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技推廣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14-11-12 03:00安成立劉占德劉漫道趙俊興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20期
關鍵詞:農技推廣模式探索

安成立+劉占德+劉漫道+趙俊興+張+超+王逸珺+郭學雨+馬啟峰

摘 要:為了探索適合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完善農業推廣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承擔了國家財政部“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項目。通過8a在不同試驗站的推廣實踐,總結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農技推廣的新模式:即以大學教授牽頭,以試驗站為載體,以農技人員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提出了3種不同子模式:1+2+2校地技術人員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戶模式,6+6+6示范村模式;并提出了9種具體形式:示范形式,培訓形式,指導形式,討論式形,交流形式,訪問形式,引導形式,參與形式和會議形式;闡述了不同試驗示范站模式的共性,分述了3個試驗示范站的運行模式及其效果,同時分析了大學推廣模式的優勢在實踐中的體現,也指出了大學推廣模式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技推廣;大學;模式;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 S-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0-01-0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New Model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Relying on the

University——Tak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 Chengli et 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for new historical period mod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arrie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to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relies on the university”project. By thre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and demonstration sta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practice for 4 years,summed up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a new model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universitys some professors,led much pilot station for the carrier,to agricultural workers as the main mod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e 3 different sub-modes:1+2+2 model village school's technical staff model,the Model 10+10 hotshots household model,6+6+6 model village model;and made a 9 kinds of specific forms:Model forms,the form of training,guidance form,discussion-style shape,forms of communication,access forms,to guide the form,form of participation,the meeting format,elaborated on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stations in different patterns in common,and also pointed out the three pilot demonstration stations operating model and the effects,also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embodiment in practice,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extension model problems.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University;Mode;Exploration;Practice

依據農業推廣學原理,借鑒美國大學推廣模式和日本農協推廣模式以及其他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的理論與經驗[1-12],結合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國家財政部提供專項資金設立了“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項目,承擔項目的專家教授常年在農業推廣的第一線踐行,經過幾年的探索,這一新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已現雛形。自2006年項目啟動以來,根據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按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制定的以服務農業為目標,遵循把試驗站建在產區、長期堅持、國內一流的原則,不斷創新、完善、補充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農村設立試驗站,筆者現以3個試驗站的探索與實踐為例,其模式為:1+2+2校地技術人員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戶模式,6+6+6示范村模式,從示范推廣模式的共性以及個性進行論述,初步總結出大學推廣模式的內容、形式和存在的基本問題。

1 模式共性總述

盡管地域、耕作、社會背景不同,但是大學推廣模式有其基本共性。調查研究表明,大學推廣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推廣模式的基本模式

1.1 試驗站建設——科技載體培育 試驗站是農業科技的載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依據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以建設地方主導產業和成長性產業以及經濟效益型產業為主體,以蘋果、獼猴桃、蔬菜、甜瓜、茶葉、核桃、紅棗等陜西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及小麥、玉米等國家糧食安全產業為突破口,進行試驗站的建設。試驗站建在產區的中心地帶,以發揮最大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科技進步,提升產業升級,加快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14-27]。試驗站用地由地方政府劃撥,基本設施由大學提供。試驗站具有科研、教學、示范、培訓、咨詢、指導、推廣和環境監測等功能的基本設施和必要條件。

1.2 技術人員配備——模式主體培育 技術人員是大學推廣模式的主體,大學教授牽頭[28]是大學推廣模式的核心,大學教授與地方技術人員配合以及農民技術骨干的參與是大學推廣模式的基本形式。大學以具有專業特長、長期從事科研推廣工作,由豐富實踐經驗的相關專家群組成,對產業的發展進行調研、論證,提出并制定近期、中長期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技術關鍵及實施步驟。專家扎根試驗站,常年駐站進行科研、教學、技術孵化和推廣,在生產第一線指導并解決生產當中存在的重大關鍵問題。大學給教授配備科研助理,協助工作,同時負責指導、培訓地方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骨干,統領產業發展,進行試驗、示范與技術推廣。形成以大學教授牽頭,以試驗站為載體,以技術人員為主體的大學推廣模式。

1.3 示范模式——示范途徑的探索與實踐 依據探索大學推廣模式的實踐,科研成果的展示示范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1)示范形式:產地示范,大學科技園示范,示范戶示范,示范村示范;(2)培訓形式:系統培訓,基地培訓,專題培訓,產地培訓,田間培訓;(3)指導形式:田間指導,個別指導,遠程指導;(4)討論形式:專題討論,集體討論,小組討論,會商討論,個別討論;(5)交流形式:對外交流,內部交流,個別交流,專題交流;(6)訪問形式:訪問農戶,訪問合作社,訪問地方技術人員,訪問縣鄉村干部;(7)引導形式:媒體宣傳,技術資料發放,影像光盤播放;(8)參與形式:合作社參與推廣形式,行政參與推廣形式,專業團隊推廣形式,農戶參與推廣形式,企業參與推廣形式;(9)會議形式:日常例會,季節農事會,專題會,總結會。

2 模式個性分述

探索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要求依據學科特點和自然人文社會條件,創新、完善、補充,從而形成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推廣新模式。事實上,在探索大學推廣模式的實踐中,很難用一種或幾種模式概括凝練,因此下文對每個試驗示范站的個性模式作以分述:

2.1 1+2+2獼猴桃示范村推廣模式 試驗站設在陜西獼猴桃主產區周至和眉縣交界的秦嶺北麓的獼猴桃適生區,其推廣模式是:大學-試驗站-示范村-示范戶的1+2+2的模式運行,其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獼猴桃試驗示范站推廣模式

其模式是1名大學教授加地方縣鄉科技人員2名,再加村上2名獼猴桃技術骨干形成技術傳播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與推廣的教授15名,其中常駐10名,和5名科研助理與當地農技推廣力量24人聯合,重點對7個鄉鎮的10個村實施技術推廣,輻射帶動全縣產業發展,引領陜西乃至全國獼猴桃產業協調健康發展。實施“獼猴桃產業化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探索以高校為依托的科技術推廣模式。其推廣的主要內容如下:

2.1.1 建設獼猴桃示范村,輻射帶動提升產業水平

2.1.1.1 人員配備 每個示范村由1名縣領導,局的一把手負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縣農技干部、鄉農技干部和農民技術員各1人,共5人組成工作組,常年蹲點負責實施。

2.1.1.2 工作任務 一是每個示范村建設示范園13.33hm2(50戶),輻射帶動20hm2(50戶),示范園優果率達到85%以上;二是全面提升獼猴桃優質產業水平,優化品種結構,推廣規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無公害栽培等項關鍵技術,每個示范村每年應用2項以上新技術;三是每個示范村每年開展大型技術培訓4次以上,培訓1 000人次以上,輻射帶動周圍村組;四是經過5~8a的努力,在眉縣獼猴桃生產農戶達到每戶有一個懂得全年管理技術的“明白人”,全縣培養出50名以上縣有較強能力的農民技術人才。

2.1.1.3 工作考評 考核領導小組人員:校、縣分管領導,學校職能部門和知名專家教授??己藘热莅ǎ海?)駐點天數120d/人·a;(2)培訓,每年舉行大型技術培訓4次以上,1 000人次以上;(3)示范戶50戶以上,面積13.33hm2以上;(4)輻射帶動50戶以上,20hm2以上;(5)園貌整齊規范;(6)科技應用每年應用2項以上新技術;(7)技術指導無明顯失誤,服務對象滿意;(8)檔案、記錄、工作日志達到齊、全、準??己藭r間:每年分2次進行,第一次為7月下旬,第二次為12月下旬??己诵问剑海?)果園實地查看;(2)查閱資料、記錄、檔案等;(3)走訪服務對象。

2.1.2 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 一是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快速傳播作用,在縣電視臺開通《獼猴桃科技示范及科技入戶工程》欄目,開設《專家面對面》、《栽培技術直通車》、《技術點撥》、《信息空間》等節目,每天黃金時段輪換播出,覆蓋全縣及周邊地區。二是印制眉縣獼猴桃周年管理歷3萬多份,廣泛向全縣獼猴桃果農發放。三是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開通技術服務熱線,將各個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電話號碼廣泛告知果農和群眾,隨時解答果農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四是統一免費為各獼猴桃果農示范戶測定果園土壤主要營養成分含量,提出施服方案。五是幫助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幾年來幫助眉縣建立獼猴桃專業合作社40個。六是聯系引進獼猴桃客商,開展訂單農業,僅前3a分別聯系引進上海板扎果業等與眉縣獼猴桃果農簽訂訂單銷售獼猴桃果品近3萬t。

2.1.3 開展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技術培訓 一是開展果樹技術推廣人員培訓。在校內舉辦陜西獼猴桃產區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每期7d,聘請校內果樹等各方面專家授課,每年舉辦2期,每期7d,培訓100人;二是開展果農技術骨干培訓。在獼猴桃試驗站舉辦果農技術骨干,邀請園藝學院單位的專家授課,每年舉辦2~3期,每期7d,培訓110多名農民技術骨干。經過連續幾年的培訓,在陜西獼猴桃產區培養出了一大批系統掌握獼猴桃栽培管理果農技術骨干;三是開展果農技術培訓。與獼猴桃產區縣技術推廣部門合作,到產區舉辦各種形式的獼猴桃栽培技術培訓班,8a來舉辦培訓班超過200場次,培訓10 000多人次;四是每年春季在試驗站召開全省獼猴桃各產區縣的產、銷代表座談會,交流獼猴桃生產、銷售情況及經驗教訓;五是開通遠程咨詢系統,通過學校建立的遠程咨詢系統開展果農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正在與產區果農協會聯系建立網絡系統;六是辦好獼猴桃科技網站。

示范村推廣模式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科技入戶給果農帶來了實惠。2006年,按照在陜西省農業主導產區建立試驗示范站的指導思想,學校與眉縣人民政府合作,在眉縣青化建立了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隨后,學校與眉縣政府合作實施了“獼猴桃產業化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帶動了眉縣整個獼猴桃生產的大踏步發展,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真真正正的實惠。下第二坡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以前全縣有名的貧困村靠種植獼猴桃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0年該村示范戶的戶均獼猴桃收入達到4.2萬元,人均獼猴桃收入8 400元。

2.2 10+10甜瓜示范戶推廣模式 試驗站建在西北甜瓜生產的主產區西安市、渭南市接壤的中心地帶閻良區關山鎮。關中產區素有“中國甜瓜第一鄉”的美譽。示范站建在產區中心十分有利推廣,示范推廣模式以10+10模式運行,進行探索性調查研究,不斷完善其體制、功能、內容和形式。其框架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甜瓜示范站推廣模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西安市閻良區人民政府合作派出10名科技人員和10名科研助理著重培養10名瓜農骨干和100名重點示范戶,組織1 000名示范戶,帶動輻射10 000個農戶,實施“甜瓜產業化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探索以高校為依托的科技術推廣模式。其推廣的主要內容如下:

2.2.1 技術人員配備——專家團隊的形成 專家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是示范站的成敗的關鍵。甜瓜站聘請知名專家王鳴教授為顧問,園藝學院院長鄒志榮教授、鞏振輝、程智慧、劉建輝、楊建設等不同學科教授為團隊成員,聘請地方主管行政領導和技術人員權利軍、邢崇軍、郭俊、姚建華、夏鋒昌、郭智勇、張寶劍、王博、段永成、房新利等10名農技人員與駐站專家協同工作,對項目的計劃及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協調,使項目設計科學、嚴謹,操作性強,實施順利。

2.2.2 技術集成——標準化技術體系的形成 甜瓜與棉花套種研究,需要一個多學科聯合攻關,包括甜瓜育種、高產優質栽培、設施管理技術研究、土壤營養研究、甜瓜病蟲防治技術研究、棉花配套技術研究及儲藏運輸技術的研究等等,涉及育種、設施栽培、土壤、植病、農經等專業。項目依據前一年各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生產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并組裝配套,初步總結出陜西關中大棚甜瓜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組裝集成了《塑料大棚厚皮甜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優質厚甜瓜栽培技術100問》。主要推廣技術是:選擇甜瓜優良新品種、采用穴盤育苗新技術,提倡平衡施肥,推廣甜瓜專用肥,普及甜瓜四膜栽培新技術,實行雙蔓整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防病,選用大株型棉花品種,甜瓜定植15d后點播棉花等,將這些技術進行集成,由推廣專家進行示范推廣。

2.2.3 示范戶網絡建設——技術通道的形成

2.2.3.1 制定了示范戶的入選標準 身體健康,家庭經濟較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愛好鉆研農業科技知識,不保守并在群眾中有一定威信的瓜農為示范戶。示范戶安管理層次由高到低分為核心示范戶、重點示范戶和示范戶3級。

2.2.3.2 制定核心與重點示范戶優惠政策 無償提供技術資料,免費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優惠提供優良種子、瓜苗、專用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優先幫助銷售甜瓜產品,年終組織評選,實行動態管理機制,對先進示范戶進行表彰和物質獎勵,對不符合條件的示范戶淘汰,對表現好的示范戶升級。

2.2.3.3 初步建成了示范戶網絡 通過對閻良關山、武屯、富平張橋、留古、臨潼相橋、蒲城、大荔等100多個甜瓜種植重點自然村進行走訪了解,深入農戶調查,確定了張小平、趙可和、賈相志、馮朝陽、崔鵬10位農戶為核心示范戶,落實了100戶重點示范戶和1 000戶示范戶(表1)。10位名核心示范戶和100名示范戶示范面積38.73hm2,輻射帶動2 400hm2,示范戶平均產量3 340kg/667m2,平均產值達到4 800元/667m2,較產區平均單產2 780kg/667m2,產值3 100元/667m2,分別增560kg/667m2,增加產值1 700元/667m2,輻射帶動的2 400hm2,平均單產3 060kg/667m2,產值3 940元/667m2,較產區平均增產280kg/667m2,增加產值840元/667m2。示范推廣增加效益3 000萬元。

表1 2008年典型示范戶產量效益調查

[農戶姓名\&示范地點\&面積

(hm2)\&產量

(kg/667m2)\&產值

(元/667m2)\&張小平

馮朝陽

賈向志

余中林

魏天恩

王志明\&閻良關山鎮北馮村

閻良關山

臨潼相橋

戶縣余下鎮余中村

楊陵區大寨鄉關村

扶風縣召公鎮\&0.43

0.67

2.13

20.0

0.2

0.6\&4863

4809

3612

3300

3354

2800\&12300

8300

4600

3080

9480

3600\&]

2.2.3.4 科技培訓 示范站采取技術講座、相互交流、田間指導、現場咨詢、組織參觀學習,發放技術資料、電視遠程教育等形式宣傳普及甜瓜科技知識。僅2007年上半年,舉辦甜瓜各類技術培訓200余期,培訓近1萬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5萬份,印發甜瓜科技簡報10期4 000余份,結合農時進行多次現場指導與咨詢。

2.2.3.5 農資服務網絡的技術培訓與規范管理 與關山鎮政府、閻良農技管理部門組織農資銷售戶到我站參觀學習甜瓜栽培新品種、新技術,并進行了20期技術講座培訓,提高了農資服務人員的甜瓜栽培技術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服務質量。

2.2.3.6 扶持甜瓜銷售隊伍,建立產銷聯合協會 為了提高陜西甜瓜的知明度,打造閻良甜瓜高檔品牌形象,推廣專家教授跑市場,在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發達地區進行調研推銷,制造名牌產品。印制了專用包裝箱6 000個,精美標簽3萬個,配備了運輸周轉箱1 150個,扶植閻良武屯瓜果農民協會、富平張橋甜瓜協會、臨潼相橋甜瓜協會3個甜瓜協會建立了產銷聯合協會,組織人員在上海、杭州高檔商場進行甜瓜推介,并組織專家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進行我國甜瓜產銷情況考察,為市場開拓提供信息。幫助建立產銷聯合協會,僅2008年外銷甜瓜46萬kg,其中部分空運到上海高端市場試銷。

2.3 6+6+6蔬菜試驗示范村推廣模式 試驗示范站建在西安市閻良區,其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十分有利于蔬菜產業的發展,閻良素有全國芹菜之鄉的美譽。試驗示范站的目標是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推廣模式,圍繞建立具有示范推廣、試驗研究、農民培訓、學生實習等多功能于一體,高水平、專業化的蔬菜試驗示范中心,為閻良區乃至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示范與服務的目標,分階段由淺入深地開展工作。其框架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蔬菜試驗示范站推廣模式

試驗示范站的功能定位是圍繞建站的目標,突出產學研結合特色,重點通過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推廣,以農民技術培訓為主要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技術人才優勢、品種成果優勢,并與當地產業及地方技術人員的有機結合,提升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開展試驗研究8項,試驗研究則既要考慮該產業的前沿性,更要結合當地及全省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開展研究。

本著發揮學校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成果優勢的有利條件,為地方產業發展服務的原則,試驗示范與當地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多學科結合的專家團隊組建,初步建立了以蔬菜為主,設施、植保、土肥各學科參與的15人專家團隊。地方政府將試驗示范站作為當地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可靠技術依托,試驗站將地方政府作為上級管理部門,隨時接受地方管理部門的檢查,年初全年計劃告知并征求地方政府意見,年終總結與匯報。與地方技術人員緊密結合,在技術培訓、示范戶建設、專業合作社扶持、新技術示范與推廣等項工作中都和區農技站、鄉鎮農業辦一道,共同開展工作。

3 大學推廣模式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大學推廣模式的優勢 中國是農業大國,科學技術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是,中國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還不能及時有效的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比世界發達國低,其轉化速度更慢。隨著科技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現有的農業推廣體系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創新、改革、補充、完善、提高現有的農業推廣體系勢在必行。為此,大學推廣模式在新的形勢下應運而生。在大學推廣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當中,充分體現了大學推廣模式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勢。大學推廣模式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3.1.1 充分發揮了農業高等教育的資源優勢 在4a的探索與實踐中的確發揮了農業大學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研究型大學尤其如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和專家群體,體系健全,學科眾多,人才濟濟。在某一項目實踐中,可以在學校范圍內,組織不同學科的專家進行合作,多學科聯合攻關技術難題,解決生產當中出現的重大技術問題,也可利用知名專家和離退休的資深專家作為顧問,對項目的計劃、實施方案進行論證、咨詢,也可利用相關專家參與項目的實施,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優勢。例如,甜瓜示范站就成立了相關專業的知名教授、專家作為顧問,長期在示范站工作的專家不僅僅有甜瓜專家,而且還有來自不同專業,如植物營養專家、農業推廣專家、植物保護專家、農業設施專家、棉花專家等等。

3.1.2 縮短了科技推廣的路徑,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推廣的速度 大學推廣模式和以往我國推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最大區別是科技成果在原發地不經過任何中間環節,直接進入農戶,縮短了推廣的路徑,大大降低了推廣成本。無論是新品種的種子,還是其他新技術,一旦品種審定或新技術成熟,農業科技專家就即刻將科技成果進入農村,投入生產,甚至在新品種審定前期就進行小面積示范。在品種審定后,農民已經對品種有較多的了解和認識,農民接受快,十分有利于新品種的迅速推廣,大大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大學的科技成轉化率也大幅提升。

3.1.3 拉近了產學研的距離,緊密了產業鏈的聯系,有利于農業向縱深發展 農業科技推廣試驗站是科研成果的最佳載體,它將生產、教學和科研集中在這里展示,使產業、教育和科學研究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產學研的距離。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現場教學、實習,不同門類的科研專家進行科研攻關,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在試驗站這個產業的樞紐關節。在農村就近示范與生產,同時可以應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也能長遠計劃教學的內容、重點、方法,長遠制定科研項目和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對產業的遠景做出安排,有利于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例如獼猴桃試驗站,建設在中國獼猴桃種植最大的秦嶺北麓的產區的中心地帶,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的樣板都在站內進行,同時在示范村進行大面積示范,不同學科的專家到世界獼猴桃最發達國家新西蘭學習、合作研究,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聯合攻關,將產業的產前種苗培育供應、產中栽培技術指導培訓、產后儲藏加工的產業鏈緊密相連,引領產業協調發展。

3.1.4 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提高了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問題的能力 大學專家在產業的中心地帶進行科學研究與示范,直接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有利于及時發現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并及時立題予以解決,反過來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各類人才,有利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例如,獼猴桃站,2009年獼猴桃潰瘍病大面積流行,對處在上升期的獼猴桃產業形成了巨大威脅,由于獼猴桃專家常常工作在獼猴桃生產的第一線,當發現問題時就及時對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及時召開包括大學教授、獼猴桃專家、地方技術人員、果農協會、示范村和示范戶以及果農技術骨干參加的獼猴桃潰瘍病防治研討班,形成共識,指導生產,同時進行立項,深入研究獼猴桃潰瘍病的防治措施,也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課題,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及時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

3.2 大學推廣模式存在的問題 盡管大學推廣模式有很多優勢,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會面臨著許多新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是機制問題,試驗站的運行機制,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市場化進入機制等等[29-34];其次是大學與地方、產學研、多學科攻關的協調問題[29-45];三是商業化、市場化運作的問題,科研成果要進入市場進行商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都涉及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利用、市場商業利益的分配與管理以及產學研利益分配問題等等[29-53],單從技術上難以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深層次問題[35]。因而,大學推廣模式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許玉璋.農業推廣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6.

[2]于文博.國外知識農業發展與我國的對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4):47-50.

[3]陳良玉,孫振玉.日本的農業推廣體系[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4):76-79.

[4]韓立民.國外農業科技體制類型及特點[J].農業科技管理,1988(4):52-46.

[5]劉婭.若干國家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共性特征及啟示[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6(4):102-107.

[6]馬亞賢.國外農業科技推廣的模式[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99,增刊:94.

[7]海江波,高翔.農業推廣學[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11.

[8]黃季琨.貿易自由化與中國農業:是挑戰還是機遇[J].農業經濟問題,1999(9):2-7.

[9] Quizon,J.G.Feder and R.Murgai.A Not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armer Field School Approach to Agricultural Extension[J].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0.

[10]Qsmar,M.K.Agricultural Extens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Trends and Challenges[J].Rome:FAO.2000.

[11]S. Sivakami a,*,C. Karthikeyan b,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Indi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9634–9636.

[12]Swansom B E.Agricultural extension:a reference manual[J].Rome:FAO Agricultural Service Bulletin,1994.

[13]高翔,張俊杰,胡俊鵬.建立大學科技推廣創新體系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2(4):74-76.

[14]謝恩魁,張正新,龍清林.農業高校社會化服務功能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5(2): 373-376.

[15]米曉,張保軍,楊改河.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制約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8-31.

[16]苑鵬,國魯來,齊莉梅,等.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7.

[17]朱希剛.中國糧食生產與農業技術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8]張東偉,朱潤身.試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創新[J].科研管理,2006(3):141-144.

[19]張東偉,程國棟,朱潤身.論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J].農村經濟,2006(5):98-100.

[20]鄭英寧,朱玉春.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科技園的功能、模式及運行機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0-63.

[21]張英.充分發揮農業高校在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02(6):25-26.

[22]龍飛.我國將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J].致富天地,2005,3:5.

[23]國萬忠,袁艷平.高等農業院校:發揮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勢[J].中國人才,2006(7):27-32.

[24]關聯芳.西北農業大學校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25]徐樂茵.科技創新結碩果,甜瓜產業富一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閻良甜瓜示范基地考察報告[J].中國瓜菜,2006(3).

[26]聶海.建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30-34.

[27]李華.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6(7).

[28]趙永新.楊凌示范區開拓農技推廣新路[N].人民日報,2009-10-27.

[29]常永才,張紅梅,哈經雄.高校參與科教興農的機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23-126.

[30]王慧軍.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6.

[31]許無懼,任晉陽.農業推廣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2.

[32]張應祿,沈貴銀.農業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三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導報,2005(6):34-38.

[33]張勉.對科研機構評價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34]孫月琴,吳麗娟,田振坤.增強高??萍紕撔履芰Φ目萍脊芾韺Σ咛接慬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64-68.

[35]俞守能.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36]丁振京.路徑依賴與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J].經濟問題,2000,6.

[37]王雅鵬.農業科技成果特點與加速轉化的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5):136-139.

[38]王慧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五個基本問題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科協報,1999-01-31.

[39]陳進壽,鄭慶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模式及借鑒[J].發展研究,2005,9.

[40]胡俊鵬.西北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5):17-20.

[41]蔣國華.科研評價與指標[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0.

[42]劉婧.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來自革命老區農民信息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情報知識,2008(7).

[43]杜青林.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J].學習時報,2003,212.

[44]國魯來.農業技術創新誘致的組織制度創新[J].中國農村觀察,2003,5.

[45]王元,胥和平,劉冬梅.農業新特點與農村科技戰略選擇[J].求是,2003,17.

[46]簡小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框架[J].科學管理研究,2006(3):79-82.

[47]陳鴻昌,張海英.農業院校對推動農業推廣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28-330.

[48]楊劍,傅新紅.農戶獲取市場信息情況剖析[J].科技資訊,2007(30)

[49]張月恒.論農業科技推廣成果的有效利用與轉化[J].農業經濟問題,1999(9).

[50]何維軍,李慶云.我國科技成果低轉化率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導報,1999(9).

[51]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收政策若干意見[EB/OL].[2004-02-08].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09/content_1304169.htm

[53]周發明.論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2-25.

(責編:張宏民)

[26]聶海.建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30-34.

[27]李華.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6(7).

[28]趙永新.楊凌示范區開拓農技推廣新路[N].人民日報,2009-10-27.

[29]常永才,張紅梅,哈經雄.高校參與科教興農的機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23-126.

[30]王慧軍.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6.

[31]許無懼,任晉陽.農業推廣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2.

[32]張應祿,沈貴銀.農業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三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導報,2005(6):34-38.

[33]張勉.對科研機構評價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34]孫月琴,吳麗娟,田振坤.增強高??萍紕撔履芰Φ目萍脊芾韺Σ咛接慬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64-68.

[35]俞守能.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36]丁振京.路徑依賴與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J].經濟問題,2000,6.

[37]王雅鵬.農業科技成果特點與加速轉化的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5):136-139.

[38]王慧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五個基本問題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科協報,1999-01-31.

[39]陳進壽,鄭慶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模式及借鑒[J].發展研究,2005,9.

[40]胡俊鵬.西北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5):17-20.

[41]蔣國華.科研評價與指標[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0.

[42]劉婧.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來自革命老區農民信息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情報知識,2008(7).

[43]杜青林.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J].學習時報,2003,212.

[44]國魯來.農業技術創新誘致的組織制度創新[J].中國農村觀察,2003,5.

[45]王元,胥和平,劉冬梅.農業新特點與農村科技戰略選擇[J].求是,2003,17.

[46]簡小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框架[J].科學管理研究,2006(3):79-82.

[47]陳鴻昌,張海英.農業院校對推動農業推廣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28-330.

[48]楊劍,傅新紅.農戶獲取市場信息情況剖析[J].科技資訊,2007(30)

[49]張月恒.論農業科技推廣成果的有效利用與轉化[J].農業經濟問題,1999(9).

[50]何維軍,李慶云.我國科技成果低轉化率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導報,1999(9).

[51]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收政策若干意見[EB/OL].[2004-02-08].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09/content_1304169.htm

[53]周發明.論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2-25.

(責編:張宏民)

[26]聶海.建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30-34.

[27]李華.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6(7).

[28]趙永新.楊凌示范區開拓農技推廣新路[N].人民日報,2009-10-27.

[29]常永才,張紅梅,哈經雄.高校參與科教興農的機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23-126.

[30]王慧軍.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6.

[31]許無懼,任晉陽.農業推廣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2.

[32]張應祿,沈貴銀.農業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三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導報,2005(6):34-38.

[33]張勉.對科研機構評價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34]孫月琴,吳麗娟,田振坤.增強高??萍紕撔履芰Φ目萍脊芾韺Σ咛接慬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64-68.

[35]俞守能.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36]丁振京.路徑依賴與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J].經濟問題,2000,6.

[37]王雅鵬.農業科技成果特點與加速轉化的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5):136-139.

[38]王慧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五個基本問題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科協報,1999-01-31.

[39]陳進壽,鄭慶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模式及借鑒[J].發展研究,2005,9.

[40]胡俊鵬.西北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5):17-20.

[41]蔣國華.科研評價與指標[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0.

[42]劉婧.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來自革命老區農民信息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情報知識,2008(7).

[43]杜青林.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J].學習時報,2003,212.

[44]國魯來.農業技術創新誘致的組織制度創新[J].中國農村觀察,2003,5.

[45]王元,胥和平,劉冬梅.農業新特點與農村科技戰略選擇[J].求是,2003,17.

[46]簡小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框架[J].科學管理研究,2006(3):79-82.

[47]陳鴻昌,張海英.農業院校對推動農業推廣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28-330.

[48]楊劍,傅新紅.農戶獲取市場信息情況剖析[J].科技資訊,2007(30)

[49]張月恒.論農業科技推廣成果的有效利用與轉化[J].農業經濟問題,1999(9).

[50]何維軍,李慶云.我國科技成果低轉化率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導報,1999(9).

[51]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收政策若干意見[EB/OL].[2004-02-08].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09/content_1304169.htm

[53]周發明.論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2-25.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農技推廣模式探索
加強農技推廣工作,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