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句不同而語意各異例說

2014-11-06 08:47倪培森
文史雜志 2014年6期
關鍵詞:中心語斷句皇帝

倪培森

斷句,古代的訓詁學中稱作句斷或句讀。用現代話說,就是在閱讀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一副對聯的某句話時,判斷于何處停頓、讀斷。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來表示句斷,所以盡管是同樣文字的一句話,往往由于斷句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語意,以致發生誤解并以訛傳訛,引發爭論,鬧出笑話,打起筆墨官司。

典型的例子是明清時期章回小說中以及當今表現封建王朝宮廷生活的影視片中所用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句。當太監或欽差大臣宣讀皇上圣旨時,其斷句幾乎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以此開頭,用“欽此”結尾。用今天的漢語語法知識分析,其實,開頭的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本系由編正結構的短語(詞組)——“奉天承運”充當定語,修飾中心語“皇帝”,組成主語部分,同謂語部分的連動結構短語——“詔曰”(頒布的圣旨說)組成的主謂句。因此,句讀時應在主語部分中心語“皇帝”后稍加停頓;如果寫成書面文字,則“皇帝”之后應標上逗號。這樣讀或寫,句意才準確無誤。如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則句子不僅結構混亂,且句意不連貫,也不符合當時所處的歷史政治背景。

這是從漢語語法知識層面來分析。此外,還可從語源角度加以求證?!胺钐斐羞\”一語最早見于明代史學家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景伯、虎臣,浙江嘉興人,神宗萬歷四十六年舉人,入國子監)所著之《萬歷野獲編》一書。其卷二“更正殿名”條有云:“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薄胺睢笔亲裾罩?,“奉天”即尊從天意,形容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遵照天意行事?!俺小笔墙邮芾^承之意,“運”,指新生的氣運;“承運”就是朝代的更迭代替都是接受和繼承天意應運而生的。據此可推知,“奉天承運”一語是專用來修飾“皇帝”這一中心語的,用以表明、稱頌皇權的合理性、權威性、合法性?!霸t”的本義是告誡、告知(動詞),引申為特指皇帝下達(頒發)的命令、文告、旨意(圣旨),一般均由皇帝指定的官員向臣民宣讀?!霸弧本褪恰罢f”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應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即“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這一句式的應用,當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元洪武(1368年)后,到1912年清末最后一位皇帝(宣統帝)退位才停用。

斷句不同而生歧義例子中,最短的當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所載故事中的一句:“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痹摼渲?,哀公將“夔一足”讀斷,由于斷句錯誤,所以鬧了個大笑話。

這個掌故說的是春秋末期,魯國國君哀公(前494~前476年在位)問孔子:“我聽說上古時代有個叫夔的人,只有一只腳,真是這樣嗎?”孔子說:“夔是人,怎么會只有一只腳呢?他與眾不同處是通曉音樂。堯說:‘夔有這樣一個特長就足夠了,讓他擔任主管音樂的大臣。所以有才能的人都稱贊道:‘夔有一個特長就足夠了,并不是他只有一只腳?!贝颂巿虻脑捠恰百缫欢恪?。魯哀公省去“而”,把“夔一足”當作主謂短語合在一起用,這才造成“夔(只有)一只腳”的誤讀。

在斷句不同的例子中,以《論語·泰伯第八》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歧見最多,僅筆者所知即有6種。

第一種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边@樣的句意便是:民眾可以讓他們跟著走、照著做,不可以讓民眾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的理由。宋代的大學者、理學家朱熹(1130~1200)即持此說,并由此得出結論:孔子主張民眾要絕對服從封建統治者的政見和舉措,并視民眾是愚昧無知之徒,這是孔子贊同統治者對民眾實行愚民政策的鐵證。這種斷句和釋義對后世影響至深極大?!拔逅倪\動”時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時的批判“克己復禮”和“批孔反儒”等政治運動的主要依據也都源自此說。就連現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1893~1969)也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中寫道:“孔子把民看作愚昧無知的人,可以使由(服從),不可使知之,這又說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p>

第二種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湟馐钦f民眾認為可以,就讓他們跟著做;民眾認為不可以,就告訴(或教育)他們為什么可以的理由,讓他們理解和認同后跟著去做。這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的名士康有為(1858~1927)的觀點。據此,他認為孔子非但沒有愚民的思想而且十分尊重民眾,有為民作主(即古代所謂的“民主”)的思想。

第三種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湟馐窃诿癖娍芍沟那闆r下,讓他們聽從命令去做;如果民眾不聽從支使時,就要告訴他們為什么要聽從的道理。這是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1873~1929)的觀點,與康有為的斷句和釋義大同小異,但語氣更婉轉、溫和一些,語意也更加通情達理,更能體現孔子尊重民意、體察民情,注重加強對民眾進行教育的民主思想。

第四種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湟馐敲癖娍梢宰屗麄內プ?,但不可放任隨心所欲;必須加強教育和加以引導。這是最近幾年孔學研究者對孔子當年說這句話時的讀斷和理解。他們一致認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即愛人,政治上提倡“仁政”,使民以時,絕對不會贊成愚民政策。他這句話,是從當時治理國家的策略層面上講的??鬃诱J為,一般民眾在國家推行某一政策之初是難以明白其利害之勢的,卻可使之行事;但在行事的實踐中必須適時地加以教育和引導,使他們體悟到(感悟到)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此外,新出土的儒家文獻《尊德義》篇中有孔子的一段話:“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边@是說,對民眾可以引導他們去做,卻不能要求他們大徹大悟;民眾可以通過說理教育懂得道理和實際去做,卻不能采取強制手段逼迫他們非這樣或那樣做不可。這樣的斷句和釋意同第四種的讀斷與句意基本相同,體現了孔子“愛人”和“仁政”的儒學理念,也完全符合孔子當時說這句話的歷史背景,故得到當代多數孔學研究者的認同。

第五種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钡诹N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彼鼈兌际怯迷O問句和自問自答方式讀斷,其句意也大同小異,都是以遵從民意,加強對民眾的教育管理為主。

猜你喜歡
中心語斷句皇帝
皇帝需要幫忙嗎
皇帝怎么吃
轉折副詞“卻”在單句中連接狀語中心語的特點和功能
文言斷句判斷法
“斷句” “密碼”費人解(二則)
淺析漢語以形容詞為中心語的定中結構——以《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所列例句為例
生成語法框架下并列結構的句法研究
妙用標點巧斷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