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論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網絡政治參與之改進完善

2015-09-10 07:22王曉蕓
理論導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民主政治積極意義消極影響

摘 要: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及其向人類政治生活領域的滲透,一種新的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勃然興起,它在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對待這個問題,既不能一味地鼓勵推崇或放任自流,也不能簡單地強調限制和管控,而應通過規范政治參與行為、拓展電子政務平臺、筑牢網絡輿論宣傳主陣地、健全政府與網民的有效溝通機制等舉措,努力營造良好的網絡民主發展環境。

關鍵詞:網絡政治參與;民主政治;積極意義;消極影響;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D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1-0029-04

作者簡介:王曉蕓(1983-),女,西安人,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傳播學、政治學。

民主政治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是政治參與,沒有參與就談不上民主。然而,公民參與政治是有條件的,不僅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更需要相應的技術基礎。自從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極大地改變了民主運作的形式,改善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技術手段。網絡政治參與對推動社會民主政治建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的民主形式。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網絡政治參與已成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一條重要途徑,其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及其在我國的興起

(一)網絡政治參與內涵

網絡政治參與是伴隨網絡而產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是指公民以虛擬的網民身份通過互聯網絡表達政治主張、政治意愿,影響和推動政治決策過程或監督行政管理的活動。[1]主要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選舉、對話討論、政治接觸、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政治動員,甚至參與網絡群體性事件討論等一系列政治參與活動。

與傳統政治參與相比較,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參與主體平等,參與身份隱蔽?;ヂ摼W去中心化特征賦予參與主體均等的參與機會,使任何參與主體無論實際社會地位如何,都可以通過虛擬的身份,自由平等地發表言論。其次,參與空間開放,參與范圍廣泛。自由開放的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界限,使民眾獲得更多話語權和訴求表達渠道。再次,參與方式直接,參與成本低廉?!叭藗兛梢栽诜稍试S的情況下在網上結社或集會,進行討論和協商,而不必再為找場地、組織安排等具體事務耗費過多?!盵2]148第四,參與過程互動,參與程度難控。網絡政治參與主體不再只是被動、單向地接受信息,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自主地交流信息,這使得對網絡政治參與的控制難度加大,“無論是通過法律還是炸彈,政客都沒有辦法控制這個網絡?!盵3]

(二)我國網絡政治參與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網絡作為賦權工具,與公民政治參與有著天然的契合性。根據網民參與的廣度、深度與政府的互動程度,我國網絡政治參與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醞釀起步階段、力量初顯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醞釀起步階段(1994-1997年):1994年我國獲準加入互聯網,隨后相繼開通的“中國經濟信息網”“中國在線”等網站雖然只是靜態的網頁形式,但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為網絡政治參與奠定了基礎。力量初顯階段(1997-2003年):網絡與政治參與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強,例如在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1999年美國轟炸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等事件中,大批網民參與網上聲討浪潮,大規模的網絡政治參與初露端倪??焖侔l展階段(2003-2006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社會,同時政府開始重視網絡民意,并且以制定、修改相關政策作為回應。例如孫志剛事件出現后,在網絡輿論浪潮推動下,政府廢除《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全面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蓬勃發展并走向公共事務前臺,并日益成為政府信息公布、公民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本W絡為政治參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公眾的參與熱情也因此日漸高漲。近年來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宜黃強拆事件、廣東烏坎事件、馬航空難事件中都有網民的深度參與,這表明網絡和網民群體的影響力正越來越大,網絡政治參與已經滲透到國家政治建設的各個領域。

二、網絡政治參與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雙重影響

蓬勃發展的網絡政治參與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其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既有積極意義,又有消極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意義

1.保障民主權利。公民的民主權利是公民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網絡以其開放和便捷的優勢,使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更加快捷、簡便。例如借助網絡發展大平臺,網絡監督逐漸成為公眾監督的主要形式。網民在周久耕“天價煙”事件、韓峰“日記門”事件等一系列反腐案件的曝光、查處和懲治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監督不同于以往“權力制約權力”的監督模式,是一種“權利制約權力”的新型監督模式,推動監督成為民眾的日常民主生活方式。

2.培育民主動力。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指出:“區分現代化國家和傳統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乃是人民通過大規模的政治組合參與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響……政治現代化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要使全社會性的社團得以參政?!盵4]可見,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原動力。網絡政治參與可以顯著提高政治參與水平,為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機遇。

網絡政治參與能夠改善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手段。只有當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逐漸找到并采用與要達到的民主目標相一致的技術或方法,并將其遍布到我們共同生活的各個方面時,民主才能得以實現。[2]127由于網絡的便捷性,網絡政治參與打破了傳統政治參與渠道和手段的限制,彌補了現實政治生活中政治參與渠道相對狹窄的不足。例如2014年初,西安爆出“藥兒園”事件,引發家長們上網聲討,通過圍觀發酵,迅速上升為全國性焦點事件,促使國家有關部門迅速開展全國性排查,并出臺針對此類事件的規定。網絡民意是現實民意在網絡上的延伸,對于推動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進民主政治進步具有積極意義。

3.豐富民主形式。網絡政治參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公眾可以直接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實踐形式——網絡民主,它為所有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技術手段,能夠滿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廣泛、充分的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有兩種基本方式,即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當家作主的發展趨勢是要通過間接民主的過渡,最終實現直接民主。列寧在《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中指出:要讓群眾自下而上地直接參加全部國家生活的民主建設。[5]48同時,他認為,在管理形式上必須存在一個過渡時期,也就是在經濟文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后,必須要有一個通過無產階級先進階層進行管理逐漸過渡到全體勞動人民進行管理這樣一個時期,不經過這個過渡時期就不能達到人人都參加國家管理。直接地一下子實現所有的勞動者都參加國家管理是不可能的,這是由經濟文化條件所決定的。[5]770可以說,網絡政治參與能打破間接民主時間、空間和代表性的限制,體現直接參與和普遍參與的精神,因而更接近直接民主的理想。

4.優化民主生態。民主是一個系統,只有在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才能健康成長。受傳統體制和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政府和群眾之間國家強、社會弱的非對稱性依賴關系根深蒂固,而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種制度化的平衡關系對于民主政治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網絡政治參與優化了民主生態,賦予公眾更多的話語權。從政府方面看,在網絡圍觀力量的“倒逼”之下,各級黨政機構逐步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打造電子政府,回應民眾日益活躍的網絡政治參與。從社會方面看,借助網絡政治參與形成的公共話語平臺,民眾原本零星、分散的意見,通過網絡迅速聚合成社會輿論力量,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了有力影響。例如2014年中紀委官網邀請網友曬出發生在身邊的隱形腐敗,得到網友的熱烈響應,對社會腐敗現象形成有力震懾??傊?,網絡政治參與分散了政府權力,保障了群眾權利,在推動政府善治的基礎上擴大社會共識,使雙方都能了解彼此立場,照顧彼此關切,優化了民主政治發展的生態環境。

(二)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建設的消極影響

網絡本身的諸多特性,使得網絡政治參與相比傳統政治參與更加難以控制,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1.導致民主失穩?;ヂ摼W直接、快捷、隱匿、高效的特點鼓舞普通大眾以高漲的熱情投入網絡政治參與,然而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一個描述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間的關系公式: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穩定。該公式顯示在政治參與高漲的時候,如果社會的政治制度體制未能相適應,政治參與的擴大化將導致政治不穩定。日益膨脹的網絡政治參與可能對政治穩定帶來極大的威脅。一方面,網絡不需要政治動員就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大規模的政治參與,往往讓政府無所適從;另一方面,身份、職業、階層隱匿的網民呈現分散化和不穩定的特征,所以政府難以對網民進行及時、有力地控制。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克利福特·斯托爾稱:“網絡是歷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的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盵6]網絡的“無政府”狀態既賦予參與者更大的主體性,也帶來傳播的無序化和監控的乏力化,讓現有的政治體系難以適應,從而對現有民主政治的穩定形成挑戰。

2.造成民主失衡。理想的網絡政治參與應體現為最大限度地涵蓋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和訴求。但是由于受區域、性別、年齡、文化層次等因素限制,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進行網絡參與,因此導致了體現為信息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數字鴻溝。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69%,網民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結構、收入結構、城鄉結構都有較大差異,其上網設備、上網地點和上網時長也存在明顯不同。這表明,不同群體或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數字鴻溝使“信息富有者”可以便捷地利用網絡參與政治,實現并享受民主權利;“信息貧困者”被排斥在外,無法充分表達利益訴求,處于被弱化的邊緣,其結果是使社會斷裂為政治核心群體和社會邊緣群體,導致民主政治建設失衡。托夫勒指出:“各個高技術國家的政府所面臨的一種潛在的可怕威脅來自于國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兩部分,下層階級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鴻溝實際是隨著新的傳媒系統的普及而擴大了,這條大峽谷一樣深的信息鴻溝最終會威脅民主?!盵7]

3.帶來民主異化。網絡民主在無法治規范下,是無序民主,很容易往群體極化的方向發展而淪為多數人的暴政,對民主和社會秩序都會構成潛在危險。托克維爾認為,民主社會確實存在著少數人以多數人的名義去行使暴政的可能性,民主國家中的多數存在著“無限權威”的可能性,而“‘無限權威’是一個壞而危險的東西”。[8]因為,這種民主是被夸大的狹隘偏激的民主,極有可能產生不良后果。群體極化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與公民網絡素養和政治意識缺乏有關,主要體現在一些網民缺乏理性的思維判斷能力,存在情緒化和盲目性的參與行為。當個人情緒因素居于網絡政治參與的主導地位,就極有可能產生謠言、誹謗、人身攻擊這些非常態、非理性的參與方式。這種情緒還可以相互感染,加劇群體中的非理性因素,使民眾的激情參政淪為多數人的暴政。

三、改進完善網絡政治參與的思考

如上所述,網絡政治參與在民主政治建設中不可或缺,但也可能產生破壞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對待網絡政治參與問題上,既不能一味地鼓勵推崇或放任自流,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強調限制和管控。最佳的選擇,是尋找政府治理與網民參與、媒體建設之間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具體說來,以下幾個方面應當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

(一)運用法律和道德兩種手段,規范網民政治參與行為

網絡政治參與的規范化發展離不開秩序良好的網絡環境。道德和法律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的調控力量,應成為規范政治參與行為、構建網絡虛擬社會的雙重約束。

1.加強網絡立法,確保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一個民主的社會必須是法治的社會,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標志。只有健全網絡相關法律制度,才能為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網絡立法已經明顯滯后,因此,有必要加快網絡立法工作步伐。網絡立法與其它立法相比,有更高層次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要求。要深入研究網絡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規律,在立法的過程中及時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針對網民特殊群體,闡明立法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提出立法的主要內容供網民自由討論。這樣做既可以充分吸取網民的集體智慧,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在討論交流中提升網民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增強其法律意識。

2.注重倫理道德建設,打造健康的網絡政治文化。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具有不同的規范作用和表現形式。在規范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過程中,必須把法律的“硬調節”和道德的“軟調節”結合起來,促進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要注重培育網民的正確倫理道德觀念,提高他們的政治責任意識,幫助他們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明辨是非、棄惡揚善,自覺抵御不利于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的網絡言論。同時,要培育支撐社會主義民主系統的網絡政治文化,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網絡文化氛圍。只有依法、自主、理性、有序的參與型政治文化,才能塑造開放、多元、有效、健康的網絡政治參與。

(二)落實信息公開,拓展完善有利于政治參與的電子政務平臺

美國前總統約翰遜說過,“在國家安全許可的范圍內,人民能夠得到全部信息時,民主政治才能最好地運行?!闭畔⒐_化是民主政治的具體化和實現形式,而基于現代網絡技術的電子政務正是促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化的有效手段。要使電子政務實現為多數人服務的目標,就要拓展有助于政治參與的電子政務平臺。

1.從提升軟件技術著手,積極拓展具有群眾基礎的新型電子政務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數字電視、4G手機等新媒介正迅速推廣普及,社交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要有陣地意識,應從與民互動、為民服務的實際需求出發,整合政務網站、政務論壇與其他有重要影響的社交媒介,在“網民問政”和“政府施政”之間搭起有助于政治參與的新型電子政務平臺。

2.從改善硬件布局著手,加快農村特別是邊遠和貧困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網絡硬件建設,降低上網終端費用,開展網絡技術培訓工作,擴大農村網絡用戶數量,從而減少不同階層、區域、年齡、職業之間的信息鴻溝,爭取在最大范圍內保障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權利,實現電子政務為多數群眾服務的目標。

(三)筑牢網絡思想宣傳主陣地,把握網上輿論工作的主導權

網絡已經成為各種思想觀點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各種力量都在發出聲音,各種因素都試圖影響輿論。因此,若不重視網絡,主流意志就可能邊緣化,而負面噪音則會鋪天蓋地。面對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體地位,牢牢把握網上輿論工作主導權。

1.加強主流網絡媒體建設。主流網絡媒體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其影響力一般網站無法比擬。引導好社會輿論,首先必須加強主流網絡媒體建設。推動網絡媒體牢記社會責任,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恪守公信,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以守信為榮、以失信為恥;面向大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堅守底線,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敢于亮劍;以“網聚正能量,共筑中國夢”為己任,自覺成為傳遞黨和政府聲音的“麥克風”、清理噪音雜音的“過濾網”、改進工作的“動力組”和聯系群眾的“連心橋”。

2.加強網絡宣傳隊伍建設。網民的思想、情緒很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和左右,尤其是面對社會熱點問題、突發性事件的時候。因此,網絡媒體要主動培養一支能夠堅守陣地、引導輿論的網絡宣傳隊伍,不僅要積極設置議題,還要把那些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并有深層次思考的評論及時發布于網上。建議按照分領域、分類型、分層次的原則,把政治敏感度高、政策理解能力強,具有較高網絡操作水平、較強工作責任感和創新意識的同志充實到網絡宣傳隊伍,通過系統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其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并掌握網絡信息宣傳規律、提高網絡宣傳水平,從而很好地運用網民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引導輿論。

(四)推進網絡政治參與制度化和程序化,健全政府與網民之間有效溝通的機制

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政府與網民之間藉此實現有效溝通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必要通過推動網絡政治參與制度化、程序化發展,健全政府與網民之間有效溝通機制。

1.推動網絡政治參與制度化。從當前網絡政治參與的現實狀況來看,理論和實踐都處于探索階段。針對如何認定網絡政治參與、如何界定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和客體、如何確定網絡政治參與的有效方式等問題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制度體系。從各地實際開展的網絡政治參與活動來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程度也有較大差距。即便在網絡政治參與發展較好的東部沿海城市,也未明文規定政府或其部門必須做些什么,

這就難以保障那些試圖通過網絡進行權益維護和訴求表達的網民能夠實現其正當權利。隨著網民數量的增長和參與意識的增強,網絡政治參與對現實政治的影響也必將更加廣泛而深遠,所以,有必要加強頂層設計,用制度體系保障網絡政治參與的常態化健康發展。

2.推動網絡政治參與程序化。建立健全網絡政治參與的制度體系,還不足以確保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運行。要使網絡政治參與能夠健康、規范、有序地發展,有必要對網絡政治參與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和引導,這就要求細化具體的運行機制。例如明確網絡政治參與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定網絡政治參與的合法有效形式、確立政府在引導和發展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的具體職責等。

參考文獻:

[1]蒯正明,楊新宇.網絡政治參與對黨執政的影響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10,(5).

[2]袁峰,顧錚錚,孫玨.網絡社會的政府與政治:網絡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政治效應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冢汉D铣霭嫔?,1996∶274.

[4]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34.

[5]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比爾·蓋茨.未來之路[M].辜正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79

[7]阿爾文·托夫勒.力量的轉移——臨近21世紀的知識、財富與權力[M].劉炳章,盧佩文,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348.

[8]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89.

【責任編輯:宇 輝】

猜你喜歡
民主政治積極意義消極影響
網絡民粹主義對高校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探討小學數學教育策略
反腐支出單列是一招好棋
管理溝通應用對企業業績的積極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經驗分析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
我國公民參與行政的當前不足及對策建議
自媒體傳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極影響
山西省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論新自由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消極影響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