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研究綜述

2014-09-18 22:18劉尚明
關鍵詞:形而上學辯證法馬克思

劉尚明

摘要:價值虛無主義直接關涉人的生存根基。中國日益嚴重的價值虛無主義精神狀況使馬克思的批判顯示出極為重要的當代意義。對于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課題之間的關系,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虛無主義者,另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虛無主義。國內學者認為,馬克思哲學對于克服價值虛無主義不僅提供了思想資源,而且提出了克服和批判的方法和路徑,但學者們對于馬克思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卻見仁見智。近十年關于這個課題的研究展示出豐富的有創見的理論成果、新的研究維度及研究方法。

關鍵詞:價值虛無主義;形而上學;實踐;辯證法;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X(2014)04-0036-010

賀來認為,在威脅我們時代的諸多挑戰中,價值虛無主義因為直接關涉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無疑是最為深刻的。深入理解并回應這一挑戰,是哲學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課題。物質財富的增長與經濟的發展不能給人提供生活的目的和價值信念。因此,如何面對價值危機與價值虛無主義的威脅,既成為現代人十分緊要的現實課題,也成為哲學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論課題。

一、研究“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課題的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賀來認為,價值虛無主義是在全部現代哲學中占據核心地位的重大課題。在一定意義上,現代哲學就是一部不斷反省和對抗價值虛無主義的歷史。這一點清楚地體現在尼采、胡塞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重要現代哲學家的理論工作之中。在哲學史上,馬克思是最早系統而深刻地揭示現代人遭遇價值虛無、并對此作了透徹分析的思想家之一。劉森林則認為,虛無主義問題貫穿于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始終。無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成背景中,發生過程中,還是在它的進一步展開中,虛無主義問題都以或潛或顯的形式存在著。

賀來認為,從價值虛無主義的角度研究馬克思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將為闡發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內涵和實質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切入點。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價值虛無主義課題凸顯了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理論目標和思想主題,為我們把握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內涵和實質提供了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視角。二是它將有助于我們把馬克思哲學置于整個現代哲學轉向的基本趨勢中,來把握它與整個現代哲學變革的深層關系和在現代哲學轉向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從價值虛無主義的課題入手,馬克思哲學變革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向度即“價值學”向度前所未有得以展示出來,這對于我們更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內涵和實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在實質上是重建人類的價值尺度和價值理想,是一種價值基礎的變革。四是從價值虛無主義課題入手,將使馬克思哲學在當代人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發揮更大的思想啟示力量,從而將使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所帶來的當代意義得到最充分的展現。

第二,現實意義。虛無主義本質上源于歐洲文化的內在危機,即形而上學的超感性世界坍塌這樣一個思想事件。但虛無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曾經出現過、而今卻日益興盛?,F實生活中出現的虛無主義現象與理論上對形而上學和超驗性存在的拒斥、對“現實性”或世俗性的弘揚彼此呼應,并相互強化。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是既有前現代,又有現代和后現代,因此中國當代虛無主義包含著對中國傳統精神價值和當代西方精神價值的雙重虛無,在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倫理道德、精神信仰和社會生活等領域都產生了各自不同的負面效應,它們或隱或顯地影響著人們,表現在對權威主義價值的反抗,對傳統精神的不正確對待、西化現象和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現象;對西方人權、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科學等精神存在否定、輕視傾向。貶損崇高價值,張揚物化價值,盛行相對主義,是價值虛無主義的信條。一些意志薄弱者的自殺現象,一些官員出現的貪污、腐敗現象,一些人工作中學習中出現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現象,這些都是虛無主義在生活中影響的或輕或重的表現。對神圣性的漠視,徹底擁抱世俗化,整天盯著吃穿住,更高的文化需求或者是看作次要的,或者是可有可無的,過度追求經濟財富和經濟增長,極力講究吃穿住卻毫無更高理想是價值虛無主義在現實生活中淋漓盡致的表現。當代社會諸如功利主義泛濫、是非不分、信仰危機、道德底線毀壞和拜金主義大行其道,都是虛無主義思潮的不同表現。

劉宇認為馬克思對價值虛無主義的批判絕非外在于生命活動之超驗價值的彼岸重建,而是追尋內在于生命活動的歷史主義根基,辯證地溝通規范性價值與認知性事實,為生命超驗價值喪失根源與重建路徑尋求到堅實的認知性基礎。中國日益嚴重的價值虛無主義精神狀況使馬克思的批判顯示出極為重要的當代意義,也為公共價值規范的重建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

那么,什么是價值虛無主義?在馬克思哲學中,似乎沒能直接考察虛無主義課題,我們能否把馬克思哲學與虛無主義主題放在一起來加以考察?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致力于對虛無主義的批判與克服呢?對于這些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二、何謂價值虛無主義

在西方哲學史上,關于虛無主義問題最具影響力的直接論述是尼采和海德格爾。他們將現代性危機診斷為虛無主義,其根源是傳統形而上學的失敗。海德格爾從存在論角度來理解虛無主義,而明確提出價值虛無主義的是尼采,他認為虛無主義是“最高價值之自行廢黜”與“最高價值的失落”,并且把它理解為西方歷史和文化的歷史運動。德勒茲對尼采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虛無主義“反對超感性世界和更高的價值,否定它們的存在,取消它們的一切有效性?!边@種反對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價值的名義來貶低生命,而是對更高價值本身的貶低。這種貶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虛無的價值,而是指價值的虛無,指更高價值本身的虛無?!本痛艘饬x而言,價值虛無主義往往指信仰危機,價值虛無,反對和否定更高價值。至于具體內涵,不同的學者具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

宋友文認為,“價值虛無主義是指一種全盤否定各種傳統的價值觀念甚至道德真理的態度或觀點?!?賀來則認為,價值虛無主義可以作為一個名詞也可以作為一個動詞來使用。作為一個名詞,它是指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傾向與主張,作為一個動詞,它是指對價值“虛無化”,即否定、拆解和推毀真實的價值,把“上帝已死,一切皆可”視為至理名言,把不負責任、為所欲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作為行為指南。對于虛無主義,劉森林認為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結論:第一,虛無主義主要是指最高價值的虛無。第二,超感性世界的真實性被揭穿為虛構,其虛無本性呈現出來之后,感性世界是否是虛無的,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了。如果感性世界還是虛無的,那么,人們的虛無感受就很深重了,是為雙重的虛無。第三,在對感性和超感性兩個世界都做了虛無判定之后,虛無主義是否還要去探尋一個意義世界?這個問題是虛無主義的關鍵之處。第四,在經歷了虛無主義的洗禮和煉獄以及力爭創造新價值的努力后再升騰起來的虛無主義,就是徹底、普遍的虛無主義了。但是,在任何一種意義上,我們都可以說,虛無主義的重點都落腳在現實存在于意義、價值上的虛無方面。

當然,有些學者認為價值虛無主義是整個社會精神文化危機的事件。如劉宇認為價值虛無主義是現代社會精神文化的深層危機,它表明生命自身超驗價值的放逐與整體意義的喪失,致使社會生活失去了普遍倫理的判定與信念,富有德性的長者與毫無心肝的縱欲者、才華橫溢的學者與不學無術的逐利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交換價值面前都視為等價之物,真善美與假惡丑從此不再涇渭分明。吳寧從西方文化的語境中指出,虛無主義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價值虛空狀態,人們的精神無所皈依,靈魂無所慰藉,人類精神的超驗寓所土崩瓦解,風雨飄搖中那些孤獨的靈魂或經歷漂泊或遭遇淹沒。一切價值的標準均已坍塌,人們所有的內在心靈法則,權威均已化為烏有??梢园烟摕o主義者看作極端的反傳統主義者、政治上的革命者、宗教上的瀆神者和哲學上的否定者。

雖然在馬克思哲學中,似乎沒有直接考察價值虛無主義課題,但是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馬克思哲學能夠與價值虛無主義放在一起加以考察。馬克思思考了價值虛無主義的時代背景和基礎,甚至率先洞察了虛無主義的到來。張紅嶺認為,馬克思事先領會和揭示了現代社會的本質,如現代社會無休止的變動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逐漸疏離,這兩者的根源是資本的擴張,即資本原則為主的社會運行機制。這些正是構成理解尼采和海德格爾所談論的虛無主義的時代背景和基礎。在這個問題上,唐忠寶認為,在尼采之前,馬克思率先洞察到了由現代性所帶來的去神圣化、最高價值的退場以及虛無主義的到來。

三、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課題的關系

對于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課題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虛無主義者;另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不是虛無主義者,而是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虛無主義。

國外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斯坦利·羅森在他的名為《虛無主義》的研究中,論證了馬克思的歷史主義是虛無主義的一種形式。對于這一觀點,美國學者David BMyers認為,馬克思的目的是要說明人對價值的需要無須超越歷史就能得到滿足。如果如羅森所用的虛無主義是指“一切被允許”時存在的情形,那么馬克思主義,如同馬克思所構想的那樣,就不是虛無主義。海德格爾認為,馬克思達到了“虛無主義的極致”。我們如何理解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這一批評?宋友文認為,最直接的辦法是指出海德格爾批評的“形而上學命題”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思想,這是一個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式的命題,但馬克思后來超越了費爾巴哈而走向了歷史唯物主義。但是,如此回答,更深層次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那就是馬克思和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馬克思究竟有沒有克服虛無主義。因此,要想回答馬克思哲學與虛無主義的關系,就要試圖找出馬克思哲學和形而上學的關系。馬克思不只是把超感性世界顛倒、歸結為感性世界,而是更進一步分析了感性世界的內在矛盾和自我分裂,并通過實踐使之革命化。馬克思正是通過找到了作為感性對象性活動的實踐,物質生產的二重性來克服虛無主義問題的。感性活動作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中介,起著“上通下達”的作用,表征著人的生存方式的二重性和矛盾性。因此,作為世界觀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通過具體的感性活動在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之間保持了必要的張力,才避免了形而上學與虛無主義的厄運。王金林則認為,后期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解讀完全是從其存在之思出發,把唯物史觀讀作生產主義的形而上學,并由此把馬克思置于虛無主義極至之境地。這番解讀固然遵循著存在之思的自身理路,但卻錯失了唯物史觀的革命意義。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思想差異,從根本上講,是一位存在之思的思想家與一位唯物史觀的革命家之間的沖突。劉貴祥認為,晚期海德格爾的這一判定源于兩個錯誤的前提:一是認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停留在黑格爾哲學中的“主體性形而上學”;二是認為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產—消費的人”。這兩個判定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性質的根本誤解。實際上,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不僅克服了黑格爾意義上的“主體性形而學”,而且還包含著克服虛無主義的巨大思想資源。

國內學者認為,馬克思哲學對于克服價值虛無主義不僅提供了思想資源,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馬克思致力于對價值虛無主義的克服和批判。但對于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學者們則見智見仁,大致來說有這么幾種思路:

一是直接從思想資源中去提煉馬克思揭示價值虛無主義的根源、本質、特點及克服的途徑。賀來認為,馬克思指出了價值虛無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是現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諾的虛幻性,而其現實根源是資本的虛無力量。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對價值的毀滅首先體現在它把一切“價值”都還原和等同于市場“價格”,結果“價格”完全取代了“價值”并最終導致了“價值”的隱退和喪失。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內容,包括人的生命的一切豐富因素,在資本占據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其存在的“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它的“交換價值”。按照這種邏輯,任何真正的價值都要必然失去存在之地?!敖粨Q價值”還是一種顛倒黑白,混淆善惡的力量。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更進一步深入到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制內部,探討了資本毀滅一切價值、破壞一切價值秩序的本性。價值虛無主義的實質在于在資本主義統治下,資本對勞動,即對人的現實的感性生命的奴役的統治,遮蔽了人自覺自由的生存本性。把人變成了如物一樣的“現成的存在者”。因此,要克服價值虛無主義,關鍵在于超越資本對勞動的奴役,拯救人自由自覺的生存本性,從而實現“勞動的解放”。劉森林認為,馬克思在資本邏輯的分析中看到了資產階級虛無主義的必然力量。它不僅體現為物,而且更體現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在謀求自我壯大和擴展的運動中,必然蕩除一切超驗的神圣和崇高,把一切都推向市場,把一切都置換成物品,標上價格。絕對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只有資本及其積累。對馬克思來說,一個新的歷史主體可以遏制、避免和超越虛無主義,繼續創造歷史偉業。中國現代化新形勢下,可以把這個創造歷史偉業的未來新人看作各階級、各民族聯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唐忠寶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對于克服虛無主義具有重要的啟示:第一,馬克思的理論關注點是經驗世界,這避免了世界的二元劃分以及由此導致的超感性領域的失效;第二,馬克思的理論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個人,因此能夠在個人與集體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第三,馬克思的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是對資本的揚棄,同時這也是馬克思克服虛無主義的關鍵路徑所在;第四,馬克思理論的最終落腳點是共產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的真正開啟以及人類的徹底解放,共產主義是虛無主義的終結。時下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問題則再次昭示人們,若要克服虛無主義,必須重建一種新的核心價值,這種價值必須同時兼具世俗性和神圣性雙重維度。重建共產主義信仰是克服價值虛無主義的根本路徑。

二是從思想演變邏輯來思考馬克思批判和克服價值虛無主義的張力。劉森林認為,需要準確界定馬克思和費爾巴哈、施蒂納之間的關系,厘定實踐、辯證法與虛無主義之間的關系。對于馬克思來說,告別黑格爾唯心主義,問題表現為,是向強調感性、現實性的唯物主義方向努力,還是向強調個別性的浪漫主義方向努力?兩者的關系如何?在馬克思的思想演變邏輯中,這個由德國早期浪漫派啟動、由費爾巴哈強烈推動、最后由施蒂納整合性推向頂端的思想實驗,不但給馬克思以強烈的影響,而且以否定性的面貌昭示了馬克思思想的合理框架與區域,對于馬克思探索在普遍與特殊、超驗與經驗、神圣與世俗之間應該保持怎樣的辯證結構,界定確保思想合理性的邊界,防止墜入極端和偏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雖然繼承了強調“感性”和“現實”的唯物主義原則,但絕不接受費爾巴哈向感覺至上論、粗糙的現實主義甚至庸俗唯物主義的倒退,更不接受施蒂納對唯一性、當下即是性的全面擁抱。馬克思的策略是在感性現實與崇高理想、普遍秩序與個性伸張之間保持辯證框架。辯證法可以防止設定一個超感性世界、從而把現實世界虛無化的虛無主義,也可以防止沿著個別性、特殊性而導致的對整體、永恒維度的否定。通過批判施蒂納的虛無主義,馬克思哲學與虛無主義產生了關聯。對于馬克思來說,超驗價值維度顯然不能超越于生活之上的,而是內化于現實生活之中、根植于經驗存在的東西。馬克思克服虛無主義的路徑是從重視感性、也就是以特殊性和個別性、豐富性為首要特征的感性現實為基礎來思考的,但不排斥普遍的、超驗的存在。馬克思的“現實的人”具有這種雙重性:既立足于現實大地、又內心裝著價值理想的人。張文喜則認為馬克思是對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批判來展開對虛無主義的克服。

三是從比較的視野來論證馬克思批判和克服價值虛無主義的特點。劉森林認為,在拋棄上帝和辯證法之后,施蒂納的“唯一者”直接面臨著虛無主義的難題。馬克思與施蒂納之間的交鋒,印證出遏止虛無主義的兩種方案:拒斥例行化勞作的個性自由方案以及把個人的非例行化勞作與解救例行化勞作的大眾有機結合起來的馬克思方案。針對施蒂納的個體自我自救之路,馬克思強調自我普遍實現所需的社會基礎以及不能放棄啟蒙主體性自我實現的普遍性。在這兩種方案中,前者放棄大眾,脫離社會性根基只弘揚自我;而關于后者,存在“勞動”的根基性能否成立,力圖整合的多個領域與多種價值之間能否融合等種種問題。這兩種路徑都需要重思。在同海德格爾哲學相比較后,劉宇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感性活動的異化機制而不是“超感性世界的坍塌”。勞動的抽象化才是人產生虛無主義的真正根源。探求克服虛無主義的途徑在于對現代性的批判而不只是“技術追問”??朔摕o主義首先需要徹底透視和批判資本和現代意識形態之間的共謀關系??朔摕o主義的方法是實踐變革而不是“存在之思”。 鄒詩鵬認為在物化和虛無主義課題上,馬克思與現當代有關話語呈現出以下幾個基本的界分:第一,馬克思的立場是激進政治與唯物史觀立場,而現當代有關物化與虛無主義的思想依然還是文化保守主義立場,這決定了馬克思與現代工業當代物化與虛無主義話語在價值態度上是截然不同的。第二,在對待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關系上,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的資本主義制度批判,不僅與現當代西方非馬克思主義,而且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創者盧卡奇的物化思想,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第三,馬克思對物化邏輯及虛無主義的批判,在世界歷史時代的展開方向上,必然表現為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識別與批判,表現為對人類多樣性的自覺追求。對于馬克思而言,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并非現代性的本質規定,而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果,對資本主義的實踐批判,同時就包含著對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在實踐上與價值上的雙重批判與克服??朔摕o主義,實際上就是要求推毀資本主義制度,建構與新的社會形態即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相匹配的新型價值觀。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哲學批判和克服價值虛無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

總體來看,在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課題的研究中,展示出豐富的有創見的理論成果、新的研究維度及研究方法。研究扎根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和民族命運土壤中,批判中國當代的虛無主義,深入研究馬克思哲學的細節,把馬克思哲學放在整個西方思想傳統中來考察,很多觀點在馬克思與近現代哲學家比照中呈現出來。在此課題的研究中,既深化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研究,也強調研究本身的現實性及其源頭活水。

猜你喜歡
形而上學辯證法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辯證法的總規律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談教育的“嚴”
關于質量的辯證法
論安托南·阿爾托殘酷戲劇理論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上”“下”求索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