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言論的社會認知偏差與非理性表達

2015-07-13 05:54董天策
新聞界 2015年4期
關鍵詞:研究型辦學大學

董天策

2014年12月23日夜半,四川大學教師周鼎在網上發表“自白書”,宣稱“一個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逼鋵?,他的意思僅僅是說要退出學校的公選課教學。由于“自白書”嬉笑怒罵,措辭激憤,迅速引起網友熱議與媒體關注,成為2014年歲末的一個熱點事件。不過,事態迅速峰回路轉。面對網友的熱切挽留,周鼎25日改變想法,表示將繼續開設公選課。四川大學26日公布消息說,“為激勵我校教師潛心本科教學、致力人才培養,特設立‘卓越教學獎,特等獎金100萬元,一等獎金50萬元。轟動一時的四川大學周鼎“自白書”事件也就劃上句號。應當說,這是一個值得慶幸的結局。

慶幸之余,我以為有必要對周鼎“自白書”所激起的輿論反應做一番理性的反思。作為大學教師,周鼎可以自由表達他對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看法,也可以自由表達他未能晉升職稱的情緒,哪怕是喝了酒在網上發泄牢騷,都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新聞媒體究竟應當如何對待像周鼎這樣發泄個人情緒的表達?

查閱媒體的報道與評論,不難發現有關報道比較冷靜?!跺X江晚報》的《川大教師自白書被熱議周鼎稱自己的價值就是講好一門課》,澎湃新聞網的《對話川大周鼎:我不是因為評不上職稱才寫自白書》,通過各自對周鼎的采訪對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了還原,客觀公正。而評論,卻有不同的立場?!侗本┣嗄陥蟆返脑u論《讓好教師絕望的大學,辦學價值何在?》與《南方日報》的評論《周鼎的“自白書”有失偏頗》,在網上傳播時被視為正反兩方的代表,前者是正,后者是反。絕大多數媒體所持的立場與《北京青年報》類似,譬如《新京報》的評論《教學不應是大學的“副業”》,紅網的評論《誰逼走了“一心上好課”的老師?》。還有一些報道的立場也類似《北京青年報》?!赌戏蕉际袌蟆返膱蟮馈督處煱l“自白書”:高校就是衙門教師工作就是報賬》,《齊魯晚報》的報道《川大學教師周鼎“自白書”怒批高校教育》(內容與《北京青年報》的評論相同),立場盡在標題之中,不言自明。

高??蒲信c教學的關系,本是老生常談,見仁見智,難有定論。澎湃新聞網25日對大學青年教師進行隨機采訪,結果也是多種聲音并存:或認為研究和教學并不矛盾,為什么會糾結這個問題;或認為“科研重要還是教學重要”的表述本身已偏離周鼎“自白書”指向的問題,因為“輕教學”從未換來真正意義上的“重科研”;或認為“任何時候,都應該是教學更重要”;或認為“重科研輕教學,世界都一樣”;或對周鼎工作了八年而沒有像樣的科研成果提出嚴厲批評。然而,媒體大多站在周鼎一邊抨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而且這樣的觀點還被認為是正方觀點。應當追問的是:這種被視為正方觀點的評論有道理嗎?初初一看,擲地有聲,自有道理;細細思量,未必盡然。

首先,把周鼎個人化與情緒化的看法當成立論的事實依據,由此出發批評高校只重視科研,不重視教學,不重視人才培養。如此評論,顯然違背評論必須建立在準確事實之上的基本準則,不夠理性。周鼎“自白書”開篇即說,“喝了半斤白酒,不知是否醉了。酒壯慫人膽,姑且胡言亂語?!边@自然憤懣之辭,卻也多少有些借酒發泄的味道。且不說“自白書”所說的“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門”“高校是座農家樂”、“最牛逼的教師是擁有最多科研經費的人,而不是擁有最多聽眾的人”“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申報課題,報賬,報賬,還是報賬”之類論斷高度情緒化,十分夸張,就是周鼎說四川大學不重視教學,也很難說符合事實。就在2014年,周鼎曾獲川大第六屆本科教學優秀獎“二等獎”“四川大學2014年唐立新教學名師獎”;而且,學校已經給以教學工作為主的教師開辟晉升高級職稱的綠色通道,工作了八年的周鼎未能晉升副教授,只是個人條件尚未具備,難道這也能怪學校不重視教學嗎?其實,《南方日報》《周鼎的“自白書”有失偏頗》這篇被網絡輿論認為是反方的評論,卻有理有據,分析中肯。

其次,對于如何擺正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評論作者與刊載媒體顯然缺乏深入的了解。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高校已分成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等不同的類型??蒲信c教學之間如何權衡,不可一概而論,關鍵是看學校的定位。研究型大學不但要教學,傳播知識,更要科研,生產知識,在教師的選聘、晉升上強調科研,注重知識生產,實乃天經地義。按國際慣例,像周鼎這樣只教學而缺乏科研的大學教師只能在講師、高級講師這個系列中晉升,不可能評上副教授、教授。然而,同情周鼎、批評大學的評論根本就無視大學定位的區別,無視研究型大學更重視科研這個內在要求與學術傳統,幾乎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高校,只能說是對研究型大學缺乏真正的了解。同時,又把教學等同于人才培養,仿佛科研與人才培養無關,更沒弄清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式。要知道,研究型大學除了本科教學,還有大量招收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而研究生的培養,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與科研活動來進行的。

再有,個別評論“借題發揮”,并未從事實本身出發來進行評論,大講特講作者個人對高校存在問題的看法。譬如,《讓好教師絕望的大學,辦學價值何在?》這篇出自熊丙奇之手的評論,標題很有沖擊力??墒?,文章在指出十多年前就“要求高校重視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可至今卻沒有看到高校有調整的跡象”這一問題之后,筆鋒一轉,說“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完全實行計劃辦學,而非開放辦學”,“高校辦學只對行政計劃的主導者負責,而不是對教育和受教育者負責?!弊罱K的結論是,“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是開放辦學制度?!币虼?,“給公眾學校辦學戰略決策的參與權,給受教育者選擇權,我國的大學,才能從計劃辦學走向開放辦學,從重視行政政績、圍繞行政指標而辦學轉為真正重視教育而辦學?!憋@而易見,筆鋒所轉之后的論述,都是在談作者自己的開放辦學理念,早已偏離了周鼎“自白書”所要求的更加重視教學,并在職稱評審上更加寬松、讓教學效果好而科研弱的教師順利評上副教授、教授的訴求與問題。如此“偏離論題”,評論自然難以令人信服。

為什么被視為正方觀點的評論存在著上述問題呢?一方面,那些力挺周鼎、批評大學的評論,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大學體制與學術傳統了解不充分、理解不全面的社會認知偏差。如前所述,被視為正方觀點的評論,對高??蒲信c教學關系的把握,既沒有考慮大學的類型區分,又把本科教學等同于人才培養,必然導致認知偏差。而作者又從存在著偏差的社會認知來開展評論,其見解與觀點的準確性與科學性,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誰都知道,新聞界就是輿論界,媒體的報道與評論代表著社會共識。要是新聞媒體對大學教育存在著社會認知偏差,其報道與評論就很可能誤導人們對大學教育的理解。不客氣地說,在四川大學周鼎“自白書”事件中力挺周鼎的評論,恰恰存在著對大學的社會認知偏差而不自覺,這是需要警醒的。2014年7月,面對公眾輿論關注清華大學教師方艷華轉崗一事,葛劍雄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對方艷華老師這樣的情況,外界需要理性看待?!懊總€學校都有自己的規定,教師個人不合適,可以選擇離開。外界不要輕易去干預,不要輕易把這樣的案例跟社會大環境掛鉤?!毖酝庵?,新聞媒體對大學要有所敬畏,對于沒有真正弄明白的事情不要輕易評論,這是新聞媒體應當記取的忠告。

另一方面,那些力挺周鼎、批評大學的評論,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同情弱者的民粹主義傾向。在中國,同情弱者的情緒一直很強烈。一方面,由于有這樣的社會心態環境,周鼎才會在自己未能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的情況下借酒澆愁,發泄憤懣;另一方面,周鼎的發泄往往又會點燃網友與輿論的同情。在此意義上,周鼎“自白書”相當成功。不僅網友熱情地支持他挽留他,而且大多數媒體也力挺他,同時不分青紅皂白地抨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體制。類似的一幕在半年前就曾發生過。2014年7月,清華大學外語教師方艷華由于九年未評副高職而轉崗,先是引發部分師生向學校請愿,希望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繼而又引起媒體的關注:或惋惜《清華講師方艷華被轉崗教得再好沒職稱也得走?》,或質疑《大學教師“非升即走”是否合理?》,或批評《清華解聘教師引爭議:非升即走易滋生功利主義》,或直言《清華不再續聘方艷華是科研代替教學縮影》,或進行《清華教師保衛戰再追問:評價制度是否需調整》,等等。其同情弱者,批評高校的態度與立場,如出一轍。

社會認知偏差與民粹主義情緒交織在一起,其結果自然是造成非理性的表達。前述《新京報》的評論《教學不應是大學的“副業”》,紅網的評論《誰逼走了“一心上好課”的老師?》,單是標題所蘊含的偏頗與情緒,就是顯而易見的。12月27日,新華網四川頻道編發四川大學教師鄧曦澤的博文《教學與科研之間一一關于周鼎(自白書)的自白書》,所加的“編者按”認同作者的看法,指出“周鼎式‘自白書不是說理的。不過,或許正因為它不是說理的,并且充滿才情、充滿情緒,所以才能引發如此之多的關注、同情和不平?!薄霸S多人并不喜歡仔細閱讀和認真思考。但是,問題的解決,應訴諸理智和論證,而不能訴諸情緒式表達,不能訴諸轉發量和點擊量,也就是不能訴諸‘民粹?!边@就是說,鄧曦澤也好,新華網四川頻道也好,其實都在反思周鼎“自白書”的民粹性。推而言之,這何嘗又不是對媒體評論民粹性的反思呢?

事實上,社會認知偏差與民粹主義情緒的交織,還會遮蔽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說周鼎《自白書》的基本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何擺正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在利益分配上做到科學、公正?那么,像四川大學這樣的研究型大學,在師資的聘任、晉升、管理等方面,更加強調科研,理所當然,沒有什么好非議的。如果說真有什么問題值得探討的話,那就是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構成是否應當多元化?按國際慣例,即便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也需要一定數量擅長教學而難以科研的專業教師,而聘用與管理這些教師的是與終身教職制度并行的“講師”制度?!八^講師制度,是指不列入終身教職制度的在高校任教的教師,他們只負責教書,學校并不考查其科研狀況。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經常聘任講師,而且講師也要求有博士學位或者相應領域中的最高學位。一般來說,他們只負責講授基礎課程,主要講授本科生的課程,特別是一些基礎類的大班課程?!碑斎?,這樣一種講師制度,最高職位只有高級講師。如果國內研究型大學將非終身教職的“講師”制度借鑒過來,為只愿從事教學而且也有能力勝任教學的教師開辟一個可選擇、可晉升的職位空間,庶幾可以讓人各得其所,各美其美,共同為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研究型辦學大學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研究型教學在職業院校的應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至善
小學數學單元研究型整合學習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學視角下數學課程學習初探
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