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對甘薯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

2015-03-19 06:44申嘉澍楊樹深馮宇佳
安徽農業科學 2015年33期
關鍵詞:鮮薯分枝株距

申嘉澍,杜 歡,楊樹深,馮宇佳

(1.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北京100101;

2.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河北省農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河北保定071000)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營養均衡,是食品行業、飼料行業的重要加工原料。甘薯屬于旋花科,1年生藤本植物。在薯類傳統栽培技術上,較多提及單一行距及注重種植密度對甘薯產量的影響,很少注意到株距和行距的共同作用[1-3]。黃潔等[4]研究發現,縮窄株行距有利于提高木薯的淀粉產量、鮮薯產量和鮮薯淀粉含量,而加寬株行距有利于提高單株的結薯數、鮮薯重、鮮莖葉重、收獲指數和莖徑。盧鳳初[5]認為在一定范圍內增加種植密度可提高馬鈴薯產量。吳文榮等[1]在相同密度下采取不同株行距種植馬鈴薯,發現適當加寬行距可提高單株結薯數、大中薯率和產量。如果沒有合理的株行距,即使有合適的水肥條件,也不會有較高的鮮薯產量,不利于發揮甘薯的潛在生產力。近年各種甘薯試驗表明,甘薯栽插技術研究集中在不同氣候、扦插時間、品種、施肥等條件下的甘薯栽插密度方面,少見株行距配置方式對甘薯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影響的研究[6-7]。研究表明,不同的行間距對作物產量及其組成要素有重要影響[8]。為此,筆者研究了株距、行距配置對甘薯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以期為指導甘薯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為“冀薯98號”。試驗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進行,試驗土壤是山前平原褐土,中壤,土壤養分含量:有機質 16.25 g/kg,全氮(N)2.44 g/kg,全磷(P)0.48 g/kg,全鉀(K)5.17 g/kg,適合甘薯生長。

1.2 試驗設計 試驗分3個小區,每個小區12行,最北邊小區行距是0.80 m,中間小區行距是0.70 m,最南邊小區行距是0.60 m。在每個小區設3種不同的株距,分別為:0.20 m,栽苗20棵;0.25 m,栽苗16棵;0.30 m,栽苗13棵。共9種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處理,每個處理4次重復,所有行長均為4.00 m,周邊設保護行。2013年5月15日整地,起壟,追施底肥(撒可富復合肥)和農藥(毒辛),2013年5月17日采用斜插法帶水栽苗,2013年5月25日小區補苗,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3 調查方法 每行用鐵鍬取5棵完整甘薯,采用軟尺和稱盤分別測量甘薯地上部的莖蔓長、甘薯鮮重、單株莖葉鮮重、甘薯單株結薯數、甘薯單株分枝數、甘薯二級分枝等指標。試驗數據取5株平均值。

1.4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DPS(v7.0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二因素隨機區組方式,方差分析采用隨機模型。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株行距莖蔓長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莖蔓長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株距間和行距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而株行距互作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由圖1可知,0.60 m×0.25 m株距配置與除了0.80 m×0.25 m株距配置以外的其他配置方式差異極顯著,而其他配置方式之間差異顯著,在9種不同的株行距配置中,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甘薯莖蔓長效果最好,而0.80 m×0.20 m株行距的配置效果最差。

2.2 不同株行距單株分枝數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單株分枝數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而株距間和株行距互作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行距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行距0.80 m和行距0.70 m極顯著高于行距0.60 m,且行距0.80 m和行距0.70 m之間無顯著差異,行距0.60 m極顯著低于其他2種行距;在單因素株距多重比較中,株距0.30 m極顯著高于株距0.25 m和株距0.20 m,且株距0.25 m和株距0.20 m之間無顯著差異。

由圖2 可知,0.80 m ×0.30 m 和0.70 m ×0.30 m2 種株行距配置效果極顯著高于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且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效果極顯著低于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在9種株行距配置中,0.80 m×0.30 m和0.70 m×0.30 m 2種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單株分枝最多,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最少。

2.3 不同株行距二級分枝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二級分枝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行距間和株行距互作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株距間差異不顯著,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在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中,行距0.70 m極顯著高于行距0.80 m 和行距0.60 m,且行距0.80 m 和行距0.60 m 之間無顯著差異。

由圖3可知,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極顯著高于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且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之間存在顯著差異;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顯著低于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在9種不同株行距配置中,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級分枝數最大,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級分枝數最小。

2.4 不同株行距單株結薯數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單株結薯數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F測驗不顯著,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而行距間、株距間和株行距互作間差異均不顯著,不再做進一步的多重比較。

2.5 不同株行距單株莖葉鮮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單株莖葉鮮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而行距間和株行互作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株距間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甘薯不同株行距影響單株莖葉鮮重,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在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中,0.70 m和0.80 m行距極顯著高于0.60 m行距,其中0.60 m行距效果最差;而在單因素株距的多重比較表中,0.30 m株距顯著高于0.25 m和0.20 m株距,0.25 m和0.20 m株距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0.20 m株距最差。

由圖4可見,0.80 m×0.30 m株行距的配置方式和0.7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與其他7種株行距配置方式差異極顯著;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極顯著低于其他配置方式,而其他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在9種不同的株行距配置方式中,0.80 m×0.30 m和0.70 m ×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效果最好,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效果最差。

2.6 不同株行距單株鮮薯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單株鮮薯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株距和行距達到顯著水平,而株行距互作間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不同株行距影響甘薯單株鮮薯重,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在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中,0.70 m行距顯著高于0.60 m行距和0.80 m行距,其中0.60 m和0.80 m行距無顯著差異;而在單因素株距多重比較中,0.30 m株距顯著高于0.25 m和0.20 m 株距,0.25 m 和0.20 m 之間差異顯著,0.20 m行距最差。

由圖5可知,0.70 m×0.30 m株行距的配置方式與其他8 種配置方式,0.60 m ×0.25 m、0.80 m ×0.20 m 株行距配置方式極顯著低于其他配置方式,而其他幾種不同的配置方式之間也存在差異顯著。在9種不同株行距的配置方式中0.7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單株鮮薯重效果最好,0.80 m×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最差。

2.7 不同株行距甘薯薯藤比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薯藤比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的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而行距和株行互作間達到極顯著水平,株距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不同株行距影響甘薯的薯藤比,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在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中,0.60 m行距和0.70 m極顯著高于0.80 m行距,其中0.80 m行距效果最差。

由圖6可知,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和其他8種株行距配置方式差異極顯著,其他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在9種不同的株行距配置方式中,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單株薯藤比效果最好,0.8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最差。

2.8 不同株行距單行甘薯鮮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單行甘薯鮮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復間的F值小于p值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試驗整體控制一致;行距間和株行距互作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而株距間表現達到顯著差異水平,說明不同株行距對甘薯的鮮薯重有極顯著影響,可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

在單因素行距多重比較中,行距0.80 m極顯著高于行距0.70 m和0.60 m,其中行距0.60 m 效果最差;而在單因素株距多重比較中,株距0.30 m顯著高于0.25 m和0.20 m株距,0.25 m和0.20 m株距之間差異不顯著。

由圖7可知,0.80 m×0.30 m株行距配置與其他8種株行距配置方式差異極顯著,而其他幾種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在9種不同配置方式中,0.80 m×0.30 m株行配置方式甘薯鮮重最高。而0.70 m×0.20 m、0.60 m×0.20 m、0.60 m ×0.30 m、0.70 m ×0.25 m 和0.60 m ×0.25 m 5種株行距組合的單行鮮薯重顯著低于其他4種不同株行距組合,但彼此間差異不顯著。而0.70 m ×0.30 m、0.80 m ×0.25 m和0.80 m×0.20 m的單行鮮薯重介于其中。

3 結論

甘薯的生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的種植密度會對產量產生很大影響。該研究表明,以不同株距、行距的配置方式進行甘薯種植,會對莖蔓長、單株分枝數、二級分枝、單株莖葉鮮重、單株鮮薯重、薯藤比、單行甘薯重產生顯著影響,但對單株結薯數未產生顯著影響。0.80 m×0.30 m株行距的單行鮮薯重顯著高于其他8個配置;0.70 m×0.30 m的株行配置方式單株甘薯鮮重最好。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甘薯莖蔓長效果最好。0.70 m×0.30 m株行距的單株鮮薯重效果最好。0.80 m×0.30 m和0.70 m×0.30 m株行距的單株莖葉鮮重最好。0.80 m×0.30 m和0.70 m×0.30 m2種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單株分枝數最多,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單株分枝數最少。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級分枝數最多,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薯藤比達到最好。因此,調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有效的土壤和空間范圍內充分利用土壤中的養分、空氣和水分,并有效增強光截獲、改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進一步發揮作物個體生產潛力,可以較好地改善單株甘薯生產性狀,從而提高各項產量性狀[9]??梢愿鶕煌母适砩a使用方向選擇不同的配置方式,例如:以獲得單行鮮薯重為目的,可選用0.8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

[1]吳文榮,袁丁,楊柳.不同株行距對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5):38 -42.

[2]毛志善,高東,張兌文,等.甘薯優質高產栽培與加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羅鴻.不同栽培密度對脫毒甘薯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8(6):35-35.

[4]黃潔,李開綿,葉劍秋,等.中國木薯產業化的發展研究與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5):421 -426.

[5]盧鳳初.施肥方法和密度對脫毒馬鈴薯產量和商品率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5):872 -873.

[6]黃潔,許瑞麗,王萍,等.8個甘薯新品種在海南試種結果報告[J].熱帶農業科學,2007,27(2):33 -35.

[7]ZHENGQ,DESSAIAP,PRAKASH CS.Rapid and repetitiveplant regeneration in sweetpotato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J].Plant Cell Rep,1996,15(6):381-385.

[8]蘇明,黃潔,甘學德,等.不同株行距對甘薯生長和產量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1(5):6 -9.

[9]斯迪.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徑[J].農家科技,1998(10):9.

猜你喜歡
鮮薯分枝株距
一株吊蘭
洋馬高速插秧機株距調節方法
“巫溪洋芋”鮮薯質量控制技術現狀及對策探討
帶移民和拯救的二次加權分枝過程的有關性質
受控兩性分枝過程
鮮薯儲藏技術
巧解“植樹問題”
上臨界受控分枝過程后代均值的條件最小二乘估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