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相聲藝術研究現狀評述

2014-11-27 10:33陳建華
關鍵詞:評述研究現狀

摘要: 相聲作為現代的主流娛樂藝術影響廣泛,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史料和筆記、戲曲研究、曲藝研究、相聲作品、藝人傳記、理論研究專著和有關文章等。每種研究各有其價值,但缺陷亦極為明顯,彰顯出現代出相聲研究水準平庸:多外緣性性研究而少核心研究,理論研究尚處自發而非自覺階段,研究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體系。究其原因:當今學界“厚古薄今”,相聲的學術價值遭到漠視;學術界缺乏有獨立學術眼光的學者;相聲界中充滿利益紛爭,內耗嚴重,極大阻礙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相聲;研究現狀;評述

中圖分類號:I239.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5-0119-06

相聲作為一種主流娛樂藝術,引起了較多的關注?,F在有關相聲的研究可分為兩大類:

一、相聲的外緣性研究

在這類研究中,有的雖論及相聲,但僅涉及而不以之為研究主體;有的關注相聲本身,但缺乏學術性。故統稱之為“外緣性研究”。主要包括:

(一)涉及相聲的史料和筆記

在各種正史和民間野史中,常見到與相聲相關的片言只語。如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中就記載了秦漢俳優演員的滑稽表演,非常接近后世的相聲藝術?!稘h書》、《五代史》等書中也記載了大量滑稽藝人,如鏡新磨、石動筩、李家明等,長于即景生情、現場抓哏。宋元明清的史籍中記載了說話中的“使砌”、合生、商謎和舌辯等藝術,手法與現代相聲相去不遠。

古代文人筆記多有涉及相聲者。如《東京夢華錄》、《南村輟耕錄》、《陶庵夢憶》、《閑情偶寄》、《萬歷野獲編》、《揚州畫舫錄》、《閱微草堂筆記》等?!稏|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像生”和“象聲”技藝,從藝術上看,前者近似表演類的相聲,而后者近口技類相聲。

現代相聲源于清末民初,近代史料多有記載明確。如《江湖叢談》[1]、《人民首都的天橋》[2]等,描繪了清末在北京天橋撂地演出的早期藝人云里飛、張三祿、窮不怕、相聲八德等,是最早記載現代相聲及藝人的資料。

這些史料展示了相聲的源頭、發展脈絡及藝術根源,記錄了早期藝人的表演,奠定了后人研究的基礎,價值重大,但難以算作嚴肅的相聲“研究”。

(二)涉及相聲的戲曲研究

相聲與傳統戲曲同源共生,故在戲曲著作中多有涉及。如《宋元戲曲史》[3]提出唐參軍戲藝術與相聲近似,該說得到后來研究者持續的回應?!吨袊鴳騽∈烽L編》[4]認為不但唐參軍戲近似相聲,宋雜劇、明八段錦和近代部分小戲,實與相聲同質。但也有持不同觀點者,《唐戲弄》[5]強調唐參軍戲屬于“表演性戲劇”,與相聲大不同。

該類研究專著對相聲的藝術和流變所有論述,觀點極具創造性,影響深遠。但是,其研究以戲曲為本,相聲不過順帶提及,未作正面論述。故對相聲,雖有觀點但缺少論證,有新意但缺乏深度,體系性更是不足。

(三)現代曲藝研究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曲藝”作為一門學科開始引起關注,出版了多部著作,較有影響的有《中國曲藝志》[6]、《曲藝概論》[7]、《中國曲藝藝術論》[8]、《中國曲藝通史》[9]、《中國曲藝史》[10]、《中國曲藝通論》[11]等。它們探討曲藝的流變,分析曲藝的藝術,成為曲藝學科的定鼎之作,研究風貌煥然一新。相聲作為曲藝的關鍵部分,其源流演變、藝術特質和藝人等課題均被論及,為后人研究相聲提供了重要參考。

但其問題也很明顯:“曲藝”體系龐大,粗略統計的話,包括鼓曲類、評書評話類、快板快書類、相聲類、彈詞類、琴書類、牌子曲類、雜曲類、走唱類等十余種大類,每種大類下再細分小類,共計約百種之多。上述著作所論對象龐大復雜,相聲只作為其中一種,涉及較少,所論的深度和系統性不足。如倪鐘之著《中國曲藝史》中共計七章三十九節,而只在第六章之第二節中明確的專門論及相聲,僅占其總量的四十分之一。

另,“曲藝”內涵不清,將相聲與其他藝術形式統而論之,有些似是而非?!扒嚒备拍铍y有統一內涵,如屬于走唱類的二人轉中相當部分就是戲曲,后發展為“吉劇”,而雜曲類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各時代的流行小調,二者藝術內涵相去甚遠。就相聲自身而言,包含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三部分,與其他曲藝藝術種類差別較大。如果作為同類概而論之,其藝術本質終究難明、令人迷惑不解。

(四)相聲作品集

現在可見的相聲作品集較多,最著名的是《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四卷本)[12]。另有相聲藝人的個人作品集,如《張壽臣笑話相聲合編》[13]、《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集》[14]、《姜昆表演相聲精品集》[15]等等,現在可見的共約二十余本。

作品集收錄了傳統相聲的經典篇章和新時期的部分新作,作品是相聲藝術之根,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對象。但作品集并非學術研究本身。

(五)相聲藝人傳記

現在可見的相聲藝人傳記總量較大,可分為:一是藝人的個人傳記,如《馬三立別傳》[16]、《侯寶林自傳》[17]、《姜昆外傳——中國笑星寫實》[18]等。二是多個藝人的合傳,如《中國十二笑星》[19]、《笑林十大巨星》[20]等等。三是以藝人為核心,介紹相聲界逸聞趣事的。如《逗你沒商量—相聲界奇聞趣事》[21]、《相聲世界走透透》[22]等等。四是結合藝人生平,論述其藝術成就的。如《侯寶林評傳》[23]、《論蘇文茂的相聲藝術》[24]等等。

上述傳記對相聲研究的價值重大:首先,傳記勾畫藝人的演藝生涯,為研究提供了生動的第一手資料。其次,圍繞藝人生平,分析其藝術成就,對相聲藝術本身做了一定的分析。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薛寶琨著《侯寶林評傳》,名為“傳”,重在“評”。對侯寶林的舞臺風范、相聲美學等各方面做了精到品評。

但藝人傳記并非學術研究:首先,傳記記載藝人人生,感性材料居多,而學理探討較少。其次,大部分傳記屬通俗的流行讀物,不具備學術性品格。其三,囿于個人藝術的造詣,絕大多數藝人缺乏經典性和代表性,所以,大多傳記具備史料價值,但學術價值有限。endprint

二、相聲的核心性研究

所謂“核心性研究”,即研究中以相聲為本體,并具備充足的學術性。主要包括:

(一)相聲理論研究專著

理論研究專著是一個學科的集中性成果,也代表了該學科的研究水準。目前常見的相聲理論研究專著主要有:《相聲的表演》[25]、《相聲表演漫談》[26]、《相聲藝術漫談》[27]、《相聲藝術論集》[28]、《相聲溯源》[29]、《相聲藝術與笑》[30]、《侯寶林談相聲》[31]、《相聲史雜談》[32]、《中國的相聲》[33]、《笑談相聲》[34]、《相聲藝術的奧秘》[35]、《相聲修辭模式》[36]、《相聲藝術論》[37]、《中國相聲史》[38]、《相聲審美心理學》[39]、《中國相聲藝術論》[40]等16部。

上述專著多有創見,支撐起現代相聲理論研究的框架。首先,梳理了相聲發展的脈絡,架構起相聲的史學體系。對古代相聲的流變、清末民初現代相聲的形成、建國后相聲的發展等,均作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其次,深入研究了相聲的藝術。對相聲類別、包袱手段、結構、語言及常用手法等問題,作了深入研究??梢哉f,上世紀出現的理論專著開創了現代相聲理論的先河,代表了相聲理論研究的最高水準。

但相聲的理論研究存在較大不足:

其一,相聲理論研究總體不足。相聲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歷史,可見到的相聲作品六百余段,高水平相聲藝人一百多名。相較而言,理論研究專著總量太少,迄今不足二十部。

其二,相聲理論研究日漸式微,難以為繼。分析上述十六部專著,產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有兩部,八十年代的有八部,九十年代的有四部,2000年后至今只有兩部。遞減之勢明顯,前景頗為悲觀。八十年代,侯寶林等藝人致力研究,將相聲理論推向高潮,受此推動,九十年代高校中也有四個學者參與其中,二十年內共產生十二部專著。隨著這批人的老去,再無新鮮力量補充進來。上述十六部作品中,十五部的作者已然仙去或老去,全部淡出了研究。

其三,研究中感性更重,理論的深度和高度不足。分析上述著作的作者:侯寶林、馬季、羅榮壽、王決出身相聲藝人,有八部專著;王力葉、劉梓玉為曲藝界管理人員,有三部專著??梢?,藝人與曲藝界人士成為研究主力,涉及專著共十一部。其研究立足于活生生的舞臺表演,體會深刻,道人所不能道,極具開創性。但同時也使研究更重感性經驗,缺乏理論上的提煉和升華。高校研究者受過系統教育,理論研究是其所長,但在薛寶琨、汪景壽等一代學者退出后,高校中參與相聲研究的寥若晨星,這一學術血脈基本斷裂。

(二)有關相聲的文章

相對于相聲專著,文章更能彰顯各時代對相聲的關注。時代久遠,難以全面統計此類文章,現以“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有關相聲的文章為標本。學術期刊網是目前搜羅文章最全面的網站,在學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檢索1957年至2013年有關相聲的文章,共計2171篇,列表如下:時間論文

從上圖可見:各時代有關相聲文章的總量不斷增加,說明對相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中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7年到1988年三十二年時間里,年均有關相聲文章3.2篇。第二階段自1989年至2001年,13年內有關相聲的文章有234篇,年均17.2篇,較上階段增幅明顯。第三階段自2002年至2013年,13年內有關相聲的文章共計1782篇,年均達到137篇,呈井噴之勢。

相聲學術文章總量走勢圖(上線表示每年發表的學術性相聲文章,下線為發表在高校學報上的相聲文章)

相聲文章總量增勢喜人,但仔細辨別,其中學術性的研究文章極少。57年內共計216篇,占據文章總量的10%。就是說,看似赫赫揚揚的相聲熱潮中,90%的文章屬于新聞報道、時評、娛樂報道、趣聞軼聞等。嚴肅的相聲學術研究極其單薄,年均僅3.8篇文章。放在任何一個研究方向上,這一數字都實在過于寒酸和可憐了。從上圖看,2007年是個轉折點,年發表的相聲學術文章首次突破個位數,到2013年為止,七年內共有學術文章138篇,年均17.2篇。這一數據雖仍不樂觀,但說明相聲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有了一定起色。

另一組數據是“發表于高校學報上的文章數量”,所以要單列這一數據,因為:其一,“相聲學術性文章”難以完全清晰辨別。另外,很多刊物兼有學術刊物和流行讀物的特點,其中文章究竟為何,難做徹底甄別。而高校學報是最純粹的學術刊物,其中文章的學術性毋庸置疑。其二,高校是國家科研的主力軍,高校的認可度顯示著研究對象學術化的程度和研究進展的高度。分析上圖發現,高校學報上發表的相聲的文章極少,57年內共82篇,年均1.43篇。從1957年至1996年,42年內共有相關文章9篇。1997年起形勢有所改觀,至2013年,17年內共有72篇,年均4.23篇。雖有改觀,但數據依舊悲觀。這一數據顯示:直到今天,相聲尚未真正獲得主流學界認可,尚未被納入“學術研究”視野中。這與相聲在生活中為百姓喜聞樂見、在主流媒體上紅紅火火、在社會刊物上備受推崇,形成絕大反差。其中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三、現代相聲藝術研究現狀總括

(一)現代相聲研究的整體水平慘淡

其一,外緣性研究較多,而核心性研究匱乏。有關相聲的文獻、戲曲研究和曲藝研究較多,但真正以相聲為本體的研究寥寥。

其二,看熱鬧的多,內行研究少。有關相聲的文章中,90%的追逐相聲熱點、追索藝人趣聞,旨在編輯流行性讀物以獲市場利潤。嚴肅的學術性的研究僅占總量的10%,而在科研第一重鎮高校中,相聲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

其三,相聲的理論研究尚處自發而非自覺階段,感性多而非理性少?,F在可見的相聲書籍中,大部分是相聲藝人的傳記和趣聞軼事。相聲理論研究著作中,相聲藝人的表演經驗總結較多,理論的高度和深度相對不足。

其四,相聲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體系,研究者難以為繼。這從一個數據中可看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起,中國教育大規模培養研究生,至今三十余年,招收碩博士共約630萬,其中以相聲為畢業論文的只有49篇。其中35篇是語言學論文,文中只涉及相聲語言而不論其他,以相聲為語料旨在闡明語言學規律,相聲只作為研究工具而非本體。加以研究重復,成果類似,對相聲的研究拓展有限。另外14篇論及相聲的藝術、手法、歷史等,價值較大。將14篇論文放置于630萬篇論文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碩博士就是未來的學者,關注相聲的如此之少,這注定了相聲研究無法薪火相傳,令人不寒而栗。而且,上述49位作者的論文至今沒有一本出版為相聲專著,顯然他們畢業后全部遠離了相聲研究。后繼乏人如同釜底抽薪,相聲研究的明天可想而知。endprint

(二)導致相聲研究衰敗的原因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復雜,概而論之主要有:

其一,藝術學的整體研究水平不高。藝術學是個新興學科,直到2011年才被國家列為一級學科,獲得相應的學位授予權。相較其他學科,藝術學學術積累較薄,研究人員匱乏。而曲藝在藝術學中尚處邊緣地位,相聲作為其分支,其理論研究基礎和水準可想而知。

其二,當今學界中存在“厚古薄今”的學術觀念,漠視相聲的學術價值。凡歷史悠久的、前人涉及過的問題才有價值,反之被棄之如敝履。相聲至今活躍在主流娛樂中,在百姓生活中影響巨大,卻也因此被定位為下里巴人的流行文化,遭到學界排斥。問題是:現在學界中奉為瑰寶的社科研究對象,又有幾個不是經由民間流行才成為經典的?單純的研究戲曲、評書是好學術,而追索戲曲、評書與相聲之關系則被視為異端,不健康的學術觀窒息了相聲研究的存活空間。

其三,我國教育難以培養出有獨立學術眼光的學者。中國教育根植于應試教育,不利鼓舞學生的創造性。致使學者中跟隨師長亦步亦趨者多,獨立研究、勇力開拓者少。高??蒲屑性趥鹘y學術方向,后來者隨師長做慣性運動,極少能用個人眼光開拓新天地。隨著薛寶琨、汪景壽等高校出身的老一代學者離開,相聲,這原本被高校忽視的處女地,注定將被繼續摒棄和漠視。這也正可以解釋為何高校學報中難覓相聲類文章了。

其四,相聲學術界中紛爭云起,內耗嚴重。傳統的人文學科中現實利益較少,加以歷史悠久、形成一些良好風氣,研究相對公平和單純。但相聲至今仍活躍在主流舞臺上,市場利潤巨大,致使界內紛爭云起、門派林立,儼然一個復雜的灰色江湖?;凇坝绣X則求名、仕而優則學”的潛規則,學術研究自然成為相聲大腕爭奪的領域。致使相聲研究中搖旗吶喊者多,退而結網者少,相互攻訐、彼此拆臺者多,鼎力支持、精誠合作者少,斤斤計較、睚眥必報者多,虛懷若谷、寬容博大者少。這可從國家級藝術課題立項情況反映出來:1979年開始設立全國藝術類課題,至2012年的34年間,共有1166項目立項,曲藝類項目有32項,僅占總量的3%,其整體研究水準可見一斑。這32項中計有:小戲(含儺戲、采茶戲、花鼓戲、秧歌)8項,花兒、格薩爾、說唱藝術各3項,地方性曲藝總論、二人轉、大鼓、彈詞各2項,滑稽戲、歌謠、雜技、道情、子弟書、二人臺、評話各1項,而相聲的項目空白??陀^而論,相聲至今仍是曲藝中影響力最大、生命力最旺盛的。相聲項目在國家級層面上淪陷,尚不如研究基礎更薄弱、實際影響更局促的其他曲藝藝術,原因多多,其中,相聲界人際關系復雜、內耗嚴重、相互拆臺和攻擊,起到關鍵作用。

其五,相聲日趨衰落,難以再為理論研究提供支持。上世紀八十年代,侯寶林等相聲大師致力學術,迎來了理論研究的最高峰。但隨著社會經濟變革、電視等新媒體流行、相聲界急功近利,致使相聲日趨沒落。同時,現今的相聲界兩極分化嚴重:成名者躋身上層,追名逐利,缺失了老一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淡忘了相聲藝術本身;后進者機會匱乏,苦苦掙扎謀生。自然沒人能靜下心來坐冷板凳,從事相聲學術研究了。另外,相聲界忽視對研究人才的培養。例如,北方曲藝學校是國內唯一的曲藝專職教育院校,根本不設理論研究方向。這導致相聲界難以為學術研究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加以高校對相聲研究較為排斥,注定相聲研究已成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了。

綜上所論,相聲在當代生活中影響重大,但其理論研究總體水平低庸,感性談論者多而理性研究者少,將其當做娛樂者多而視之為學術者少。其學術價值被漠視,難以獲得研究的新鮮血液,失去了發展動力。研究現狀若不能改善,則無法為相聲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只能目送它一步步走向歷史的墳墓。

參考文獻:

[1]云游客.江湖叢談[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

[2]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M].北京: 修綆堂書店,1951.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5.

[4]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0.

[5]任半塘.唐戲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6]中國曲藝志編纂組.中國曲藝志[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

[7]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曲藝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

[8]汪景壽.中國曲藝藝術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姜昆、倪鐘之.中國曲藝通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倪鐘之.中國曲藝史[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

[11]吳文科.中國曲藝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馮不異、劉英男等.中國傳統相聲大全 (四卷本)[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13]張壽臣.張壽臣笑話相聲合編[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

[14]王文章.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15]王文章.姜昆表演相聲精品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16]劉連群.馬三立別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

[17]侯寶林.侯寶林自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18]青汶.姜昆外傳—中國笑星寫實[M].北京:臺海出版社,1997.

[19]張躍銘.中國十二笑星[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20]張萇.笑林十大巨星[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

[21]孫福海.逗你沒商量—相聲界奇聞趣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endprint

[22]馮翊綱等.相聲世界走透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3]薛寶琨.侯寶林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4]劉梓鈺.論蘇文茂的相聲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25]侯寶林.相聲的表演[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26]羅榮壽.相聲表演漫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27]馬季.相聲藝術漫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

[28]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藝術論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29]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溯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0]王力葉.相聲藝術與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2.

[31]侯寶林.侯寶林談相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2]金名.相聲史雜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3]薛寶琨.中國的相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4]于萬海、王決.笑談相聲[M].北京:寶文堂書社,1987.

[35]劉梓玉.相聲藝術的奧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36]盧盛萱.相聲修辭模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37]汪景壽、藤田香.相聲藝術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8]王決、汪景壽、藤田香.中國相聲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9]王秀勛.相聲審美心理學[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40]陳建華.中國相聲藝術論[M].濟南:齊魯書社,2013.

The Commentary about 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HEN Jianhua

(Taishan colledge,Taian 271021,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alled CCT for short), as the important modern amusement, cured much concern, which include historical data, the study on the opera, biography of the artist, monograph on the CCTs theory and essays . The level of the study on the CCT is very poor: The core study is few, the spontaneous study is more than the conscientious one, and the study is not based on the sustained system.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present conditio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ignore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CCT because of its short his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not trained scholars that have aspect on their own; the CCTs circle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because of the dispute about profit .

Keywords:Chinese cross talk; study; commentar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22]馮翊綱等.相聲世界走透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3]薛寶琨.侯寶林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4]劉梓鈺.論蘇文茂的相聲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25]侯寶林.相聲的表演[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26]羅榮壽.相聲表演漫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27]馬季.相聲藝術漫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

[28]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藝術論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29]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溯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0]王力葉.相聲藝術與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2.

[31]侯寶林.侯寶林談相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2]金名.相聲史雜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3]薛寶琨.中國的相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4]于萬海、王決.笑談相聲[M].北京:寶文堂書社,1987.

[35]劉梓玉.相聲藝術的奧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36]盧盛萱.相聲修辭模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37]汪景壽、藤田香.相聲藝術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8]王決、汪景壽、藤田香.中國相聲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9]王秀勛.相聲審美心理學[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40]陳建華.中國相聲藝術論[M].濟南:齊魯書社,2013.

The Commentary about 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HEN Jianhua

(Taishan colledge,Taian 271021,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alled CCT for short), as the important modern amusement, cured much concern, which include historical data, the study on the opera, biography of the artist, monograph on the CCTs theory and essays . The level of the study on the CCT is very poor: The core study is few, the spontaneous study is more than the conscientious one, and the study is not based on the sustained system.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present conditio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ignore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CCT because of its short his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not trained scholars that have aspect on their own; the CCTs circle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because of the dispute about profit .

Keywords:Chinese cross talk; study; commentar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22]馮翊綱等.相聲世界走透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3]薛寶琨.侯寶林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4]劉梓鈺.論蘇文茂的相聲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25]侯寶林.相聲的表演[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26]羅榮壽.相聲表演漫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27]馬季.相聲藝術漫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

[28]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藝術論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29]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相聲溯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0]王力葉.相聲藝術與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2.

[31]侯寶林.侯寶林談相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2]金名.相聲史雜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3]薛寶琨.中國的相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4]于萬海、王決.笑談相聲[M].北京:寶文堂書社,1987.

[35]劉梓玉.相聲藝術的奧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36]盧盛萱.相聲修辭模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37]汪景壽、藤田香.相聲藝術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8]王決、汪景壽、藤田香.中國相聲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9]王秀勛.相聲審美心理學[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40]陳建華.中國相聲藝術論[M].濟南:齊魯書社,2013.

The Commentary about 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HEN Jianhua

(Taishan colledge,Taian 271021,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cross talk (called CCT for short), as the important modern amusement, cured much concern, which include historical data, the study on the opera, biography of the artist, monograph on the CCTs theory and essays . The level of the study on the CCT is very poor: The core study is few, the spontaneous study is more than the conscientious one, and the study is not based on the sustained system.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present conditio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ignore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CCT because of its short his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not trained scholars that have aspect on their own; the CCTs circle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because of the dispute about profit .

Keywords:Chinese cross talk; study; commentar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猜你喜歡
評述研究現狀
淺析智力資本的測量評價方法
試井法分析井間注采關系的研究現狀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農村居民低碳消費行為研究評述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諧波及其研究現狀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中小企業促進法》的評析與完善
1978—2015中國扶貧演進歷程評述
中美貿易摩擦形成原因的文獻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