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探析

2016-01-23 14:05劉海龍
關鍵詞:正義馬克思主義制度

劉海龍

(南京林業大學 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7)

?

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探析

劉海龍

(南京林業大學 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210037)

摘要:馬克思主義以“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作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基點,決定了其生態正義觀的基本內涵在于:以正確的生產方式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并通過合理的消費方式來滿足其生活需要。正義的生產應該是效益型生產、清潔型生產和可持續生產。正義的消費包括適度的消費規模、合理的消費需求、科學的消費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生產理論揭示出生態正義的本質是社會問題,生態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延伸,生態正義是社會正義的表現。作為社會問題的生態正義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整體對自然的合理使用;社會內部的個人對自然的公平占有。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將實現生態正義的出路指向了制度變革,認為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私有制,生態正義才能真正實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正義;生態;需要;制度

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一些學者從正義層面思考生態問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生態正義觀念,擴展了正義理論的內涵。但是,由于立場和方法的問題,這些理論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學者脫離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性,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甚至主張要恢復自然的荒野性質。這些主張雖然有利于喚醒人類的生態意識,但在實踐中不免流于空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內在蘊含著生態正義的基本觀點和邏輯框架。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出發,建構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對于澄清錯誤觀念,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 生態正義是對自然的合理取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時曾經講過:“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1]73。正義觀念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植根于實踐之中,來源于社會生活。由此可以推斷,生態正義觀念也來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人與自然的分化,人從自然界中獨立出來,但又依賴于自然界。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對這種關系合理性的評價就形成了生態正義觀念。因而,只有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才能得出科學的生態正義觀。把“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作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基點,可以導出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的基本內涵。

立足于“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馬克思既展現了自然對于人的生存價值,也揭示出人取用自然的必然性。馬克思指出,“現實的人”的生活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個前提條件:“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1]79。在馬克思看來,生活實際上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79。而只有從自然界中才能獲取這些吃喝穿住的東西,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馬克思把自然當成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1]45。人只有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才能掌握自然規律,獲取其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解決物質生活需要問題?!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2]92。既然人是靠自然生存和發展的,從自然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就成為人類實踐的第一要務??梢?,獲取和使用生活資料本身不存在正義與否的問題。像某些西方學者所提倡的尊重荒野、回歸田園式生活等主張是一種奇談謬論,忽視了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對于人本身是不正義的。由此,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和使用物質生活資料本無可厚非,但獲取和使用的過程與方式卻可以選擇,過程與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人與自然不同關系狀態的出現。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選擇從自然中獲取和使用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應當承擔對于自然的責任和義務。人對自然正義與否應當從人獲取和使用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入手加以分析。人與自然的沖突是在獲取生存和生活資料的活動中發生的,正義與否的關鍵在于這種獲取與使用方式的合理性。由此可以導出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的基本內涵:以正確的生產方式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并通過合理的消費方式來滿足其生活需要。這里關涉到兩個方面的問題:正義的生產與正義的消費。

認識生產是否正義須立足于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1]72,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去總結一種抽象的、永恒的生態正義觀,是空洞而毫無意義的,運用于具體實踐時還會產生誤導和扭曲。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曾經說過:“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1]76。這告訴我們,認識人性與自然問題要運用歷史的眼光,生產正義的問題也不例外。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沒有觸及到自然承受的底線,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較小。當時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題在于生產能否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需求。生產正義的問題不是非常突出。而到了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過度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造成了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破壞,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生產正義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那么什么是正義的生產呢?

自然是人類的無機身體,人在利用自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同時不能對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成為衡量生產是否正義的標準。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如果既能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又不會對自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則是正義的。如果在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需求時對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導致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持續,則是非正義的。依此來看,正義的生產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正義的生產應該是效益型生產。注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提高產品產出率,在生產過程中不造成對自然的非必要性使用和無端浪費。其次,正義的生產應該是清潔型生產。避免或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的產生和排放,提高對廢棄物的處理水平,減輕其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不造成對自然的隨意損害。最后,正義的生產應該是可持續的生產。生產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注重綠色技術的應用,盡量采取可再生資源,不對自然進行不可逆轉的開發,保證生產的永續發展。

消費是使用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料滿足需要的過程。消費直接影響生產,排放的廢物也對自然環境造成壓力,其正義與否與生態環境的維護有直接聯系。在古代,人類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有限,這直接決定了古代人的消費規模較小,從規模上來講不會對自然資源造成較大的浪費和環境的巨大破壞。當時消費方式合理與否主要關涉的是產品分配問題,獲取的物質生活資料有限,就需要在不同人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以滿足多數人的生存需要。如果部分人占有了過多的生活資料或者進行奢侈消費,就會造成部分人因必需生活資料不足而難以生存。從總體上看,古人的消費規模與方式造成的人與自然沖突的現象不是非常突出,消費正義與否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人際之間。而在現代,人類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大大增強,消費規模急劇擴大,消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消費規模超出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范圍,消費方式超出了生存和生活必需的限度,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如果不改變當前的消費模式,人類將難以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作為類整體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消費正義問題開始凸顯。這種情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人們開始反思當前人類消費模式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問題,聯合國在《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應該質疑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所產生的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蹦敲?,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看,什么樣的消費是正義的消費呢?這種消費既要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和精神消費需求,也要符合生態發展的規律,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概括起來講,包括消費規模的適度、消費需求的合理、消費方法的科學等。首先,消費的規模要適度。消費規模應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自然資源條件相適應,把消費控制在生態承載能力所允許的范圍內,避免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維護消費的可持續增長。摒棄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不能一味追求超過自然承載能力的高消費;其次,消費需求要合理。消費是人類在自然中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只有對人類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價值且能為自然所承受的需求才是合理的。如果消費背離了人類的根本需求與自然環境的承受限度,就會加重自然的負擔,最終造成生態危機;最后,消費方式要科學。消費是以一定的方式實現的,不同的消費方式造成的生態后果不同??茖W的消費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價值,避免自然資源的浪費??傮w來講,消費方式要符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其結果不應破壞生態環境和浪費自然資源。

二、 生態正義的實質是社會問題

馬克思指出,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進行的社會性活動,“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助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3]24。這揭示出社會形式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正義與否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形式中,人們結成不同的社會關系。人們在這種社會關系中從事生產活動和進行消費活動。社會關系對于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著生產和消費的正義與否。社會關系反映到人與自然關系之中,決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生態問題與社會問題密切關聯,社會正義與否直接影響生態正義與否??梢哉f,生態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延伸,生態正義是社會正義的表現。這里關涉到兩個方面的問題,社會整體使用自然的合理性問題,以及人與人之間使用自然的平等問題。因而,作為社會問題的生態正義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整體對自然的合理使用;社會內部的個人對自然的公平占有。

首先,從類的意義上來講,人類社會整體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正義與否的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社會中介實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交織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曾經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的自然界。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4]83。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深入闡發,揭示了社會關系如何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威廉·萊斯曾經具體闡釋了社會沖突與控制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認為社會內部的沖突以及全球規模上社會之間的沖突是驅動控制自然的動力。社會沖突轉化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具體機理在于:社會沖突引發對人的控制,對人的控制需要依靠對自然的控制?!耙愿鞣N不同的文化形式進行的對人性的政治控制是激化的社會沖突的反應,這種政治控制又部分地依賴于增長著的對外部自然的控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也絕不是單向的,相互作用總是存在的”[5]142。萊斯的分析告訴我們:對自然進行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人,控制自然只不過是控制人的手段與附帶結果。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就會通過一定的方式轉化為對自然的控制和破壞。而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友好相處,就必須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合理地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對抗走向和諧,進而從整體上生成人類社會對于自然的正義實踐。

從社會內部來講,人與人之間不僅存在著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正義問題,還存在著生態正義問題。人與人之間在資源使用和環境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沖突,在實踐中會出現正義與否的問題。而所謂人際生態正義,即是指社會中所有人均享有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和承擔保護環境的義務。人際生態正義關涉的主體多種多樣,與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因素相關聯,因而人際生態正義表現在多個層面。首先,地理意義上的生態正義。生態具有整體性,不同區域之間相互影響,而由于不同區域對自然資源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的程度、措施不同,因此就產生了不同區域之間的生態正義問題。比如由于同一流域上下游之間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平衡,由于環境污染的流動性產生的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等。其次,經濟意義上的生態正義。在經濟活動中,不同產業、部門和企業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以及對環境的損害程度不同,因而應當承擔不同的生態責任和義務。比如,如果企業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就應當承擔修復和補償的責任,而不能只獲取利益而將污染的后果讓他人承擔。第三,社會意義上的生態正義。社會不同階層、族群在資源利用、訴求表達、決策參與中的機會、條件和能力不同,社會應當予以平等的對待,從政策上予以調控和限制。比如,貧困人群往往是生態破壞的受害者,卻無力選擇生活環境和參與資源的開發,對于他們來講是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應當通過各種政策給予一定的扶持和補償。第四,國與國之間的生態正義。國與國之間的生態正義問題是地理、經濟、政治乃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不僅在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生態正義問題,在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也廣泛存在生態正義問題。

三、 生態正義實現的關鍵在于制度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及描述共產主義美好圖景的時候,著力于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認為只有通過制度變革才能走向共產主義,制度批判構成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核心內容。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秉承了馬克思的批判理路。他們對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性進行了多方面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技術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而其中多數學者并沒有停留在對資本主義文化和技術進行生態批判,而是將資本主義反生態性的根源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認為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從而形成了當代的生態危機。他們試圖闡明資本主義制度對文化和技術的影響機制,將文化與技術的反生態效應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進而從制度的變革中尋找實現生態正義的出路。

馬克思主義學者在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生態批判時把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制度。馬爾庫塞對資本主義大眾文化進行的批判就具有深刻的生態蘊含。他指出,工業社會的大眾文化不斷造就虛假需要,而后通過不斷灌輸,使人的真實需要被虛假需要所掩蓋。在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影響下,虛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真實需要。然而,虛假需要被制造出來的目的在于資本的增殖和擴張,當其被作為真正需要加以追逐時,就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他認為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問題,應該變革資本主義的消費觀,用真實需要取代虛假需要,進而確立符合生態要求的消費模式。但是,消費觀的改變不是在文化體系內部就能夠自行完成的。資本主義制度造就了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進而在此基礎上生成了資本主義的消費觀。要實現消費觀的變革,只有通過改變現行資本主義制度,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大眾文化造就的思維模式、心理類型和生理機制才能實現。威廉·萊斯也對資本主義文化中的“控制自然”觀念進行了深入批判。他認為,“控制自然”觀念起源于猶太基督教,在文藝復興時期被世俗化,人們開始從對自然精神的崇拜轉向了對自然的控制。他主張從“控制自然”的觀念中解放出來,但這種觀念變革的前提條件是制度變革,只有通過制度變革才能由“控制自然”走向“解放自然”?!翱刂谱匀坏挠^念一旦擺脫已成為時代錯誤的歷史關系,就將獲得新的意義”[5]169。應當說,與將生態問題的根源歸結為倫理道德的學派相比,馬克思主義將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聚焦在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思路和觀點更為科學和深刻。部分生態倫理學家認為生態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們的生態道德觀念,把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歸結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主張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通過承認自然價值、自然權利的路徑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毫無疑問,這對于分析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其理論中存在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只能作為一種精神資源加以利用,而無法從實踐中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出路。雖然都是從觀念入手,馬克思主義者將觀念的轉變與社會制度的變革放在一起進行辯證分析,力圖從觀念與社會制度的矛盾張力中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出路,而不僅僅是單純依靠觀念的轉變,因而其具有更辯證的視野和更大的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對科學技術進行了生態批判,對“科學技術本身”和“科學技術的使用”做了區分,認為是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造成了生態危機,其批判目標也明確指向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百Y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277。也正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的污染。一些西方學者開始對科學技術本身進行生態批判,認為是科學技術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有些甚至走向了科技悲觀主義,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導致更嚴重的生態災難乃至地球的毀滅。

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學者雖然也對科學技術進行了生態批判,但認為科學技術造成生態危機只是一種表象,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使用。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詹姆斯·奧康納指出,要評價科學技術的生態后果,不能僅從科學技術本身出發,必須詳細考察科學技術使用的情況,考慮其功能發揮的條件,因為“技術的經濟功能是與技術的社會和政治功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6]324。在不同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下,同樣的科學技術發揮的作用不同,可能造成的生態后果也不一樣。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直接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科技的運用不符合生態的原則,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科學技術的使用,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反生態使用導致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他認為,解決生態危機僅靠科學技術進步是不行的,關鍵在于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霸谶@種體制下,將可持續發展僅局限于我們是否能在現有生產框架內開發出更高效率的技術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改造制度本身”[7]95。只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科學技術才有可能朝著符合生態法則的方向加以運用,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需要指出的是,與科技悲觀主義者認為人類無法改變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同,多數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于技術的改變持一種積極的態度。比如,對改變技術帶有悲觀情緒的海德格爾就認為技術時代的一切東西都受到了技術的統治,世界喪失了獨立性而成為技術的持存物,人類如何規劃技術都不可能改變其控制人類自身和破壞自然的情況。但多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在其配置過程中導入的社會因素決定了其功能取向,進而形成了對自然的統治和破壞,而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控制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方向。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安德魯·芬伯格闡釋了資本主義社會技術形成統治的原因:“資本主義的社會需求和技術需求被聚合在一種‘技術合理性’或‘真理的政權’中,而這種‘技術合理性’或‘真理的政權’使技術體系的構造和解釋適應了統治體系的需求”[8]92。進而,他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實現技術的轉變,“社會主義必須恢復這些將技術限定在階級的特殊應用時所喪失的情境要素。這就需要一種重新情境化的實踐,這種實踐所導向的是廣泛的利益,而資本主義只是部分的代表這些利益。這些廣泛的利益反映了被資本主義所忽視或壓制的人類和自然的潛能”[8]230。

可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生態危機的文化批判還是技術批判,矛頭都指向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增殖和擴張的本性與生態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地球的資源數量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而資本的擴張則是無限的。資本擴張最終會超越資源和環境的限度,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霸谟邢薜沫h境中實現無限擴張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因而在全球環境之間形成了潛在的災難性的沖突”[7]2。資本的逐利本性推動了對自然的不正義開發和任意破壞,其結果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追求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出于追求利潤的本性,資本主義社會滋生出消費文化和利潤技術。消費文化推動了非正義的消費,利潤技術造成非正義的生產,其后果便是生態危機的發生?!斑@種把經濟增長和利潤放在首要關注位置的目光短淺的行為,其后果當然是嚴重的,因為這將使整個世界的生存都成了問題”[7]60。資本的增殖和擴張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一系列反生態的文化和技術的出現,造成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系列改革措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試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些改革措施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資本主體性的存在,其產生的效果是短期的、有限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關系。必須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 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正義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有效調節資本增殖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內在矛盾,資本無限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使其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達到獲取利潤的目的,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既無法實現人與人之間對生態資源的平等取用和生態保護責任的平等負擔,更無法從總體上實現人類對于自然的合理取用,生態正義不可能真正實現。那么,在什么樣的社會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正義呢?馬克思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義?!肮伯a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4]81。在共產主義社會,揚棄了資本,其增殖和擴張的本性得到控制,人們的行為不會因為逐利目的而產生對自然的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得以化解,走向和諧共生的關系。私有制的破除,使得人與人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得以真正平等,為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生態正義提供了條件。

一些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依據馬克思思考問題的理路,在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將生態正義的實現指向了社會主義。雖然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社會主義的理解與馬克思本人不同,但在社會主義具有整體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認為只有通過人類社會的整體調控才能實現對自然的合理使用,因此他們寄希望于社會主義,并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主張。奧康納指出,社會主義在實現生態正義上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吧鐣髁x需要生態學,因為后者強調地方特色和交互性,并且還賦予了自然內部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以特別重要的地位。生態學需要社會主義,因為后者強調民主計劃以及人類相互間的社會交換的關鍵作用”[6]534-535。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對生產實行整體的、自覺的控制,這為生態正義的實現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內在本質規定必然擴展到生態領域,實現人與人之間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公平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

但是,由于社會主義本身具有階段性的特征,生態正義在社會主義只能部分實現。社會主義超越了資本主義,但與將來的共產主義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社會主義階段,生產力水平不夠高,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合理方法和手段有所欠缺,生產不正義的情況不能完全避免。資源利用效率不夠高,污染物處理手段不夠完善,對自然環境還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其次,由于生產力水平分布不平衡,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存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情況。私有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資本增殖的本性依然會對自然造成一定的壓力;再次,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運行機制尚不夠完善,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公平不能全面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有時還會反映到生態上,尚不能在整體上完全實現對自然的正義;最后,人的生態保護意識與綠色消費觀念沒有廣泛普及,非正義消費的情形會時有發生,導致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環境破壞。

應該說,社會主義是實現生態正義的出路所在,經由社會主義通向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正義。在共產主義社會,完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綠色技術和方法大量實施,生產做到了效益型生產、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生產。人們的消費理念和生態意識達到很高水平,消費實現了合理化和綠色化。由于生產正義和消費正義的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可以得到化解。因而,只有經由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才能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真正實現生態正義。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會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9]926-927。共產主義制度使得人的生態權利和義務公平合理,人與人之間的生態關系達成和諧平等,消除了由于人際沖突導致的對自然的破壞。同時,也可以合理安排社會整體對于自然的取用和維護,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合理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私有制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共產主義社會將得到解決,生態正義得以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6]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8] 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M].韓連慶,曹觀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3-0009-06

作者簡介:劉海龍(1973-),男,哲學博士,南京林業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態哲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江蘇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研究”(項目編號:13ZD005);

收稿日期:2015 - 12 - 13

國家林業局2015年重點課題“生態意識與林業發展的互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2)。

猜你喜歡
正義馬克思主義制度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制度空轉,是“稻草人”在作怪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某些單位的制度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