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選精練重變式,示拙讓學促生成
——中考復習課中例習題教學設計的思考

2015-12-26 06:54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王小林
中學數學雜志 2015年16期
關鍵詞:動點變式例題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王小林

優選精練重變式,示拙讓學促生成
——中考復習課中例習題教學設計的思考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王小林

對于初三數學復習,我們一般會選一種以復習資料為藍本,采取“一輪——知識的總復習、二輪——模塊內容及數學思想方法的專題復習、三輪——模擬訓練”的模式.然而,筆者發現在日常的初三復習教學中,部分教師在例習題教學時具有太多的隨意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缺乏新鮮感,提不起精神,這樣無疑會大大降低復習效果,難以實現預定的復習目標.出現這樣的現象,除了教學壓力大、任務重、問題難、人手緊等客觀因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出了問題.不少同行似乎有一種教學習慣:復習課就是習題課,無需像新課那樣精心設計.那么,如何讓初三復習課中的例習題教學也能生動活潑、精彩有效呢?特別是,讓復習課這首老歌新唱呢?以下談一些個人的實踐與反思.

一、初三數學例習題教學設計的對策:從“體力活”轉到“腦力活”

復習課中例習題教學設計怎么寫?對于例習題,教師應該先獨立思考,一般情況下可以順利解決;如果遇到困難,可以與同事交流討論或參考答案,反思自己的解題思路卡在哪里、為什么會卡、如何突破,并把自己的解法、同事的解法、答案的解法相互比較,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預設,從而抓住其要,悟出其道.只有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寫清設計的思路、題目分析、難點的突破、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與提煉等,以評注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寫在講義上.這樣的設計充分才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得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水到渠成”,而不再是教師的“個人獨唱”.

1.力求精選、精練

所謂“精”,其含義有二:一是質量高,二是數量少.實踐反復證明,題海戰術行不通:填鴨式地講10道題,很多情況下還不如講清、講透1道題的效果好;練習的關鍵問題在于學生理解了多少、思維有沒有獲得提升.我們應追求以“一題應萬題”、“萬變不離其宗”的教學境界.比如,在二輪復習中,筆者在教學“一類圖形的最值問題”時設計這樣一道題:

例1如圖1,MN是半徑為1的⊙O的直徑,點A在⊙O上,∠AMN=30°,B為A(N的中點,點P是直徑MN上一動點,則PA+PB的最小值為_________.

事實上,A、B為兩定點,P為直徑MN上的動點,屬于“兩定一動,和最小”.只需作出A或者B關于MN的對稱點即可,事實上由于∠AMN=30°,B為A(N的中點,若作出B的對稱點C,連接AO,則∠AOC=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弦AC的長即可.如果把“兩定一動”改成“兩動一定”,那該如何解決呢?

圖1

變式1:如圖2,E是⊙B上一動點,你能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得PA+PE的值最小嗎?

由于圖中B是定點,那么能否將問題PA+PE轉化呢?連接PB、BE,在△BEP中,利用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PE≥PB-BE,所以PA+PE≥PA+PB-BE,由于BE為定值R(半徑長),所以最終轉化為求PA+PB最小,從而與例題本質一致.

圖2

變式2:如圖3,矩形ABCD中,AB=2,BC=3,以A為圓心,1為半徑畫圓,E是⊙A上一動點,P是BC上一動點,則PE+PD的最小值是多少?

圖3

這道題背景中增加了矩形ABCD,求PE+PD的最小值,作為矩形ABCD的頂點,點D是定點,E是⊙A上一動點,P是BC上一動點,屬于“兩動一定求最小”.同理,點A作為圓心為定點,將PE+PD轉化為PA+PD-AE,由于AE為定值R(半徑長),所以最終轉化為求PA+PD最小,與例題本質一致.

變式3:如圖4,在Rt△ABC中,AC=8,BC=6.經過點C且與邊AB相切的動圓與CA、BC分別相交于點P、Q,則線段PQ長度的最小值是多少?

圖4

由于P、Q均為動點,直接求相對有點麻煩,屬于“兩動問題”,通過對圖形研究,由于∠BCA=90°,可以確認PQ的身份為所作圓的直徑,所以問題就可以轉化為經過點C且與邊AB相切的動圓何時最小,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有三個動點呢?

圖5

變式4:如圖5,菱形ABCD中,∠A=60°,AB=3,⊙A、⊙B的半徑分別為2和1,P、E、F分別是邊CD、⊙A和⊙B上的動點,則PE+PF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由于P、E、F分別是邊CD、⊙A和⊙B上的動點,根據我們解決問題的經驗,將PE、PF分別構造△PBF、△PEA,利用PE≥PA-AE,PF≥PB-BF,從而PE+PF≥PA+PBAE-BF,問題得以解決.

上述過程,從“母題”出發,一題多變,層層深入,步步為營,促使學生的思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所以例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例題并不在于有多難,關鍵在于典型.通過解剖一個“麻雀”,積累經驗,從而實現一類問題的解決.比如本課的問題,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是它的解答蘊含著解決“一類圖形的最值問題”的一般方法.而一旦有了這個方法,今后只要遇到問題,都可以用它來解決.

2.期待和促進“精彩生成”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線路且沒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學實踐中,不應該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要適時洞察“意外通道”,捕捉“美麗圖景”.

比如,二輪復習時,筆者在一次試卷講評課上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題:

例2如圖6,已知點D是Rt△ABC的斜邊BC上的一點(用含k的代數式表示).

圖6

圖7

波利亞曾形象地指出:“好問題同某種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作為教師可以通過“示拙”、“讓學”等教學藝術,引導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互動交流,探索“借題發揮”,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將獲得的結論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相融合,使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不僅可以鞏固、深化所學知識,而且可以促使學生開闊思路、啟發思維、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二、初三數學例習題設計有效性的反思

1.例習題設計貴在主題明確,學生積極參與

例習題教學功能如何發揮?關鍵在于例習題設計主題的確定,將教學的起點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和能力起點,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例如,在“一類圖形的最值問題”教學設計中,以“和最小、差最大”為主題,以轉化思想的應用為主線,開門見山,以題組形式,分類呈現.例1屬于最基本的“兩定一動,和最小”,變式1、變式2通過轉化,本質上與例1一致.變式3、4分別是“兩動、三動”,通過對問題解法的探究、歸納、總結、拓展,讓學生歸納出了“一類圖形的最值問題”的常見類型,掌握了相應類型問題的解決策略.有效地把學過的知識綜合起來,抓住知識之間的“銜接點”,從而實現學生數學知識、解題方法的整合、貫通.例1、變式1、變式2……巧設“臺階”,以“變式”形式,層層深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例習題設計貴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解題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有效的解題方法,能體現很重要的數學思想,它對解決同類問題、拓展思路、提高解題決策能力是十分重要.例習題的教學設計,要能基于這樣的認識,開展數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文例習題設計中,探究完的比值后,教師請同學們從解題思路中總結方法:遇到三角函數tanB構造直角三角形,因為BC=(k+1)BD,所以CD=kBD,線段成比例構造相似.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有沒有新方法?兩位同學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輔助線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對tanB和CD=kBD的理解,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了學生自身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

三、寫在最后

初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與初一、初二年級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只是新授課與復習課的課型不同而已.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作為教師,應“日省”自己的例習題設計,要讓大部分學生學有所獲,學有發展,使模糊的清晰起來,使缺憾的填補起來,使雜亂的條理起來,使孤立的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框架,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3.章建躍.構建邏輯連貫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學會思考[J].數學通報,2013(6).

4.李庾南,陳育彬.中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設計30例——學力是這樣發展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Z

猜你喜歡
動點變式例題
一道拓廣探索題的變式
由一道簡單例題所引發的思考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變式在高考中的應用
巧用信息技術有效解決“二次函數動點問題”
由一道簡單例題所引發的思考
一類動點路徑模型及其應用
函數中的動點問題解答策略
問題引路,變式拓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以不變應萬變”,求動點的路徑長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