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調查研究

2015-04-12 02:51林希玲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林希玲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宗教研究·

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調查研究

林希玲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在宗教文化熱的背景下,大學生如何看待宗教,宗教文化怎樣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信仰,是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通過自制問卷對山東省7所高校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狀況進行調研,了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實際情況,分析大學生宗教觀及其成因、影響和特點,并提出建議和對策。要在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和宗教政策教育,有針對性地強化科學信仰教育,同時要加強對高校的管理,創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文化環境。

大學生;宗教信仰;高校;調查研究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和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和信仰狀況不僅影響個人的成長成才,而且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發展取向。因此,當務之急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宗教,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信仰。本文主要通過調研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情況,分析其宗教觀及影響,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調研對象和方法

課題組選取山東 7所高校,包括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聊城大學、菏澤學院以及青島一所民辦院校,自制問卷進行調研。所選院校在層次上分為部屬院校、省屬院校、民辦院校;在地區上分為山東東部、中部、西部院校。不同層次院校各選一所進行同專業、同年級對比。

調研對象基本情況分別從性別、民族、獨生子女、專業、年級、學校層次、成長區域、家庭經濟情況、政治面貌等方面進行考察(見表1)。從抽樣情況看,這次調研樣本量較大,各方面的信息基本符合山東省大學生比例分布情況,比較具有代表性。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100份,回收問卷1929份,回收率91.9%。

表1 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

院校層次 高校所處地區 生源地 家庭經濟情況 政治面貌民辦 其他 東部 中部 西部 大中城市 城鎮 農村 其他 較富裕 一般 較差 其他 中共黨員預備黨員團員 其他人數 406 46 1155 388 386 435 587 887 20 61 1528 321 19 42 99 1727 61比例(%) 21 2.4 59.9 20.1 20 22.6 30.4 46 1 3.2 79.2 16.6 1 7.3 89.5 3.2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

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宗教的性質和作用持客觀評價的占多數,如認為宗教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的占七成;還有一定比例學生認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現象,能使人凈化心靈,向善積德等;持否定、反對態度的占少數。(見表2)

表2 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

對于大學生具體的宗教觀,分為不信教學生和信教學生兩種情況,分別調研。

(二)不信教學生對宗教的態度和體驗

1.不信教學生對宗教和宗教傳播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如果受訪者對宗教和宗教傳播的態度感興趣或者寬容,則理論上這部分人信教的可能性比較大,反之,則可能性較小。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宗教表示寬容的占 40.7%,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分別是11.8%和11.9%,其他的35.6%;對宗教傳播的態度(77.3%的 人 遇 到 傳教 情 況),大 多數學 生(76.2%)表示會出于禮貌聽聽,而好奇、認真聽的9.3%,直接拒絕的14.5%。

2.不信教學生對于超自然力量和鬼怪神靈的態度

宗教的基本理論是相信超自然力量主宰人類世界,或者相信鬼怪神靈的存在,我們推論相信這種觀點的學生會更加認同宗教。調查中,表示相信的學生占13.7%,不相信的學生50.3%,說不清的34%,即超過半數學生持不相信態度。

3.不信教學生對參加宗教活動的態度和目的

對于具體的宗教體驗,一般來說,較多參加宗教活動的或者對這類活動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容易趨向宗教。調研發現,在不信教學生中,大多數學生從未參加過宗教活動;在過去一年中,參加過宗教儀式、祭祀、燒香拜佛等活動的32%。進一步了解他們參加這些活動的動機和目的,總體上看,真正想了解宗教的學生僅占 29.5%,其他主要是為了參觀游覽,或出于好奇、求神靈保佑等。

4.不信教學生對于將來是否可能信教的態度

一般認為自己將來可能信教的或者不確定的學生在將來信教可能性較大。調查中,這兩部分學生分別占17.6%和47.4%,即65%的學生是潛在的信教人群。

5.不信教學生對于大學生信教的態度

對宗教的態度還表現在對他人信教的看法和態度上,因為這間接反映自己的宗教觀。調查中,76%的學生對其他學生信教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而明確表示贊成和反對的分別是 17.2%和6.8%。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學生對宗教的態度比較寬容,評價比較肯定,山東高校宗教環境比較寬松。

(三)信教學生的信教原因和影響

受訪的大學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占11.1%,其中,信仰佛教的5%,基督教3%,伊斯蘭教1.4%,天主教0.8%,道教0.7%,其他0.2%。

就大學生信教的原因看,除了大家公認的一般因素,即社會、家庭、個人以及宗教自身特質等原因外,本文還試圖分析學生信教的若干相關因素,并從中找出可能的原因和規律(見表3)。

表3 大學生信教的相關因素

1.不同專業與信教的相關性

從不同專業看,藝術類最高,17.1%;醫學類最低,6.7%,相差較大。原因可能是藝術類學生具有敏感細膩、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對人生的思考比較獨特,比較容易接受來世、神靈等說法;醫學生接觸的主要是生命科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存在,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生的態度也比較客觀、現實。

2.院校層次、學歷層次與信教的相關性

從不同層次院校和學歷看,民辦院校、??茖W生信教比例較高。這可能與民辦學校、??粕诋斍暗纳婧途蜆I競爭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安全感差、不可控性強有關。

3.不同家庭背景與信教的相關性

從生源不同區域看,城市學生信教比例較高;從家庭經濟情況看,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學生信教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家庭背景,達 19%。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伴隨經濟條件的寬裕,人們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另外,有的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碌,缺少家人陪伴、渴求心理安慰又缺乏可信賴的渠道所致。

此外,從性別看,男性信教比例略高于女性;從民族成分看,少數民族信教比例為 40.8%,這種結果與有些少數民族全民信教有關;從是否獨生子女看,獨生子女信教比例略高;從政治面貌看,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黨員信教比例過高,其中部分原因是黨員本身是少數民族學生(4人),但比例之高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分析信教相關因素的基礎上,還有必要了解信教學生的信教方式、信仰程度、動機、原因及信教前后的變化等。信教動機和原因是考察信教情況的重要指標。從信教動機看,學生選擇最多的是修身養性、精神寄托,也有部分學生為祈福消災或追求新奇,等等(見表4);從信教的原因和途徑看,受家庭影響的人數最多,占61.8%,加之親友介紹比例較大。這說明家庭親友關系是影響大學生信教的主要因素。除了這種天然社會關系外,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視,如:閱讀宗教書籍、宗教宣傳、媒體影響等,比較而言,后者有一定的可控性。

表4 大學生信教動機、原因和途徑

信教原因和途徑家庭影響 閱讀宗教書籍 親友介紹 宗教宣傳 電視、廣播或網絡等媒體其他人數141 75 40 29 18 10比例(%)61.8 32.9 17.5 12.7 7 4

從信教的確認方式看:通過正式宗教儀式確認的22.8%,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 7%,偶爾參加活動的10.1%,信奉教義的44.3%,只是感興趣的 15.8%;從對宗教信仰的程度看:非常堅定和比較堅定的分別占21.8%和39.3%,合計61.1%,一般和不太堅定的分別占29.5%和4.7%,說不好的4.7%;從宗教傳播情況看,信教者中有 17.9%會經常與人分享信教感受或向他人傳播宗教,大部分信教者(82.1%)沒有主動傳播宗教的情況。

結合以上幾點分析,從嚴格意義上說,通過正式宗教儀式認可的教徒比例不大,加上經常參加活動的共計三成,而且近四成的信教者對宗教的態度并不堅定;從履行信徒傳播教義的職責看,八成的信教者不會嚴格遵守教義教規。因此,多數人應該算是“準信教者”。

從開始信教的時間看,大多數人是上大學前開始信教,占88.5%,入學后信教的占11.5%,其中大一信教的占8.4%,比較集中。這種情況大概與大學生入學后生活環境的變化有關。由于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比較脆弱,又遠離父母缺乏精神慰藉,部分學生上大學后缺乏新的目標,加上好奇心所致。從人際交往情況看,信教者與一般大學生沒有明顯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歷了比較大的生活事件感到無法解脫而選擇宗教的54人,占 22.5%。對于信教帶給自己的影響和變化的評價,選擇心靈安寧的78.5%,樂觀開朗53.4%,喜歡與人交往42.6%,而覺得信教后消極逃避的5.8%,即多數信教學生的自我評價是肯定的。

三、結論與建議

(一)調研結論

1.要客觀看待大學生信教現象

宗教文化的影響客觀存在,一定比例學生信教難以避免。要認識到:“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長期存在”[1]。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宗教文化作為世界上廣泛認可的文化,對我國的傳播和影響也越來越大,而西方政治勢力有意進行的宗教滲透活動,使宗教文化的影響變得復雜多樣;從國內情況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思想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加之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需求更加強烈,另外,由于國家宗教政策的恢復,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就成為社會一部分人和一些大學生的選擇。

2.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特點

第一,大學生信教比例變化不大,但信仰結構有所不同??傮w上看,大學生信教比例沒有顯著變化,但與前幾年有的學者提出的基督教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不同[2],山東高校信仰佛教的人數和比例超過基督教。這種信仰偏好與近年來傳統文化升溫有關。佛教作為外來宗教成功融入中國文化的典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承方面有一定優勢,而其主張孝親、向善等教義,也暗合了我國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題,引起了一些大學生的共鳴,而基督教在強勢傳播的同時存在一定的文化適應問題。

第二,真正的宗教徒不多,但潛在信教人數不少。對一般學生而言,真正參加宗教活動或者對宗教感興趣的占少數,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徒不多。這種狀況與中國人的信仰傳統有關,也說明我們多年的無神論教育是卓有成效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被問到將來是否可能信教時,明確回答不可能信的只有35%。有的學生認為盡管現在不信教,但將來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或者遇到無法排解的煩惱時,有可能尋找宗教安慰。

第三,大學生的宗教觀趨于理性和多樣化,對宗教態度更加寬容。多數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是客觀的,既肯定宗教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有教人向善和撫慰心靈的積極一面,又看到它消極宿命、逃避現實的消極方面;他們對宗教的態度更加開放包容,部分學生對宗教的作用持肯定和贊賞的態度;對于其他學生信教的現象,大部分學生認為信教是個人的事,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

3.信仰教育亟待加強

調研中七成多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信仰,但具體到個人,只有四成多學生明確承認自己有信仰,其他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沒有信仰或者說不清楚,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信仰教育和引導。就學生對信仰的認識情況看,還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比如:一種觀點認為信仰就是宗教信仰,也有的觀點把信仰教育等同于馬克思主義教育,或者是反對、禁止宗教信仰的教育,這些觀點需要澄清和引導;從信仰教育現狀看,我國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缺位或者弱化的現象。盡管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在思想政治課中規定了相關內容,但是從落實情況看并不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信仰教育的內容比較空泛,信仰教育的形式缺乏創新,信仰教育的機制不健全等。

(二)建議與對策

第一,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要通過講座、選修課等形式,客觀介紹宗教知識和宗教文化,盡量使學生全面客觀地了解宗教,破除神秘感。同時,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分析、認識宗教,揭示宗教的本質和根源,明確宗教在本質上與馬克思主義是相對立的。要加強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自覺識別和抵制唯心主義、迷信盲從和偽科學等現象;善于區分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學習宗教文化的同時,理性對待宗教信仰。

第二,進行我國宗教現狀和宗教政策教育。調研發現,一些學生對我國宗教現狀和政策存在模糊認識,如對共產黨員能否信教,大部分同學模棱兩可,以至于在現實中存在一定比例學生黨員信教問題。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釋疑解惑。一方面,向學生介紹我國現階段五大宗教基本情況和特點,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我國宗教政策,正確認識我國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大學生歷史使命的關系,正確選擇信仰和價值觀。

第三,強化科學信仰教育。首先,使大學生明確科學的信仰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自覺學習信仰知識,分清時代主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適應時代要求和當代大學生獨立性強、愛思考等特點,不斷改進信仰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內容設置上,建議科學整合各學科關于信仰教育的內容,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模塊,把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生活信仰等貫穿其中,進行系統講授;在形式安排上,要研究和掌握信仰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特別要研究學生的需求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適當吸收和借鑒宗教文化中注重人文關懷、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等方法,使宗教文化為信仰教育服務。最后,理順信仰教育的機制,統一調配信仰教育主體各方的力量,特別是在實踐活動環節,由學校相關部門統一安排、分工協作,避免低效重復活動,加重學生負擔,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第四,依法加強對高校宗教的管理。既要尊重信教學生,保障合法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又要規范、管理非法宗教場所和活動,對于非法團契、家庭聚會等要嚴格管理、依法取締。特別要警惕和打擊國外政治勢力打著宗教旗號進行的宗教滲透和擴張活動,以及邪教組織的活動等。

第五,創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文化環境。信仰的養成需要環境的熏陶和培育,校園文化是信仰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針對大學生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采取講座、沙龍、興趣小組、演講比賽等形式,將信仰內容具體化、生活化,走近學生,融入日常生活中;要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系網絡,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形成教育的合力,激勵和引導大學生理性選擇信仰,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助力實現家國夢想。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8.

[2]左鵬.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06(9):41.

責任編輯:楊 東

B91

A

1002-0519(2015)03-0081-05

2015-04-02

2013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青少年研究專項(山東省青少年研究基地資助項目)(13CQSJ10)

林希玲(1962-),女,青島大學思政部教授。

猜你喜歡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論信仰
鐵的信仰
學校教育支持系統視角下信教大學生的理性回歸
“因病信教”:中國農民的宗教心理及其發展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
《谷魂》與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與“娛神”——論民間宗教信仰與20 世紀小說的政治敘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