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政治包容培養途徑探析

2015-05-30 10:48尉帥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政治文化社會轉型和諧社會

尉帥

摘 要: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國家對于民眾新的訴求的無力滿足,政治文化中的極端激進,社會底層民眾不滿,這些問題都呈現出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政治包容的缺失,對于我國社會的平穩轉型、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構成重大威脅。因此,我國應通過不斷增強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培育寬容的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社會的自治能力等途徑,為我國社會成功轉型營造出一個包容、穩定、和諧的政治環境。

關鍵詞:社會轉型;政治包容;政治文化;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001-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然而,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矛盾,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都嚴重阻礙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在轉型過程中的這一現象可以理解為“經濟發展擴大,導致經濟的不平等,同時社會動員又降低了不平等的合法性?,F代化的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造成了政治的不安定”地位的不平等也與已轉變的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造就了社會的不穩定,而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又是源于處于轉型中國家政治包容的缺失。

所謂政治包容,在我國,“是指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利益沖突時,沖突雙方通過政治談判、協商,彼此做出讓步,以達到緩和矛盾的目的的一種行為方式。它是把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為前提的,以彼此間的相互寬容作為基本的出發點,根據社會共同體認可的規則,通過彼此間利益的讓渡來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一種社會調節機制?!痹诠P者看來,政治包容體現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行為方式這三個方面:一是包容與容納更多的群體及其訴求的政治制度;二是整個社會一種寬容的態度、包容的文化;三是談判、協商等通過和平方式化解矛盾的行為模式。這三者構成政治包容的豐富內涵。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包容并不是指一味地妥協和退讓,而是用一種理性的態度、運用柔性的機制和方式來解決和處理我國所存在的社會問題。如何應對我國轉型社會中政治包容的缺失,筆者認為主要通過政治包容內涵的三個方面著手,即增強制度包容性、培育寬容的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社會自治能力三個途徑進行培育。

一、將民眾訴求與社會矛盾引入制度渠道,增強政治制度包容性

改革開放使我國走上了現代化之路,社會結構的分化,利益主體的分化,產業結構的分化,都在不斷地塑造著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而且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國家的動員以及發達國家的“示范效應”,民眾的權能意識進一步提升,這樣多元的利益需求就如泉涌。然而,處于轉型社會中的中國,改革的重心集中在經濟方面,政治機構雜亂,政治制度不完善。因而,民眾日益增長的期望與需求就不能通過合法的途徑得到滿足。由此可見,“維持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三個要素:對法律的共同認識、一致的利益觀念、包含和體現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說政治包容可以提高我國政治制度的容納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使整個政治系統良性運轉?;谝陨戏治?,我國應不斷建立和完善政治制度,加快建立多元利益表達機制,使更多的利益表達制度化。具體措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立新的機構、建立新的制度,使多元利益能夠實現體制性的整合。面對社會權利訴求的壓力,就像近年來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就是由于機構的包容度不夠所釀成的慘重后果,因此,在一些問題發生后,就應該加快立法工作,盡量做到機制的完善。但是在事發之后才不斷完善制度,說明我國政治系統仍然是被動的轉變而不是積極的回應。由此,我國可以在每一級政府,直至鄉鎮的每個部門都設立一個相應的專職權利維護機構,其主要職責就是對于一些無法通過其他正規途徑得以解決的訴求,由原來處理的機關認定轉交權利維護機關處理,從而增強我國政治機構的回應力和包容性。

第二,擴展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使政治系統順暢運行。通過更多通暢的渠道參與到政治之中,就能夠使更多民眾的利益得到滿足,更多的矛盾得到化解,是使政治參與在體系內正常進行,以免給國家機構帶來更大的沖擊。近年來,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平臺給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更多便利之處,其參與主體的匿名性,更強的自主性,更加方便快捷的參與方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就像中紀委門戶網的開通就利用互聯網資源,加上網民的積極參與,查處不少貪官。網絡已成為政治參與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網絡應該被充分利用,通過建立專門網站,開通微博等方式,讓民眾對自己的權益、政府工作的建議以及對于官員的監督等方面都可以暢所欲言,實現官民之間的互動,增進兩者之間的相互理解。

第三,適當地調整人大代表的比例,增強其代表性。面對一些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精英階層,人大與政協都采取吸納的方式,這樣,精英階層就可以容納到體系之中,減少對制度造成的沖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精英吸納”的政策解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參與問題,仍然有大量的農民與工人等生存于社會底層的民眾,他們的權益無法被代表,因此,應該“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在人大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等,最為主要的是將這些規定落到實處,使各種社會力量都能納入政治結構中。

二、培育寬容、多元政治文化,塑造和諧、融洽政治環境

2013年,浙江余姚的水災救援過程中,一位官員在視察工作過程中,竟讓一位當地的老鄉背他走過水深的地方,原因是怕他的鞋濕掉。以及“表哥”“房叔”等官員形象的曝光,在民眾心中留下了難以信任的形象。再加之官員對一些民眾疾苦的不關心、不理解的態度,就造就了整個社會氛圍的冷漠、不滿、仇視、憤怒,積壓在社會底層的戾氣越來越深厚。培育整個社會一個包容和諧的狀態,一個寬容、多元的政治文化就是至關重要的。主要的路徑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增強官方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內涵,讓更大范圍的利益融入其中。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官方意識形態,為了更加契合我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也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都是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將越來越多的民眾訴求納入官方意識形態中,以增強民眾認同感,維護政權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盡管如此,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不同的問題也將逐漸顯現,意識形態的包容性應體現在與時俱進,為更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價值上的指導,為民眾的行為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第二,民眾應該保持一個理性、包容的態度,避免事態的嚴重化。在轉型過程,新的價值不斷涌現,再加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示范效應”,使得民眾的原有價值觀念不斷受到沖擊。在眾多社會問題的影響下,民眾的價值觀開始轉變,這些“新”的價值觀念存在著許多不理性、不寬容的成分,這樣就會使得一些在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相對合理的行為被視為腐化,導致各個階層的不均衡感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然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些沉痛、慘烈的事件,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也說到,這是每個國家走向現代化中必然經歷的,從人類發展角度來審視這些代價并沒有那么沉重。因此,作為一名公民,我堅持要對我們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持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對于中國所存在的成就我們一定要予以肯定,這是我們繼續取得進步的一個重要推動力,然而我們對于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不能擴大悲觀情緒,我們應該以一個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待我國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三、引導公民行為理性化,提高公民社會自治能力

上述的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都是影響公民行為的重要變量,在包容性與適應性不斷加強的政治制度下,再加之寬容、和諧政治文化的熏陶,通過國家與社會的不斷引導,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也將逐漸轉變,更多是寬容理性的行為方式。這些溫和的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也就是政治包容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從而促進社會更加良性的運轉。具體的行為方式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公民積極督促自身行為由激進暴力向寬容協商轉變。雖然一些暴力沖突事件對于底層民眾而言也是迫不得已,但是沖突必然帶來動蕩和流血。在參與機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公民要學會充分利用這些機制,在遇到矛盾時應積極通過理性的政治參與、協調溝通等和平的途徑進行,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適當地妥協。特別在網絡發達的時代,通過微博、QQ等各種途徑,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方式以它獨特的影響力,改變甚至塑造社會輿論,其影響之大政府都不敢小覷。但是在網上散播謠言導致人心惶惶的行為,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是受到法律所制止的。此外,公民還可以通過基層民主、民主懇談會、聽眾會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寬容理性的行為將帶來一個“雙贏”的局面。

第二,社會組織積極發揮其“緩沖帶”功能,實現更多矛盾平穩化解。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我國“整個社會對利益沖突進行協調與整合是基于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自上而下的‘決定性關系和機制?!奔葲]有開放的經濟環境,“全能主義”的國家更是將政治方面嚴嚴控制,因此,社會組織的發育與作用的發揮就受到嚴格的限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政治環境的轉換,經濟也得到迅猛發展,社會組織就如同雨后春筍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其中,社會組織的利益表達功能也就愈加彰顯。于是社會組織應充分發揮其宣傳動員的作用,恰當處理民眾意愿,積極協調與表達民眾利益,同時也要與政府協調溝通,加快利益的實現。這樣,就能避免激烈的沖突給國家帶來動蕩,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政治包容,是政治發展的目標之一,對于轉型中的我國來說也是處理社會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之一,從機制、文化、行為方式三個方面踐行政治包容的真正內涵,充分發揮政治包容的功能,調節社會矛盾,化解社會戾氣,實現人民利益,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不斷推動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2]郝宇青.當下中國包容問題的政治功能[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2).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2012-11-08.

[4]趙靜,韓華.構建黨的執政合法性基礎的三維視野[J].南都學壇,2007(1).

猜你喜歡
政治文化社會轉型和諧社會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孫吳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淺析英美法政體的異同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協商民主制度的互動關系探析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戰后臺灣如何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