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組織運行模式的重構

2014-12-15 16:03伍瓊中
廣西教育·C版 2014年10期
關鍵詞:重構

【摘 要】圍繞“育人”教育、行為養成這一核心,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的“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活動項目化,評價體系多元化”課程教學組織運行模式,以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和社會引領作用。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組織運行模式 重構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0C-0042-03

現代媒介環境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觀念模式,進而對他們價值取向的構建也產生極大影響,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方法產生巨大的沖擊。如何在新的環境中,樹立與時俱進的意識,積極探究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應用,重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組織運行模式,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時代性、針對性,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意義深遠且勢在必行。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主要思路。具體包括:第一,全面性與滲透性相統一。在內容上,力圖覆蓋學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時刻浸潤在德育的熏陶之中,通過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去掉學生思想道德上的頑疾,強化他們的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第二,實踐性與實效性統一。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向課外實踐的延伸,讓學生主動把理論知識適用于實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體驗,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力求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看到實效。第三,一般性與特殊性統一。在教學中把“基礎”課教學與專業方向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突出高校人才培養方向和重點專業方向,使思政課成為支撐專業教學的輔助力量,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

(二)解決的主要問題。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基礎”課教學組織運行模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第二,通過“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活動項目化,評價體系多元化”,構建“課程課堂知識傳授—課程校園文化實踐—課程社會文化服務”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組織運行模式;第三,充分挖掘教育教學資源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途徑,使“基礎”課教學在網絡、課堂、實踐三個平臺互動。

二、“基礎”課程教學組織運行模式重構的主要內容

彰顯職業化為主線設計教學內容,結合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構建“道德和法律知識傳授、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道德和法律素質養成一體化”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教學內容的再優化,形成模塊化專題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既要緊扣教材和大綱,又要解放思想,突出重點,圍繞熱點、關注點、難點和疑點,密切聯系我校學生實際,科學整合教材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依據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的特點,全面整合優化課程內容體系,從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就業解惑三大角度及理想情操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基本法制教育、職業規范教育五大方面構建專題化的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建立課程“課堂知識傳授、課程校園文化實踐、課程社會文化服務”等一體化教學體系,努力培養學生的誠信、有德、敬業、履責、遵紀、守法的精神意識與人格品質,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水平、法治素養、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每學期以項目的形式面向全校學生開出2個實踐教學主題實踐活動。

開展的主題實踐活動有:(1)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2)道德的榜樣——尋找身邊的好人;(3)青春與法同行。

(二)實踐教學的項目化、系統化和常態化。以“上品牌、抓特色、呈實效”為中心,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核心,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活動主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方式,形成校內道德實踐系列和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改革實踐教學途徑,通過校政企聯動合作,整合各級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構建“課堂知識傳授、課程校園文化實踐、課程社會文化服務”三個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學實踐保障體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要求?!盎A”課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構,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特點,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行為養成融為一體,因此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性。

1.教學方法及依據。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行為養成為落腳點,構建“興趣—學習—探究—實踐”四維立體化教學模式,通過“時政研討、專題教學、網絡平臺和實踐教學”四個維度展開,同步推進、互相融合、逐步遞進,將單一性課堂(課程知識的傳授)轉型為復合型課堂(課程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延伸+社會文化服務項目)。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主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成果展示法等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2.課程教學手段的應用要求。課程教學采用多層次、立體化的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ppt課件,將文字、圖片、視頻、案例、電子圖書等融為一體,使課堂教學生動化和多樣化。同時,注重實踐育人環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發學生心靈的觸動、情感的共鳴和行為的改變。

此外,“基礎”課程教學充分運用精品課程和網絡課件教學平臺,延伸課堂教學,采用網上素材資源、圖片、視頻錄像、網上學習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課內課外交叉與互補,不僅豐富了學生學習途徑,更加強了課程開發成果的社會共享性。

(四)實現評價體系多元化?!盎A”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學生行為的養成,因此必須要變革傳統“唯考試是問”的考核方式,探索一種全新的并能有效服務本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考核,形成多元化考評體系。endprint

建立以行動導向的課程評價體系,打破傳統單一的卷面考試評價制度。課程考核采用3個結合(課堂教學考核+實踐教學考核;上課教師考核+學生答辯考核;平時學習態度表現+期末考試成績)。學生期末課程成績由課堂考勤占20%、課內實踐占10%、課外實踐占30%、期末考試占40%組成。課堂考勤依據學生到課情況計算積分;課內實踐依據學生參與情況計算積分;課外實踐依據學生參與情況、完成項目(作業)的質量與行為表現,分別由學習小組評議、老師考察核實確定。期末考試采用開卷或閉卷形式,題型不少于3類,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和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時間在90分鐘以內。力求做到考評要素多元化、考評主體多元化。把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結合起來,對學生成績進行比較科學、全面的評價。

網絡課程的考核采用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參與討論和在線考試、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分段考核,評價由學習的過程、結果、學生自評、學習小組互評和教師評估等構成。

(五)實施途徑:面授課程與網絡課程雙軌并行。一方面,深化面授課程。本課程要求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完成課程教學工作的“教書匠”,而是要集授課教師、大學生社團導師、人文課程導師等角色于一身。為勝任工作的需求,需要教師一崗多能,具備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指導學生實踐教學能力、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社會實踐策劃能力。在面授教學中,任課教師應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逐步開發并能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在教學大綱的統一規劃下,積極選用恰當的音頻及影像資料,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有較強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開發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指利用學院數字化資源與網絡教學平臺制作的,在因特網上通過瀏覽器來學習的課程。網絡課程是學院在教學工作中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的重要體現,可以安排學生通過網絡課程的考評,完成整個教學環節,便于教師教學,學生自學,能充分發揮“輔教輔學”的功能,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蓪⑿1举Y源、購買的優質課程資源、公共的免費資源這三類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兼具測評功能,支持完全在線的學習,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打破傳統課程單一內涵開發設置模式,建立課程課堂知識傳授、課程校園文化實踐、課程社會文化服務等一體化教學體系, 通過借助多樣化的現代教學輔助手段,利用網絡的虛擬性、互動性、多維性,構建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時、處處、人人的全面、全員、全程教育。

三、改革目標和對教學的現實意義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基本要求,突出培養和考核學生的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和誠信篤實、敬業愛崗、終身學習的優良品質;強化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學習能力、行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和職業崗位的基本需要。首先,通過網絡與面授課程兩個教學平臺的共建,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解決師資的嚴重不足,同時滿足學生多樣化、自主學習的需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再設計和再優化,最終達到提升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目的。其次,充分體現知行合一的理念。積極整合社會優質教學資源,開展校、政、企項目合作,建立“人才共育、資源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辦學機制。建立比較固定的合作單位和校外實踐基地,結合課程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進一步優化理論課堂與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的結合,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引領的影響力。最后,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進一步提升“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實踐教學品牌化建設、共建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多元化的評價、校政企聯動等方面的改革,在抓特色、出實效、提升教學質量上,努力培養學生的誠信、敬業履責、遵紀、守法的精神意識與人格品質,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水平、法治素養、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把“基礎”課程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質課程。

【參考文獻】

[1]劉文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涵義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

[2]楊軍.情感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8)

[3]向澤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宿州學院學報,2010(12)

【作者簡介】伍瓊中(1965-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與法律教育。

(責編 何田田)endprint

猜你喜歡
重構
視頻壓縮感知采樣率自適應的幀間片匹配重構
長城敘事的重構
論中止行為及其對中止犯的重構
《刑法》第64條的實然解讀與應然重構
對教育會診的反思與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