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宗慧能心性論與王陽明心性論之比較

2015-05-30 02:53蔡鵬悅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致良知心性

蔡鵬悅

摘 要:儒家的心性論要旨在于天人合一,而禪宗慧能的心性論則在于頓悟成佛,儒家和禪宗既有不同的特點,又有其相通之處。二者都是指向對生命的關懷,對生命本體的追求,也同樣都是通過對心性論的探討和體系的建立作為實現其要旨的途徑,但禪宗和儒家之間的區別則在于儒家自始至終不忘記對整個人文社會的關懷,也正是基于這一點王陽明在鑒于禪宗心性論來重建儒家心性論的同時仍然堅守作為一個儒者的立場。

關鍵詞:心性;心即佛;心即理;識心見性;致良知

中圖分類號:B2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013-02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穩定是從慧能時期開始的,其與早期的禪宗不同之處在于慧能提出了頓悟說,直指人心講求見性成佛,一改早期禪宗傳統,慧能認為人心即是佛心,一念頓悟即可成佛。并且在成佛的行為上,也沒有特定的要求,并不是傳統禪宗要求的坐禪盡心這樣的修行方法,因為在慧能看來,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作為成佛的途徑。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在他看來,當普遍規范僅僅作為一個外在于個體的抽象性真理而存在時,其是很難真正影響到主體的行為,道德規范不能只作為認識對象而存在的,因為這樣就會導致理與主體的二分。所以王陽明認為只有將普遍的道德規范內化于主體意識之中,理與主體合一才能真正影響到個體行為,個體也才能真正體會到理。

一、即心即佛與心即理

1.慧能之“即心即佛”

“心”與“性”是《壇經》里一對基本范疇。首先,就“心”而言,其有真妄之分,即是有“真心”和“妄心”之分,比如“即緣心迷”“自有迷心”等等,這些說的都是“妄心”,慧能認為這種心是有染凈有生滅的,并不是本原。而“心開悟解”、“心即是地”等等,這些心則說的是“真心”,“真心”是清凈的事無生滅的,這種心才能夠作為本原而存在。如果是“任心自運”就是“真心”,如果執著一方則是“妄心”。其次,就“性”而言,并不像心那樣有兩層指意,在《壇經》中的“性”一般都是指“真性”:“人性本凈”“性即是王”“見性成佛”等等,這些說的都是“真性”。就“真心”而論,慧能對“心”與“性”并未進行嚴格的區分,兩者可以“互用”,但如果是“妄心”就必須要與“真心”和“真性”進行區分,不能混淆。在“心”與“性”的范疇之下還產生了“自心”和“自性”“本心”和“本性”,《壇經》中說“汝自迷不見自心”“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其實一般來說,《壇經》中的“自性”“自心”“本性”“本心”就是指上文所說的“真心”和“性”。

《壇經》中還有一個概念叫作“真如”,禪宗在世界觀上認為“真如緣起”,“真如”是作為本體而存在的,是世界本原?!坝谧孕灾腥f法皆見”這便是“真如緣起”的觀點,“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這里的“自性”是指“一切法”的“自性”,就是宇宙萬有的真實本性,這種真實本性是常清靜的。這種世界觀上的“真如”于人來講就是“佛性”,慧能認為“真如”的宇宙萬有的“自性”是常清靜的,那么就人而言,人的“自性”也是常清靜的,“真心”和“性”都是人成佛的內在根由。由此可見,慧能認為“心性不二”,“即心即性,即性即佛”。

2.王陽明之“心即理”

王陽明以“心之知覺靈明”為天理、良知,稱“無善無惡”為心之體,此“心”與萬物為一體,是至善無惡的,但是“心”會產生意向,“心之所發便是意”,“意”并不像“心”那般純善無惡,而是可善可惡的,所以“有善有惡意之動”?!靶闹w,性也,性即理也”,王陽明所說的“心”是指本心,也就是他使用的“心之體”,“心也,性也,天也,一也”,而“性”作為心之體即純善之心,“心即理”“性即理”,他說心之體即是“性”時,這個“性”就是心之本體,而不是古典的人性觀念或者宋儒的性理觀念,“性”是心之體,性、心實際就是同一物,心性不二。

王陽明體系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良知”,“良知者,心之本體”“良知雖不滯于喜怒憂懼,喜怒憂懼亦不外于良知”,“良知”亦為心之本體,并且其具有不滯性,就是說“良知”本身不會執著于哪一種喜怒憂懼,“良知”乃是“天植靈根”,是心之本體與其發用流行的統一。良知雖有千絲萬縷,但其是本體,雖動不動,依于道德之心?!靶摹薄靶浴薄傲贾倍季哂型瑯拥奶卣骷词恰凹兩茻o惡”。

3.兩者之比較

禪宗所說的“心即佛”,和陽明所謂的“心即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將外在普遍之“理”或者說外在的“佛性”納入到了人心,均認為“心性不二”,陽明的“心”與“性”同,禪宗的“真心”就是“性”。并且禪宗的“真心”和“妄心”之分與陽明的“心”與“意”之分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禪宗慧能所言之心的二分,其中“任心自運”是“真心”;“執著一方”是“妄心”。陽明所言的“心之發動處便是意”,“意”也是可善可惡的。禪宗慧能認為世人往往不能守其本心,妄生分別遂使各種思量計較覆蓋了真如佛性,沉淪于生死流轉不能自拔,陽明也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惡意,是因為被私欲蒙蔽。

二、識心見性與明心致知

1.禪宗之“識心見性”

慧能認為人心本無不同,都具有“常清靜”之性,人人都具有佛性,而之所以會有圣凡之別,是因為有迷悟的不同,“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只要使人人本具有的清靜佛性得到呈現,并彰顯于思想和言行之中,那么佛凡便處于同相的境界之中,慧能認為“當下之心”如果有執著、有思量則就是“妄心”,必須除去這種“心”。因此慧能主張“于念而離念,念念而不住”的頓悟成佛之修行方法,這便是“識心見性”。

“頓悟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往為本”。首先,“無相者,于相而不離相”,“相”指事相,這句話是說應當不計較、不執著,盡管見色、聞聲,仍可不染萬境。其次,“無念者,于念而不念”,在體念“真如”本性的正念上要遠離雜念和妄念,“無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內心排除妄念。最后,“不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住”含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指靜止,“不住”即是遷流不止;另一個意思是執著,“不住”即是不執著。但無論是靜止義還是執著義,本句則是要說明人的“念”是常有的,遷流不息無間斷的,但人不應該被這些“念”所束縛。

另外,在《壇經》中也講到頓現“本覺”也應在“行”中體現,這種“行”并非是躬親踐履之行,而是稱作“般若行”,所謂“般若行”也是立于自心之基礎上的體悟和心證。無論是“般若行”還是“無相無念無住”,慧能的立場仍是要讓心不起執念,念念不斷但不滯于念,由此便可直了心性頓悟成佛,“一念即成佛”。禪宗講“萬法于自性中現”“萬法在自性”,自性是佛,不必向外求索?;勰苁欠穸巳f法的“真實性”,認為一切法皆虛假,“自性”是空,思量起了萬法,萬法皆空。如果是“真心”即已知外境諸法為空,自然不會起執著,如果是“妄心”則明心見性之后便也會明白萬法為空,也就不會再有執著,自性清靜所圓滿具有的一切只有在去掉妄念之后才能呈現。

2.王陽明之“明心致知”

心之發動所產生的“意”是可善可惡的,同時“意”的發生必然要有所指,所以“意之所在便是物”,由于“意”是可善可惡的,因此其所在的“事”也是可善可惡的,王陽明認為人就應當去惡存善,這種去惡存善的方法就是“致良知”,使“事”無惡稱作“格物”。要“格物”要“誠意”就要找尋其源頭,作為源頭的“心”是純善無惡的,“良知”作為心之本體自然也純善無惡的,因此就需要把“良知”致下去,“一念克即圣人矣”。

“于溫清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當如何為溫清之節者而為之,無一毫之不盡;于奉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知所知當如何為奉養之宜者而為之,無一毫之不盡,然后謂之“格物”。溫清之物格,然后知溫清之良知始致;奉養之物格,然后知奉養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溫清之良知,而后溫清之意始成;致其知奉養之良知,而后奉養之意始誠,故曰“知至而后意誠誠”;此區區“誠詼意、致知、格物”之說蓋如此”。陽明認為“意”因蒙蔽而產生“惡”導致“事”也無法得以“善”,所以應當把本心的良知致于事物之中,并把良知所知貫穿落實到行動中去,依良知而行。在這期間,由于“良知”本身是“知善知惡”的,在“致知”的過程之中,依舊不能使“心”有所偏執,只要由“良知”順任而行,便自然會明了善惡,不需要專門去思個善惡。是善者任其流行,不用絲毫的矯飾,即是為善;是惡著就此克制,杜絕習染,這就是去惡。

3.兩者之比較

在修行論上面,禪宗的目的是要去除妄念,識得真心,“一念即是佛”;而陽明則是要去惡存善,呈現良知,“一念克即圣人矣”,陽明的心體是純善無惡的,禪宗的心體是清凈空寂的,兩者均是要把“心”呈現出來,讓“心”能自然流行,前者明心即理,后者識心即佛。把禪宗慧能的思想和陽明的良知之學結合起來看,禪宗慧能和陽明之學中無論是“識心明性”的頓悟之學,還是“明心致知”的良知之學都是指還原后所呈現出來的純粹的意識形態?!秹洝分袑懙馈靶泽w清靜,此是以無相為本”,禪宗的理想境界是萬法不滯于心,于一切境上皆不染,禪宗認為人只有達到此種境界才能成佛。禪宗心體的特征是清靜,陽明的心體特征是純善。

參考文獻:

[1]郭鵬.壇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吳光,錢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王先謙.莊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陳來.有無之間——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

[5]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方立天.中國哲學精神佛教要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耿靜波.陸王心學與早期禪宗心性論關系的再考察——以王陽明和神秀、慧能為中心[J].云南社會科學,2013(1).

[9]曹海峰.儒家與禪宗關于心性論之比較[J].棗莊學院學報,2013(1).

[10]邵培仁,姚錦云.傳播受體論:莊子、慧能與王陽明的“接受主體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0).

[11]喬根鎖.論漢唐佛教心性論的基本思維模式——漢唐佛教心性論的研究之二[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猜你喜歡
致良知心性
心性與現實
SUMMARIES OF ARTICLES
牟宗三“道德創造心性論”探微
王陽明“致良知”說的工夫及現實意義與價值
王陽明,你是封建的衛道士還是人文主義的拓荒者?
陽明四句教與唯識學八識思想的對比研究淺析
淺析牟宗三智的直覺
女性向心性肥胖與難控制哮喘的相關性研究
王陽明“人皆可以為堯舜”思想辯詰
胡宏心性觀中的“儒佛之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