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泵x演變考

2014-03-29 00:20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播州楊氏

曾 超

(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408100)

“楊?!笔茄芯坎ブ萃了静豢苫乇艿囊淮髥栴},它的含義是什么?它是一個人名還是一種稱謂?還是一種民族族稱?它的民族屬性是什么?它與中晚唐邊地政治軍事有無關系?有何關系?我們認為 “楊?!币幻兄唧w而豐富的含義,其形成和發展經歷過一個長期的衍變過程,并與晚唐以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密切相連。

一、中晚唐邊地軍政與 “堡主”

“楊?!币幻男纬僧斉c中晚唐邊地軍政相關,對此我們不能不考察中晚唐邊防形勢的變化及其軍事體制的演變。中唐以后,唐王朝邊防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吐蕃崛起于西陲,后突厥復興于朔漠,回紇代后突厥而龍興,奚、契丹活躍于東北,渤海立國于海東,南詔勃興于西南。為積極應對邊防形勢的變化,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革新內政,造就了 “開元之治”的盛世國力?!拔浠书_邊意未止”,唐玄宗命將王忠嗣、哥舒翰等與吐蕃角逐于河隴,命將高仙芝遠征大勃律,命將安祿山、史思明與奚、契丹鏖戰于范陽、平盧與河東,命將李苾、鮮于仲通、楊國忠與南詔大戰于蒼山洱海,唐玄宗開邊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也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唐蕃戰事綿延膠著,安史陰蓄異謀,回紇桀驁不馴,南詔與唐和戰不定?!皾O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痛失政權主導地位,地方藩鎮勢力悄然坐大,邊庭局勢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唐宣宗大中 (847-860年)以前,邊庭威脅主要來自于吐蕃,大中以后主要來自于南詔。

隨著唐代政治、軍事的變化,特別是邊防局勢的變化,唐代的軍政體制和邊防軍事設施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新唐書·兵志》云:“蓋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后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本蛙娛麦w制而言,唐前期推行府兵制,《新唐書·兵志》云:“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于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于府,將歸于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碧浦衅谑菑滘T制,但為時短暫。唐代中晚期是方鎮兵?!缎绿茣け尽吩疲骸凹案▔亩芥偸?,武夫悍將雖無事時,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逼鋵?,不管是彍騎,還是方鎮兵,均為募兵。

就邊防軍事設施而言,主要體現在軍事防御體系的設置上?!缎绿茣け尽吩疲骸胺蛩^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若盧龍軍一,東軍等守捉十一,曰平盧道;橫海、北平、高陽、經略、安塞、納降、唐興、渤海、懷柔、威武、鎮遠、靜塞、雄武、鎮安、懷遠、保定軍十六,曰范陽道;天兵、大同、天安、橫野軍四,岢嵐等守捉五,曰河東道;朔方經略、豐安、定遠、新昌、天柱、宥州經略、橫塞、天德、天安軍九,三受降、豐寧、保寧、烏延等六城,新泉守捉一,曰關內道;赤水、大斗、白亭、豆盧、墨離、建康、寧寇、玉門、伊吾、天山軍十,烏城等守捉十四,曰河西道;瀚海、清海、靜塞軍三,沙缽等守捉十,曰北庭道;保大軍一,鷹娑都督一,蘭城等守捉八,曰安西道;鎮西、天成、振威、安人、綏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臨洮、莫門、神策、寧邊、威勝、金天、武寧、曜武、積石軍十八,平夷、綏和、合川守捉三,曰隴右道;威戎、安夷、昆明、寧遠、洪源、通化、松當、平戎、天保、威遠軍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安等城三十二,犍為等鎮三十八,曰劍南道;嶺南、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經略、清海軍六,曰嶺南道;福州經略軍一,曰江南道;平海軍一,東牟、東萊守捉二,蓬萊鎮一,曰河南道?!盵1]卷50兵志在唐王朝的軍事防御體系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天寶十節度。據 《資治通鑒》的記載,天寶元年 (742年),全國的邊防體系被整合、規范為十大節度,其中范陽節度使 “臨制奚、契丹”,治幽州,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恒陽軍、北平軍,管兵91 400。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37 500人。河東節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嵐州三州郡兵,管兵55 000人。朔方節度使 “捍御突厥”,治靈州,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64 700人。河西節度使 “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73 000人。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24 000人。北庭節度使, “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管兵20 000人。隴右節度使 “備御吐蕃”,治鄯州,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75 000人。天寶十三載 (754年)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寧邊、威勝、天成、振威、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劍南節度使 “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30 900人。嶺南五府經略使 “綏靜夷僚”,治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15 400人[2]。在安史之亂后,節度使之設置遍及于內地。

綜觀 《新唐書·兵志》和 《資治通鑒》,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唐王朝在周邊已經建立起嚴密的備御四夷的軍事防控體系,每個節度使均有自己的重點防御對象和目標。第二,每個節度使均掌控有一定的兵力 “以備不虞”。第三,每道均有一定的軍事布防??傮w曰道,依次為節度使、軍、守捉、城、鎮。其實,唐王朝的軍事布防體系遠不止于此,其他尚有戌、堡、寨 (砦)等。每一層級均有自己的最高統帥,如節度稱為節度使、軍為軍使、守捉為守捉、城為城主、鎮為鎮將、堡為堡主、寨為寨主等。

唐代黔中為道,亦屬邊方少數民族地區,亦有不少軍事布防的設置。宋沿唐制,就在播州地區建立有不少軍事設置,體現出承前啟后的連續性。據禹明先考證:宋王朝曾在今習水縣東部和桐梓縣北部交通要道上的一些村落中設置寨堡。政和時又在溱、播等州境內廣置寨堡,用城墻和木柵把這些村落封固起來,名曰 “防盜賊”,實則是對黔北人民的監視和封鎖。這些寨堡至今有據可查的有遵義寨、吼灘寨、榮蛇寨、扶觀寨、安遠寨、博望寨和白錦堡、白岸堡、麗皋堡、思義堡、安定堡、壽山堡、鹿個堡、仁懷堡和石粉柵等[3]。因此,楊保之 “?!弊钤绠敒?“堡”,楊保主之 “保主”當為 “堡主”,當代邊地軍事設置的 “堡主”當為 “楊?!敝h源。

二、楊端入播與 “(楊)堡主”

唐代中期及其以后,在邊地對唐王朝威脅較大的有二,即吐蕃和南詔。大體而言,唐宣宗大中(847-860年)以前,主體為吐蕃;安史之亂以后,“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4],吐蕃占據河隴數十州,嚴重威脅到唐王朝的政治中樞,極大地破壞了唐王朝的關中本位政策[5],故唐王朝為了應對吐蕃的軍事威脅,重建邊防體系,并為之專門建立了防秋兵[6]。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張義潮率瓜沙等三州七關之民歸唐,唐王朝乘機收復安史之亂期間被吐蕃攻占的邊地,吐蕃威脅消失?!疤仆鲇邳S巢,而禍基于桂林”。唐宣宗大中 (847-860年)以后,西南地區的吐蕃卻成為唐王朝最大的威脅,為此,唐王朝也專門建立了防冬兵加以防范。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 (816年)南詔出兵攻占安南都護府 (今越南北部)邊境。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南詔派兵攻入黔中。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南詔攻陷安南都護府。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以后,南詔對唐王朝的軍事行動更為頻繁,“咸通 (860-874年)以來,蠻 (南詔)始叛命,再入安南、邕管,一破黔州,四盜西川”[7]卷222。咸通元年 (860年)至唐僖宗乾符元年 (874年)南詔就曾兩次進兵安南都護府和邕管。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楊端登上了播州歷史舞臺。

楊端,山西太原人,乾符元年 (874年),楊端應募進入河東軍隊。乾符二年 (875年),唐王朝應高駢之請,罷止河東兵,楊端乃帥其鄉人上請于朝,入川,而西川戰情緩和,乃領軍折而向東南,進入播州?!端五ト钍霞覀鳌吩疲簵钍稀捌湎忍?,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入播始祖端,唐末寓京兆。南詔陷播州,端以乾符三年(876年)應募將兵復播州,隨有其地”[8]。楊端交結播州當地土著豪族,擊退閩蠻與南詔兵,并與南詔納款結盟。后 “諭以威德,縻以恩信,蠻人懷服”,乃長據播州,并獲得播州刺史、武略將軍之職。后楊端逐步鞏固、拓展其勢力,取得了播州的長久統治權。

《家傳》云:“(楊)端與舅氏謝將軍,詣長安上疏請行,上慰而遣之。行次蜀,……詣瀘州、合江,徑入白錦?!盵9]“‘白錦堡’是播州楊氏的發祥地。楊端初入播州時,所據不過現遵義縣一隅之地,非有全部播州。首先,楊端是以高遙山一帶地區為立腳點,‘據險為寨’,逐步向外擴張,故才把所居據點命名為 ‘白錦堡’?!盵10]可見,白錦堡的出現與中晚唐邊地軍事設施的產生毫無二致,因軍事而產生,因軍事而存在。由此,楊端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白錦堡最高軍事統帥——堡主。因白錦堡的堡主姓楊,自然也就成為 “楊堡主”。

三、僚人社會與 “楊保 (主、子)”

“楊堡主”更多的具有軍事屬性,但還不是“楊保主”。從 “楊堡主”到 “楊保主”的演變與轉換則與播州的少數民族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在西漢以前,于巴蜀以西、以南的包括后世播州在內的廣大西南地區,生息繁衍著眾多的少數民族,被統稱為 “西南夷”。對此,司馬遷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有詳細的記載。到魏晉六朝時期,李壽 “引僚入蜀”成為漢唐間西南民族之大事,對西南歷史、民族關系影響至大[11]88-104。李膺 《益州記》云:“李雄據蜀,李壽從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僚居”[12]。宋郭允蹈《蜀鑒》卷四稱:“(李)壽既篡位,以郊甸未實,都邑空虛,乃徙傍郡戶三丁以上實成都,又從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僚居。蜀本無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萬家?!盵13]《華陽國志》卷九謂:“蜀土無僚,至是始從山出,自巴至犍為、梓潼,布滿山谷,大為民患?!盵14]延及唐宋時期,僚人成為整個云貴高原最大的土著,田曙嵐更認為:“在整個云貴高原,繼濮人之后,在這里生息、活動的土著,全部都是僚人?!盵15]

楊端入播后,其勢力相對弱小,對楊端威脅最大的主要有三,其一是南詔;其二是受南詔扶持的閩族或閩蠻;其三是南廣溪峒諸蠻,特別是播州土著僚人。(楊端)要在播州站穩腳跟,謀求發展,進而成為播州的主宰就必須取得播州土著的支持和擁護。而在僚人社會中,“唯豪家能服僚者名為保主”[16]卷九。楊氏在播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楊氏由 “楊堡主”到 “楊保主”的演變過程。在楊端時期,雖然取得了部分土著豪族臾、蔣、黃三氏的信任和支持,但鑒于羅閩勢大,大部分土著豪族仍然處于觀望狀態,有時甚至成為楊氏的對立面,對此 《楊氏家傳》記載說:“太師生牧南,既嗣世,痛父業未成,九溪十洞猶未服,日夜憂憤,其子部射逆其志,選練將卒伐羅閩。時羅閩附南射,部射深入,閩匿將士絕其后,部射力戰死,其子三公抱父尸不去,閩執之以歸。牧南卒,三公幽于閩半載,會阿永蠻酋長黑長與閩有連,語之曰:殺其父而囚其子,人弗為也,盍歸諸?閩不答,黑定怒,夜以一牝馬竊載與俱歸,且發兵納三公界上。三公遣衛兵檄召謝巡檢,謝帥彝獠逆之,會濟江,獠忽懷異志,引舟岸北,呼謝曰:‘為我語若主,當免我科賦,否則吾不以舟濟’。三公怒,瞋目視舟,噓者三,舟奔而前,三公遂涉,彝獠爭持牛酒為謝。三公剪帛系獠頸,吸水噴之,帛成蛇形,獠伏地哀祈,誓輸賦,不敢反。三公復噴之,帛如初”[17]。

這段史料告訴了我們眾多的歷史信息:第一,敵對勢力的強大。播州楊氏在發展過程中,除南詔外,最強的對手就是羅閩,還存在一些離心勢力,其一是僚人的反復無常;其二是家族的內部紛爭。以致播州楊氏第二代楊牧南 “憂憤而卒”,第三代楊部射 “力戰而死”,第四代楊三公 “戰敗被俘”。第二,僚人的桀驁無常。 《家傳》云:“獠忽懷異志?!薄顿F州通志》引 《嘉靖通志》說:“施秉縣,黎平潭溪司之楊黃,皆思播流裔?!盵18]《黔南職方紀略》謂:“播州楊氏散居在貴州者曰獷?!盵19]“獷”是稱僚人,即仡佬。元周致中 《異域志·下》獠條:“牂牁,……打牙者謂之打牙仡佬,種類甚多,不可以人事處,張獷難服?!盵20]王興驥對此評述說:“‘張獷’是指僚人性格乖決,后便以民族性格來概稱其族?!盵21]。因其如此,能服僚人者,方可得到僚人支持和擁護,方能成為 “保主”。 “?!焙?“保護”之意, “主”含有 “主人”之意,“保主”就是能夠 “保護僚人的主人”。第三,楊氏成為 “保主”的過程是一個楊氏與僚人的利益博弈過程。楊三公濟江,僚人即要求 “當免我科賦,否則吾不以舟濟”,這實際上是楊氏與僚人的一種利益博弈,免其 “科賦”,成為盟友、朋友;不免其“科賦”則成為敵人。第四,楊氏成為 “楊保主”歷經數世方功成名就。從楊端算起,歷經數世,至楊三公時期,楊氏采用巫術的手段,“瞋目視舟,噓者三,舟奔而前”“三公剪帛系獠頸,吸水噴之,帛成蛇形”“三公復噴之,帛如初”體現出超常的神性,方贏得僚人的信服、支持和擁戴,“彝獠爭持牛酒為謝”“獠伏地哀祈,誓輸賦,不敢反”。至此,楊氏完成了從軍事屬性的 “楊堡主”到行政屬性的 “楊保主”的轉換,與此相對應,廣大的僚人則演化為 “楊保子”。

“楊堡主”轉化為 “楊保主”后,“楊保主”得到播州地域廣大百姓的充分認可,這從各地遺留的地名得到充分的證明。如 《興義府志》載安南縣淳德里有 “楊保寨”,其他帶有 “楊?!钡牡孛舛??!啊镀竭h州志》中有楊保峒,今織金縣以那村有楊保村,《平越直隸州志》有大、小羊保寨,上、下楊保寨,在今凱里福泉、鳳岡縣有楊保灣、楊堡屋基、楊保蓋等地名,桐梓縣馬綜苗族鄉有楊保溝(遵義郊野里壩也有此地名),水有楊保水,仁懷中樞區有楊魚現等名?!盵22]這些地名,一方面,反映了楊氏勢力的壯大與擴展,另一方面則反映出 “楊保主”得到播州地域百姓的高度肯定。

“楊保主”首先應當指播州楊氏,但絕非楊氏一族,而是以楊氏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在整個集團中,楊氏是整個集團的最高軍事、行政首領,相當于 “大保主”“總保主”“都保主”。這一集團的其他姓氏亦可稱 “保主”,如何喬新 《勘處播州事情疏》[23]就載有黃保、義保、九保、小進保、大朱保、元保等,但總體則稱為 “楊?!?。除楊氏外,這一集團還包括有其他不少 “楊?!毙帐??!蹲窳x府志》載有唐代入播七姓:楊端、羅榮、令狐鎬、成展、楊威、鄭開龍、安增[24]。民國 《甕安縣志》[25]卷十七載有除楊氏外的令狐、 成、 趙、猶、婁、宋、韋、謝八族。譚其驤 《楊保遺裔》列有唐代入播七大姓:羅氏、鄭氏、安氏、令狐氏、成氏等;同入播八姓:趙氏、猶氏、婁氏、梁氏、韋氏、謝氏、令狐氏、成氏;土官土目六姓:王氏、何氏、宋氏、駱氏、冉氏、袁氏;奏民七姓:田氏、張氏、盧氏、譚氏、吳氏等;土著氏族二姓:任氏和穆氏[26]。王興驥稱入播七姓當為田氏、盧氏、袁氏、張氏、譚氏、羅氏、吳氏。與楊氏同入播的令狐、成、趙、猶、婁、宋、韋、謝八族即為“九種”[27]??傊?,除楊氏外的 “楊?!毙兆搴芏?。如播州長官司王氏?!巴鯄赭搿蹲V》序云:同太原嫡系入播者,有一祖震孫,總重慶兵馬鈐轄與余玠掎角保障川東,當即播州長官王氏祖?!盵28]播州長官司何氏?!啊恫稍L冊》云:何中立,字大本,臨江新喻人,唐僖宗時官司馬,掛大將軍印,平播有功,終于播,墓在府治東四十里清乘橋上流五里何家寨?!盵29]卷37邊防隔七上川東播州千戶長官宋氏?!疤魄?(874-879年)間有真定宋宣為節度使、豐城侯、副都元帥,征播有功,留守其地……管轄沙溪等里?!盵30]甕水長官司猶氏。 “猶崇義,太原人,其先姬姓……祟義仕唐為都總管。會南詔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 (876年)下詔募曉勇士將兵討之。太原楊端應募,率其族人令狐、成、趙、猶、婁、宋、韋、謝八族,崇義其一也。既平播,授端播州安撫使。崇義亦留其地,設司江界河,隸屬播?!盵31]卷十七桐梓令狐氏、成氏?!蹲窳x府志》載:“《采冊》:唐僖宗乾符三年 (876年),南詔陷播……成展救封中軍右護衛將軍總領鎮戎侯平播,奏凱旋師,子孫世居桐梓澗壩村。故曰桐梓縣令狐、成姓最繁,即其裔?!盵32]

“楊保子”最早是以楊氏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所征服的僚人,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演進,則逐漸演變為 “楊氏播州統治范圍內的廣大土民”[33]。故李化龍 《播地善后事宜疏》[34]強調:“今應將播之舊民號 ‘楊保子’者,查果真的……”。

在 “楊堡主”下,楊氏雖為最高軍事統帥,但與廣大土民之間的關系相對平等,楊氏不僅與之缺乏行政隸屬關系,反而對其有所依賴;而在 “楊保主”之下,于軍事之外,更加上了一種行政依附關系。隨著楊氏在播州統治地位的確立,以楊氏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成為 “楊堡主”,而廣大土民則成為 “楊保子”,相互之間是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35]。即使原屬 “楊?!钡慕y治集團,也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處于 “變異”之列,由原來的 “楊保主”演變為 “楊保子”。何喬新 《勘處播州事情疏》就載有楊綱曾 “買得土民吳慶、長壽、黃保、福僧、義保、九保、小進保、大朱保、元?!钡??!伴幐顬榛鹫摺薄霸诩沂箚尽?。黃保、義保、九保、小進保、大朱保、元保等可能原屬 “楊?!?,后來因各種因素而降格為 “楊保子”,成為播州楊氏的統治對象。

四、楊應龍之叛與 “楊保 (人)”

明穆宗隆慶五年 (1571年),播州土司楊烈死,楊應龍請襲職。楊應龍成為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也是播州歷史上最后一位土司。明神宗萬歷元年 (1573年),明王朝給楊應龍宣慰司敕書。萬歷十四年 (1586年),楊應龍獻大木七十,材美,賜飛魚服?!睹魇贰贰蹲窳x府志》等稱楊應龍 “本雄猜,阻兵嗜殺”。萬歷十八年 (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上疏彈劾楊應龍 “兇惡”諸事,巡按陳效更是歷數楊應龍有二十四大罪。因當時防御松潘,正調播州土兵協助防守,故四川巡撫李化龍上疏請求暫免勘問楊應龍,希望其立功贖罪,為國效力。萬歷二十七年 (1599年)明王朝痛下決心,平定播州??偠嚼罨堃岂v重慶,征兵15省,調集24萬大軍征剿楊應龍。萬歷二十八年 (1560年)二月十二日誓師,分八路并進,每路3萬人。六月四日,攻克海龍囤,楊應龍同愛妾闔室自縊,且自焚。平播之役,自出師至平定,百十有四日,八路共斬級2萬余人。十二月,明神宗受俘于午門。萬歷三十一年 (1603年),討平播州余逆,分播州地為二,以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與正安州屬蜀為遵義府,以余慶、甕安、湄潭三縣與黃平州屬黔為平越府[36]。

在平定播州楊應龍之叛后,對播州進行善后處置,“楊?!笔颊匠霈F于明庭平播后的一些著述中,首見于明李化龍 《平播全書》卷6《播地善后事宜疏》云:“今應將播之舊民號 ‘楊保子’者,查果真的,無論原業肥瘠。俱人給田三十畝……其原非播民,凡不能為楊保語者。無問曾否寄住,皆不得妄認?!逼渌绻诱?《黔記》載:“楊保,性奸狡,其婚姻死喪頗同漢人,死喪亦有哀悼之禮。龍泉、遵義一帶為多?!盵37]還有諸葛元聲 《三朝平播錄》云:“其人民有九種十三姓楊保子等”[38]。黃堯承 《外南苗蠻圖說》云:“楊保苗,播州宣慰使楊氏之裔?!盵39]清代田雯 《黔書》、乾隆 《貴州志稿》、嘉慶 《清一統志》、同治 《石阡府志》等均稱:“楊保,播州之裔?!?/p>

對于 “楊?!?,學術界進行了一定的探究,最早是譚其驤,寫有 《播州楊??肌返拈L文,對播州楊氏相關問題考證精詳,對學術界影響頗大,他把“楊?!碑斪鞑ブ輻钍系拇~[40]。其后,學者們對之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禹明先認為 “楊?!笔恰皸钍习族\堡保聚流民”之意?!皸畋W印狈褐?“楊氏白錦堡保聚下來的流民”,其中 “子”為古漢語名詞之后的綴詞,是外地人對土著民族的稱呼,常帶 “子”[41]。王興驥認為楊氏取得播州統治權后,成為最高統帥,因稱為 “楊保主”,又稱為 “楊保子”,將 “楊保主”和 “楊保子”相互等同,以后逐漸去掉 “主”和 “子”而泛稱為 “楊?!盵42]。周必素認為 “楊?!币幻前殡S楊氏取得播州的統治地位而出現的,又叫 “楊保子”,是楊氏播州統治范圍內的廣大土民,他們居于社會的最底層?!皸畋V鳌眲t是指播州統治者楊氏?!皸畋V鳌迸c“楊保子 (楊保)”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43]。

其實,仔細探究平播著述對楊應龍之叛處置的文義,明王朝將當時整個播州之人稱為 “楊?!?。對其處置,則進行了細分。具體地說:(1)播州楊氏。屬于 “楊?!钡?“楊保主”及其族人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楊應龍與愛妾自縊,楊應龍尸首 “剖其尸,以鹽實之”,解京師 “驗明正身”,其妻子被俘,其寵妾、兒女、軍師、近屬共約70多人被長途押送至北京,其族人5 500多人被遠遷 “閩廣”。李化龍 《平播全書》載:“系楊氏族人,除剿殺外,有殺不盡者,遷之閩廣地方,不復令得留播地,使后人有興復之議?!保?)“為賊用力者”。其主體為“楊?!闭诬娛录瘓F中支持楊應龍叛亂或受楊應龍脅迫而被迫為楊應龍效力的部分 “楊?!?。這部分人在平播戰爭之中,被生擒的楊氏 “賊首”1 200人,斬首22 600人,基本上被 “荃夷蘊崇,已無遺種”。如何中立后裔青山何氏第十八代何漢良,于明萬歷十四年 (1586年)襲任播州長官司長官。次年,奉令朝覲,進獻馬匹,受到明神宗獎賞。后其叔祖何恩率奏民七姓宋世臣等控告楊應龍造反,何漢良被楊應龍降為吏目,并脅迫他反叛明庭。萬歷二十七年 (1599年)六月二十一日,何漢良奉令,領叛兵攻打綦江,全殲守軍3 000多人,“投尸蔽江,水為赤”,影響極大,全國震動。在叛亂平定后,何漢良、妻田氏、其子何仲被押送赴京,全家遭誅[44]。(3)支持明王朝的部分 “楊?!?。主要包括播州屬下各司土官、投降夷目、七姓奏民(曾數奏楊應龍罪惡)。因他們對平播有功,在改土歸流中皆得安插。如因何恩等平播功,何恩、何思、何慇、何懃等青山何氏十兄弟子女和少部分宗親得以幸存和安置,青山何氏還痛失爵位,以致明青山 《何氏族譜》極為哀嘆,云:“朝庭 (應為“廷”,編者注)停襲設流,更播州為遵義軍民府,而吾家之恩襲頓止。嗚呼!我始祖忠勤王國,佑啟后人,殊知其恩襲失于吾輩哉”。(4)楊保子。他們居于 “播地”,數量眾多,有共同的語言 “楊保語”,受 “楊?!钡?“保護”和 “管轄”,是 “楊?!闭诬娛录瘓F的被統治者。在平播戰爭中,被招降的男婦就有12萬人。對于廣大的 “楊保子”來說,明王朝在區別真假 “楊保子”之后被限量給予部分土地進行安置,李化龍 《播地善后事宜疏》“限田制”文就稱:“播土舊民,自逆酋倡亂,大兵征討之余,僅存十之一二,遺棄田地,多無主人,冊籍不存,疆界莫考。復業之民,往往冒認隱占,原少報多占者?!娴?。尚有異省流徙,假播籍而希冒,今應將播之舊民號。其原非播民 ‘楊保子’者,查凡不能為楊保語者,無間曾否寄住皆不得妄認?!奔词侵复?。

五、楊氏 “夷化”與 “楊保 (族)”

關于楊氏 (端)的祖籍,主要有三說,其一是山西太原。主要見載于南宋嘉定 (1208-1227年)初年撰成的 《楊粲墓志》[45]、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程鉅夫撰寫的楊氏 《忠烈廟碑記》[46]和時代宋濂 《元史·楊賽因不花傳》[47]。其二是浙江紹興。主要見載于南宋咸淳 (1265-1274年)時撰成的 《楊文神道碑》[48]。其三是江西鄱陽。主要見載于明代人曹學佺 《蜀中名勝記·綏陽縣》所引 《古跡考》。

關于播州楊氏的族屬,主要有五說,第一是宋濂等的漢族說;第二是譚其驥的倮羅族即彝族說[49]; 第三 《貴州古代史》的苗族說[50]; 第四是章光愷的僰人—白族說[51];第五是王興驥的僚人—仡佬族說[52]。

陳寅恪云:“種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人所承之血統?!盵53]308其實,對于播州楊氏的族屬問題,我們應當將其放到中國傳統的“華夷觀”“夷夏觀”中加以考察。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著 “蠻夷漢化”和 “華夏夷化”“蠻夷互化”的問題。當周邊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大地,經過 “漢化”過程,接受華夏—漢族文化,少數民族即可變為華夏—漢族。當華夏—漢族進入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經過 “夷化”過程,接受少數民族文化,華夏—漢族即可變為少數民族。當少數民族進入另一少數民族地區,經過 “夷化”過程,接受少數民族文化,原少數民族即可變為新的少數民族?!靶U夷漢化”和 “華夏夷化”“蠻夷互化”,例證極多。如魏晉六朝時期的 “五胡”的最后結局是 “蠻夷漢化”;江西彭氏入主湘西成為土家族土司是 “華夏夷化”;“莊墧王滇”,變服從俗是 “蠻夷互化”。

事實上,楊端入播,不管其祖籍何地,不管其原有民族屬性為何,但是從其入播開始,它就面臨著一個重要而棘手的問題:如何在播州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適應播地環境,適應播地的民風民俗,就要 “本土化”或“播州化”,楊氏從軍事形質的 “楊堡主”向軍事、行政形質 “楊保主”的轉變,正是適應僚人社會發展的結果。因此,從楊端入播開始,播州楊氏也就開啟了 “本土化”“播州化”“夷化”的過程。

貴州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生活著苗、彝、侗、仡佬、水、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國在明清時期,許多古代民族脫離其母體,逐漸形成演變為我們今天的少數民族。歷史上,播州楊氏在其發展過程中,在楊應龍之叛后的處置,播州楊氏遷徙或被遷徙到各地,貴州博物館藏 《楊氏族譜》載:“……爾時本地十三支,支支分脈說明白,十三代上分一支,十五代上六支列,二十三代又分三,二支堪作人中杰,二十六代分一支,奉命遂將凱里滅。愛祖一支鎮凱里,蔭襲宣撫世為業。還有鎮遠與黃平,處處世蔭是嫡脈。綏陽螺水共仁桐,鎮場車水總族閱。蒲江正安同啞水,高坪湄潭三渡列。平遠王鳳南山是,楊梅春臺龍泉坪。仁懷并同刀靶水,鄭家場內邦乎業。安遠將軍分夜遠,崇善名佑蒲江籍。遷來鼎山與元田,生子奇孟將軍職。祖妣蒲氏生三子,朝文朝武及朝祿。文祖分居水牛灣,星顯二子接嗣族。武祖分居龍村灣,覺輝覺聯承祖業。祿祖分居楊家灣,曇昊晟子多發蓄。而今各處分支坐,共族同祖休分別。此是分脈稱序根,傳與后人永為例?!睆倪@篇序歌可以看出,在楊氏主播期間,其勢力遍及凱里、鎮遠、綏陽、仁懷、桐梓、泥潭及平遠 (今織金)等縣。因此,播州楊氏在 “夷化”過程中,不僅存在 “夷化”問題,而且存在 “蠻夷互化”問題。由此,播州楊氏也可能出現多種民族屬性。如:(1)轉窩子?!白窳x各屬極僻所在,今尚有楊保數家,皆與漢人雇傭,淳樸不知犯法……俗以其老籍,謂之轉窩子?!盵54](2)苗族?!包S平縣山凱的楊姓就自稱是楊端的后代,是漢人,遷到黃平后接受了一些苗族風習,故被認別為苗族?!盵55](3)仡佬族。 “普定縣補儂區的龍姓穿青人,共有十七八戶,百余人,說他們原不姓龍而姓楊,是從遵義 (播州)遷到普定的,這個情況只在家族內傳,不能對外人講。他們的祖先曾經是皇帝 (或大官),后犯罪而被殺,故逃到此地避難。因當時是見姓楊就殺,所以不敢姓原姓,而以祖宗的最后一個字為姓,故為龍姓。其習俗與雙坑仡佬族相似。因是逃難到此,人數又少,很快吸收附近的習俗而融合于其中。他們在遵義有許多親戚,常去探親訪友”[56]。 (4)閩廣遺裔后人。

需要說明的,在楊應龍之叛被平定后,“楊?!笔亲鳛椴ブ菀坏刂癯霈F的,有時甚至被當作 “楊保族”對待,它不僅包含 “楊保主”,也包括 “楊保子”;在 “楊保主”中,因 “楊保主”是一個行政軍事集團,因此不僅存在 “都保主”楊氏,也存在其他 “楊?!毙兆?。同播州楊氏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存在一個 “夷化”和 “蠻夷互化”的問題。

[1][7][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禹明先.宋代播州楊氏軍制考[M].貴州文史叢刊,2000(3).

[4][唐]白居易·新樂府[M].

[5]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1.

[6]曾超.試論唐代防秋兵的地位及其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8][9][明]宋濂.宋濂全集·楊氏家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0][51]章光愷.播州楊氏族屬初探[J].貴州文史叢刊,1984(1).

[11]譚紅.巴蜀移民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6.

[12]李膺.益州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fe2a90100n0oq.html.

[13][宋]郭允蹈,撰;趙炳清,注.蜀鑒校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14][晉]常璩,撰;劉琳,注.華陽國志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5.

[15]田曙嵐.試論濮、僚與仡佬族的起源及其相互間的關系[J].思想戰線,1980(4).

[16][唐]李吉甫,著;賀次君,校.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7][明]宋濂.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M].臺灣:世界書局,2005.

[18][清]張廣泗.貴州通志[M].清乾隆七年(1741 年)刻本.

[19][清]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M].[美]密歇根大學,1847;臺北:文海出版社,2007(再版).

[20][元]周致中.異域志·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eezh.html.

[21][22][27][42][52][55][56]王興驥.播州楊氏族屬探研[J].貴州文史叢刊,1990(4).

[23][明]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M].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刻本.

[24][28][30][32][54][清]鄭珍,莫有芝,修;遵義市志辦整理.遵義府志[M].1986.

[25][31]李退谷,等.甕安縣志[M].民國四年(1915年)刊本.

[26][40][49]譚其驤.播州楊??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3(1).

[29][明]曹學佺.蜀中廣記[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3][35][43]周必素.播州“楊?!泵Q含義再析[J].貴州文史叢刊,1995(3).

[34][明]李化龍.平播全書[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36]羅紅梅,徐鈺.黔北楊氏土司歷史沿革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3).

[37][明]郭子章.黔記[M].明萬歷(1573-1620 年)刻本.

[38][明]諸葛元聲.三朝平播錄[M].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67.

[39]黃元操.貴州苗夷叢考[M].1935年手抄本.

[41]禹明先.楊保名稱及其含義[J].遵義市志資料選輯,1990(1-2).

[44]李正烈.明代播州楊氏七百余年土司政權[EB/OL].http://bbs.tiexue.net/post_4287030_1.html.

[45]譚用中.楊粲墓及其出土碑志考[J].貴州民族研究,1982(4).

[46][元]程鉅夫.雪樓集[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7][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8]貴州省博物館.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J].文物,1974(1).

[50]周春元,等.貴州古代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

[53]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歡
播州楊氏
Fort Besieged
遵義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動儀式在播州區舉行
遵義市播州區珊瑚冬青栽培技術及栽培價值初探
《明實錄》所載播州楊氏土司“進貢”事例初析
淺議海源閣楊氏藏書貢獻
一個壞官員導致冤假錯案
播州歸來
播州治域變遷及其原因探析
家族歷史:填補超越“字輩”的信息
楊鏗夫婦合葬墓發掘記 追尋宋明播州土司的足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