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涇浜往事

2014-05-04 09:27吳志偉
檢察風云 2014年21期
關鍵詞:愛多工部局蘇州河

文·圖/吳志偉

洋涇浜往事

文·圖/吳志偉

說到洋涇浜,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語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說起普通話來,常常會被人來一句:“洋涇浜”。不知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這話的意思嗎?

洋涇浜原來是一條河流的名稱,東至黃浦江,西接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與延安中路)。1845年與1849年,英、法租界相繼建立,洋涇浜成為這兩個租界的分界河,南為法租界,北為英租界。以后英美租界合并,洋涇浜成為公共租界的南界。

那么“說話洋涇浜”究竟是什么意思?在上海英美法租界設立后,原先在香港、澳門、廣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紛紛開始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隨之一些作為買辦和職員的廣東人也到了租界。同時上海其他籍的商人為了爭取與外商直接打交道,紛紛學習英語。他們用粗通的英語充當貿易中間人,于是在洋涇浜附近出現了一種語法不準,帶有中國口音的英語,這種英語被稱為“洋涇浜英語”。這種混合語言,語言學上叫“皮欽語”,并不上海僅有。其他殖民地,殖民者與來自不同獨立語言區之間的勞工,通過出現信息交流而產生皮欽語。在多民族鄰界地區,通過長期的民族交融,也會產生皮欽語。在上海,開始洋涇浜英語多以廣東地方的發音為準,以后隨著寧波商人的大量涌現,逐步以寧波方言來發音。在1860年旅滬寧波商人馮澤夫等人編著的《英話注解》中, 以寧波方言來注音,如spring(春)注音為“司不令”,summer(夏)為“色麥”,autumn(秋)為“啞得姆”,winter(冬)為“暈脫”。1混(One)2都(Two)3的利(Three),4福(Four)5反夫(Five)6昔葛司(Six)等。外國人旅居上海,為方便他們與中國人交流,在外國人出版的“指南”一類書籍中,也會專門設立一節,把正規英語與洋涇浜英語(Pidgin-English)分別列出來,如Stop(停止、停下來),Man-man(前為正規英語,后為洋涇浜英語,下同);There(那邊、那里), That side; here(這里、這兒),This side; Get me some hot water(給我一些熱水), Pay may hot water;I don’t understand(我不明白), My no savvy等等。

后“洋涇浜”引申為指一般的不純正語言、方言,含義近于“南腔北調”。在上海,由于年齡稍長些的人大多說不準普通話,所以在說普通話時,常被人調侃——“洋涇浜”?,F在小孩進學校后,一律要講普通話,前段時間規定在校園內講上海話還要處罰什么的,以致現在一些小孩講上海話,在大人們聽來也很“洋涇浜”。

洋涇浜是英法租界的分界線,當時為了交通的方便,兩個租界的管理當局經過討價還價后,共同出錢修建及新造了一些橋梁。從東向西有外洋涇橋(今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二洋涇橋(今四川中路、四川南路)、三洋涇橋(今江西中路、江西南路)、三茅閣橋(因這里有一座三茅閣的道觀而得名,今河南中路、河南南路)、帶鉤橋(在洋涇浜填沒之前,這里很冷落,因此狗,特別是野狗很多,橋名原稱“打狗橋”,在批準土地“永租”的官方契證——《上海道契》上也可以看到這個名稱,由于不太好聽而改稱。今山東中路、山東南路)、鄭家木橋(今福建中路、福建南路。在鄭家木橋一帶,“癟三”特別多,經常發生“拋頂宮”事情。該橋有一些坡度,當有一些人力車上橋時,小癟三幫忙推車,上橋以后,拿了賞錢,趁車下橋時順手把乘客的帽子搶了就逃。等到車下橋以后,乘客或車主再來追,已經來不及了。一頂好料子的帽子能賣不少錢)、東新橋(今浙江中路、浙江南路,據稱該橋由租地人勞雷羅私人出資建造)、西新橋(今廣西北路、廣西南路,簡稱新橋)、北八仙橋(今云南中路、云南南路)。

曾看到一些電影和電視,公共租界的巡捕(即警察)追小偷,追到這些橋的中間,小偷到了法租界一邊就不逃了,反過來還會對巡捕作怪臉,戲耍挑逗,這個有點夸張。如在現實中,這巡捕會越界追過去的。但電影電視畢竟主要是給人娛樂嘛,夸張一點也很正常,也說明了兩個租界的分界處。并且不是特殊情況,兩個租界的巡捕是不能到對方區域內的。如果要去,要先通過對方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或法租界公董局有關負責人的同意。

英租界經過1848年的擴張,東至黃浦江,西至周涇(今西藏中路)、南為洋涇浜,北至蘇州河。在這塊區域內,有些地方的地勢比較低,早期的外商隨意排水等,每到春季,上海又到了多雨的季節,那時常常的積水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而且還有著傳染疾病的可能。經過幾次的下水道興建和排水設施改善,在1868年形成了以九江路為中心位置,通過多個排水管道,分別向蘇州河與洋涇浜排水,希望從周涇下來的水能將這些污水排入黃浦江。為了使這排水計劃能夠實現,在中心位置的九江路管道稍微修建得高些,其余南北排水管道部分重新鋪設,以形成一定的坡度。洋涇浜和蘇州河就成了工業廢水、生活用水等排放的河道之一,與周涇、黃浦江形成了公共租界排水系統的主要河流。

然而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結果并沒有想象中那樣,造成的后果是河道污染、水質變壞。19世紀末,蘇州河已經散發著臭味。洋涇浜雖然沒有像蘇州河那樣嚴重,但也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河。1902年時工部局就想鋪設排水管,因為該項計劃耗資巨大而且還有其他項目需用公共資金很多,特別是看到該地區的居民不大可能對工程出資,也就暫時作罷。1903年又與法界公董局商討共同出資鋪設下水道事宜,因沒有得到對方同意而再次擱置。拖到1914年,終于英法共同出資鋪設下水管道、填平后筑成道路。原來法租界的洋涇浜路、孔子路,英租界的松江路都成為該路的一部分而消失,已被填平的洋涇浜改名為:Avenue Edward Ⅶ(愛多亞路)。在一些小說中將該路譯稱“愛德華七世大道”。雖然不符當時的習稱,倒也說明了該路名稱的含義,聽上去也比“愛多亞路”要好。1901年起,愛德華七世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印度皇帝,1910年5月6日晚,因肺炎突然死于白金漢宮。

該路是兩個租界的分界道路,但用英國國王命名該路,法租界當局非但沒有異議,而且從檔案記載看,法國人比英國人還積極。20世紀初的時候,英法關系處在敵對的狀態。1903年愛德華七世在訪法期間,在國宴中用法語致辭,英國人認為這是“輕率”的行為,不過法國人很受用,認為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對他很有好感。這個舉動為1904年兩國簽訂《英法協約》,結束敵對狀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上海最早是在1910年2月,法租界公董局寫信給工部局,信中建議將一條新筑道路(今金陵西路)取名為愛多亞路。該路當時是兩個租界的分界道路,工部局董事繆森認為:鄰接關系無權這樣做,但是另一方面倘拒絕法租界公董局的建議又顯得不禮貌。于是會議決定在接受建議的同時答復道,工部局認為要等到完工并在鄰近區得到一定的改善后才正式命名這條馬路。

洋涇浜填沒后,1915年12月15日工部局董事會上總董表示:“他記起了在上次納稅人大會上講話中的一段,預告過該路路名應為愛多亞路。因為這一名稱已為其西邊寬廣的大道所采用,而且為普遍承認可以為這條新路的名稱?!倍聜円舱J為完全合適。1943年改為大上海路,1945年改稱中正東路,1950年改為延安東路。需要說明的是,原先的洋涇浜是現在延安東路東段,西藏中路以西的延安東路原先是北長浜。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歡
愛多工部局蘇州河
蘇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風波述論
【錦上添花】讓愛多一份“守護”==PDF為圖片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協調
蘇州河
蘇州河的現實與夢境
NAA和愛多收對海南“貴妃”杧產量和果實品質的影響
更正說明:
蘇州河,百年的訴說——訪上海蘇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設者們
抗戰時期上海的“煤荒”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