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李陵變文》的悲劇性

2015-02-04 04:28陳輝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1期
關鍵詞:李陵悲劇性

摘 要:《李陵變文》以韻散結合的方式完美呈現了李陵的悲劇性。變文里描述的戰場是艱辛的,在李陵拼盡全力之后還是不得不選擇投降,其結果是悲痛無奈的。原本無論是李陵自身的悲劇還是全家的悲劇,都是有避免的可能性的,但最終因為被人陷害使全家被誅還牽連了“路人”司馬遷。從這些角度上來看,《李陵變文》是一個悲劇性的故事。

關鍵詞:李陵 變文 悲劇性

魯迅在1925年發表的《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給悲劇下的定義是:“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盵1]以此來看,《李陵變文》里,有價值的東西即是大將軍李陵應該打敗匈奴返回故鄉后加官進爵,但讀者這一美好的預期愿望被毀滅了,英雄李陵在命運面前雖極力抗爭卻仍然擺脫不了投降的結局,且不被漢家天子理解以致遭受滅門之禍。從總體來看,《李陵變文》是一個悲劇故事,全文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李陵的艱辛、無奈、痛苦之感。同時,較之傳統的史家筆法,變文韻散相間的說唱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悲劇氛圍,加大了悲劇力度。

一、戰爭場面的艱辛

李陵一行將士無疑是精兵強將,但五千步卒對陣匈奴十萬余騎,不管漢軍多么勇猛,首先從數量上就屬于絕對的劣勢,這也注定了這場戰爭對于李陵軍馬而言是艱辛的。文中主要描寫了兩次戰爭:“李陵共單于火中戰”和“李陵共單于斗戰第三陣處”。

匈奴軍馬一路緊追李陵一行,至始至終,漢軍都是處于想逃離單于的追趕以回歸漢土的狀態,一攻一退,邊戰邊撤,對于漢軍而言,每一次的正面作戰都是絕對的耗損。漢軍退至范夫人城被單于趕上之后,“約損五百余人”,且“將軍兵□□盡,如何更戰?”面對此情此景,李陵答道:“體著三槍、四槍者,車上載行;一槍、兩槍者,重重更戰?!敝挥惺軅麌乐氐牟拍苘嚿陷d行,中一兩槍的人不得不繼續作戰,短短兩句話,不但體現了李陵作為將軍的果決勇敢,也側面表現出了漢軍士兵不足、不得不硬撐的無奈。在與單于正面作戰的時候,漢軍的表現無疑是英勇的,“胡還大走,漢亦爭奔,斬決兇奴,三千馀騎。旋割其耳,馬上駝行,敘錄之時,擬馮為驗。夜望西北,曉望東南,取路而行,故望得脫?!睗h軍邊戰邊退,在艱險之中殺敵三千馀騎。為了逃脫,李陵軍馬試圖藏身在草里避難南歸,即《漢書》里的“大澤葭葦”,葭葦即蘆葦,大軍行走于蘆葦之中,境況之艱難可以想見??吹奖憋L大吼吹草南倒,單于試圖放火以期“漢賊不打自死”。李陵是機智的,用“燒卻前頭草,后底火來他自定”化解了一場大難。相較于《漢書》里的平實記錄,《李陵變文》里用韻文描寫的戰爭情況是極具感染力的。首先,它寫出了李陵軍處境的困難,“此時糧盡兵初餓,早已戰他人力破”,對于行軍打仗的人而言,軍糧將盡而無外援,面臨的只能是失敗,而李陵在絕望之中又不肯輕易放棄。其次,它寫出了大火蔓延的壯觀戰場,“川中定是豺狼毛,風里吹來夜以毛。紅焰炎炎傳□□(盛),一回吹起一回高。白雪芬芬平紫塞,黑煙隊隊入愁冥,前頭草盡不相連,后底火來他自定?!奔t色的火焰,白色的灰燼,黑色的濃煙,畫面感極強。此外,韻文里用了昔日高祖三十萬軍猶被困的例子對比當前李陵的情況,“傳聞漢將昔家陳,慣在長城多苦辛。三十萬軍由怕死,況當陵有五千人!軍中有事須成援,數將同行不同戰。遙奔逐北我自知,滅跡掃除□□□?!边@里是為李陵兵敗屈降做辯護,旨在說明勝敗乃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30萬軍馬猶敗,何況匹夫李陵步卒五千?從兩場戰陣漢軍數量上的對比也能側面反映出戰場是格外艱辛的。韻文最后的“其時將軍遭洛?。淦牵?,在后遺兵我遣收。臥氈若重從拋卻,怱蒙輕時任意留。逢水且須和面吃,逢冰莫使咽人喉”,更是道盡士兵們邊戰邊退的辛苦。

之后“李陵共單于斗戰第三陣處”,更是舉步維艱,“李陵箭盡弓折,糧用俱無,亦心求於寸刃。李陵處分左右,火急交人拆車,人執一根車輻棒,打著從頭面奄沙?!睕]有了弓箭武器,糧用俱無,在此情此景下,他們還在做最后的拼搏?!败囕棸簟奔窜囕喞锩娴臋M棍,“面奄沙”中“奄”字原卷實作“掩”,當據改。此處“從頭”為詞,表示“一一、全部”之意,掩者覆也,“面覆沙”蓋擾今之“嘴啃泥”,指被打得撲倒在地。[2]接下來通過韻文形式的復述,更是強化了戰場的惡劣境況,“臨時用快無過棒,火急交人拆破車。人執一根車輻棒,著者從頭面唵沙。登時草木遭霜箭,是日山川被血荼。夜望胡星飛似電,朝看煞氣狀如霞?!睌耻姷募芗仫w來,血染山川,以“車輻棒”作為武器的漢軍已被打得“嘴啃泥”,而與之對應的匈奴軍馬卻是“飛似電”,殺氣如同云霞一般的氣勢恢宏。等待李陵的,只能是投降。

二、被迫投降的無奈

中國人最注重忠孝節義,投降就意味著背棄家族君主,不忠不孝不義。中國的道德綱常教育人們,投降是非??蓯u的,所以選擇投降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對于李陵而言,選擇投降,就算是詐降,也實乃無奈之舉?!独盍曜兾摹防飳盍晖督登皟刃牡耐纯嗯c掙扎做了生動的刻畫,“奈何漢弱胡強,旗鼓零洛(落),節度恓惶,人雖命在,軍見無糧,眼看食盡,道理須降?!比绻f這里還尚是客觀的陳述,那之后韻文的唱詞描寫,就更好地寫出了李陵的內心活動?!胺堑珶o面見天王,黃泉地下羞見祖”,投降意味著不忠不孝,李陵內心異常痛苦,但形勢所迫,投降是權宜之計,天子的理解是他的暫時委屈求全的精神支撐,“上天使爾知何道,陛下應知陵赤心”“儻若南歸見天子,為報陵辜陛下恩”,這個時候的李陵一片赤心。之后,“李陵弓矢俱無,勒轡便走,捶兇望漢國號啕大哭。赤目明心,誓指山何,不辜漢家明主。拋下弓刀,便投突厥?!崩盍曜咄稛o路時的絕望,絕望時的極度痛苦,兵敗投降之時的無奈,讓讀者不得不為之動容。此外,“更若人為十只矢,參差重得見家鄉”,哪怕每個士兵能夠再有十枝箭,也能返回故鄉,更是將李陵已經用盡一切可能性苦撐到了不能再撐、孤立無援的處境描寫得淋漓盡致。

李陵投降時是一片赤誠之心,渴望得到漢天子的理解,希望能夠重新建功立業。對于其詐降,無論是在《李陵變文》里的“吾聞鳥之在空,由馮六翮;皮既不存,毛覆何依?須運不策之謀,非常之計,先降后出,斬虜朝天,帝側(測)陵情,當不信”,還是變文《蘇武李陵執別詞》的“不免詐降單于,準擬吃□,心飴突□,日夜定□,校亂相煞,偷路還家?!趿辍踔小鯗纭?,都有明確說明,李陵選擇投降,正如同司馬遷所料想的一樣,只是權宜之計。這也與其家族被滅的悲慘結局形成了強烈對比,也解釋了李陵為何不愿意再回歸漢朝。

士人對于李陵的投降褒貶不一,白居易《漢將李陵論》指責李陵“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后禍,非孝?!薄熬硬粣燮渌?。李陵之不死,失其君子之道焉?!盵3]杜牧、張祜等人也對李陵不能“死節”表示否定。但是更多的人同情李陵的遭遇,為李陵不忠不孝不義的偽惡名唱冤,如司空圖《狂題十八首》:“不是史遷書與說,誰知孤負李陵心”李賀《雁門太守行》:“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等等?!独盍曜兾摹吠瑯邮钦驹诶斫饫盍甑慕嵌壬仙鷦拥卣宫F出了當時場景,讓讀者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李陵投降的無奈并同情其悲慘遭遇。

三、被陷害的悲辛

在《李陵變文》里,造成李陵悲慘結局的,有兩大不可忽視的原因,一個是管敢的投敵,一個是李緒的嫁禍。變文的戲劇性就在于,本可以避免的悲劇還是發生了。

管敢在戰爭緊急關頭選擇了叛變,對于李陵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釜底抽薪。原本一直追趕李陵的單于已經疲乏,準備“入他漢界,早行二千,收兵卻回,各自穩便?!蹦魏喂芨疫x擇了叛變,給單于透露了重要信息,并且煽動單于進攻,“李陵兵馬,箭盡弓折,糧用俱無,去此絕近。大王何不收???”聽到如此利于自己的敵軍軍情,單于也忍不住“大笑呵呵”。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已經無兵器無軍糧的對手,匈奴單于肯定會加緊追擊,希望早日取勝,“更行三二百里,李陵自伏作奴?!惫芨疫x擇叛變投敵,《漢書》里描述的是:“虜不利,欲去,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北緛硇倥呀洿蛩阃吮?,不曾料想李陵軍里卻起了“內訌”,軍侯管敢受到了校尉的侮辱,選擇了亡降匈奴。而在《李陵變文》里:“陵下有一官決果管敢,校尉緣檢校疏唯,李陵嗔打五下,‘更作熠沒檢校,斬殺令軍!管敢怕陵斬之,背軍逃走,直至單于帳前,勃籠宛轉,舞道飏聲,口稱‘死罪?!惫芨沂且驗楹ε吕盍晏帞刈约憾督禂耻?。無論是《漢書》還是《李陵變文》,都沒有忽視管敢投敵這一關鍵情節,這是故事的重要轉折點。讀者會扼腕嘆息,怨恨管敢的投敵、對李陵的陷害,因為單于已經疲乏準備放棄,李陵本來是可以回到故鄉的,本來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說管敢的叛變是造成李陵戰敗投降無法返回故鄉這一悲劇的重要原因,那么李緒的冒名嫁禍就是李陵家族被滅這一悲劇的的主要原因。

得至明年,差公孫遨(敖)領兵五萬騎,兵到龍勒水北,峻稽山南,與單于兵戰,云索蘇武、李陵。其時有往年敗沒將李敘(緒)教單于兵馬法,打公孫遨兵馬失利,左穿右穴。公孫遨(敖)怕急,問:“蕃中行兵將是阿誰?”是李敘(緒)不能自道:“蕃中行兵馬,不是馀人,是我李陵?!?/p>

變文中公孫敖戰敗匈奴后急問蕃將是誰,李緒回稱李陵,家族的悲劇就此拉開帷幕。變文將根源直指李緒,李緒謊報名為李陵,之后公孫敖告知漢武帝:“臣兵馬不合失利,盡是李陵教單于兵馬打臣兵馬失利輸兵?!睂饠〉脑驓w于李陵教單于兵馬打漢軍,“武帝聞之,忽然大怒”,于是全家人被處斬?!稘h書》與變文相異,“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崩盍暝谥笠呀浢鞔_表示了帶軍之人乃李緒,所以公孫敖回復漢武帝說是帶軍之人乃李陵是純粹的誣陷。不管是變文中李緒的嫁禍還是《漢書》里公孫敖的陷害,李陵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慘遭滅門,原本就是一場悲劇。

四、災禍波及“路人”、家族滅門的悲壯

李陵的悲劇性除了體現在他竭盡全力也不能保住其忠孝義的名聲外,全家人被問斬、為之求情的“路人”司馬遷受到牽連也使李陵的悲劇更顯悲壯。

針對李陵的投降,漢武帝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怒氣:“何其小人背我漢國,降他胡虜!李陵老母妻子付法?!边@里漢武帝的冷酷殘暴躍然紙上。與漢武帝對應的司馬遷卻能夠考慮到李陵家族三代軍將的功績及氣節,大膽猜想李陵為詐降:“陛下:臣聞陵祖李廣,名聞海內,勇管三軍,二十馀年,積勛砂幕。若使邊庭苦戰,中國獲安,興功若此。臣聞陵又邂逅事急降胡,獲計未成,不久應出。母既非罪,伏乞寬刑,在后不來,臣即甘心鼎鑊?!彼抉R遷料想李陵不久應出,并且愿意以“甘心鼎鑊”做擔保。在司馬遷看來,李陵“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拘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薄半m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報任安書》)這些評價,是司馬遷綜合李陵平時思想、性格、為人及各種表現和兵敗投降的情景等諸多因素而得出的結論,自有其一定道理,并不是主觀臆斷。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特意聲明他與李陵“素非相善”“趣舍異路,未嘗銜杯灑接殷勤之歡”,強調“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申訴“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但悼,誠欲效其之愚”,表白他“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眶毗之辭”。不厭其煩地向世人昭示,他是在為漢武帝而陳言,并非為李陵投降辯護或開脫罪責。[4]司馬遷的話雖起了暫時的作用,但終究因為李緒一事而改變了一切。變文里僅簡單寫了“遂掩(閹)司馬遷”五個字,但背后卻是沉重的代價。司馬遷作為“路人”受到牽連獲刑,加大了李陵悲劇的波及面。

對于家人被誅,變文花了較多的筆墨,“并陵母妻子於馬市頭付法。血流滿市,枉法陵母,日月無光,樹枝摧折?!币驗槔盍暌皇露率谷冶粴?,“血流滿市”,場景是異常凄慘悲涼的,“日月無光,樹枝摧折”,用環境襯托出了當時現場的慘狀?!傲昀夏钙拮犹幦魹殛愓f”之后的韻文,用妻子之口,滿懷感情地唱出了老母妻子面對此結果的痛苦無奈,“嗚呼上天無可戀,妾共老母同災變。君在單于應不知,與君地下同相見”。此時李陵身在匈奴,對其家人被誅一無所知。直至第二年,漢使入蕃,“霸得王朝書,沙場悲哀大哭”“……下馬望鄉拜皇帝,便即號挑發哭聲……身雖屈節匈奴下,中心不忘漢家城……陵聞老母被君誅,叫苦號啕而氣咽,雙淚交流若欲終,肝腸寸寸如刀切……制由己降胡虜,曉夜方圓擬歸國。今日皇天應得知,漢家天子辜陵得!”面對如此結果,李陵傷心欲絕,幾欲氣咽,言辭之間無不透漏出對漢家天子薄情寡義的怨恨,讓原本打算尋機回國報君的李陵徹底絕了回漢的念頭。

從戰場的艱辛到投降的無奈再到全家被誅,讓原本忠孝兩全的李陵走上了“不歸路”,通觀全篇,《李陵變文》就是一個讓人為之惻然的悲劇故事。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297頁。

[2]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3]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卷四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80頁。

[4]梁建邦:《“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辯》,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項楚.敦煌變文選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俞淘來.李陵變文初探[J].敦煌研究,1988,(4).

[4]鐘書林.敦煌李陵變文的考原[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

(陳輝 重慶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401331)

猜你喜歡
李陵悲劇性
朔風又起
女性視閾下宿命論的悲劇性
昆曲《望鄉》觀后說成全
人死得有意義——重于泰山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奮不顧身
文化碰撞下的愛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劇性探析
《平凡的世界》的愛情悲劇性
論高明《琵琶記》的悲劇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