、道德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甚至超過生命;在公私關系問題上,要求消除私欲;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以國家利益為重,整體重于個體,義務和責任重于泰山;在義利關系問題上,重義而輕利,為了公平和正義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推崇人際和諧,講求謙敬禮讓,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表里如一,為人真誠,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在家庭親子倫理關系中,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注重言傳身教,長幼有序。

皖北傳統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革命精神對青少年心靈的影響和道德的凈化具有特殊功能,對于建構青少年豐富和諧的內心世界和健全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皖北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理念、理想抱負、做人準則等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

皖北傳統文化強調正氣、禮儀、廉恥、奉獻、良知、誠信,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強調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熱情,弘揚正義,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完善青少年的道德人格,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和文化食糧。

皖北傳統文化的文學、藝術成就同樣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東漢文學家蔡邕、詩人蔡文姬等人的作品中體現的皖北傳統文化的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管仲、歐陽修等篤學、勤奮、務實的價值取向,戴逵的 “不為王門伶人”“德操撼人”的典故,嵇康的音樂書法文學作品等蘊藏的理智和智慧作為一種心性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有著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樣的道德品質,對青少年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皖北傳統文化中的故事、戲曲、歌詞等也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最佳內容,皖北傳統文化資源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青少年生于斯長于斯,對地方傳統文化中的琴書、廟會、淮詞、清音、嗨子戲、界首漁鼓、泗洲戲、花鼓戲、梆子戲等耳濡目染,倍感親切,長期的潛移默化,使青少年對其有更加深入了解的強烈愿望,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借助這樣的契機,挖掘其中的正能量,從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來強化他們的感恩之心、報國之情。用以激發青少年的熱情,抒發他們的情感,表達他們的向往,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審美素養。而皖北的名勝古跡,更是皖北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凝結;每一處革命遺跡都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這些都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動教材。

實踐證明,青少年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從自律開始,更需要從皖北傳統文化精髓中汲取營養。我們應該用傳統文化去引導、滋潤青少年,培養青少年的品德美、才能美和行為美,讓青少年在傳統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成長成材。皖北傳統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發憤圖強的不竭源泉。

四、利用皖北傳統文化塑造青少年道德人格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關鍵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關鍵是青少年的現代化;青少年的現代化關鍵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育。挖掘皖北傳統文化資源的道德因子與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相結合是培養青少年高尚純潔道德人格的重要舉措和關鍵所在。將皖北傳統文化精髓凝結內化在每位青少年的道德人格要素中,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保障和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要賦予皖北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精神,增強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從而有效實現皖北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培育的對接,讓青少年擁有堅定的意志力、頑強的果敢力、篤實的行動力。不沉淪、不消極、行為不偏激,有創造、有作為,在自我修身養性過程去謀發展、思建樹、求成才。在社會實踐中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真、善、美的和諧統一。讓青少年學會做有尊嚴的人,做正直的人,做有理想、有追求的正義之人,言必行、行必果。將正義納入到自我的生命目標和生活理想之中,并自覺轉化為自己的行為。要讓皖北傳統文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沁入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其價值轉換:

一是積極營造具有皖北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皖北各校應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皖北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精心設計、周密謀劃、循循善誘,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創設一種人文環境,把皖北本土特色的歷史名人、時代偉人、社會精英、先進人物的事跡作為教育素材,通過人物塑像、事跡展播、走廊文化、班級櫥窗,誘導青少年從善如流。如老子、管子、歐陽修等人的塑像,姚仁全、徐義勝、劉麗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展播等。在建筑物的外觀設計,苗圃的造型上,都應體現皖北文化的區域特色和亮點,展現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如走廊文化的浮雕、教室和寢室文化的營造等都要充分展現皖北民俗文化的精華。青少年在這樣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學習與生活,能充分感受到鄉情之濃、鄉藝之樂、鄉儀之美。陶行知先生說:“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盵1]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青少年怎么能忍心去踩踏花草,又有何理由不去禮貌待人、團結互愛、敬業樂群!讓學生在這樣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在耳濡目染之中自覺完成自身思想道德的建設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是創建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的新平臺。學校應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接受能力,借鑒皖北傳統文化精華,將皖北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至善的道德倫理,有針對性地編入《皖北傳統文化》教材,實現皖北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徐特立先生曾說:“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p>

學校還應結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文學藝術等青少年樂于接受的形式,設計出傳統道德文化精品,如地方戲劇、舞蹈,包括動漫、音樂欣賞、詩歌朗誦、電視劇、情景劇等,以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推陳出新與宣傳現代人物相結合,把鄉土性、現實性、實用性相聯結,生動形象而又具體地展現皖北傳統文化的風采。在引人入勝的情境中,在形式多樣的作品中,把崇高、美奐、智慧、良知與道義帶給青少年,實現對青少年的道德情操陶冶和情感滲透教育,使青少年在由衷贊賞中自覺地了解到皖北傳統文化道德的豐富內涵,實現道德內化,塑造道德人格,完成道德教化。

學校還要開辟傳統文化網頁、網站,創作、出版傳統文化讀物和視聽產品,開設皖北傳統文化藝術欣賞和創作等人文素質課程,舉辦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和競賽,不斷提升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底蘊與素養。

在強化皖北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過程中,對“有形”的文物、古跡要實行特別保護。把皖北的名勝古跡作為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傳統文化教育永久性的“教材”。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開發旅游文化資源,積極打造傳統文化新景點、新亮點,從而增強廣大青少年的自豪感,培養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宣傳傳統文化和熱愛家鄉的情懷。要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和寓教于行,不斷增強青少年對父母、對家鄉和對集體的熱愛。

三是重視在課堂教育教學中促進青少年良好品德的生成。建國以來的教育實踐表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我們的道德教育模式并沒有太大的改觀。一些人依然熱衷于道德說教和空談道德。課堂教學中只注重教人以做人之 “德”,而不注重教人做事之“技”,片面地從教育者的良好愿望出發,而不考慮受教育者的可接受程度,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脫節,忽視了對學生基本品質的培養。致使一部分青少年既缺乏自主性人格,遺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不能傳遞時代精神;既忘卻了祖先的遺訓,又不能塑造時代品格;既不了解地方傳統文化,又不能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因此,我們要從培養學生最基礎的品德做起,注重養成教育,逐漸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準。在學校課程設置中,要把皖北傳統文化中的美麗傳說、感人故事和健康向上的民風民俗貫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皖北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到每一位青少年的身心中,讓每一位青少年都具有事親行孝的美德,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把現實生活中對父母的愛、對家庭的愛,擴大到愛他人、愛同學、愛朋友、愛祖國的“大愛”中,使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以升華,道德境界得以提升,思想道德面貌煥然一新。把報效祖國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的德行,并轉化為青少年成長成材的動力,在為追求中國夢的理想中,實現自我理想人格的超越。

四是拓展傳統文化教學渠道,開展特色傳統文化課外活動,在日常禮儀、平時交往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青少年的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立身處事之道。家長、老師和全社會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燦爛的人生的渴望,把握青少年的可塑性這一特質,引導他們積極進取,插上理想信念的翅膀,去自由翱翔。

皖北傳統文化在青少年道德養成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但不能作為固定的、規范的模式來加以傳授,而應該把它內化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意識,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實現傳統區域文化的道德內蘊與青少年道德養成的有效對接。

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根據青少年成長的需要,激發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注重青少年道德人格培養,教會他們以解決人類精神困惑的智慧和技能,讓他們懂得自尊、自重、自愛,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更有人性,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與超越。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

[2]魏佐國.江西鄉土文化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淺議[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猜你喜歡
皖北人格道德
攝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間藝術之鄉”生態化發展機制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皖北小麥病蟲害防治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皖北區域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實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