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探析

2014-12-04 01:35尤國珍
理論月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評估群眾服務

尤國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北京 10010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在黨和政府的全面領導、科學部署和積極推動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絕大多數行政區劃、面向各層次社會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然而,當代中國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的關鍵時期,社會利益、社會階層、社會思潮都處于一個日益多元化的過程中,各種社會關系日益復雜化和扁平化,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在數量上日益增多,在種類上也日益多元。要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進程,至少應該包括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形成一個完整的路徑體系:一是物質層面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載體和物質表現形式(如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等的建設路徑,二是制度層面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完善路徑,三是價值觀層面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路徑。

一、推進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路徑

“物質層面的公共文化是指公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物質表現形式,具體指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等?!盵1]與人民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物質表現形式,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路徑即是指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而開展的建設途徑。在當代中國開展公共文化的物質建設必須遵循以下三大路徑:

(一)堅決遵循市場規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調節要求去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是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作為上層建筑的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原理,社會文化是經濟基礎的反映,經濟領域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會文化領域的變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必然要求包涵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領域朝著與之相適應的方向發展。因此說,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是在當代中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必然保證。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機制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必須擺脫傳統的計劃體制的束縛,打破一開政府文化部門及其外圍組織包辦公共文化服務的“小生產”格局,切實樹立“社會化大生產”意識,把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動員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嚴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和相應的財政傾斜政策,使公共文化服務生產主體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證;再者,社會主義市場機制要求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必須符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亦即“適銷對路”,這也要求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部門在指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時必須改變文化宣傳機構自己說了算的傳統模式,而要公共文化服務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二)注重按照公共文化服務精神和服務內容的特點與要求去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將公共文化服務“軟的方面”與“硬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是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物質層面的公共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是公共文化服務得以開展的承載空間和設施,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硬的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在于文化內容和服務品質,這也是公共文化服務“軟的方面”。盲目大規模地上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或者公共文化產品載體生產,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其中所蘊含的公共文化內容和所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這種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就是一種典型的浪費現象。只有將公共文化服務“軟的方面”和“硬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使“硬的方面”圍繞“軟的方面”來展開,才能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現代化水平。

(三)積極推進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科技轉換工作,通過大力引入高新技術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物質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物質層面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始終離不開完善且系統的技術支持。每一次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轉化,都會帶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相應提升。電視廣播技術、計算機網絡控制系統的普及和推廣,極大地便利了優質公共文化如電視節目、電影、流行歌曲等的傳播和普及,現代物流業的飛速發展也極大地便利了圖書、報刊、光盤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傳播和配送,一方面擴大了單一公共文化鏟平及服務的傳播范圍,另一方面縮小了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享有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差距。密切關注高新技術的發展進程,一旦有涉及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轉換進展,盡快地引入到我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物質層面建設中來,必將推動我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力的大發展,并進而為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水平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來看,可以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轉換進展主要集中在網絡技術領域,并以計算機和手機為主要載體。如何進一步挖掘網絡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轉換空間,是值得思考的一個方向。

二、推進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建設路徑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發展不平衡,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黨政機關層級也多,各地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水平也存在較大差別。再加上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本身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形式、存在形態、開展時間、參加人員甚至資金投入等方面都靈活多變,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自然也就呈現出豐富的變化性,給我們更好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帶來了很大挑戰。要真正克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現象,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就必須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切實開展并完善基本制度建設,以制度建設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主導地位的保障機制

政府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在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尤為明顯。然而正因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在理論上充分認識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中的應有地位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并且詳細論證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的各種實現形式。[2]確切而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只是政府的基本文化職能;具有這一職能并不能說政府就是公共文化服務主體,正如政府具有發展社會經濟的職能,并不能說政府就是發展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一個道理。

正因為政府具有“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文化職能,決定了政府必須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政府必須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發揮責無旁貸的主導作用,既要包括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實現現代化的長期規劃、行政保障,還要包括對公共文化服務行業規范、服務標準的制定以及對服務績效的有效監督。另一方面,政府同樣必須把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限定在“主導”而非“主體”的角色。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務屬于社會事業范疇,政府決不能越俎代庖,回到計劃經濟體制年代“包辦社會”的老路上去,而應當把政府的努力集中到為文化服務企業、社會團體、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等營造創造公共文化生產力的良好社會環境上來。

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加強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服務體制的建設,才能建立起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導地位的保障機制,使政府在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過程中科學認識自己所處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公共文化職能。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績效評估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一直是困擾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一道難題。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估是指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主體按照一定的政策和使用一定的評估技術方法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一方及其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數量、質量、效率、公平性、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定?!肮参幕湛冃гu估研究的關鍵是評估指標評估準則的確定,這既要考慮到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期望目標,也要顧及公眾的實際需求,其科學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著績效評估的成敗?!盵3]由于不同的評估主體往往從各自的評估立場出發,依據不同的政策規定,采取不同的評估技術方法,從而也導致對統一時空范圍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績效評估往往出現多元化的評估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績效評估,這種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逐步建立起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科學有序地對某一時空范圍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展開系統的績效評估,才能科學認識這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水平,掌握其中需要改進的方面和環節,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績效準備條件。我國政府部門作為各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績效的最主要監管機構,既可以自主地對本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績效評估,也可以委托其他公共文化服務評估主體(如專家學者、調查公司等)進行評估。

比較遺憾的是,我國現在尚無全國性或地區性的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制度規定或法律保障,這一領域的制度建設亟需起航。一方面,可以“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績效評估作為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把績效評估與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促進績效評估健康發展的文化財政管理體制”;[4]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保證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制度化,也可以通過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行政規章,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建設。

(三)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反饋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的著眼點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5]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作為自身建設的起點,唯有如此,才能把當代中國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扎根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沃土,獲得充足的發展動力。要把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進程置于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引領之下,就必須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

王水維、汪志銘、張武剛和王菲菲等基于浙江省寧波市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總結出了七條基本特征,可綜合概括為以下四方面內容: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日益豐富,但公共文化服務仍然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饋途徑,供給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錯位,仍有“需求空白”現象;二是部分項目初步建立了反饋機制,社會力量也逐步參與到了公共文化服務之中,但并未形成與公眾文化需求反饋聯結的服務供給機制,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機制更不可能形成;三是公共文化服務在指導思想上轉向“以人為本”,但仍然缺少適當的需求反饋收集、處理機制,也就難以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滿足的情況進行科學評價與系統反饋;四是文化精品雖有產生,但尚未形成以人才集聚為基礎的、根據需求反饋創作的文化精品孵化機制。[6]

上述四方面內容為我們思考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提供了一個四維導向。首先,黨和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機構,要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戰略上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的建設,通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完善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其次,要把收集、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反饋機制建設的核心目的。最后,還要重視有效需求反饋的激勵機制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推進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建設路徑

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是公共文化產品實現有效供給的生力軍,是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現代化的基本依靠力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進一步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可以從“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態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和“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三個方面入手。

(一)切實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正確的服務態度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前提,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必須首先從轉變廣大黨員及黨員干部們的公共服務態度入手。服務態度是檢驗奮戰在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及黨員干部們是否堅持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宗旨的試金石,更是保證黨和政府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最終實現公共服務主體地位的根本前提。因此,切實扭轉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公共文化服務態度,是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首要選擇。

長期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中存在著一些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這些消極思想不但沒有被鏟除,反而與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相結合,偽裝得更深了。例如有的黨員干部身在其位,不謀其事,對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漠不關心,即便相關個人、單位找上門來,也是能推就推。有的黨員干部對群眾公共服務的要求毫無耐心,被百姓鮮明地形容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的黨員干部只顧嘴上答應,對真正要求落實的事情卻是無兌現之期。還有的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卻講好處、圖報酬,要求“小事小禮,大事大禮”。這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不良服務態度,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惡化了黨群關系,不利于黨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的實現。

因此,轉變服務態度對于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刻不容緩。只有轉變過去黨員干部中存在的種種錯誤認識,徹底清除部分黨員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擺正自己與群眾的位置關系,明確共產黨員的勤務員和公仆身份,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漠視人民群眾公共服務需求的服務態度。作為人民的勤務員,只有每一個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形成熱情周到的公共服務態度,才能以飽滿的熱情、燦爛的笑容去迎接和面對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才能為黨和政府徹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開辟道路。

(二)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意識

要進一步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現代化進程,在實踐中切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除了切實轉變廣大黨員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務態度外,還必須要不斷強化廣大黨員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務意識,使這種為人民群眾提供周到細致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深入到每位黨員干部的內心和靈魂,并最終上升為“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自覺。要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廣大黨員干部個人方面來講,就是要加強黨員自身的黨性修養,切實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去,體現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去。服務意識是一種內心理想信念,服務意識強烈,才能擺正服務態度。對于奮戰在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只有加強自身服務意識的黨性修養,才能心甘情愿為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共產黨員的個人黨性修養和黨員的個人價值評價,強化自身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使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成為黨員干部的一種自覺的內心活動。

其次,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來講,就是要求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在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使自己為人民群眾開展公共服務的服務意識更加生動和具體。人民群眾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們真正的學校。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在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強化和錘煉自己的公共服務意識,才能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很好地勝任這一工作,也只有廣大黨員干部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使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避免只是停在馬列著作和會議傳達之中,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努力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是為了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黨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中得到更優化、更有效地貫徹落實,也是為了使服務型政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目標在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落到實處。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僅有正確的公共服務態度和強烈的公共服務意識是不夠的,最后必須要落到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行動上。要為群眾服務好,使群眾滿意高興,就必須要增強黨員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光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火熱之心,卻缺乏提供相應服務的能力,只能使黨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流于形式和空想。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首先,要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伴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日益成熟,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也不斷涌現,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干部只有不斷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方式,才能真正提供人民群眾需要的服務。一是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黨員及黨員干部不能像從前那樣,坐等群眾上門要求,而應該主動了解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尤其是特殊群體的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在工作中要想到前頭、做到前頭。二是變單項服務為綜合服務。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單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今天做了,明天過了,而是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從基本文化服務到個性化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序列,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其次,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本領。增強自己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本領,是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干部體現黨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的重要條件。一方面,黨和政府要定期對奮戰在公共文化服務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干部進行專門業務培訓,既應包括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重要性的學習,更應包括如何在代表黨和政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時如何應對人民群眾的需求及反饋信息。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體系,使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本領成為這一領域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

總之,要推進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現代化進程,既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務在物質層面的建設規律,也要加緊改變公共文化服務在制度層面面臨的供給不足的局面,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現代化建設。只有在三個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形成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組合拳”,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1][3]曹愛軍,楊平.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89,150.

[2]馮守仁.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和實現形式,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8.

[4]王水維,汪志銘,張武剛.公共文化服務公眾評價指數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319-320.

[5]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5.htm.

[6]王水維等.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5-7.

猜你喜歡
評估群眾服務
聚焦“五個一” 打通為僑服務渠道
兩款輸液泵的輸血安全性評估
不同評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核電工程建設管理同行評估實踐與思考
第四代評估理論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多讓群眾咧嘴笑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采掘服務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