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傳播中個體道德判斷研究

2014-11-27 00:30聶蕾

摘要: 在微博傳播中,個體成為信息傳播唯一的“把關人”,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一旦個體道德判斷出現偏差、道德行為失范,基于微博獨有的裂變式與多中心式傳播模式,其所產生的負效應將會迅速蔓延,給現實社會生活帶來嚴重的干擾。因此文章將基于社會直覺論中關于個體道德判斷的相關理論,從道德的來源及道德判斷的工作模式,對公民微博傳播中道德判斷的五種基本道德議題、基本特征及“熟人社會”對個人道德判斷的影響進行理論探討,以求相對性排解微博傳播中道德失范問題。

關鍵詞:社會直覺論;微博傳播;道德判斷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5-0061-06

微博誕生至今,以其自身技術上的開放性與平等性、信息傳播中的即時性與便捷性、人際交流中的雙向性與交互性、思想建構的獨立性與自由性等特征,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微博的出現的確給信息傳播帶來很多益處,也為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引入了一股源頭活水,使民眾的話語權獲得空前的釋放。但是任何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微博極低的信息發布門檻、龐大且復雜的用戶群、言論的隨意性和自由化,裂變式與多中心式的傳播模式加之傳統“把關人”缺位,“把關”工作更大程度上分配給了微博用戶自身。個體集傳者與受者身份于一身,在瀏覽信息、對信息源的選擇定制、信息的發布傳播都擁有了高度的自主性,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對紛繁復雜的微博信息,一旦個體道德判斷出現偏差、道德選擇失誤、道德行為失范,其負效應就會呈現出無限向外擴散的鏈式反應迅速蔓延,受眾面迅速擴大,極易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演變為群體性網絡事件。目前,隨著微博用戶的海量增加。微博中的盲從圍觀起哄、漫罵攻擊、披露隱私、散布謠言等道德失范行為越來越多,微博也逐漸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或傳導器。

社會直覺論是當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提出的一種較為系統的道德心理學理論,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道德的來源,二是個體道德判斷的工作模式。該理論對于現實社會中個體道德判斷的心理發展過程及其相關外在因素的影響特征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因此本文將基于社會直覺論關于道德判斷的相關理論,對微博傳播中的個體道德判斷進行研究,以求相對性排解微博道德失范問題。

一、微博傳播中個體道德判斷的五種基本議題

“所謂道德判斷,是一個人根據道德原則對什么是正確的或錯誤的行為進行判斷?!盵1]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道德判斷是主體實施道德行為的心理過程,主體的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行為等都離不開道德判斷,道德判斷直接制約著道德水平,既是道德推理的出發點和終點,又是道德推理的前提和結論的承擔者。皮亞杰創立的傳統道德判斷理性模型認為,道德判斷主要是通過推理和理性思考做出的。較之于傳統道德判斷的理性模型,社會直覺論最為核心的觀點是“道德判斷是由快速得到的直覺所引起的,隨后才是慢速的回溯的道德推理,”[2]而個體之所以能夠在刺激情境下作出道德判斷是因為個體具有著一系列的直覺。雖然個體會因先天的道德直覺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導致所擁有的直覺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個體的社會文化差異有多大,內心總會存在一組道德直覺。這組道德直覺可以分為五種:“傷害/關愛、公平/互惠、內群體、等級/權威、以及貞潔,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應對環境挑戰和提高自身的適應性而逐漸形成的,海特將其稱之為‘道德五基準理論?!?[3]一旦個體受到這五組道德直覺所涉及的情境刺激,就會立即產生相對應的道德直覺從而迅速、自發的作出道德判斷,這五組道德直覺所涉及的議題為道德議題。從目前看來微博所引發的問題多為倫理道德的話題、多緣于倫理道德方面的動因也多涉及以上五種道德議題?;趥€體做出道德判斷的五種道德直覺,可以探討個體在微博傳播中所進行道德判斷的五種基本議題。

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學 報(社 會 科 學 版)

第5期聶蕾:微博傳播中個體道德判斷研究

(1)傷害/關愛:出于保護和照顧弱小者的動機使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關注并試圖減少對于弱者的痛苦,從而個體形成仁愛心和同情心并憎惡殘忍和侵犯。在微博傳播中,個體一旦遇到對弱小者殘忍侵犯行為的信息,出于自發的仁愛與同情道德直覺,個體將會對此類信息關注、轉發與評論。在微博中集中體現為公眾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包括拆遷戶、乞討者、兒童、重大事故受害者。

(2)互惠/公平:個體出于對共享成果被掠奪的擔憂,通常對欺騙者都帶有憤怒、厭惡等一系列的道德情緒并期待對欺騙者進行懲罰。無論成果是否共同擁有,個體都能夠感受到這些情緒的存在。因此在微博傳播中,但凡涉及到公平正義議題時,無論是否涉及到個體自身的利益,往往總能夠引發個體積極參與到傳播中來。例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 所引發的紅十字會信任危機。

(3)內群體:在群體合作過程中,個體因擔憂合作成果被掠奪從而對群體背叛者和欺騙者保持著高度警惕的同時也承諾自身忠于群體。例如,愛國、英雄主義等美德觀都是基于內群體所形成的。在微博傳播中,愛國、愛黨以及集體榮譽等議題也都是個體進行道德判斷,熱于關注、傳播、轉發的主要議題。特別是在國家榮譽以及集體利益受到侵犯時,個體在微博上所做出的道德判斷總是表現為維護內群體的意見傾向。

(4)等級/權威:社會群體結構中統治階級享有某些特權,但同時他們也承擔著保護群體內部成員的責任。因此適應性個體能夠辨識身份和地位標記,一方面表現出基本的尊重和順從。這在中華傳統美德里有所體現,如尊老愛幼。對長輩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并以被公眾所接受的方式來體現,如若超越此形式將引來公眾的道德異議。

(5)貞潔:最初指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避免疾病,形成了對寄生生物和致病菌的厭惡情緒,從而對患有疾病的個體及群體產生厭惡感。后指在某些文化里,“不干凈”的人是由宗教信仰來定義的,如色欲者、暴食者、貪婪者被認為是不純的、品質敗壞的人,而那些靈魂能夠主宰控制軀體的人則是貞潔的、虔誠的、有道德的人。微博傳播中,一旦涉及道德品質敗壞的道德判斷極易誘發體群情激憤并可能形成“眾人皆曰可殺”的輿論審判。例如“藥家鑫案件”微博上一片喊打喊殺聲,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并無形中影響了司法部分公正與獨立的審判。

以上五種道德直覺是現實生活中多種多樣道德直覺的基礎,五種基本道德議題也是微博種多種多樣議題的基本內容。不同的社會現實也許會引發各不相同甚至更為復雜的道德議題,但是大多數都是在這五種道德議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二、微博傳播中個體道德判斷的特征

道德直覺論的另一重要組成則是道德判斷的工作模式,此模式直接展示的是個體道德直覺、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判斷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直覺判斷、事后推理、理性勸服、社會勸服、理性判斷與個人反思六個過程構成。六個過程中前四個過程構成了道德判斷工作模式的核心內容。

(一)個體情緒直覺促發迅速自發的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工作模式的第一環節為直覺判斷,是指只要個體受到道德情境的刺激就會立即產生與之相對應的道德直覺,該知覺將會促使個體迅速、自發的做出道德判斷。這一過程類似審美判斷的情形,人們無須努力就能意識到道德判斷的結果,但卻意識不到道德判斷的心理過程?!半m然理性認識在道德判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道德判斷本身卻更多的是一種情緒體現和情感直覺過程?!盵4] 在微博傳播中,需要個體進行道德判斷的議題本身就易于引起個體的情緒感染與情感共鳴,加之個體進行道德判斷的第一環節就為直覺判斷,一旦個體在微博傳播中受到具體的道德情境刺激,情緒、直覺就會立即促發個體相應的道德直覺與道德判斷,從而進一步行使一定的微博傳播行為。個體對信息的道德判斷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個體自主編寫信息、發布信息的道德判斷;個體圍觀、轉發、評論他人信息的道德判斷;個體對已經發布的信息給予持續關注的道德判斷。在個體圍觀、轉發、評論他人信息的道德判斷中又涉及個體對信息選擇與接受、解析信息和二次傳播的三個過程,具體來說選擇與接受信息是對微博中的關注對象進行選擇與接受;解析信息則是在接受信息后對信息內容的道德判斷;二次傳播則是指個體在解析信息時對信息內容的認同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對信息進行轉發的具體行動表現。無論個體在哪個層次情境刺激下的情緒、直覺均對個體道德判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微博自身特性催生個體道德判斷的失常性

第二環節為事后推理環節,事后推理是指人們作出道德判斷之后緊接著要進行的就是對自己先前所做出的道德判斷加以推理認證。與直覺判斷不同,推理需要理性的參與,因此它是一個緩慢、需要努力的過程,然而在微博傳播中,事后推理環節往往很難進行。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即時傳播,這種“即時傳播”將信息傳播帶入“秒時代”,達到“秒互動”,它可以在幾秒鐘向公眾發布信息,公眾可以在收到信息后的幾秒鐘內就做出反饋。這種迅速、便捷的傳播方式加之傳播者身份的匿名、傳播渠道本身的非正式、不嚴肅性增加了個人道德判斷的隨意性,使人們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道德責任,不去考慮自己對信息的道德判斷正確與否,發布、評論、轉發是否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是直接將自己的判斷結果隨時的傳遞出來,個體情緒話語都能得到快速表達。這正如鮑曼對當代生活的比喻——“觀光者”,只顧眼前風景,在事件中只停留不定居,自然更談不上事后的反思。

第三環節為理性勸服環節,是指在道德推理之后人們通過語言彼此進行的道德勸服,以此證實自己道德判斷的合理性,從而勸服他人。這種勸服環節并不是發生在單個人之內的,而是發生在人際之間,也未必都是通過邏輯推理進行的,而是通過情感喚醒來進行的。在微博傳播中,公民個體所要進行道德判斷的議題本身多涉及情感且易于引發情感共鳴,由于字符的限制使信息往往呈現的只是事實的一個剖面而不是事實全貌,這種由事件全貌到剖面的處理過程實際上就已經暗含了個體的價值觀,預設了一定的情感傾向。零準入機制、低文化要求又使其特別適宜于承載這種碎片化的信息、意見和情緒,微博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簡單、自由、迅速地進行意見表達和情感交流的渠道。同時,情緒有著極大的感染性,微博的雙向互動性與高參與度為情緒情感迅速與大面積的感染他人提供了便利,群體感染機制尤為突出。因此,在微博傳播中勸服環節幾乎總是通過情緒感染、情感喚醒進行的,理性的邏輯推理從而又退出場外。

作為網絡信息技術的一種具體應用,微博有著與網絡相同的“虛擬性”特征,并使得網絡社會這種虛擬實踐和虛擬社會關系進一步深化。在微博傳播中,微博用戶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通過實名認證身份較為明確的微博用戶,多為具有社會知名度、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另一類則是匿名的個人或組織機構,任何人只需在網絡頁面隨意輸入一組文字或字母都可以成為微博的合法用戶。因此,個體在微博平臺上仍以匿名身份的個體為主,多是一種虛擬式的存在,僅通過數字、符號和圖形等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身份的匿名使得個體暫時擺脫了現實身份的束縛,獲得了看似“絕對自由”的話語權,個體躲在屏幕背后,在微博上肆意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然而,少了現實身份束縛的同時也削弱了現實道德關系的約束力,微博的匿名性為主體的道德判斷提供了規避風險的可能,加劇了事后問責的難度。致使一些微博用戶“本我膨脹”、道德判斷“無所顧及”、言論責任意識淡薄、宣泄情感與自我表現心理凸顯。在大量匿名個體所構成的虛擬群體中進行討論與互動中,群體道德判斷往往傾向于放下約束與責任,呈現出強烈的非理性、情緒化特征,不問實事只是跟著感覺走,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信息得到大量傳播,極易結成強大輿論聯盟,形成微博群體性事件。正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所說,“絕對自由”帶來的往往是“絕對恐怖”,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僅僅只是任性。

三、“熟人社會”對個體道德判斷的影響

第四環節為社會勸服,與理性勸服環節相同,社會勸服環節也是發生在人際之間的,是指人們在做出道德判斷之后即使不用言語加以說服,其判斷結果本身也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道德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因素影響,有時候并不需要特別合理的理由,僅僅只是情境就可以對人們作出的道德判斷產生影響?!拔覀兊牡赖屡袛嗍芪覀兊摹l鄰的信念的強烈影響,哪怕他們對自己的信念說不出什么理由?!盵5] 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個體道德判斷直接由他人判斷所塑造。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交往模式,微博一方面聯系了現實生活中同質化高、聯系緊密的,如同親人、同事、朋友等現實熟人,體現的是現實熟人的虛擬聯絡;另一方面又將虛擬空間上共同生活并且擁有相同興趣愛好,共同價值取向的網絡熟人,以“關注”與“被關注”的方式聯系在一起。微博儼然成為現實熟人社會的網絡虛擬翻版。無論是現實熟人社會關系在微博上再現,還是基于共同價值取向建立起來的“網絡熟人關系”,都極大拓寬了人們交往的空間,使個人道德判斷受到了更多他人的影響,也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可能性。

(一)“熟人關系”成為道德判斷的唯一依據

當一則謠言在微博里進行傳播時,特別是當個體所關注對象中的親人、朋友、同事甚至輿論領袖等熟人參與到傳播活動時,“熟人關系”所形成的信任感和多次信息沖擊,就很可能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左右個體的道德行為,最終使其很快相信并參與傳播?!笆烊岁P系”代替了個體進行道德判斷的標準與程序成為了唯一依據。個體依據“熟人關系”不假思索的對信息進行轉發,每一個轉發者自身又成為信息的發射點和擴散源,以席卷人際圈的模式迅速擴散開來。由于信息在不斷轉發,使得轉發人、接受人與信源脫離聯系,轉發人根本無從知曉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也不會去考慮信息的真實性與其轉發的所造成的后果,轉發僅僅基于“熟人關系” ?!靶畔⒑陀^點從一些人那里傳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許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實際所知,而是依靠(自己認為)別人持有什么想法。這種信念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人們不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別人作出的判斷?!盵6]

即使在轉發過程中有個別個體想法的不一致或者存有質疑,他們大多也不愿意因此而改變原來的人際關系,往往選擇保持沉默甚至被迫改變看法?!皞€體為了維護人際關系會導致推理及判斷上的偏見”。 [4]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在群體環境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之中,居于少數地位的“劣勢意見”迫于畏懼孤獨的心理壓力在“優勢意見”面前保持沉默,在“劣勢意見的沉默”與“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最終“劣勢意見”會放棄原有立場轉而支持“優勢意見”。在沉默的螺旋機制的運行中,群體往往容不下意見不同者,不愿意接受其他思想,一旦他人發出不同的聲音,有可能會遭到廣大群體成員以漫罵的方式“討伐”。這樣一來“熟人社會”中個體的道德判斷極易沉浸在群體的偏見與偏執之中,往往也是一種非理性、情緒化的道德判斷。另一方面,群體行為的趨同性自身具有免責優勢,正所謂“法不責眾”,群體大規模地參與使責任被極大地分散,每個人都應該負責人也意味著沒有人有責任,參與者大多盲從跟隨、不明真相,因此責任輕重往往難以分配。尼布爾曾指出“個人進入群體后,道德責任感會被削弱,因為他進入群體時通過把責任轉嫁給整個或分散給群體成員而削減了個人的責任感?!盵7]長此以往會使人們在微博傳播活動中漠視自身地道德責任。

(二)“意見領袖” 娛樂化對個體道德判斷的影響

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盵8]拉扎斯菲爾德曾經提出過“兩級傳播理論”,認為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意見領袖們往往有著較高的媒體接觸度,通過向他人提供信息、傳達觀點,影響那些媒介接觸度、知識水平、和興趣都相對比較低的受眾。因此起到信息過濾、輿論引導等作用。在微博傳播中意見領袖大量存在并呈現出新的特點,更是對個體道德判斷產生成的巨大影響。

微博(如新浪微博)通常通過實名認證的方式,加“v”的符號標識來體現意見領袖的身份權威,具體包括,明星、商界精英、知名學者、政府官方微博、民間草根明星等?!懊钦f服群眾的一個基本因素,享有名望的人,觀念或物品,會在傳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讓人們自覺不自覺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達思想的模式?!盵9]在微博中“意見領袖”往往依靠現實生活中已有的名氣在微博上輕松獲得大量“粉絲”的關注,其對某一信息的道德判斷將會直接影響“粉絲”的道德判斷。同時,微博傳播個性化、私人化、碎片化等特點使“意見領袖”不約而同地選擇一種平民、親和、風趣、幽默的“絮語”方式,為“意見領袖”營造了一種“人際傳播”的擬態環境。使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領袖”們就像你周圍某個熟識的朋友在跟你對話,曾經的距離感和疏離感被有“友鄰”般的親和力所代替,在這種親和力的作用下,接受對方的觀點就顯得順利成章了。因此微博“意見領袖”在發表觀點與意見時,往往被“粉絲”視為榜樣而學習、模仿。然而“意見領袖”對某事件信息的觀點看法往往暗含著信息的“二度加工”再生產過程,也就是包含著自身的道德判斷,一旦存在缺陷,將引發“粉絲”道德判斷、道德直覺的偏差,對“粉絲”很容易就產生誤導甚至蠱惑作用。

美國學者經過研究,“意見領袖”總是會將自己獲得的第一手信息,加之自己的闡釋、分析、點評、批判等一起傳播給他人,而在微博中擁有高關注度的多數都是娛樂明星。娛樂明星進入微博平臺,發布微博信息背后往往是基于某種利益訴求,例如自我宣傳、微博營銷等。對娛樂明星來說微博更多的是獲取利益的媒介手段,權威性被娛樂化、稀釋化?!坝捎诘赖屡袛嗨峁┏橄笤瓌t規定的含糊性,‘意見領袖可能會在正義和社會契約的偽裝下為自己尋求牟利的途徑?!盵10]娛樂明星擁有龐大的“粉絲”規模,如微博女王姚晨擁有四千六百萬“粉絲”?!胺劢z”關系看似虛擬實則牢固,往往對自己喜愛的娛樂明星具有高度的關注度與信任感,無論“意見領袖”的道德判斷是否出于某種利益訴求,道德判斷的結果總是被其“粉絲”無條件的信任支持,進而貫徹執行。一旦“意見領袖”的道德判斷是為了某種利益訴求,其“粉絲”的關注、轉載、評論等傳播活動,實際上就可能支持了原本有害的道德判斷,道德判斷不再道德。

四、引導微博良性發展的對策與思考

今天,微博正以一種迅猛而強勁的勢頭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滲透到了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現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相互交流意見、觀點和經驗的個性化渠道,而且使每一個普通民眾都獲得了自主參與信息傳播的機會。通過微博,每一個普通民眾都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微博展現給公眾,公眾也可以在微博上彼此交換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與看法。向來由傳統媒體與精英階層掌握的話語權也因此而被瓦解,大眾獲得了廣泛的話語權。然而,話語權的解放在使人們獲得自由表達觀點、交流感情的權利的同時,也使這種獨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充斥著情緒化、隨意化、偏激化色彩,無形中增加了傳播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如何及時有效的引導人們理性的運用話語權,阻斷有害社會信息的傳播鏈條,引導微博良性發展使其媒介功能獲得回歸,就成為我們破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一)培養微博主道德認識與倫理智慧

道德以廣泛滲透的方式存在在一切社會現象與社會實踐中,微博平臺上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必定含有倫理道德屬性。然而從目前微博的使用情況來看,大多數微博用戶對這種屬性僅僅停留在本能的感知,缺少理性的自覺認識,更缺少自律的道德實踐。事實上,每一個微博用戶既可能是微博倫理失序的始作俑者,也可能是維護微博空間正常運行的主力軍。因此要加強培養微博用戶自主的道德認識與倫理智慧,使其在面對鋪天蓋地、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稍縱即逝的微博信息時保持理性與清醒,學會正確的進行道德判斷,不能不加鑒別就輕易相信并隨意轉發。同時也要避免個人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充分考慮自身言論傳播所可能帶來的道德后果。

(二)娛樂化“意見領袖”加強自身道德責任感

微博賦予了每一個普通民眾平等的話語權,也增強了意見領袖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意見領袖借助微博成為集社會角色,媒介角色及個人角色于一體的特殊角色?;谝庖婎I袖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地位以及偶像效應,微博意見領袖的周圍總是匯集了大量的粉絲,他們每轉發一條信息,發表一條言論都可能被粉絲反復轉發,引來網友的圍觀。一旦言論有失偏頗,經過粉絲的反復轉發、傳統媒體的無限放大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將遠遠超過一般的謠言傳播。因此, 意見領袖應更珍惜自己的話語權,珍惜自己既有的口碑與名望,在微博上發表信息言論時應該比普通用戶多一份責任感,絕不不能僅將微博作為個人情緒宣泄的出口。

(三)傳統媒體引導微博回歸理性與自律

隨著網絡技術及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但在我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傳統媒體依然享有著話語權威性、可信性、真實性等優勢,大多數民眾仍然習慣性地信仰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并天然地認可其正確性與公正性。因此積極引導傳統媒體加入到微博信息傳播之中,以其自身較高地媒介素養與良好的媒體意識幫助微博用戶進行理性分析與及時糾錯,顯得勢在必行。目前,已有不少報社和電視臺已經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開辟了自己全新的“輿論戰場”,在面對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時,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及時遏止錯誤信息的蔓延。

今天微博傳播環境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態勢,個體道德判斷雖多為情緒直覺的促發下、迅速、直接地進行傳播行為,但也受到各個層面的因素影響,難以完全闡釋清楚。本文僅僅基于社會直覺論角度對微博傳播中個體進行道德判斷進行探討,以求相對性排解微博發展進程中的道德失范問題。

參考文獻:

[1](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32.

[2]Haidt J. The Emotional Dogs and Its Rational 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2011, 108(4): 814-834.

[3]Haidt J. The New Synthesis in Moral Psychology[M].science,2007, 316 : 998-1002.

[4]張彥彥,陳浩.西方道德心理學研究新進展:道德判斷的五基礎理論[J].道德與文明,2009,(6):28-31.

[5]賈新奇.論喬納森·海特的社會直覺主義理論[J].道德與文明,2010,(6):52-57.

[6](美)桑斯坦.極端的人群:群體行為的心理學[M].尹宏毅,郭彬彬 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165.

[7]劉時工.道德的個人與邪惡的群體——尼布爾對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的區分[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38-43.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09.

[9](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15.

[10]閆歡.基于社會認知論的微博主道德判斷研究[J].情報科學,2012,(9):1324.

Study on Individual Moral Judgment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Microblog:

Based on the View of Social Theory of Intuition

NIE Le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China)

Abstract: Individual is the only gatekeeper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which has been promoted to a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Once the individual errors occurring in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 anomie, the resulting negative effects will spread rapidly, and make serious interference to realistic social life based on the unique fission and multicenter type transmission mode of microblog. So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five basic moral issue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quaintance society” on individual moral judg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anomie in the microblog dissemination, from the source of the ethical and moral judgment work mo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intuition about individual moral judgment related theory.

Keywords:social theory of intuition; microblog transmission; moral judgment

(責任編輯:余樹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