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解讀挫折的存在

2014-04-17 04:02韓亞超張春梅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異化挫折本質

韓亞超,張春梅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政法·經濟·社會

從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解讀挫折的存在

韓亞超,張春梅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具有豐富內涵,為我們制定抗挫折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隈R克思人的本質理論這一研究視角,從異化勞動、社會關系、需要和自由等方面,探源挫折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基礎,以期提高抗挫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實現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有所裨益。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抗挫折教育

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學說的核心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所謂挫折,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人的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障礙。從挫折的定義可以看出,挫折產生于有目的的個體所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有目的的人及其從事的有目的的活動應當成為抗挫折教育研究的對象。而在馬克思科學的理論體系中,人是根本。所以,深入研究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有助于我們從人的異化勞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個性等多個維度來把握挫折產生的必然性。同時,對于豐富抗挫折教育指導理論,創新抗挫折教育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從異化勞動角度解讀挫折的存在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以下簡稱《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動,這種活動即是勞動。他認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人的這種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薄皠趧舆@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產生活本來就是人類生活?!盵1]這里的“類特性”就是指人的本質,“自由自在的活動”就是指勞動。但在《手稿》中,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揭示人的勞動本質,而是把側重點置于勞動的否定形式,即異化勞動。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使勞動創造物同創造者相脫離,不僅脫離了創造者的控制,而且使勞動反過來變成了奴役和支配創造者的過程,從而使人的本質發生了嚴重扭曲。對此他指出,這種“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盵2]由此,可以看到,這種異化的勞動過程中使人感到的不幸,以及人內心和肉體所受到的折磨和摧殘,正是人在實現勞動目標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

此外,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有四種形式,即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同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勞動者同其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馬克思認為這四個方面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也就是說,第四種形式是前三種形式的直接結果,而在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中,勢必會因人的自身異化而產生同他人的不滿情緒和糾紛等矛盾,對人自身來講,這種矛盾就是異化勞動過程中自身遭遇的挫折。由此,馬克思主張要積極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對自身本質的全面占有。

二、從社會關系角度解讀挫折的存在

在《手稿》中,馬克思將勞動定義為人的一般本質,認為勞動是人類產生和實現自身不斷發展的基礎。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將思維觸向了人的具體本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針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提出了另一個著名科學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這個論斷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踏上了從人的社會關系來研究人的本質道路,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成熟。

在這一科學論斷中,如果把著眼點放在“社會關系”前面的限定詞“一切”上,可以看到馬克思在思考這一問題時的嚴謹和全面。馬克思認為,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必然要從事各種生產實踐,并在其中首先建立生產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隨著生產實踐的進行,人進而從意識上與他人產生更為復雜的聯系,稱為思想的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等等,這些思想的社會關系與物質的社會關系共同形成了每個人特定的社會關系。人的發展就在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下進行,并依賴于社會關系的發展而發展。但無論是物質社會關系,還是思想社會關系,都普遍存在著矛盾,而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關系,也正是社會關系的客觀復雜性,決定了人要面對的矛盾和困難是必然存在的,并會因每個人社會關系的錯綜復雜而變得千差萬別。

同樣,在這一論斷中,我們聚焦馬克思的另一個關鍵點,即“現實性”。所謂“在其現實性上”,是指人的本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從事一定的生產活動、社會實踐的人所具有的東西。馬克思這樣表述想要強調的是,人會受到顯現環境的直接影響,分析人的本質要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要從這個人生活的條件和所處的社會關系入手。同時,這里的“現實性”還說明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歷史的人,參照物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而他所生活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盵4]因此,由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人的本質也不可能是固化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相應的變化,這也同樣決定了客觀普遍存在的矛盾必然隨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人不僅要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更要應對基于此所產生的不斷變化著的矛盾。當人們難以適應這樣的變化時,便會處于被變化所壓制的被動狀態,而造成這種狀態的事件或矛盾,就成為了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挫折。

三、從需要角度解讀挫折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對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進行表述的同時,又以此為指導,深化和發展了他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的本質觀,并著手研究需要和人的本質的關系。他提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先要生活。但人們為了生活,首先要解決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切東西。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能夠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5]馬克思的這段話所表達就是人的需要即是他們的本性,即人必須先滿足自己的吃、穿等需要后,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生活。也就是說,需要與需要滿足在人的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正是這種不可分割性驅使著人們去進行生產、生活等一切社會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與生產勞動產生復雜的關系。

所謂“人的需要”,既是指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需要,也是指使人成為人,構成人的本質,表現為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人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首先,從需要的客觀規定、需要的對象得到的途徑來看,人的需要可分為主觀需要和客觀需要?!爸饔^需要”是指主觀欲求或情欲,是對需要的主觀反映,這也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但是嚴格地講,這并不是需要本身,因為需要并不取決于人的意志和意識,而是取決于人的社會本性和人的客觀生活條件,即“客觀需要”,而客觀需要的滿足難度和程度也是因人而異??梢哉f,客觀需要對人來說更重要,當客觀需要難以滿足的時候,就使得主觀需要顯現得十分明顯和產生矛盾,從而對主觀的欲求造成挫敗感。

其次,若從社會的生存活動領域劃分,人的需要又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類。物質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它既是人的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礎,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使人成為人的基礎。同時,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也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在經濟不發達的階段,物質需要是主要的,在人的本質中占很大一部分;當物質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時,精神需要又會成為人追求的對象??梢?,當處在物質層面需要難以充分滿足階段的人,去過分地追求精神層面需要時,就會給人帶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當人的能力難以滿足這種要求時,人的不合理需要就往往無法滿足。所以說,當人所追求的事物不遵循人需求的歷史發展規律,必然會產生困難和挫折,從而影響人的主觀內心感受。

四、從自由角度解讀挫折的存在

早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就對探索人的自由產生出了思想的火花,指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身職業的自由。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他又把自我意識和人的本質相聯系,認為自我意識體現著人的自由,進而把自由和人的本質通過自我意識聯系了起來。在《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的同時,也進一步在側面發揮著他對人的自由的思想,如認為勞動等有目的的活動為人類所獨有,區別于動物活動,體現著人的自由,他還認為自由在于創造,在于超越,在于追求真善美,發展自己的能力與個性,而這些創造和發展的過程就是勞動的過程,也是獲得自由的過程。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在闡述人的本質和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更是通過社會關系,將自由與人的本質相聯系了起來。

在以上人的本質與自由的關系的思想脈絡中,馬克思指出了人類的三大社會形態:即人的依賴時期、物的依賴時期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時期,而在這三大社會形態發展的過程中,他又將自由作為了一個動態的歷史范疇加以研究,由此給我們探尋挫折存在的指明了道路方向。

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盵6]

具體說來,人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下是不自由的,他們和動物還沒有本質的區別,但隨著勞動的出現,生產工具的被制造出來和使用,成為人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的重要標志,也使人才開始慢慢擺脫了之前的束縛。然而這一階段中,盡管勞動給人類帶來了如此重大的變化,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原始狀態下,人的能力只能在狹窄的范圍內發展,他們生產的目的只是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雖然表面上這種社會形態下的人的多方面技能得到了全面發展的機會,但是這只是狹隘意義上的自由,還談不上人的本質的實現。到了物的依賴時期,生產力不斷發展,分工和交換進一步擴大,人類社會中出現了剩余產品,這些都使人的自由本質發生了扭曲和裂變。一方面一部分人由于吸收了人類發展的一切優點從物質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成為物質生產的管理者,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勞動者創造者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財富。這一階段,原本統一的社會主體分裂成了對抗的階級和集團,而處于對抗劣勢地位的勞動者所經歷著的勞動過程必然充滿著來自那些管理者的歧視和虐待,失去了滿足需要和實現價值的可能,勞動者無疑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使身心都遭受著挫折和不公。而第三個階段是人的自由和本質得以全面實現的階段,同之前兩個階段人的自由發展的自發性不同,該時期人在自由方面的發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馬克思將這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一階段,由于自覺性占主導地位,人既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又擺脫了“物的依賴關系”,并能夠創造出處于自己統治之下的社會關系。而到了這一階段,人所面對的挫折和困難將大為減少,并最終就可以實現個性,實現人的本質,以及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綜上,正如馬克思所言,在實現第三種社會形態的過程中,人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挫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經歷的,也是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面對和克服的階段。因此,我們在探尋實現自由的途徑時,只有找出前兩種社會形態時期阻礙人的自由實現的原因,并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些現象和問題,才能達到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簡訊

●曹勇安院長為全省第13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班作報告 6月3日,院長曹勇安教授應省委黨校邀請,為全省第13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班作《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專題報告。

●曹勇安院長作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專題輔導講座 學院在辦學歷程中,以對職業教育前瞻性的探索與實踐,每每在國家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踩到點上”“合到拍上”。這種“幸運”與“巧合”,源自學院舉辦者曹勇安及其所率領的這支職教隊伍獨特的眼界、不同常人的勇氣、對教育規律的尊重。6月26日下午,曹勇安院長結合學院先期對職業教育進行的探索和實踐,為全體教工深刻解讀了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并進一步明確了學院今后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路徑和空間。

本刊編輯部

G411

A

2302011(2014)02-0047-04

2014-04-29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 (13BKS088)相關成果

韓亞超 (1990—),男,山西晉城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異化挫折本質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挫折使我更堅強
回歸本質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童年的本質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生活需要挫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