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關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概念問題的探究

2014-12-04 01:35司晴川
理論月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管理體制體制文化產業

司晴川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一、文化事業、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的概念及其關系

我國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并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高度,這與我國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的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是緊密相關的。我國在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并重的思路。因此,搞清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和聯系,是比較研究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可缺少的一環。

(一)文化事業:包涵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

“文化事業”一詞應該是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之中原創的一個文化概念,因為在西方國家很難找到與這個詞相對應的詞或詞組。如果直接翻譯成英語,“文化 事 業 ” 應 是 “Cultural Undertaking” 或 是 “Cultural Enterprise”,有意思的是,不論是 Undertaking還是Enterprise,都有企業的意思??磥?,在西方國家的文化發展之中,從一開始就是“企事不分”的。

文化事業的概念與我國獨有的“事業單位”產生聯系。從1984年起,我國就對事業單位的任務做了定性,即偏重于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文化事業就是為滿足人們求知、審美、娛樂等精神需要而提供社會公益性(而非營利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行為。我國政府通常會把文化事業前加上“公益性”這個說明性的定語,這表明了文化事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的社會性功能方面而非經濟性方面。近年來,我國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進一步明確文化事業的內容和發展方向。

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指直接關系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以及主要作用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以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種產品和服務主要是由政府等公共部門或準公共部門提供的,既給公眾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維持社會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文化環境與條件,目的是滿足和實現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需要和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提高全體公眾的文化素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權益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享有文化成果的權益,參與文化活動的權益,參與文化事務管理的權益,開展文化創造的權益,文化成果得到保護的權益。如果說經濟權利是基礎,政治權利是保證,文化權利是目標,那么,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并確保其得到充分的實現關鍵在于制度和體系,這種制度設計和體系建設也就是通常所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它是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其他社會資本、其他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為輔,向全社會提供的文化設施、產品、服務以及制度體系的總稱。

(二)文化經濟:特殊的經濟形態

商品經濟出現之后,以文化產品的交換和買賣為表現的文化經濟就存在了。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文化產品也隨之大規模生產、流通,自此文化產業開始形成。[1]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文化產業作為獨立的產業類別漸漸在世界經濟尤其是西方經濟的舞臺上占據了重要位置。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的加速進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產業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版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對文化各種形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界普遍形成了文化具備精神屬性和商品屬性共識。按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屬性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它不可避免地與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商品屬性屬于經濟基礎范疇,它必然會按照一定的經濟規律來發展和變化。文化經濟的涵義除了指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之外,應該還包括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馬克斯·韋伯提出一種觀點: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里學到什么,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完全不一樣。[2]阿根廷學者馬里亞諾·格龍多納則認為: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真正的經濟持續發展在17世紀之前還不曾出現,而表現出時好時壞的年景,這其中的原因在文化。[3]

各個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有重有輕,總的來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對文化發展就越重視,而大多數經濟較落后的國家對文化的發展則相對忽視。文化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其發展的進程與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繁盛緊密相關,是“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兩種趨勢交叉融合而產生的具有嶄新性質的社會系統綜合體。文化經濟與我們所說的知識經濟緊密相連,使人們在發揮想象和崇尚創造的過程中獲得財富和滿足感。

(三)文化產業:內容商業化和運行市場化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文化產品在社會服務和市場流通中具有雙重屬性:首先是其對社會發展提供知識、教益的社會公共屬性,其次是通過出售賺取利潤的商品屬性。文化產品的商業屬性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成體系、成鏈條的表現出來,就構成了狹義上的文化產業。

對文化產業的界定因研究的方法、立場、角度的不同而眾說紛紜,但大都強調下面幾個要素:第一,以文化內容作為獲取商業價值的手段;第二,以服務為目的;第三,內容具有創意。對文化的商業價值的認同,使文化成為產業;對文化的服務性的強調,使文化產業更多地被歸入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范疇;對文化的創造性的重視,意味著文化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4]

在中國,2001年,全國政協與文化部所組成的文化產業聯合調查組對文化產業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統字[2004]24號)將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這一界定在區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活動與經營性文化活動方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四)三者關系:互促和交融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雙翼,兩者結構相似,分工不同。相似之處:它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手段都是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表現形式都是借助傳統和新興的文化藝術形式和傳播渠道,等等。不同之處:前者任務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后者任務主要是爭得市場獲取經濟效益;前者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后者則取決于市場;前者發展的動力在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后者的動力在于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的欲求及為實現此目的而進行的不斷創新。同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又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文化事業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創意資源和管理經驗;文化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也需要文化事業把文化消費的基本理念傳達給廣大社會受眾。

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密不可分。前者是一個宏觀的總體概念,產生時間久遠,影響領域更為廣泛;后者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后,但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具體。兩者還具有辯證的互動關系:一是文化經濟迅速增長,促使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只有當文化經濟繁榮時,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激發民眾的消費愿望,由此要求文化產業主體生產更多產品,提供更多服務。二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也為文化經濟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當文化產業的發展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時,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也隨之提高,人們的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才能被滿足,這就保證了文化經濟在高水平線上運行。

二、制度、體制和機制的概念及其關系

“文化”是個大而寬泛甚至大而模糊的概念,而文化產業卻有著已然形成世界基本共識的解釋。既然是產業,就必然會有看得見的“政府之手”和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在發揮作用,就必然會有產業的管理體制存在。而“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是比文化體制或文化管理體制更明確,也更容易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找到共通的話語體系。

要明確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含義,首先要厘清制度、機制以及體制的基本含義,并看清它們之間既相互差別又緊密聯系的關系。

制度和體制在英語中用的都是system,這個詞還有“系統”、“體系”的意思;而機制一詞在英語中用的是mechanism?!爸贫取钡母拍钔ǔV敢蟪蓡T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或行動準則,如工作制度、學習制度等;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體系,如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等?!绑w制”則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總稱,如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皺C制”是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在組織管理理論中,機制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市場機制、競爭機制、運行機制等。

“制度”和“體制”在西方政治、經濟研究中區別不大,因為西方學者認為制度和體制都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前提。而在我國,“制度”的概念更偏向于基本屬性,而“體制”的概念則更偏向于實現方式?!绑w制”一詞恰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成果。我國的執政黨致力于改革,改的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中不符合時代要求和客觀規律的部分,這就是體制的改革;我國的執政黨以開放來借鑒,借的不是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被稱為資本主義國家特征之一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合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部分,這就是體制的完善。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通過實踐探索,鄧小平就明確提出:“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5]這一論斷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具有計劃性體制和市場性體制兩種形式。而現實表明,市場性體制更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

“體制”和“機制”的概念則更多相似之處,這是由于兩者在本質上是合一的。兩者的關系可表述為:機制是體制建構的指導原則,體制是機制發揮作用的載體。依據某種機制建立的體制一旦形成,該體制在運行過程中自然會產生某種必然結果。體制與機制是一一對應的。體制不同,機制也不同;體制變革,本質上就是機制的轉變;轉變機制,必須同時進行體制變革。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各類組織能否按照新機制運行,不僅取決于組織本身的改變,還取決于各類組織之間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構件是否齊備。[6]

厘清了制度、體制和機制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將目光集中在文化產業的產生、發展過程中各種力量尤其是政治力量所起的作用大小和方式之上,即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內涵、外延及其運行的規律和形式。

三、文化體制、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關系

如前所說,文化體制實際上是我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的一種理論創新。在西方,文化以一種經濟形式出現時,就基本上等同于文化產業。因此,西方學者從來沒有提出過文化體制或者文化管理體制的概念。但是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卻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論證,有時候它以文化管制的話題出現,而更多時候是以文化政策的概念表明。但在我國,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管理體制雖然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但并非一回事。

1.文化體制是一定社會制度下的文化領域的設置、管理權限的劃分以及具體文化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程序和行為規范;它是一個國家關于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制度性體現和反映,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執政主體關于這三者關系的理論主張,以及在這種理論主張下建立起來的體制和政策系統。一個國家的文化體制是為了滿足一定的國家文化管理職能而建立的,反映和表現了執政主體在一定歷史時期關于國家文化管理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追求,是基于一種關于國家文化管理理論的目標設計和政治設計。[7]

2.文化政策是國家和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建設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則,是國家根據文化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總和;它是國家在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博物等文化領域實行意識形態管理和行政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規定、規范、原則和要求體系的總稱。文化政策既是文化現象,又是政治現象。文化政策是文化的政治表現形式,是國家形態下人類有意識的、自覺的文化統治行為和文化政治行為,反映的是一定集團的文化利益、愿望、要求和目的,體現的是國家的文化意志。國家通過對文化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有效規范來實現對文化的統治權。其中包括國家關于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的戰略性規定,即國家發展戰略;同時也包括關于實現這一系列戰略目標和階段性、手段性的選擇,即國家文化策略。正是這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生成的合力使規范的抽象得到具體地落實,推動和引導著一定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和文化運動的走向和格局。[8]在西方國家,文化政策的產生、發展是緊緊圍繞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行的,而我國的文化政策則是同時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服務。

3.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是一國或地區政府和其他機構管理和調控文化產業的制度、方法和手段等的總稱。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客觀存在,它與我們所說的文化體制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而在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是文化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化事業管理體制共同形成車之兩輪。文化產業管理體制與文化政策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互為表現、各有側重的關系。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機構和社會性行業組織,其客體包容廣泛,如果按大的構成要素分,主要是文化產業資源、文化產業環境以及文化企業。

在我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各行各業都把改革管理體制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以此改革來推動形成與經濟形勢、現代社會和世界環境相適應的現代治理結構。通過對全球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政治生態和政治行為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國內慣用的熱詞——文化體制或文化管理體制——在西方經濟發達的國家,或者在轉型時期的國家的政治學領域、經濟學領域,及至社會學領域,都并不存在。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國對“文化”的內涵、外延的認同有著很大差異,因此不會在是否“管理”文化上形成統一的研究話語體系。也因此,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在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之上,將對我們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健康、快速、有序發展的路徑產生良多裨益。

[1]蔡尚偉,溫洪良.文化產業導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35.

[2]〔美〕戴維·蘭德斯.文化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A].塞繆爾·亨廷頓等主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C].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7.

[3]〔美〕塞繆爾·亨廷頓等.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C].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98.

[4]苑潔.文化產業行業界定的比較研究[J].理論建設,2005,(1):62.

[5]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6]白景坤.制度、體制和機制關系辨析[J].管理觀察,2008,(8):23.

[7]蔡尚偉,溫洪泉等.文化產業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28.

[8]胡惠林主編.文化產業概論 [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201.

猜你喜歡
管理體制體制文化產業
“清代邊疆管理體制的變革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昆明召開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構建及體制機制創新
智能電磁感知體制新進展
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
推進鞍山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之我見
完善地方人大主導立法體制機制淺析
孟津縣文化產業發展調查
圖書館內部控制建設的深度思考
財政部下達4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