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類專業“校中廠”教學模式創新思路與實踐探析

2014-08-27 16:35譚海林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8期
關鍵詞:創新教學模式

譚海林

摘要:針對目前校企合作的不足,結合制造類專業課教學實踐探索,提出了“校中廠”教學模式,對該模式的內涵及實施進行了闡述。同時以模具專業為例就如何實踐“校中廠”教學模式進行了說明。該模式能使高職教育目標更符合企業的需要,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逐步擴充,職業素養逐步提高,社會能力逐步增強。

關鍵詞:制造類專業;校中廠;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8-0125-0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企業一般不積極主動,工學結合很多情況是高職院校一廂情愿。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睂嵙晫嵱柣厥歉呗氃盒I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場地及人力資源,探索建立“校中廠”實訓基地的新模式,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和產教結合長效機制,是當前高職院校重點思考的課題之一。

“校中廠”產教結合教學模式可使學校的專業產業化,教師可根據“校中廠”生產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組建集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于一體的教學隊伍,指導學生學習實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零距離”對接。在“校中廠”內,學生身處真實企業之中,能感受到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使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很好地有機融合起來。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校還能整合資源節省大量設備投入及實踐教學費用。關于“校中廠”產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宏觀層面的研究比較多,但具體到運行機制可借鑒的研究成果不多。筆者著重探討基于“校中廠”產教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校中廠”教學模式的內涵

通過將院辦機械工廠和制造類專業的實習、實訓場地、設備等資源進行整合,構建生產型教學平臺,即組建按市場機制運營,獨立管理,獨立財務,生產真實的產品,具有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能鑒定、技能大賽、技術推廣與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校中廠”。通過完成真實的生產任務,在“校中廠”實施融教學與生產于一體的現場教學,其主要特點:(1)生產任務貫穿教學內容。在全部專業課程中,將生產任務進行分解,歸納不同的項目單元,按照每一項目單元所解決問題的性質,分布到各課程之中。(2)利用生產環境開展現場教學。利用“校中廠”的生產環境,引導學生學和做,讓學生在學和做中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成長發展。使學生能在學校親身體驗生產,縮短學校與企業的距離。(3)學生在各職能部門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分組,在各職能部門擔任一定的角色,通過角色引導學生了解專業崗位,明白崗位責任,保證學生能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輪崗、定崗實習。

“校中廠”教學模式的實施

“校中廠”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之處是如何將教學與生產任務結合起來,即如何在“校中廠”所承擔的真實任務中全面落實教學計劃,通過對某項目的實施全面落實教學內容,使實施過程中的分項任務與學生崗位技能緊密結合起來。為完善“校中廠”教學模式體系及內容,使之成為實用性強、可操作的教學模式,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培養方案的優化設計 “校中廠”教學模式各個教學環節既要符合教學規律,又要根據“校中廠”的實際工作特點妥善安排,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能階梯遞進。制造類專業可以采用“321”培養方案,其中的“3”指前三個學期,完成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培養學生基本職業能力;“2”指第四、第五兩學期,即在“校中廠”實施工學交替,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而其中的“1”指第六學期,進行學生頂崗實習、畢業設計教學工作,培養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能力。其關鍵是在“校中廠”中工學交替的實施,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適應性實習階段、生產性定崗實習階段和技能考證階段。適應性實習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適應“校中廠”工作環境和現場管理制度,對產品生產制造的各個主要崗位進行適應性操作,了解產品制造工藝流程,進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在指導教師和“校中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任務。生產性定崗實習階段主要目標是:對某個工種進行專門技能操作訓練及全面的了解,能在指導教師和“校中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能獨立處理本工種中出現的常見問題。技能考證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取得高校畢業證的同時,獲得行業認可的職業資格(技能)證書。

課程設置優化與整合 “校中廠”教學模式主要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教學情境,圍繞工作任務的完成展開教學,因此要根據崗位能力要求,重組課程體系,進行課程優化整合,形成以崗位能力為核心、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在原教學模式中課程門數較多,課程之間相互獨立,相關知識未能有機地滲透融合在一起,學生很難形成綜合應用能力和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制造類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可以整合為機械制圖基礎、機械工程基礎、機械控制基礎、機械加工基礎共4門課程。機械制圖基礎除制圖內容外還包括計算機輔助繪圖(AutoCAD)內容和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有關內容;機械工程基礎主要是將原來的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進行整合;機械控制基礎包含電工與電子技術、電器控制PLC、液壓與氣壓傳動內容,使機械中常用的電、液、氣控制有機組合在一起;機械加工基礎包含金屬切削機床、刀具與切削原理、機械制造工藝和機床夾具內容。專業核心課方面通過典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裝配、調試等這條全過程主線,把相應的各種崗位能力進行分解重構,以典型產品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結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構建課程體系。

創新課程教學方法與內容 “校中廠”教學模式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應該變注入式為參與式,變繼承式為探索式,變主教式為主導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踐和“校中廠”的生產情況,靈活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問題討論、情境模擬、直接操作(制作)等方法。課程內容的組織結構形式主要以“項目”為主體。按照具體的產品從“成品、裝配(檢驗)與調試、數控加工、選材、設計”這一生產流程進行逆向推演,將生產過程解構成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重構于課程內容的組織框架中。

模具專業“校中廠”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我院地處湖南省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的株洲。目前株洲已經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干,以制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同時,根據我院現有專業設置及院辦工廠和制造類專業實習實訓人員、設備、場地等實際情況,可以建設一個符合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需要的工廠——“校中廠”?!靶V袕S”按市場機制運作,接受模具設計制造任務,同時負責模具專業全部教學實訓任務,提供實訓教學資源,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保證融“教、學、做、考”于一體。

模具專業采用“321”培養方案,在“校中廠”期間要結合“校中廠”的設備和技術力量情況,將培養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目標,讓“校中廠”技術人員、教師和學生都清楚各個階段的實訓內容、目標,有效地解決實踐教學隨意性等問題,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計劃性和可控性。

模具企業的生產過程一般為:制品測繪→產品造型→產品成型工藝→模具設計→模具制造過程(普通加工、數控加工及電加工等)→裝配調試→試模驗收。根據模具企業的生產過程,高職模具人才崗位群能力主要分為:設計能力、制造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設計能力包括制品測繪與測量能力、產品造型能力及快速成型、快速制模和反求工程應用能力,以及沖塑模具等的設計能力。制造能力包括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藝和模具裝配工藝的編制能力,普通機床加工模具結構零件的能力,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能力,一般沖塑模具裝配調試能力,產品零件的檢測及模具安裝調試與維修能力。企業管理能力包括計算模具成本、估算模具價格及經營銷售等能力。根據以上崗位群能力要求設計項目載體,將相關的項目載體組成一門課程,可將模具專業的專業課程分為制品成型工藝、模具設計、模具制造工藝、模具裝配與調試工藝和模具企業管理。

在“校中廠”產教結合階段,學生就是工廠員工,按工廠要求開展活動。學生按工作崗位或工種分組,在指導教師和工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每一個工種或崗位上每名學生完成3~4項任務后輪換到其他工種或崗位。在學生到每一個工種或崗位實踐前,首先把同組的學生集中在一起講授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及所要求的相關知識等。所有崗位輪完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確定一個工種或崗位進行定崗實習和學習,最終學生必須考取該工種或崗位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從事模具設計,要考取模具設計師三級證書。

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定實施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一是結合具體工種或崗位,以學生職業素質、實訓過程評價、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等作為評價指標;二是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機制融入對學生的評價指標;三是將專業技能認證考試納入考核指標。

結語

“校中廠”教學模式是將專業系部、校中廠和校外企業合作應用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進而使學校資源系統化整合并合理利用的教學模式,體現了“職業能力階梯遞進”,可使學生的專業能力逐步拓展,職業素養逐步提高,社會能力逐步增強。

第一,教學與生產鏈接。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與“校中廠”保持密切廣泛的聯系,教學與生產實現無縫對接。專業教師對“校中廠”的生產任務、技術、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與“校中廠”技術人員一起對生產任務制定詳細方案。教學內容與生產緊密結合,培訓目標更符合企業的需要。學生在“校中廠”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生產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

第二,“校中廠”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校就可以接觸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產品生產過程管理、企業產品質量控制等,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艱苦創業的工作作風,提前體驗職業生涯,努力成長為優秀職業人才。

第三,“校中廠”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學與生產實現無縫對接,有利于學校管理。學生的學習和實習都可在校園完成,而且時間安排靈活。當任務多時,可以多安排學生上崗。在校進行實習,可以避免外出實習安全隱患,也便于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

參考文獻:

[1]宋志國,陳劍鶴.高職院校建立“校中廠”意義探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0):125-127.

[2]劉余印,雷萍.運用產教結合模式加快職教發展[J].江西教育,2011(3):33-34.

[3]趙昕.工作過程知識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7(7):45-47.

[4]唐秀蘭.高職模具專業“基于生產過程”的畢業設計模式改革[J].科技資訊,2008(11):154.

[5]戴勇.高職教育中產教結合的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6-10.

[6]張小冰,劉杰.產教結合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6):160-162.

[7]楊進生.充裕的時間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是實現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必要條件[J].現代企業教育,2009(12):96-97.

[8]呂寨平.職業院校產教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南方論刊,2009(10):108-111.

(責任編輯:謝良才)

猜你喜歡
創新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創新線上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語“讀寫學思”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