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退為進 化難為易

2015-05-11 02:39劉美良陸立峰
關鍵詞:過點考試題切線

劉美良++陸立峰

當前,高三教學對高考真題的引入往往是把高考試題直接呈現,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知道是高考題,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好勝心,及享受問題解決后的成功感. 然而,更多的學生看到高考題時會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有恐慌心理,從而導致高考試題價值沒有充分挖掘,教學效益就大打折扣.圍繞上述問題,備課組進行了微主題的教學設計研討活動,要求教師以高考二輪專題復習為背景,選用一道高考試題作為例題,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展示和研討,試圖構建具有一般性、可操作性的高考試題的教學設計模式.本文就以一道高考試題為素材,將我校的以高考試題教學為微主題的一次教學展示研討活動的過程,整理成文,以期與同行交流、探討.

一、選題——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茫茫題海中選什么樣的題作為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心理訴求和高考考查方向;如何用之,更能提升其教學價值?其方法是否具有一般可操作性?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備課組里的每一位教師.茫茫題海何處尋、亂花漸欲迷人眼,找來找去,反復比較,最后基本統一意見,選取了浙江省2011年高考第21題作為這節課的核心問題進行教學. 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是題目代表了浙江高考命題的考查方向.縱觀近幾年浙江解析幾何試題,確有“似曾相識燕歸來,風雨依稀似故人”的感覺.試題結構具有相當的關聯性:在“雙曲”的幾何背景下,設計了一點出發的兩條直線,構成一個典型的“雙斜率”問題.這類問題涉及的幾何要素多,計算要求高,算法設計能力強,承載著高中主要數學思想如函數與方程,化歸與轉化等,突出體現了“主干知識重點考”的浙江特色. 二是解析幾何歷來是師生最不愿直面的問題,平時考試幾乎沒有幾次能完整解答,是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因此是二輪備考亟需突破的一個點.三是“雙斜率”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學生在解決此問題時,對直線方程假設是直接采用斜率作參量還是用點的坐標作參量,難以定奪,所以選此題具有針對性.同時在高三二輪復習中,學生薄弱的、需要提高的是解決“壓軸問題”的思想和心理.這三點理由也符合高三復習教學中題目選取的一般原則,即題目具有代表性、針對性、綜合性、靈活性、整體性.

二、初次上課——問題始露尖尖角

第一次上課,教師備課選用了三道高考題作為上課的內容,一是2011 年浙江高考試題理科21題,二是2011年浙江高考試題文科22題,三是2009年浙江高考試題理科 21 題,并準備把第一題作為例題,第二題作為變式引申,最后一道題做為練習.

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直接將2011年浙江高考理科21題投影顯示(如圖1),并問學生誰有想法請發言,課堂上一片寂靜,約過5分鐘老師請一位同學發言.

生1:我想求出點E,F的坐標,所以先假設P(x0,[x0][2]),再設直線PE,PF的方程.

師:嗯,有道理,那PE,PF的方程怎么表示?

生1:記切點A(x1,y1),B(x2,y2)的切線方程:PE:x1x+(y1-4)(y-4)=1.PF:x2x+(y2-4)(y-4)=1.

師:那怎么求出點E,F的坐標?

學生面露難色,遲疑不決,其他同學也覺得涉及5個變量,肯定做不了!難道還要霸王硬上弓,用求根公式解出兩個交點?一時間學生議論紛紛,課堂有點嘈雜,很明顯學生的思路和老師想法不一致.這時,教師急了,拋出了參考答案的解法,詳細解答了這個題目.之后就直接給出變式即2011年的文科第22題,供學生模仿練習,剩下給第三題的時間不多了,教師有點亂了陣腳,只是點到為止.課后備課組的同伴圍在一起七嘴八舌,有的說課堂容量太大,計算要求過高;有的說直線方程的假設是關鍵,兩條直線的斜率關系的探求,學生反映都難以想到;有的說方法的呈現不自然,猶如“魔術師帽子里突然多了一只活蹦亂跳的兔子”,教師這樣講有點生吞活剝、囫圇吞棗似的.那么到底難在哪里?怎樣的教學處理能化“難”為“易”?這節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什么樣的教學境界?這節課首先是難在如何通過兩條切線方程合理表示,求出點E,F的坐標.而合理的設點,設直線方程是解析幾何的一種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并將該能力的培養滲透在平時點點滴滴的教學之中.經過討論,大家認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僅是完成高考試題的教學和展示,而是要通過問題的解決的過程中落實解析幾何的思想方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將條件、結論進行有效地、自然地化歸,并通過合理地設點、設曲線方程減少運算,優化算法,形成一種能探究“陌生的東西”、解決“繁難問題”的心理意識和機制.按照這樣的想法,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第 2 次上課教師利用問題串、變式串在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啟發式探究教學.

三、再次上課——輕舟已過萬重山

問題1:如圖2,已知點P(-1,1)在拋物線C1:x2=y上,圓C2:x2+(y-4)2=1,求過點P且與圓C2相切的直線方程.

師:滿足條件的切線方程有幾條?如何求出切線方程?

生2:假設切線的斜率為k,則切線方程:y-1=k(x+1),利用圓心到切線的距離等于半徑即可求出.即:=1,即k=,說明還有一條切線是斜率不存在的情況.所以兩條切線方程是:x=-1,y-1=(x+1).

師:很好,考慮很全面.通常關于k的方程有兩個解k1,k2,真是一“k”兩用一箭雙雕??!

變式1:已知拋物線C1∶x2=y,圓C2∶x2+(y-4)2=1的圓心為點M.點P是拋物線C1上一點(異于原點),過點P作圓C2的兩條切線,若兩條切線的斜率之積為3,求點P的坐標.

師:條件中的“斜率之積為3”如何用數量關系表述?

生3:就是前面指的k1,k2的乘積等于3(學生脫口而出),即:k1·k2=3.

師:那如何借助k1·k2=3,求出點P的坐標?endprint

生4:設點P(x0,[x0][2]),過點P的切線方程:y-[x0][2]=k(x-x0),即kx-y+[x0][2]-kx0=0,則由=1,可得([x0][2]-k2)+(8x0-2[x0][3])k+[x0][4]-8[x0][2]+15=0(*),k1k2=3=,∴[x0][2]=2,或[x0][2]=9,即可求出點P的坐標.

師:這個求解方法有值得我們學習總結之處嗎?請發表看法.

生:把k1k2=3當作(*)式方程的兩根之積,以k為主元,這樣處理很有效.

變式2:已知點P是拋物線C1上一點(異于原點),過點P作圓C2的兩條切線,若兩條切線交y軸于A,B兩點.是否存在點P,使線段AB被點N(0,)平分?若存在,求出P點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師: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求出哪些量?如何求?

生5:求出A,B兩點的坐標.所以由變式1:過點P的切線方程:y-[x0][2]=k(x-x0),即kx-y+[x0][2]-kx0=0,令x=0,則A(0,[x0][2]-k1x0),B(0,[x0][2]-k2x0),所以=2[x0][2]-(k1+k2)x0,由(*)式方程可得:k1+k2=,代入上式:=2[x0][2]-·x0,可得[x0][2]=.

師:看來由一點出發“雙斜率”問題,找到兩者的斜率的關系很要緊,要具有方程的意識.這樣的處理方式值得總結,推廣.

問題2:如圖1,已知點P是拋物線C1上一點(異于原點),過點P作圓C2的兩條切線,兩條切線交拋物線于E,F兩點.若過M,P兩點的直線l垂直于EF,求直線l的方程.

師:有前面的解題經驗積累,應先求出哪些量,又如何表示呢?

生6:求出E,F的坐標,然后根據條件kMP·kEF=-1,可求出點P的坐標.

設E(x1,y1),F(x2,y2),由y-[x0][2]=k(x-x0),

y=x2.?x2-k1x+k1x0-[x0][2]=0,∴x1·x0=k1x0-[x0][2],∴x1=k-x0,同理∴x2=k2-x0,∴kEF==x1+x2=(k1+k2)-2x0,由kMP·kEF=-1即可求出.

師:直線和曲線相交問題中,已知一個點的坐標,借助韋達定理求另一個點的坐標,是常用的方法,也是解析幾何中一種常見的結構模型.

生7:其實求E,F的坐標,還可簡單點,利用點差法就可以. ∴kEP==x1+x0=k1,kEF==x2+x0=k2. 全班同學為其鼓掌、喝彩.

師:請同學對以上問題認真總結,并在原題的背景上,能否思考并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輕聲交流,思考,很快有學生就提出新的問題,經整理如下,供學生自主練習.

(1)已知拋物線C1:x2=y,圓C2:x2+(y-4)2=1的圓心為點M. 已知點P(t,t2)(-3≤t≤-2)是拋物線C1上一點(異于原點),過點P作圓C2的兩條切線,若兩條切線交拋物線于E,F兩點.求直線EF斜率的最值.

(2)已知拋物線C1:x2=y,圓C2:x2+(y-4)2=1的圓心為點M. 已知點P(t,t2)(-3≤t≤-2)是拋物線C1上一點(異于原點),過點P作圓C2的兩條切線,若兩條切線交拋物線于E,F兩點.求△PEF的面積的最小值.

表揚學生的有意義的思考后,教師自然地投放了2011年的浙江文科高考試題.

(3)(2011浙江,22)如圖3,設P是拋物線C1:x2=y上的動點,過點P作圓C2:x2+(y+3)2=1上的兩條切線,交直線l:y=-3于A,B兩點,是否存在點P,使得線段A,B被拋物線C1在點P處的切線平分?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則說明理由.

并告訴學生問題2就是2011年浙江理科的21題,老師順水推舟,展示了浙江近幾年高考試題——雙斜率模型一眼望穿!學生真切感知高考解幾試題的“本”與“源”,可謂一題破萬題山!學生的情緒高漲,難以自抑!整節課自然順暢,有序遞進,師生有效互動,思維活躍,全然沒有著急的焦慮,卻不知不覺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歡快!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學生的思維仍沒有止步,部分同學在課后又自編了如下問題.

(4)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設P是橢圓C∶+=1上的一個橫坐標大于2的一個點,過P作圓(x-1)2+y2=1的兩條切線分別與y軸交于A,B兩點,試確定點P的坐標,使得△PAB的面積最小.

四、思考

選用高考題為例題的解題教學,與其說是教“解”法,不如說是教“想”法. 即進行“解題技能”成因的合理性、必要性的探究,讓思路來得自然一些,使學生知道解題思路的形成是有規律可循的,是有人情味的、清楚的,這才是解題教學的根本之道.所以,在第二次教學設計中,教師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1 “求過圓外一點的切線問題”,然后借助變式1中的“斜率之積為3”這一問題逐步逼近思維核心和問題本質;問題 1及其變式其實是問題 2 的“退化”,是根據問題 2 中的雙斜率背景編制而來.為此,圍繞著它設置了問題 1 及其兩個變式來搭建學生得以攀爬的“支架”,使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節節攀登,使課堂真正回歸到數學知識生成、學生思維發生的“原生態”.至此,把2011年浙江21題這樣一座“難以攀登的大山”進行了“解體”、“退化”,在幾何系統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串、變式串,比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樣的設計,自然順暢,有序遞進,使問題建構在經驗基礎之上,有規律可循,一環扣一環、一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一個逐步開放的空間里自主地發現,探究,直到學生自編關聯性的問題.

當然,對于一道高考試題,尤其是“難”題的教學而言,可根據問題的特點,學生的基礎,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可將各種教學方法結合運用.傳統的直面問題的講授法并非唯一的選擇,適當把原來的綜合問題進行分解、分拆、退化. “善于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本質的地方”,退到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方法、化難為易,也應成為廣大教師嘗試高題試題教學的一種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歡
過點考試題切線
酯縮合在高考試題中的應用
酯縮合在高考試題中的應用
圓錐曲線的切線方程及其推廣的結論
一道集訓隊選拔考試題的推廣
切線在手,函數無憂
一個圓錐曲線性質的推廣
例談幾道2018年高考試題
過圓錐曲線上一點作切線的新方法
數學(二)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