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社會教學情境的科學創設

2015-05-11 02:38潘海龍
關鍵詞:創設情境教師

潘海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實踐、體驗和探究。新課改以來,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越來越多地被使用,成為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也有一些教師把教學情境僅僅看作課堂的裝飾,只追求表面的熱熱鬧鬧,不管情境本身是否具有教學價值,以致教學效率低下。筆者認為,這一不良現象的出現是沒有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導致的結果,如何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教學情境要準確地體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課的核心和靈魂,判斷一節課是否有效,首先就是要看教者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是否準確、有否內化。新課程確立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理解不夠全面的問題。例如,重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標,卻忽視了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或者沒有把三維目標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加以思考、整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上述現象表明,部分教師雖然“手中有標”,但“心中無標”,出現教學投入的精力很多、效果卻低下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例如,《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稻作文化的印記》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能根據資料、圖片及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分析出水稻生產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征。2.通過對水稻生產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的分析,了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3.積極參與,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分析比較、聯系實際的方法。熱愛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堅持和諧的人地觀。某教師在教學該課時創設了湄南河平原上的勞動人民種植水稻時“播種—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各生產環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活動。當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快速地把桌子移到兩邊,在教室指定的區域模擬起水稻生產的各個環節。不知是否事先演練過,個別學生的動作是相當地有板有眼。學生在課堂上忙得不亦樂乎,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氣氛非常熱烈。七八分鐘后,活動結束,學生回歸座位。教師問那些滿臉是汗、氣喘吁吁的學生:“你們感覺累不累?”學生齊聲回答:“累!”教師接著說:“所以,你們要懂得,農民種植糧食是非常辛苦的,一定要珍惜糧食?!苯虒W到此結束。但筆者卻陷入了沉思:該教師創設上述情境,讓學生通過模擬種植水稻來感受農民種植糧食的艱辛,從而能培養一種節儉意識,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它的創設能達成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嗎?能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服務嗎?筆者認為,上述教學情境的創設既不能讓學生分析出水稻生產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征,也不能了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看似熱熱鬧鬧,實則過眼煙云,對教學目標的落實毫無幫助可言,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未給課堂帶來顯著的效果。

那么,正確的教法應該怎樣呢?同樣是教學《稻作文化的印記》一課,筆者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三毛是一名導游,由他帶領著學生去泰國的湄南河平原旅游。整堂課以三毛提問、學生解答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如三毛會出示當地氣候的圖片、當地人口的分布情況材料、當地民居的圖片、當地的重大節日(春耕節)圖片,先讓圖片和材料“說話”;然后向學生提問,由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來分析、回答,從而讓學生明白水稻生產影響當地人口的分布、水稻生產影響當地民居的特色、水稻生產影響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這些都是稻作文化給當地人們留下的印記。通過以上情境的創設和相應的活動,學生輕松掌握了水稻生產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有效地落實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情境要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確定教學目標后,我們要做的就是“依標施教”,即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和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課程性質的基礎上,科學地實施課程標準,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判斷一節課的教學是否有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學生有沒有產生積極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愉悅的感受,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情境教學就是一種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有效模式。但如果只追求情境的形式化,反而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但一味追求場面熱鬧,忽略了學生知識的掌握;向學生展示大量的情境資料,卻沒有留給學生足夠閱讀和思考的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卻沒有明確的分工,也不耐心聽學生匯報,急于下教學結論;等等。情境的形式化對綜合探究影響尤其明顯,如一些教師課前沒有組織學生參與材料收集,教學流程完全由教師把控,學生僅僅是在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影響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綜合探究三 游歷華夏》一課,要使學生了解我國幾種主要的交通方式特別是幾條重要的鐵路交通路線;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查尋、收集、整理、演示作業了解城市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環境的概況;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考察體會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和上網技巧,培養學生上網查尋、收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自己收集資料,課堂上要進行小組合作、展示等探究活動。然而,不少教師在該課教學中,資料是教師自己查詢、準備的,并沒有讓學生參與資料的收集過程,一節課下來,學生只是被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教學環節牽著鼻子走,學生自主查詢資料、合作探究等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展示,從而抑制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那么,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教學情境應該是怎樣的呢?筆者教學《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綜合探究三 游歷華夏》一課時,先進行了問卷調查,讓學生從眾多城市里投票選出五個城市,作為旅行目的地。然后把學生分成了五個小組,分別組成五個“旅行團”。各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當導游、導游助理的,有承擔課件制作、查找資料的,等等。在正式上課前,先讓每個小組的導游和導游助理上臺介紹自己“旅行團”組織的旅游線路特色和注意事項以及應選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運用地圖,等等。最后,由全體舉手表決跟哪個“旅行團”去他們選定的城市旅行。整節課下來筆者只是適當地起著引導總結作用,而學生是完全融入了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之中,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這節課既讓學生對以往學過的知識有了一個很好的鞏固,也培養了查找資料、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對祖國的壯麗河山有了更深的了解,自豪感油然而生,個個興趣高漲、笑聲不斷,幸福指數很高。endprint

三、教學情境要體現學科特色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指出:“作為綜合課程的《歷史與社會》,將歷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有利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促進他們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在獲得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睔v史與社會作為初中綜合課程,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了人文社會學科內容的綜合化,具有綜合性強、人文氣息濃、探究性顯著、重視自我評價、實踐性強等特色,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教材依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編寫,整體設計目標的遞進關系和內容的邏輯順序編排如下:七年級的主題為“我們生活的世界”,主要內容為“對現實社會的基本認識”(社會是怎樣的);八年級的主題為“我們傳承的文明”,主要內容為“對現實社會的追根尋源”(社會為什么是這樣的);九年級的主題為“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主要內容為“對現實社會主要問題的探索”(社會應該是怎樣的)。

然而,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發現,部分教師不重視材料,只簡單給出結論了事;或所給材料不貼切,與結論相脫節,不利于學生用學科語言分析材料能力的培養,明顯降低了教學效率。那么,創設歷史與社會教學情境時,如何充分地引入貼切的材料以突顯學科特色?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用學科語言分析材料的能力很重要。以教學《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帝國新政》一課為例,筆者在該課教學中為了體現“帝國新政”的“新”,選用了幾則貼切的材料。例如,筆者出示了《貞觀政要》中的一段文字——“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現盜賊,牢獄經??臻e,牛馬遍布原野,住宅大門不閉。連年豐收,米斗三四錢”,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唐朝貞觀年間的社會狀況,最后由學生分析出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等結論。又如,在講到科舉制度時,出示了唐太宗“天下英雄,都在我掌握中了”這句話,讓學生分析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各個社會階層所產生的影響,最后明白科舉制便于當時的統治者網羅天下的人才,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對寒門子弟來說,則有了一個發揮才能、走上仕途、改變命運的機會。這些材料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對歷史進行感悟與思考,較好地培養了學生運用學科語言材料的能力,從而突顯了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色。

四、教學情境要符合學生實際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認為“生活即教育”,說明生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本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年齡、智力、經驗等特點。任何不符合學生實際的假設、遠離學生生活的討論、超越學生經驗的嘗試都是無效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是如此。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不僅擁有認知上的價值,更在于它最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能調動學生全部的感受力和過去生活中的經驗去探討、發現問題;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中所提出的問題最具有挑戰性與針對性,對問題的解決也更能顯出其學科價值和現實意義;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才能夠增強學生體驗,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和吸收率,使其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獲得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充分考慮情境內容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始終注意把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力戒脫離學生實際而進行隨意的情境創設。

筆者曾參加過一次“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教學內容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一課。一位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如果你有100萬元人民幣,你會怎么投資?”的情境,想借這個情境創設來掀起課堂討論的高潮。在討論中,學生有的說“用30萬元存銀行,40萬元買股票,30萬自己發展”,有的說“70萬元開公司,30萬用于借人”等,氣氛非?;钴S。但筆者卻想,這種情境創設過于虛假,脫離學生的實際,因為100萬元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在他們的這個年齡段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學生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討論只能是信口開河,根本無法達成教學目標。另一位教師授課時則創設了如下情境——“假如你的父母恰巧出差一周,臨行前給你留下200元錢作為一周的生活費用,請問你準備怎樣花這些錢?請對自己一周的開支狀況做個預算?!边@樣的教學情境就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很好地做出每一天用于吃飯、交通、學習、零花等方面開支的翔實預算。不僅如此,該教師還讓學生指出同學預算中不合理之處,提出改進的建議,兩節課一對比,只有第二位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才貼近學生實際,更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從而能切實培養學生提升理財能力,成為文明生活的小管家。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前沿,有效性是教學的根本,在教學中,只有科學地創設情境,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endprint

猜你喜歡
創設情境教師
不同情境中的水
最美教師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創設情境 提高效率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問題串創設的實踐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圓我教師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