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階層融合政策分析

2014-04-29 18:26蘭敏
2014年1期
關鍵詞:溝通生產力城市化

蘭敏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階層結構總體上已呈現“丁字”型的“斷裂”結構,即上層階層占有絕對的優勢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而絕大多數人處在社會的中下層。階層間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明顯。我們迫切需要相關促進階層融合的政策,本文將從發展生產力、產業結構、城市化、教育、社會溝通五個方面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階層融合;生產力;產業結構;城市化;教育;溝通

一、發展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為社會階層結構的積極優化提供現實的經濟基礎和根本出路。當下的階層結構的形成與我們長時期的“注重效率,兼顧公平”的政策是有關聯的,為此,現在有很多聲音主張我們一定要提高對公平的重視,甚至出現了公平高于效率的傾向。社會階層結構分化本身是就是利益在社會各階層及階層內部間的分配和調整。當前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形成,已無法人為的對其進行大的修正,最多只能通過一些再分配政策做一些細微調整。社會階層的分化要在接下來的日子不斷的優化、調整,公平和效率同樣重要。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總體財富的增加,才會有階層結構調整的基礎與可能性。政策也只能在新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抓住契機,慢慢起作用,逐步解決社會階層結構中已存在的問題,抵消其消極作用,逐步引導階層分化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集體財富總量很大,但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還是處在底層的,生活現狀并不樂觀。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實實在在的抓經濟建設的內功,才是他們的主要出路。

二、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背后的是與之對應的就業結構,即因為當前產業分化需要的社會的不同分工。在產業結構分工中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社會成員在階層中的位置分布。產業結構是階層分化的重要推動力。目前,我國第一產業生產力過低,第二產業生產力過剩,牽制過多勞動力,第三產業傳統低端行業優勢明顯,比如商業、餐飲業等,就業不夠穩定,新型服務業相對落后??偟膩碚f,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是不太合理的。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人口合理流動,促使合理的階層結構的形成。要牢牢把握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格局的中心政策。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改革中,一定將就業問題充分考慮進去。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服務業等產業向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逐步形成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合理產業結構。

三、推進城市化進程

縮小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占比,是促進階層結構合理化的重要一步。除了上述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另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推進城市化進程,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者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比重。目前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在新的農業政策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阻礙限制了社會的整體發展。它的主要制度性根源就是戶籍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繼續阻礙著勞動力的流動,特別是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流動,妨礙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劇城鄉之間公共資源配置和機會結構的不公正。迫切需要建立創新的適應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戶籍管理制度,有步驟的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四、提高整體受教育水平

提高教育文化水平能為階層之間的流動提供充足的動力。普遍提高社會成員的教育文化水平能極大地促進社會階層結構的轉變。2012年GDP約50萬億,財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約2萬億,2012年的財政總收入約11萬億,教育支出約占財政收入的17%。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體受教育水平?!皝喼匏男↓垺币约叭毡臼巧贁祹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興發達經濟體,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較大,不僅堅實了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基礎,降低初次分配帶來的收入差距,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新加坡和韓國在19世紀80年代,兩國的教育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高達18%左右,而進入19世紀90年代以后,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比甚至超過20%。1除了整體上增加教育投入外,我們在針對具體的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教育方面還要有更詳細的制度設計。比如: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CCT),CCT是國際上比較盛行的轉移支付政策。CCT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政策工具,是將現金轉移支付給貧困家庭,但條件是這些家庭要履行預先的規定,投資于孩子的教育,從根本上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實現起點平等,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是將收入再分配到貧困人口的有效途徑。CCT用于人力資本水平的投資一般包括兩個方面:健康和教育。健康方面投資主要包括:對兒童的定期體檢,對產婦進行產前護理、咨詢等。教育方面:保證入學、保證出勤率以及考核在校表現。得益于大力推行CCT政策,拉美國家最近幾年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五、建立社會溝通體系

階層彌合要創造各階層之間與階層內部充分溝通、充分理解的平臺,求同存異,減小各階層之間的張力。建立代表各階層利益的合法、民主、制度性、有建設性、負責任的溝通體系十分重要。我們首先要加強民主政治官方(類官方)溝通體系的建設,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①充分發揮人大在利益表達和溝通方面的功能,只要各階層人民對人大有充分的信任愿意說真話,同時人大有充分的使命感,能切實傾聽各階層人民實實在在的聲音,并代表他們表達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那么人大就有能力發揮上下溝通、左右協調的橋梁作用。我們應當完善人大選舉制度,使人民充分信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要充分發揮其代表的責任,就需要大量的調研工作,應該給予人大代表們相應的資源、制度支持。②充分發揮政黨在社會溝通方面的紐帶作用。各階層的黨員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切實傾聽老百姓的聲音,了解老百姓的訴求,同時就黨的方針、政策與老百姓交流,深入加強黨與各階層人民的良好溝通。③建立健全企業單位中的溝通制度,在工廠、企業、事業單位等機構中建立健全黨組織、工會等,發展社區等基層自治組織,發揮表達民意、解析政策、提供決策支撐等作用,使群體成員的意愿、充分溝通交流的結果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傳輸到政治體系中,以減少缺乏溝通導致的階層沖突與隔膜,促進進一步穩定與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建立足夠的非官方的溝通渠道為補充,促進各階層之間、階層內部的溝通,①建立健全公眾傳媒的組織結構,使新聞傳播形成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體系,一方面進一步深化主流價值的傳播,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使主流價值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另一方面也要使其成為不同階層群眾和不同利益群體要求和呼聲的正式、負責任的表達途徑,反映真實,促進提升。②加強民間組織的建設。民間組織在社會溝通方面的作用具有官方組織不具有的優勢,民間組織多是老百姓出于自身需要自發形成的天然、親切的溝通途徑,有很強的內在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在促進階層間、階層內部不同群體與個體的溝通了解,建立互信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中國的社會組織發展本身起步晚,加上過去對待社會組織“重限制、輕發展”,開放空間有限,給予的資源也很少。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勇提到,2010年,全國社會組織的增長率僅為2%-3%,其中社會團體的增長率僅為1%。在出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直接依法申請登記”政策后,相信會有大量的民間組織產生,但我們也要在減少登記環節的障礙的同時,加強對民間組織的培育、支持和管理,加強對民間組織文化的培育。(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國家庭收入差距報告》

[2] 甘犁:《轉移支付:縮小收入差距》,《第一財經》

注解:

①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國家庭收入差距報告》

猜你喜歡
溝通生產力城市化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決策咨詢活動中的溝通藝術
學會用“耳朵”與學生溝通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凡事就怕做到極致 一個詞的生產力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