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象建構與句法發生

2014-11-27 10:37徐盛桓李恬華鴻燕
關鍵詞:事件意向性語法

徐盛桓++李恬++華鴻燕

摘要: 語義語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提出三項假設:句法表征語義、語義體現為意象 、句法結構就是事件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以下的語法語義接口的基本操作:以事件為基礎、以意象作驅動。語言運用是一個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過程。語言運用是從表達主體的心智對內外世界事件的感覺開始,形成最初意識,經過心物隨附性的作用,并充分發揮主體的意向性的主導影響,形成反思意識,作為感受;感受以意象的形式出現在大腦里,這就是前語言的用例事件。意象形式的前語言用例事件被固化為概念形式的語言用例事件就是句法的發生。研究意象建構與句法的發生的關系就是研究語法語義是如何接口的。

關鍵詞:語法-語義接口;意象;句法發生;事件-用例事件;意向性

中圖分類號:H31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5-0125-07

一、前言

“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的研究表明,語言運用要經歷一個從“事件”(event) 到“用例事件”(usage event) 的心智過程。(徐盛桓,2012)[3] 考察句法的發生與意象建構可以先考察語言運用是如何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可以從中得到一個啟示: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的過程考慮語義語法接口研究是有可能的,這就有“語義語法接口研究的‘從事件到用例事件模式”的提出;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過程的一個基本環節是在心智形成意象(image),所以就有“意象建構與句法的發生”的命題(即命題“存在著意象建構與句法發生的關系”)。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研究認知科學的發生的“斯隆報告”(Sloan Report)指出,認知科學研究智能實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其各分支學科分享一個共同的研究對象:發現心智的具象(brainimaging)和計算能力和它們在腦中的結構和功能表象。語法語義接口研究實際上就是研究人作為智能實體是如何通過心智將所面對的客觀對象作為要表達的語義內容,并進而的將此抽象成為句法的表征。據此,在句法發生與意象建構的研究中,我們有如下的假設:

1、句法表征語義 句法結構與語義是密切相關的,句法結構是句子對語義的表征的有機結合,這一點可從認知語言學關于“語法是概念化”的基本觀點推論可知;

2、語義體現為意象 語義內容就是大腦里產生的所要表現的事件對象的內容,這樣的內容以意象的形式也就是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

3、句法結構就是事件結構 句法結構本質上是事件結構,即一個簡單句是表達一個簡單事件的基本單位,一個復合句是表達一個復合事件的基本單位。

本文的研究就是根據以上的三點展開的。從這三點可以得出以下的語法語義接口的三個基本操作:

以事件為基礎:既然句法結構就是事件結構,語法語義接口是以“事件”作為基礎(eventbased)的,句法結構表達的是一個事件,包括事件所體現的人、事、物的活動或存在及其狀態;事件包括簡單事件和復合事件;

以“事件依賴性”為根據作為語句結構范圍:句法與語義的接口最終是要得出一個個的句子,包括簡單句和復合句;一個句子邊界的依據是句子所依賴的一個事件,包括簡單事件和復合事件;

以意象為驅動:既然語義就是意象,語法語義接口是以意象作為基礎的(imagedriven)。

在語法與語義實現了接口后,有關的句法的可接受程度是以其使用的頻率驅動的,而且句式結構的成立往往借助類推,而不完全依賴規則。這些是接口研究的又一個話題,囿于篇幅關系,本文未能涉及。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學 報(社 會 科 學 版)

第5期徐盛桓 等:意象建構與句法發生——語法語義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

二、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理論說明

(一)語言運用的心智過程

為了說明語法語義接口是以事件為基礎,先要說明語言運用是一個心智過程。心智過程同語言運用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意識過程,即語言運用是人們運用意識,包括從感覺獲得的最初意識(primary consciousness)和通過內省的聯想、想象獲得的反思意識(reflective consciousness),即將所感覺到的對象的客觀事件內化為心智對事件的感受;語言運用就是表達心智對對象事件的感受。主導意識過程的是主體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意識同作為意識對象的要表達的事件的關系的交匯點,一方面表現為人的意識活動要服從自然規律,一方面又表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人有自主意旨 (freewill)。自主意旨是在人的心物隨附性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的框架之內表現出來的:“心”指心理世界(the mental),“物”指物理世界 (the physical);心物隨附性是指:“心”是隨附于“物”的,但“心”可以在這前提下發揮主體自主能動性的自主意旨。

語言運用是以語言主體的感官 (眼耳鼻舌身及內外觸覺) 的感覺為基底的,所表達的就是主體的感覺和感受。從事件到用例事件大體是這樣一個過程:語言運用是從表達主體的心智對內外世界事件的感覺開始,形成最初意識,經過心物隨附性的作用,并充分發揮主體的意向性的主導影響,形成反思意識。這里所說的“反思”,是在意向性的主導下,在記憶的基礎上,將最初意識進行格式塔轉換,實現主體就這個事件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獲得內省式的感受 (feeling)。這樣的感受,按照意象研究的一種理論“圖畫理論”(Picture theory) 的假設,是在大腦里以意象 (image) 的形式呈現(Mitchell, 1995:9)[11] ,是對事件“反思”的形象表征,例如主體看到跳水運動員站在跳水臺上,視覺器官受到刺激,產生感覺;他以過去的記憶為基礎,例如記得過去有位跳水運動員跳水美妙的姿勢,用大腦的神經對感覺進行映射,將感覺到的物象進行格式塔轉換,成為他的聯想或想象,獲得運動員的跳水美妙姿勢的意象,成為主體的感受?!皬恼Z言運用來說,從感覺到感受的意識過程就是心智把感覺到的事件‘改造成為心目中的用例事件,并由意象在大腦里呈現為‘腦海中的電影的過程?!保ㄐ焓⒒?,2013,語言科學,489)[4]如下圖:endprint

圖1反思意識示意圖

再舉一個例子:有人聽說約翰拿著錢輕而易舉地就把一些官僚賄賂 (People bribed those bureaucrats easily),于是在大腦里就會對這個事件進行反思。反思過程就會對有關的元素進行選擇,可能只突出官僚受賄的意象,把受賄者作為話題,于是就有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的英語中動句。這個中動句就是以“受賄”為內容的以意象為載體的前語言用例事件(pre language usage event)。以意象為載體的前語言用例事件要轉寫為語言用例事件(language usage event)的概念符號。這個過程圖示如下:圖2從事件到用例事件示意從這些例子可以初步直覺地感受到意象與句法結構的關系。

(二)事件和用例事件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一說“事件”和“用例事件”。事件是自然的或社會發生的自在的事件(event ofitself),可以是簡單的事件或有兩件或以上的事件所復合而成的復合事件,包括并列事件和主從事件。用例事件的內容是反思后事件在大腦中獲得的感受的內容,是為語言表達而對自然事件做出人為的擺置的“事件”,并可以用語言的習慣用例(usage)來表達,所以稱為用例事件。

用例事件有兩種形態:前語言形態和語言形態。前語言形態是話語主體在大腦里形成的用例事件的意象,是一種所謂“腦海里的電影”(moviesinbrain);腦海里的電影稍縱即逝,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只是個人的內心感覺狀態,無法表達出來用于交流,于是還要進一步把這意象用語言的概念來表征,即實現語碼化,把“腦海里的電影”的意象圖畫對應地轉化為語符所表達的概念,并經過以某種語言的語法慣例作出的必要調整,形成對這個事件的語言形態的用例事件,這就實現了語法與語義接口的映射。這樣就是一個合乎語法的慣用表達法并又表達了想要表達的對象內容的表達式。

(三)句子的“事件依賴性”

語法與語義接口的映射要依一定的句子的框架進行的。人們運用語言受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和心理條件的限制和指導,也受語言建構的限制,因此,作出一次表達是受到限制的,這表現為人類語言建構展現出看來是人類語言共性的“句子結構”,這個結構就是一個事件的基本框架,也就是一個句子框架;句子就是依賴一個事件建構起來的,這是句子的“事件依賴性”(eventdependence)。一個事件表現為一個主體即一個人或一群人或一個或一組事物做出某種行為動作或處于某種狀態、同某物處于某種關系,抽象成為句子形式就如下圖所示:圖3“句子的事件依賴性”示意圖

這集中體現了語法與語義接口的映射是以事件為中心的。上圖還可以借用謂詞邏輯表達式表示:V[N1,N2](ADV)。

(四)意象的建構

前語言用例事件是以意象的形式顯現在心智的;意象是客體的物象以圖像形象的形式在心智中的主觀呈現。人們通過五官獲得感覺,或者通過某些感官的通感獲得移覺,經過大腦具有映射能力的神經物質將感覺或移覺所得來的視覺、聽覺等的物象映射為感受,其結果就在心智產生意象,例如句子“我用這支筆寫字寫起來很流暢”,也可以構建成另一個用例事件的意象“這筆寫起來很流暢”。據目前對意識的研究,意象建構是意識活動核心的一環。

(五)心物隨附性與意象建構

心理感受是隨附于對它發生影響的事物的物理屬性;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人有自主意旨。把這兩個方面連在一起就是:人的感覺感受是受制于人所面對的物理事件的,但在這樣的前提下,主體可以發揮選擇的自由。這樣的自主意旨由主體的意向性實施。因此,同一個事件就可能選擇為若干大同小異的用例事件,如“我用這支筆寫字寫起來很流暢”“這筆寫起來很流暢”;People bribed those bureaucrats easily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六)意象的概念化

作為語言研究,意象認識的重要意義在于,“這些非詞語性的意象就是在心智上呈現的與詞語的概念可以對應的那些意象”(Damasio, 2010:60)[7],將大腦里的這些非詞語性的意象為載體的用例事件固化為語碼化的語言表達式就是一種語言的句法結構。

三、語法-語義的接口

(一)語言習得與語法-語義接口

語法語義接口其實是同人們習得語言直接聯系在一起的,習得語言就是將由語義建構起來的句法按說話的意向熟習起來。根據Tomasello的研究,人們習得語言從小就集中注意兩種能力:對意圖的解讀(intentionreading )和對句型的認定(patternfinding)(Tomasello, 2003:3)[12],前者涉及語言意向表達的功能,后者涉及語法結構。我們可以將意圖的解讀和句型的認定這兩個基本點作為語法研究的中心內容,進而作為語法語義接口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語法的共性與個性

語法語義接口的研究需要考慮某種個別語言的語法系統對句法的規定,但是語言有個性也有共性。上述提到的過程是語言表達式形成的心智過程,這形成了語言表達式的共性;語言共同體里的某個群體甚至某些個別的人的心物隨附性和意向性的傾向性造就了語言表達式的個性,個性表現為某種語言的語法慣例和特定群體的專門傾向表達。

(三)句法學習的心智條件

作為語法語義接口的研究本意是對語言做理論研究,但對于成年人學習外語來說,通過對語法語義接口的研究可能能夠幫助他們了解語法的形成,從而方便他們對語法的掌握。成年人的心智活動比較成熟,要引導他們在語法學習中充分運用自己的意識活動來領會用例事件的形成、要利用對心物隨附性和意向性的把握來認識用例事件形成;同時,由于語言有共性和個性,要充分利用漢語句型的心智過程來人是外語的句型,發揮正遷移的積極作用,防止可能的負遷移。在這個意義上說的語法語義接口研究,就是從了解個別(specific)的語言表達式形成的心智過程開始,到系統地了解一般(general)的語言表達式形成的心智過程;又以一般的語言表達式形成的心智過程來加深認識個別語言表達式的特質;從了解事件的一般結構到了解用例事件的特殊結構,包括在個別語言、在主體不同意向性傾向下的、在語言交際不同的情景所需要的特殊結構。所以研究與法語義接口可以充分利用成年人心智用用的經驗。endprint

四、語法-語義接口的操作

(一)意象與事件

語法語義接口有兩個基本操作:在“事件依賴性”的范圍內以事件為基礎和以意象驅動。

意象是從人對事件的直觀感覺得來的感受在腦神經中留下的印象,請參閱“圖1”。意象是意義以圖像做出形象具體的表征;它是嘗試把意識現象歸化為可以個體化、在場化、具象化的表征,這為理解、表達一個事件提供了一種心理運作的工具。意象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每日每時都在經歷的體驗,可能是人的一種天生的本能和行為,是一種直觀的知識的來源。胡塞爾說:“每一種原初的材料的直觀都是知識的合法源泉?!保℉usserl,2012: 92)[9]因此,大腦里呈現的對象的意象是我們認識一個句子所表達內容的合法源泉。事實上,“事件的事態是我們的具體生活中的持續的對象”,“事態的結構向我們表明,在存在的構成中不但有感性對象,而且有范疇”,“在感性的直觀同范疇的直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相似性”(Levinas, 1973:75-79)[10],用意象來表征在大腦里所反映事件內容是很合適的。因此,我們在上文設定,表達事件的語義內容就是大腦里出現的反映事件的意象。如果說語法語義接口是以事件的為中心,那么它是以意象為基礎的。說是以意象為基礎,就是句法所表征的內容是以事件反映為意象作為基礎。

一個事件的原來面目是完整的,涉及該事件發生的事件、空間、原因、行為(或關系)的主體、主體的行為(或關系)、行為(或關系)的對象、行為(或關系)在對象中產生的影響等等。但是,句法是一個抽象性的表征系統,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意象中的全部內容都在語句里表征出來;語言運用還有連貫性,同相關的前言后語的內容是有關連的,是可以承前啟后省略的;語言運用要涉及缺省知識,有些內容是可以默認理解的。同時,我們的感覺是在背景的視域下感覺的,我們的理解是在意義整體下理解的,我們運用的不是單獨的詞語和獨立的語句,而是努力把握整體意義的表達。一個概念常常是要被納入到與這個概念有關的其他的事物、行為、狀態才能真正理解;與此相關,同這個概念有關的其他的事物、行為、狀態不但可能有明顯的語碼表征,而且可能通過缺省知識的填補而達到默認理解,例如,圖1 所表征的事件肯定是有它所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但有關的背景和默認知識可以不必明說;事件的拓撲性質 (徐盛桓,2014:15)[5]促使人們對事件的感知會發生變換中的不變性,即事件本來是整體的,但在感知時會發生變換成一個局部的圖景,這一變換并不改變事件的整體。事件本身是完整的,但在大腦的意象中卻可能只是一部分,而且感覺到事件的安排并不一定按事件自身發展的邏輯順序,而是按主體當時在場的感受。例如孟浩然的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說了一個完整的復合事件:有個人在夜里睡覺直至第二天一早醒來,而在睡覺時刮風下雨,所以這個人在醒來之后發出了“花落知多少”的問話。之后他也許就起來了,雖然詩中沒有說,因為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正常的人,一個能夠滿懷情趣欣賞春曉的人,是不會長臥不起的。但是我們看到的詩,它所描述的事件是不完整的:人沒有睡下去,甚至“夜來”還出現在“春曉”之后,甚至時序也顛倒了。但是我們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妥,一千幾百年來這首詩被代代傳誦,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篇;相反,如果真的把詩改為平鋪直敘的紀實,也許就難以流傳至今了。這里有一個雙重結構:一個是事件解讀前的事件結構,這是事件本身的結構,這是一個靜態的結構,是按事件自身發生的次序從頭到尾的“完整”的結構;一個是由一系列的若干連貫語句連接在一起所描寫的“人為”的結構,對應一系列有關聯的事件,只不過事件的系列經過重新組合,這是心智根據主體的意向性對事件作出的理解并進行解釋的動態結構,是語篇——也就是詩篇——發生的結構。一個語篇是這樣,一個句子也是這樣?!斑@支筆被張三拿著進行書寫-書寫的是一行中文-寫是在一張紙上-寫起來很流暢”就是一個靜態結構;例如“這支筆寫起來很流暢”就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動態的發生結構。

(二)意象與句法

句法的發生也要經過這樣的雙重結構:句子所依賴的事件的靜態描寫結構和句子的發生的解釋性結構。從句法來說,一個句子的建構對應著一個事件:一個簡單句對應一個簡單事件,一個復合句對應著一個復合的事件,復合句包括并列復合句和主從復合句,也分別對應著并列復合事件和主從復合事件,這就是句子的事件依賴性。事件是由浮現在大腦中的意象表征的,所以在語法語義接口研究中這個接口就是句法同相關的事件在主體的大腦中浮現的意象。

這里要說明一個觀點:對于語法語義接口研究,或者說對于句法與意象接口的研究有兩個層次:普遍與特殊層次,或曰抽象與具體層次,分別對應著兩個結構。一個層次,語言學研究要對句法本質進行科學的抽象,這就是任何句子都是有關事件留在大腦里的全面的意象;另一個層次,一個人運用一種語言在具體語境下、特定意向性下所得到的具體的甚至是當的句子,是語法現象在具體的主體、具體的語境下的具體的表現。在普遍的、抽象的層面,任何一個句子都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表現為能體現一個普遍事件的圖景;為了表征這樣的一個圖景,一些語言學理論借用謂詞邏輯的表征法把一個事件做出抽象,表征為諸如:

VERB{[agent,experiencer,senser),…][time,location],[theme,goal],[cause,reason][condition,tool,…],[source,result,…],[manner],…}

這是一個事件的描寫結構,可以生成一個啰嗦的“句子”,這個“句子表達式”可以被廣為套用;借用謂詞邏輯的術語,這里有謂詞(VERB)和表示不同成分的“論元”。但是,在一個具體的運用語言的現實中,又要從普遍抽象的層面回到特殊具體的層面,就是將語法的各種抽象規定置于現實的語言交際的結構之中,這就是一個具體實際句子的發生,所涉及的事件都是有關主體(人、事、物[動物、事物])的具體行為、動作、狀態、關系,發生都是有具體時空和背景的,有其特定理由和一定條件的,有前因后果的。endprint

我們看到,作為思維活動,這里必定包含一個抽象的過程,抽象是理論的特征;作為使用,它關聯著抽象的結果,是從抽象結果發生的,發生為一個具體運用的句子。例如,有一個事件:

張三拿起粉筆正在黑板上流暢地書寫一個英文的句子

對應上面的抽象事件的表征,在這里有Verb(書寫)、有agent(張三)、有time and location(從“正”和“粉筆”可以推知)、有theme(英語句子)、有reason(上課)、有tool(粉筆)、有result(寫下了一個句子)、有manner(流暢地),……。我們可以按對這個事件這樣的理解,對應構建兩組句子:

(1) John is now writing an English sentence fluently on the blackboard in the classroom when it is time for him to teach in class with a piece of chalk;

相應可以寫出對應的漢語句子:張三在上課時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英文的句子。

(2)The chalk writes fluently

以及漢語的相應句子:那粉筆起來很流暢。

兩組句子相比較,所對應的事件是一樣的,但是句式是完全不一樣。兩組句子的邏輯式大體是這樣的:

這就是說,句子(2)已經略去了事件中許多的因素和環節,即略去了一些論元,就只剩下了動作和實施這一動作的工具;但是它們仍然表達同一個原始事件。為什么仍然可以在心智里還原原始事件?我們知道,任何動作都是由一定的主體做出來的:既然是“寫”,就會有書寫的工具和書寫的內容等等,但是人們的默認知識可以把這些內容補充完整,使看起來是這么簡單的句子仍然表達了一個那么內容繁多的事件,從事件發展為句法大體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就是“語義語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的操作。

(三)意向性和句法

那么在一個事件中,映現為心智的意象是如何從中抽取出其中的論元或略去其中的論元的?

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告訴我們,選取或略去論元是由主體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主導的。換句話說,從表征一個事件的意象中選取或略去甚么因素來建構一個表達這一事件的句子,是由主體在一定的意向性的主導下實施完成的。意向性表示意識活動總是朝向某個對象的,即意識總是指向某種東西的意識,以某物為對象的。然而,意向性表明,“意識和對象之間的關系是‘構造的過程,意向性不是消極地接受某物的印象,而是積極能動地將這些印象綜合為一種統一的經驗,從而‘構造對象?!保ㄞo海,5770)[1]句法的構建涉及意識活動,是受意向性主導的,因此,研究意象建構與句法的發生由意向性開始是合適的。意向性是有結構的,意向性結構包括意象內容和意向態度,也就是意向主體的意識所指向的對象和主體處理這一對象的態度。意向態度還可以再細分為:

1. 心理狀態,如對意向內容表示的是相信、知道、懷疑、害怕、希望、熱愛還是憎恨等等的心理狀態;

2. 心理估量,如認為對象的某部分應該是顯現的(與之相對的為“隱現”)、要顯要于(與之相對的為“次要”)、前于、先于、……另一些事物;

3. 心理取向,如對對象以常態的(中性的)、形象的、委婉的、諧趣的、夸張的、親切/冷淡的、責備/表揚的、正面/負面的、美/丑化的等心理取向加以觀察和敘述。(徐盛桓、廖巧云,2013:4)[6]

同句法建構關系最為直接的是心理估量。這就是說,心智通過意向性所抱有的意向、意圖、目的等的主觀性,對對象的各因素做出重新的“構造”,根據心智對它們的不同的心理估量,有些可能突出、有些可能隱去、有些可能放前、有些可能放后、有些可能先出、有些可能后出,如此等等,就像上例的(2)至于(1)。這反映為“事情的當前化”(海德格爾,2009:79)[2];“當前化”就是要考慮當下的語境和主體面對當下的意向性所產生的意向,從而對對象做出符合自己的意圖的解釋。這里可以用得著科學哲學家基爾(R.N.Giere)提出的有名的科學理論解釋的公式:“主體S用X 表征W[即world——引用者注,下同]以達到一定的P[即purpose]”(Giere,2004:743)[8];這里的X就是要求有關的表征能符合意向性當中的“當前化”的心理估量,這就是意象建構與句法發生關系的實質,是語義語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運作的基本的要求。下面將語義語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運作圖示如下:圖4意向性作用示意圖

五、結束語

心智哲學視域下進行的語言研究揭示,意向性是將意識同意識對象連接起來的心理橋梁,語法語義接口本質上就是根據意向性將作為意識對象的客觀事件總結為體現了心理感受的用例事件,用例事件包括前語言的意象形式和語言的語言符號形式。從意向性出發進行思考,可以將語法語義接口的研究確定為一個雙重結構:要研究句法所要表示的事件,對事件進行描寫,這是一個靜態的結構;了解了事件的全貌以后,還要發生一個在特定語境下如何表征這個事件的解釋性結構,這是一個發生的結構,對事件進行特定的解釋,句法就是這樣發生的。

參考文獻:

[1]辭海. 編輯委員會[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5770。

[2]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M],何衛平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

[3]徐盛桓. 從“事件”到“用例事件”——從意識的涌現看句子表達式雛形的形成[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37-144。

[4]徐盛桓,主動補旁格范式為什么可能,語言科學,2013(5):485-496 。

[5]徐盛桓,視覺隱喻的拓撲性質[J],山東外語教學,2014(1):13-18。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釋視域下的隱喻[J]. 外語教學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釋視域下的隱喻[J]. 外語教學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釋視域下的隱喻[J]. 外語教學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責任編輯:余樹華)endprint

猜你喜歡
事件意向性語法
跟蹤導練(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保羅·利科的“話語事件”思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熱點事件中的“輿論搭車”現象探析
嵌入式系統課程“中斷、異常與事件”教學實踐及啟示
淺析胡塞爾現象學的意向性結構
(簡論詩創作的意向性)
“選擇中國共產黨”何以成為群眾集體意向性——讀《井岡山的斗爭》
塞爾論意向性與言語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