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尼族民族認同與邊疆社會穩定

2015-03-28 18:40龍慶華
紅河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哈尼族跨境民族

龍慶華

(紅河學院思政部,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族民族認同與邊疆社會穩定

龍慶華

(紅河學院思政部,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個國際性古老民族,分布在中國及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老撾。在民族認同方面,國境兩邊的哈尼族在民族歷史淵源、歷史文化背景、族源、語言、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方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保持著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認同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塑造共同心理的特殊功能,是協調多元文化關系、整合民族文化資源的必經之路,對邊疆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哈尼族;民族認同;邊疆社會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古老民族,根在中國。云南與東南亞哈尼族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分別生活在中國、泰國、緬甸、老撾、越南五個國家,是分布較廣泛的跨境民族之一,他們在民族文化認同方面呈現出共同的特點,文章側重研究作為跨境民族的哈尼族對同一親緣民族認同和文化變遷,認清哈尼族生活的社會人文環境,從文化的角度審視面向東南亞開放的發展戰略,達到利國、富民、睦鄰、安邦,促進邊境和諧。

一 云南與東南亞哈尼族簡介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紅河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中國的哈尼族分布地區約在北緯21°以北到北緯26°,東經99°以東到l04°之間,處于漢、彝、傣、白、拉估等族分布的中間地帶,并有苗、瑤、回、壯、布朗等族分布其間,哈尼族、彝族居于半山區。以行政區域劃分,云南哈尼族地區共建有1個自治州和5個自治縣,分別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居住的范圍主要分布在云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建水等縣)、普洱市(原思茅市的墨江、江城、寧洱、鎮沅、瀾滄、孟連、景東、思茅等區縣)、玉溪市(元江、新平、峨山、易門等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等縣)及昆明市(安寧、祿勸縣)。哈尼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哈尼族人口為163.0萬人,哈尼族是云南省第二大少數民族。

緬甸哈尼族主要在緬甸的撣邦東部的景東一帶,緬甸哈尼族居住在緬中、緬老、緬泰等邊境一線的緬方一側。緬甸哈尼族約有25萬多人。①

泰國哈尼族主要在泰國北部的清萊、清邁等府,生活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下游泰國北部山區的泰老邊境和泰緬邊境地區。泰國哈尼族約有9.5萬人。②

老撾哈尼族主要在老撾北部的豐沙里、烏隆賽、南塔、波跤等省,分布在南康、南塔、南木、南烏、南森等河中上游地區的山區和半山區,居住在老撾、老中、老緬、老泰等國的老方邊境一側。老撾哈尼族約有6.7萬人。③

越南哈尼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的沱江兩岸和南那河及紅河南岸上游的越中、越老邊界地區,主要在萊州省的勐碟、封土、笙湖等縣和老街省的巴沙等縣,這些地區相對來說,哈尼族居住比較集中。越南哈尼族約有2.4萬人。④

云南有16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云南的國境線長4060公里,哈尼族跨居中、緬、老、泰、越五個國家,居住區域的國境線有2050余公里,其中,中越邊境線722公里,中老邊境線793公里,中緬邊境線534公里。從總體上看,我國與東南亞周邊國家間的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天下未亂邊先亂,天下已定邊未定。觀察邊疆治亂興衰,可知國家是統一還是分裂,國力是強盛還是貧弱,民族是和睦還是紛爭,都與邊防有著密切的聯系?!雹菰颇线吔鐣L期以來保持著相對高度的穩定,與云南特殊的多民族雜居、多民族跨境而居,以及共同的族源地緣、共同的歷史觀念、相似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宗教等密切相關。哈尼族這一跨境民族與境外哈尼族民族文化認同感較高,雖然分屬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感,但由于他們是同一民族,有共同語言、共同的民族意識和密切的社會經濟交往,形成與東南亞哈尼族的文化互相交流及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

當前,云南作為面向橋頭堡建設無疑將對境內外多元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哈尼族作為云南跨境民族之一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通道和載體,在邊境哈尼地區加強民族認同的研究,并以擴大對外交往、加強文化交流等為重點,推進和深化同緬甸、老撾、越南、泰國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哈尼族的文化可以成為向東南亞國家友好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窗口。

二 哈尼族民族認同的表現

民族認同是民族構成中最穩定的因素?!懊褡逭J同是植根于一個民族中對于某一個民族一致性的歸屬意識,它包含了人們的意識、感情、認知以及和這個民族相一致的思維方式等復雜的思想意識層面上的因素?!雹廾褡逭J同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民族是一個人們共同體,對這一共同體中人們的相互關系的認同,民族同根是民族認同的源泉;第二層次,民族文化的認同,一種文化以民族為載體,而民族以文化為聚合。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地區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共處的思想前提。民族認同作為重要的政治心理,表現出民族群體成員具有的對本民族的歸屬感和感情依附的穩定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層次的情感和認知,通常以社會群體的感覺、情緒、意志、愿望,以及社會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歷史上形成并傳承下來的思想、行為和語言現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習慣對于各民族的文化傳承、維護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起著重要作用。

云南與東南亞的哈尼族雖然分散居住于多個國家,其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和社會演變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所在國家主流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畢竟民族同源、文化同根,保持同樣的民族情感,擁有共同的精神結構、價值系統、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中國哈尼族和泰國、緬甸、老撾、越南國家的哈尼族語言相通、服飾相近、節慶相仿,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大致相同,正是在這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獲得了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學者王亞鵬認為:民族認同有兩種基本的認同模式,即積極的民族認同和消極的民族認同。積極的民族認同是民族成員積極、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為身為民族的一員而自豪。表現在行為上,積極的民族認同會使民族成員積極地維護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種充滿優越感的姿態看待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積極的民族認同會使民族成員具有強烈的內聚性,同時,也會對外群體成員表現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

哈尼族在民族認同方面表現出積極民族認同,即積極的、主動的、自愿的,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2011年我們在緬甸、泰國進行田野調查時緬甸哈尼族協會主席米牛先生介紹了中、泰、老、緬四國哈尼協會簽訂的共同保護本民族文化的協議。協議呼吁中、老、緬、泰等四國的哈尼族協會聯合起來,想辦法改變本民族的陳規陋習,如不再對雙胞胎等用忌諱稱呼、不再歧視離婚的婦女等等陳規陋習,共同探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如何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改變和完善;同時計劃邀請中國云南勐宋、老撾、緬甸哈尼族的“摩批”,共同具體分析、了解在本民族傳統習俗中哪些還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改變和剔除,及如何幫助本民族提高經濟生活水平,讓哈尼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傳承下去。

三 哈尼族民族認同對邊疆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民族認同是一柄雙刃劍:進步的力量利用它,可以促進民族繁榮、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和世界和平;邪惡的勢力利用它又可以制造分裂、破壞團結、危及國家安全和國際局勢穩定。因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一是多民族國家保持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決議中指出: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把文化建設作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加強跨境民族文化發展繁榮對構建邊境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利用哈尼族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加強云南邊境哈尼地區的民族團結

哈尼族的傳統道德,體現在扶貧濟困、仁義愛人等方面。一家有事大家幫,一戶有難眾人擔。這種具有濃厚原始互助色彩的團結精神,是哈尼族社會較為穩定的重要因素。哈尼族族群意識和文化認同感較強,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只要說都是哈尼族,彼此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很多。哈尼族喜歡和別人結拜兄弟或姐妹,年齡相同或者相近的人,如果志趣相投,就會結成兄弟和姐妹,有的人兄弟姐妹少,感覺自己孤單,也會和別人結拜,這樣自己就不會受欺負,社會圈子也大了;因為跨境生存的艱難,生活在邊境內外的哈尼族特別注重群體的力量,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團結互助為核心的文化心理。2011年我們在緬甸大其力哈尼族地區進行調研時,緬甸哈尼族協會主席米牛先生始終強調世界哈尼是一家,而泰國清萊的阿朱先生也強調說哈尼兄弟多,肯幫忙,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地區哈尼就是一家人。在泰國的清萊等城市,許多來自勐海山區的哈尼族青年在那里的工廠打工,他們與當地的哈尼族語言相通,風習相近,彼此來往密切,有許多人本來就有親戚關系,于是在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團結互助蔚然成風。

東南亞哈尼族不僅本民族內部團結,而且與其他民族關系親密,圍繞保護山區農業生態循環系統與居住在海拔1600-1800米高山區的苗、瑤族及居住在1800米以上的苦聰人(拉祜族支系)、莽人(布朗族)和諧共處。哈尼族采取租讓部分梯田、幫助高山民族在低山荒地開墾梯田并指導引水開溝、青黃不接時接濟部分糧食、還幫助高山民族從事農業生產并傳授相關的生產技術,促進高山民族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而各高山民族又以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反過來幫助哈尼族。如苗族比較發達的醫藥為哈尼族提供了尋醫問藥的幫助;而瑤族具有高超的工藝技術,所造器物耐用、精良,瑤族是哈尼族所需銀器、鐵制工具、染料的主要提供者;莽人(布朗族)的竹篾編織技藝,堪稱一絕,是哈尼族所需篾器的主要供應者。哈尼族長期以來,與傣、漢、拉祜、瑤族、基諾等山區各民族和睦相處,建立了親密無間、相互幫助、互通有無和諧共處的民族關系。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也是各民族關系相互尊重、相互認可的和睦相處的社會。

(二)利用文化“軟實力”維系邊疆穩定

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哈尼族作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與泰、越、緬、老等東南亞國家的哈尼族關系密切,如果能對這一優勢因勢利導的加以正確利用,加強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就能實現云南跨境民族或族群文化的繁榮發展。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使少數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和諧,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民族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在民族文化建設中強化國家觀念,把忠于國家、忠于憲法、維護國家的統一作為公民的基本準則、最高理念和基本價值觀,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以增強公民的國家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將愛國主義、中華民族認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中,與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一起共同發揮啟迪教化人的作用。引導把社會主義價值觀滲透到邊境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通過加強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使哈尼族的民族自豪感到國家自豪感從抽象的層面深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三)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促進跨境民族文化發展繁榮,維護邊境穩定的有效手段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源動力,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今天所面臨的課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民族文化多樣性,各民族存在著一定的文化沖突。推進少數民族多樣性的發展就是要在傳承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以寬闊的視野著眼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改造民族文化中消極落后的因素;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健康有益文化的共同發展,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的社會權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保持民族傳統優秀文化與時俱進,增強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力,最終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共生、共贏、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少數民族的和諧發展。如每年農歷12月,哈尼族都要舉行“嘎湯帕”節日慶典活動,中國、泰國、緬甸的周邊的哈尼族都會到中國的西雙版納景洪、勐海、勐臘等地及哈尼村寨參加慶典活動。通過發展哈尼族文化,不斷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最大限度地發揮哈尼族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邊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注釋:

①2010年由緬甸阿卡協會提供.

②2010年由泰國阿卡協會提供.

③來自《老撾族群論》,民族出版社,2006..

④朱垂蓮(越)著.哈尼族民間文化.河內:民族文化出版社.2009.31.

⑤費孝通.致“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的一封信[J].民族團結,2000,(3).

⑥鄭曉云:當代邊疆地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7).

⑦王亞鵬: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J].心理科學進展,2002,(1).

[1]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申旭,劉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1988.

[3]楊六金,于蘭.古代血緣的標志—國內外哈尼/阿卡父子連民譜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寸曉紅,李寧.中緬邊境跨境民族的認同研究[J].人民論壇,2010,(17).

[5]栗獻忠.跨境民族問題與邊疆安全芻議[J].學術論壇.2009,(3).

[責任編輯 自正發]

The Hani Ethnic Ident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LONG Qing-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661199,China)

Hani lives across the border is an international ancient nationality, distributed in the China and Vietnam,Thailand, Burma, laos. In the ethnic identity, the border on both sides of the Hani ethnic origin in histo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thnic origin, language, religion, culture,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maintains the 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shaping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ulticultural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Hani;ethnic identity;frontier society

C95

A

1008-9128(2015)01-0006-03

2014-04-1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哈尼族文化認同對中國邊境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研究(10BMZ040)

龍慶華(1964—),女,教授,云南蒙自人,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

猜你喜歡
哈尼族跨境民族
我們的民族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單核苷酸位點多態性與哈尼族人群痛風的關系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跨境支付兩大主流渠道對比談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銀企直聯
關于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幾點思考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