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比較優勢分析

2014-04-29 19:00張文娟
2014年1期
關鍵詞:應對措施隱患

張文娟

摘要:自由貿易是WTO追求的價值取向,理論依據是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中,WTO并不能對每個國家一視同仁,也解決不了國家間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如何應對,才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國內學者努力探索的問題。本文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分析了比較優勢理論對我國貿易的作用以及帶來的挑戰,并提出了面對挑戰,我國應該做出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隱患;應對措施

一、比較優勢理論概述

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益,發展了絕對貿易理論。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生產模式由比較優勢來確定。

二、比較優勢理論對我國貿易的作用以及帶來的隱患

(1)比較優勢對我國貿易的作用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于各國遵循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來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水平。我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和資源,我國的比較劣勢則在于資本和技術。所以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是以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這種出口貿易結構對外貿易得到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很大進步,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隨著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在世界貨物貿易額由2001年的第6位躍居到2010年出口的世界首位,占全球份額10.4%,進口也位居世界第二,據此成為對世界貿易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及影響的國家。

(2)比較優勢給我國貿易帶來的隱患

上述貿易結構提升了我國貿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同時這種以低廉勞動力為優勢進行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導致雖然我國出口規模在擴大,但收入卻增長緩慢,這種貿易出口方式在促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隱患。

首先,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及引進,進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總的來說,我國國際貿易結構依然沒有改變,出口品仍然多為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爸袊圃臁背蔀閮r格低廉,質量低下的代名詞。

其次,作為貿易大國,我國這種出口模式會導致我國總體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彈性與收入彈性都比較低,我國經濟規模又比較大,隨著我國商品不斷涌入,這類產品的供給持續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下降,若市場容量一定,價格必定下降,進而導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

再次,除了我國生產這種勞動密集型產品外,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企業生產這種產品,這樣就會使我國與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我國連續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使我國對外貿易在擴張同時也變成最大的貿易爭端困擾國,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

最后,我國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短,因此商品附加值低。(1)我國加工貿易目前仍處于簡單加工或組裝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極短,生產能力集中在下游產業,過度依賴零部件和原材料進口,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將會失去發展后勁。(2)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極低,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承擔的往往只是對零件或原輔料的初步加工、組裝等環節,導致產品附加值無法提高。

所以,我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參與國際分工,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卻也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目前我國國內工資成本上升,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持續下滑,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勞動力優勢在不斷消逝,仍依賴傳統的比較優勢促進我國對外貿易,中國經濟無疑將陷入危機。

三、面對隱患,中國國際貿易要如何應對

我國“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由低谷逐漸走出,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增加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困難和風險。我國加入WTO的10年約定到期,我國面臨著國內外市場開放度增大帶來的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帶來了眾多弊端,針對這些弊端,中國必須采取恰當措施。

(一)將比較優勢變為競爭優勢:走市場化改革之路,促進市場機構轉型

比較優勢認為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仍然可以通過自身具有的比較優勢在對外貿易中獲得利益。中國的比較優勢是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對外貿易傾向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出口導向與國內經濟聯系較少,對促進國內經濟作用有限。這種方式是一種粗放式增長形式,不能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因而,基于勞動力與豐富資源的比較優勢,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應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深化市場化改革,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實現對外貿易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契機,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加快企業改制和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擴大出口的基礎上,加快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科技含量,占領對外貿易競爭制高點。

(二)政府與企業完善應對機制,減少對外貿易摩擦

(1)政府方面,首先應該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引用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調查,提出異議,澄清問題,敦促相關國家修正該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標準,最終取消對我國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完善的反傾銷應訴機制,加強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絡,最后,強化規范對出口競爭秩序,設置有效地出口經營管理機制,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訟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首先應該調整經營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其次,應優化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現出口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以及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最后,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該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化被動為主動。

(三)提高加工貿易零件及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根據利潤最大化目標原理,加工貿易企業應增加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需要做以下調整。首先,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發展一直滯后,而國家的優惠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傾斜的。因此要改變對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其次,政府應該給予資金支持。為使本國企業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達到加工貿易出口要求,國家應該提供資金推動國內企業開發、研制新產品,并鼓勵形成民間“風險融資”機制。再次,倡導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在本國采購。一方面,因為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多數產品將出口國外,對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來說屬于間接出口,所以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減少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成本,從而激勵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另一方面,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征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參考文獻:

[1] 王藝潔,劉佳,付心剛.《我國在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中的理性選擇》.《商場現代化》.2006(5)

[2] 彼羅·斯拉法.《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13-294

[3]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114-115

猜你喜歡
應對措施隱患
隱患隨手拍
隱患隨手拍
互聯網安全隱患知多少?
隱患隨手拍
隱患隨手拍
隱患隨手拍
輸變電設備運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機通訊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
淺析“營改增”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的稅負變化及應對措施
施工企業營改增對會計核算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