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對西方近代社會的影響

2015-08-15 00:51范迎春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宗教改革路德教皇

范迎春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發生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開創了西方近現代社會的發展之路。作為這場偉大宗教運動的發軔者及領導者馬丁·路德,他所起的作用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盡管后人對他的評價中有不少貶義成分,說他在宗教改革的后期和諸侯、教皇同流合污,“完全站到與群眾對立的立場……不僅背叛了下層群眾,而且也出賣了本階級的宗教改革運動?!雹偃欢麑ξ鞣侥酥琳麄€近代社會的貢獻確是不容置疑的。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背景

16世紀初,西歐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處于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方興未艾。隨著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在反封建的斗爭中登上了政治舞臺。但由于當時的資產階級尚未成熟,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只有以本國的封建政權為后盾,才有成功之可能,這就決定了這次的改革并不徹底。同時,完成這一革命任務又必須從神學入手,因為 “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對于完全由宗教培養起來的群眾感情說來,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②這就決定了這場革命運動必然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現。

德國成為這場運動的首先爆發地,也是與它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分不開的。當時的英、法等國由于其經濟的發展,王權的加強,都逐漸擺脫了教皇的控制,而德國經濟落后,政治分裂,成為教皇肆意剝削與壓迫的對象。天主教會控制著德意志近1/2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教會的主教由羅馬任命,德意志人民要向羅馬教廷繳納大量的苛捐雜稅。與此同時,教皇和高級神職人員的腐化,也加深了群眾對天主教會的厭惡與痛恨。特別是羅馬教皇在德意志濫發贖罪券,坑害群眾,騙取錢財,引起了各愛國階層的普遍反感與憤怒,從而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首先在德意志爆發。

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作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首倡者——馬丁·路德出生于一個貧困農民的家庭,根據他的自傳說 “父親是個貧窮的礦工;母親為了養活我們這些孩子們,只好經常地背負木柴。雙親都不遺余力地工作”。他還說 “我也做過乞丐,挨家挨戶乞討過面包”。③正是這段早期的貧窮生活導致了他對羅馬教廷腐敗的極度痛恨。此外,馬丁·路德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深受奧古斯丁神學思想的影響,表現出一種信仰至上和神秘主義的傾向。教皇利奧十世在德國各地兜售“贖罪券”,激起了本就對教廷腐敗不滿的路德的怒火,他于1517年10月31日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了 《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 《九十五條論綱》,公開揭露和批判羅馬教廷濫售贖罪券的卑劣行徑,揭開了德國宗教改革的序幕。此后,路德又相繼發表了宗教改革的三大論著《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確立了他的宗教改革的領袖地位。對于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內容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釋:

(一)“因信稱義”說

這是路德宗教改革理論的核心?!耙蛐欧Q義”這一術語并非路德首創,它最早出自 《新約全書》,如 《羅馬人書》中就有 “義人必因信得生”④、“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稱義”⑤、“凡信他的都得到義”⑥的經文。但是,路德對此作出了新的解釋,認為 “靈魂稱義不因任何行為,僅由于信仰”⑦。即只是由于信仰就可以成為無罪的、得救的、自由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此信條是針對天主教一貫主張的 “圣禮得救”和 “善功贖罪”的教義提出的,認為人們不必通過天主教會及其神職人員,僅憑信仰就可以與上帝直接交通,從而建立了人與上帝的新型關系,徹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圣性。他大膽宣稱: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靠終生信仰上帝,這才是基督教的正道。這種論點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個沉重的打擊,也是擺脫中世紀基督教思想束縛的重要標志。

(二)圣經是信仰的最高準則

路德主張 “基督教在世界上除基督為頭外,沒有別的頭”⑧,“教皇和主教都不是基督的代表,也永遠不能代表基督”⑨,唯有圣經才是上帝的啟示,是救世的福音,因而是信仰的最高準則。他明確地指出 “凡不以圣經為可靠啟示、為根據的說法都只能算為意見,而沒有相信的必要?!雹膺@是對教皇作為教會最高權威、基督在人世間代表的公開否定。由此,教皇喪失了對世俗政權和民眾的領導權、教規立法權和圣經解釋權、贖罪赦免權以及司法審判權的理論依據。

(三)建立民族、平等、廉潔的教會

路德以圣經的權威從理論上否定了中世紀教皇的絕對權威和教階制,但他并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教會,而是要改革教會,組建符合新生市民階級要求的教會。路德反對羅馬教皇控制德國教會,力主斷絕同羅馬教廷的所有聯系,建立德意志本民族的教會。他規定圣餐儀式的獻詞不再用拉丁語來朗讀,而是用德語來誦念。?作為市民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路德反對中世紀的教階制,主張 “我們凡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 “在平信徒和神父、貴族和主教以及屬靈和屬世的之間,確無差別”?。這種 “平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與羅馬天主教的 “教士特權論”相對立,反映了市民階級的平等要求。

由于親眼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他決心改變傳統的禮儀和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廉潔的教會。他反對羅馬教會制定的繁雜豪華的禮儀,認為上帝的教會只有兩項圣禮即洗禮和圣餐,同時簡化儀式、廢除彌撒繁瑣程序和教堂的豪華陳設。除圣誕節、復活節等重大節日外,對一些必不可少的節日合并于周末,不再單獨進行。路德還大膽地提出政教分離的設想,羅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財產、金錢、生命等事務應由政府處理,皇權應該名副其實。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西方近代社會的影響

(一)為西方近代社會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個人精神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路德宗教改革核心就是 “唯信稱義”,也就是說人的靈魂要想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直宣稱人都是有罪的,上帝不直接與有罪之人交往,教士擁有耶穌基督通過門徒彼得授予的神權,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介,必須通過教士的中介作用人才能獲得拯救。路德的 “唯信稱義”說則取消了 “教士與常人的分別”?。他說 “我們凡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在平信徒和神父、貴族和主教以及屬靈和屬世的之間,確無差別”。?也就是說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是教士,人人都可以成為祭司,都享有與主教同等的權力。他甚至認為,宗教大會也不是只有教皇才能召開,任何信徒都可以召集宗教大會,人只要有信仰,無需任何人代為祈禱或作為中介主持圣禮,就可獲得上帝救贖的恩典?!耙粋€基督徒因著信仰,就凡事自由”?。此外,路德還指出,信仰的唯一途徑就是 《圣經》。教徒個人自己有權憑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理解 《圣經》,任何人,無論教士、還是教皇,都無權把自己對 《圣經》的理解強加給別人。就此而言,路德第一次使宗教成為個人的事,成為人們精神的自由。路德的宗教學說雖然是以對上帝的絕對信仰為前提的,但其中蘊含著強烈的自由、平等與獨立的主體人格意識,它使個人的身份由中世紀的基督徒、臣民轉變成近代的自由人,開啟了近代思想中對人的發現,它也成為我們理解諸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這些近代觀念的基礎。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曾指出:“為自由的斗爭是從宗教問題上開始的,也是在宗教問題上得到一個幾乎徹底的勝利?!?

(二)首開西方近代社會政教分離思想的先聲

政教分離的原則,起源于基督教中耶穌對弟子的教誨,成形于新教的 “因信稱義”教義。在基督教史上,最先提出政教分離原則的是耶穌。據 《圣經》記載,在回答法利賽人提出的是否應該向皇帝納稅的時候,耶穌回答說,“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在這里,凱撒代表世俗政府,上帝代表宗教,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 “政府的歸政府,上帝的歸上帝”。這句話,被后來的新教徒認為是政教分離原則的教義依據。

早期的基督教徒曾忠實地執行了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到了羅馬帝國的晚期,從皇帝君士坦丁開始,基督教成了羅馬的國教,開始了與政權的結合。中世紀之后,天主教的教義中因為包含有 “因行為稱義”的思想,以及因為歐洲的王權的宗教結合的需要,基督教開始了與政權的密切愈合,王權的代表者往往就是教權的首領,執掌和管理著教會,或者教會被賦予了相當程度的世俗權力,成為近似于政教合一的宗教。

天主教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天主教的教義中包含有 “人因行為稱義”的思想。人能 “因為行為而稱義”,意思是人通過善行可以在上帝面前稱義,即通過各種宗教儀式、善行、贖罪行為等等來獲得救贖。因為相信 “因行為稱義”,相信行為的正當是得救的手段,因此,天主教傾向于嚴厲地約束信徒的行為。同樣,因為 “因行為稱義”的教義,教會也渴望能夠在社會上約束世俗百姓的行為,以使世人能通過善行獲得的救贖,以建立世上的基督教王國。這種渴望經常變成對權力的渴望,因為只有政權才具有約束百姓行為的權利。這是教會與政權結合的思想基礎,也是教權當初渴望與政權結合的動機。

路德的 “人因信稱義”的教義,使得他所提倡的教義不傾向于約束人的世俗行為。因為在他看來,善行來自于信仰,來自于上帝,是圣靈在人的內心做工的結果。人去約束的人行為是沒有用的,天主教的實踐證明是約束不了的,只有依靠上帝,只有上帝才能真正讓人行善。保羅說,“哪里有圣靈,哪里就有自由”,指的就是基督徒擺脫宗教律法約束的自由。路德所提倡的新教因為不傾向約束人的行為,也就缺乏與政府結合的欲望,缺乏獲得世俗權力的欲望。

同時,因信稱義的教義導致的一個直接結論,就是,既然信仰是上帝賜與的,是上帝親自做功的結果,那么,信仰在本質上是信徒與上帝之間的事,與政府沒有任何關系。1523年3月,路德在 《論世俗政權:對世俗政權服從的限度》一文中對教會與世俗政權的權限和區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 “必須將亞當的子孫分為兩類:第一類屬于上帝之國,第二類屬于世界之國”,即教會統治的世界和世俗政權統治的世界。他又說,二者既要嚴格分清,又可以同時并存,兩者的區別在于,“屬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財產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靈魂,只受上帝統治?!?他主張教俗兩方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馬丁·路德的這種政教分離的思想不僅強化了國王們的統治權力,而且使國家開始擺脫宗教事物,成為只為政治服務的組織,無疑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三)為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在中世紀天主教的教義里,人由于受俗世事物及生活的誘惑,才犯下了 “原罪”,人要重新得救,就必須擺脫俗世生活的影響,過虔誠、禁欲的生活。這種漠視現世生活,視物質與肉體享樂為罪惡的禁欲主義很明顯與新興的資產階級追求現世生活,追求物質經濟利益的價值觀格格不入,結果,市民階級對宗教日益淡漠。為了能使基督教重新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從而使基督教繼續生存下去,路德于是就對天主教傳統的教義和修行方式進行了批判,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價值。在路德看來,修道士的生活不僅毫無價值,不能成為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護的理由,而且修道士放棄現世的生活義務,是自私的、逃避世俗責任的表現。與此相反,履行世俗的職業勞動在路德眼里則是胞愛的外在表現,是個人道德活動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者關于 “職業”的理論被韋伯稱為所謂的 “資本主義精神”。在馬克斯·韋伯看來, “這樣,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這種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盡職盡責的態度毫無疑問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這一切無疑最初是由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起的,因此可以說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注釋:

①朱寰: 《世界上古中世紀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58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5頁。

③耿淡如、黃瑞章:《世界中世紀原始資料選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6-157頁。

④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章第17節。

⑤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0章第10節。

⑥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0章第4節。

⑦⑩??? 《馬丁·路德著作集》第2卷,費城出版社,1915年,第292、314、156、156頁

⑧⑨ 《馬丁·路德著作集》第1卷,費城出版社,1915年,第352、357頁。

? [聯邦德國]漢斯·李葉: 《路德傳》,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55頁。

?黑格爾: 《歷史哲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年,第662頁。

? 《路德選集》 (上冊),香港輔橋出版社,1957年,第32頁。

??[英]伯特蘭·羅素:《社會改造原理》,張師竹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4、459頁。

? 《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22章第21節。

?[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李強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5頁。

猜你喜歡
宗教改革路德教皇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親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馬丁·路德成名多虧險遭雷劈?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英國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
DIY小卡片“玩”轉思想史教學難點——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課為例
馬丁·路德與德意志啟蒙文化
教皇演講遭蜘蛛“騷擾”
Dr.Martin?。蹋酰簦瑁澹颉。耍椋睿纭。模幔R丁·路德·金紀念日
米開朗基羅和教皇尤得烏斯二世(連載之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