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開放性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

2016-01-23 14:05陳慧平
關鍵詞:共同理想理論體系開放性

陳慧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

論開放性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

陳慧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只是起點,而非終點。向前的開放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身之本,保持開放性是使其發揮作用所不可忽視的指導思想。對開放性的忽視已成為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中的短板,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予以高度重視。開放性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體現為:開放性是一個理論體系的關鍵要素、開放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開放性是凝聚共同理想的重要依托、開放性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原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開放性; 理論體系;共同理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自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任務以來,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的基礎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內核的確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穩固,更有感召力,從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情況看,確實起到了激發正能量的作用。然而,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一勞永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也一樣,如果認為把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煉出來就是終點,只要依照執行就能立竿見影地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顯然犯了思想上的幼稚病,這種幼稚病無形中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淪為一個理想化的、封閉的教條體系,一個空架子,它非但不利于鞏固已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在實踐中導致事與愿違的結局。

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它要為改革、開放的中國提供智力支持和前進動力,它既不是向西方看齊,也不是回歸傳統。向前的開放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身之本,保持開放性是使其發揮作用所不可忽視的指導思想,從這個角度看,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起點,不是終點,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創新的思想賦予民主、自由等概念以新的內涵,而不是在封閉的思想框架內重復舊的理想性詞語。鑒于對開放性的忽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中的短板,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開放性予以高度重視就成為一項迫切的學術任務。開放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 開放性是一個理論體系的關鍵要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首先是一個理論體系,它具有任何理論體系所應具有的一般規定性和特征。什么是理論體系?它是由相互關聯的思想意識所組成的有機認識整體。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體,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系統性存在,這是為近代科學所揭示的基本事實。人的思想是萬事萬物所組成的系統的產物,并且始終處于其中,而不是超然其外,任何一種與客觀事物相符的思想理論也必然呈現出系統性,以體系的方式存在。沒有開放性,一個物質系統難以持存,同樣,沒有開放性,一個理論體系也將行之不遠。一個理論體系支撐要素很多,但開放性無疑是其中一個關鍵要素,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 人的認識或者說理論體系存在天然局限性

如果一個理論體系是完滿的、自給自足的,那么它無需開放,無需同外界進行信息等交換,也無需修正和完善自身,但事實上,人的認識及其理論體系天生就是不完滿的。首先,認識不能把外部世界囊括其中。一方面,一個固定的、擺在眼前的外部世界是沒有的,因為一切都是變動著的,此時之物不同于彼時之物;另一方面,一個抽象的、超然地用意識把握外界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人總是現實中的人,人總是在各種情境中從事各種活動,沒有實踐和行動,人就什么也不是,人的意識、理性也會為虛無。進而言之,雖然人有作為主體的認識能力,但人的意識和心智在認識過程中并不起決定性作用。意識產生于自然進程,它并不外在于自然和歷史的發展過程,更不是由哲學家們帶入世界的。事實上關于世界的認識并不是頭腦呈現之物的集合,而是人與世界交互作用的實踐的產物,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必然也是在社會實踐的中介下獲得的,而不是個體直接經驗或思維的結果?!霸趶牡芽柕胶诟駹柡蛷幕舨妓沟劫M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維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盵1]226

其次,人的心理和意識活動也是一種廣義的驅力性自然現象,難免存在缺陷。在自然力量作用下,人會不自覺地產生自我持存、自我推崇的心理,如果對這種自然心理、權力追求無反思,人的理性會轉變為非理性,固執妄見而又不自知。比如,盲目地固守某種“高尚的”觀點或理論體系,用理論裁剪現實,而不是根據現實調整理論。又如,資產階級理論體系是通過封建思想而建立起來的,一旦建立起來,它就不僅僅限于推動社會發展,而是有了維護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權力欲望。只有對自身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保持認識和理論體系的開放性,才能不用僵化的概念忽視和壓制非概念物,才能有勇氣反思自身,通過概念來超越概念,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引領社會發展。

(二) 開放性使理論體系避免主體形而上學的陷阱

近代以來的哲學理論體系大都以主體形而上學的方式而存在,并且呈現出一個封閉的圓圈形狀,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主體形而上學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即把人當作行動、意義、歷史的起因和來源,認為這是一種天經地義的“常識”。主體形而上學在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這兩種特定的意識中都有所表現。此外,主體形而上學不單表現在唯心主義中,也表現在不徹底唯物主義中,“在費爾巴哈那里, 人是一個在任何場合都少不了的唯一的、始初的和基本的概念, 相當于特大型花體大寫字母的康德的先驗主體、本體論主體、經驗主體和理念, 也相當于黑格爾的理念?!盵2]

人是語言的動物,也唯一能說出“我”的動物,語言和主體邏輯的一般性奠定了主體對客體虛幻的優先意識,也導致傳統文化和哲學上的頑固的主體形而上學特征,表現為忘卻自身的來源和處境。例如,明明是社會先于主體,主體卻誤認為自己先于社會。對人類來源和處境的忘卻也導致哲學思維的悖論,思想家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柏格森、胡塞爾等人都試圖解決哲學問題,但最終都沒有獲得成功,他們的理論體系只是以不同方式重新陷入主體形而上學中。以黑格爾的理論體系為例,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有許多精采的論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指出:“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完成了,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偉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3]但黑格爾的概念演進過程最終卻沒有成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因為他生硬地把自然事物和人類歷史納入絕對精神這一概念中,他的邏輯學中蘊含的富有生機的辯證運動也因此而被封閉、被窒息??梢哉f,只有保持開放性,打破主體形而上學的封閉圓圈,使理論體系時刻對現實世界開放,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主體形而上學的陷阱。

二、 開放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姓“社”?!吧鐣髁x”四個字,明確標出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性質,與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西方“普世價值”區別開來。社會主義社會內在地有一個開放的維度,內在地要求開放性,1890年恩格斯在致奧·伯尼克的信中寫道:“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盵1]693社會主義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足點,社會主義社會是開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必然要保持開放性。

(一) 從意識形態上看,社會主義社會是開放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它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目前的社會雖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總是會被更新的社會所取代。

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有別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建立在抽象人性論的基礎上,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這種意識形態把人固定化,把私有制視為永恒的制度。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下,無產者陷入錯覺,把自己當作是靠勞動力謀生的自由人,于是,用勞動換取工資被人們普遍認為是自由而平等的交換過程。然而,這不過是意識形態幻覺,它有利于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再生產。按照阿爾都塞的說法,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把個體質詢為“自由勞動者”,人們無法認清自己的真實階級身份,也難以看清自己被剝削的事實。意識形態借助于教育場所、教會、家庭等把某種主體身份賦予個體,[4]其結果是:“個人作為一個(自由的)主體被質詢,以便它能夠自由地服從于大寫主體的訓誡,也就是,以便它能夠(自由地)接受他的屈從地位,也就是說,以便他將會‘完全獨立地’做出他屈從的姿態和行動?!盵5]正是在工人看似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得以維持。無獨有偶,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也強調傳統和教育是個體接受意識形態的手段:“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盵6]498

社會主義社會在意識形態上的開放性是它的科學性的保證,馬克思早就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盵7]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批判過出于理想化和抽象化的社會制度構想,針對普魯東從抽象的“人的本質”出發,批評資本主義社會違反了公平的原則,要求建立符合“永恒公平”原則的社會主義制度。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公平這種觀念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它不是先驗的、與生俱來的。公平不是決定社會經濟關系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本身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世界上不存在某種永恒不變的、超越社會經濟關系的公平。

(二) 從發展史上看,社會主義社會是開放的

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是開放的,從1516年莫爾構造《烏托邦》,到1871年法國工人階級成立巴黎公社,到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創建革命蘇維埃,再到戰后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社會主義的改革,在將近500年的時間里,全世界無數革命者懷抱社會主義信念前仆后繼,這些奮斗和探索并沒有窮盡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也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闡述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同時,涉及對未來社會特征的預測,但是,這種預測主要建立在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礎上,他們的理論更多地是基于那個時代發達國家狀況的理論模型,對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也不可能過多論及,更不可能提供現成答案。一個多世紀來,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出現過蘇聯模式,也出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然而,蘇東劇變,民族社會主義的衰落,“現實社會主義”的深刻變革、現實資本主義的重大變化都從不同的方面印證了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盵8]

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是一個開放的探索過程,改革開放的中國人面對的是發展不均衡、仍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生產力,在價值追求上就既不能奉行絕對的平等原則,不顧生產力的發展,從抽象的“人”和抽象的“平等”出發去均貧富;也不能奉行絕對的自由、民主原則,不顧社會穩定,以西方的多黨選舉和民主政治為樣板來改造中國的政治體制。封閉地遵照理想模型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現實條件要求我們必須從開放性思維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推進現代化大生產實踐,這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也是中華復興的根基。

三、 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出美好的價值追求,但它不是主觀意愿的結果,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起著統帥作用。開放性對馬克思主義來說,同樣不是可有可無的特性,而是它的本質屬性。

(一)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開放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封閉于一隅的理論,它是向現實生活、社會實踐開放, 向人類歷史、向人類已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開放的結果。馬克思的文本和發展邏輯也有一個不斷向現實開放的轉變過程。在《萊茵報》期間,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精神,當時他的思維基點主要是抽象的、理想化的人,但是當這種人性理想面對現實時,馬克思發現社會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物質利益,而不是自由精神,國家只不過是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9]《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雖然尚未完全克服費爾巴哈舊人本主義的影響,但已經包含了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雛形。1845 年以后,馬克思的思想進一步發生轉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地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為以現實的人為立足點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打下了基礎。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自身都處在不斷生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它的特征是永遠向未來敞開,舊事物滅亡的同時,就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世上“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 什么都不存在” 。[1]217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的邏輯建立在“運動”和“時間”的抽象上,他批判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恒的范疇?!洕鷮W家們向我們解釋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本身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盵10]598-603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恩格斯提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他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1]742-743馬克思在19世紀70年代末也說過: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已經證明,什么時候忘記開放性,按照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去人為“制造”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受挫折,什么時候突破陳規,以現實為基礎開拓創新,不斷地恢復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社會主義事業就興旺發達。

(二) 現實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提出新要求

在一個辯證運動和永恒發展中的現實世界,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提出了新要求。在學術情懷上,可以說馬克思是我們的“同時代人”,但在面向現實的學理分析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人”已經不同于馬克思時代的“人”。馬克思早說指出,現實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包括物質關系、思想關系、法律關系、生產關系等,這些關系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特征。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及至生活習慣、人際交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馬克思的時代,人類還沒有探測到y射線、引力波、暗物質、暗能量,還沒有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基因組,也沒有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航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更沒有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如今,上述科技的新進展已經滲透到物質環境中,并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也影響到人們的世界觀和交往方式。此外,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不斷地發生變化,例如,從股份制到私人股份壟斷資本所有制,再到法人股份壟斷資本所有制等。歷次經濟危機過后,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都經歷著調整,目前仍然處于未定型的變化中。所有這些變化在帶來一定程度信仰危機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的價值觀。例如,人類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文明生活方式不斷確立、崇尚科學知識、追求社會公正等。

從開放的角度看,人沒有固定的本質,而是仍然處于形成之中,他的前途是不確定的,他的未來是不可限量,是開放的,尤其不可以從一個固定的、此時的人出發,沿著直線推出。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總是習慣于為現實存在的個人設定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即在“現實的個人”之上設定一個“理想的人”,并以此為標準來判定現實的人所處的狀態,由此賦予現實的人以其應有的意識,以期回歸到理想狀態,而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將整個人類歷史變成了“意識的發展過程”。[10]582“那種‘人—人的異化—人的復歸’的異化邏輯的根本缺陷,即它對人的設定是‘倒立成像的’。而一旦對人進行這種理想的預設,一切歷史運動就都被安排在同一運行軌跡,人的未來也變得毫無懸念,只不過是從‘異化’走向‘復歸’。而現實的個人則不同,它從社會關系來獲得自己的規定性,因此,人是面向歷史而敞開的,人的規定性是在歷史的運行中逐步生成的,并必然會隨著生存方式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一來,世界也就變成了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盵11]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也將是一個舊價值觀消亡,新價值觀誕生的世界,共產主義理想也相應地具有了開放性意義。

四、 開放性是凝聚共同理想的重要依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凝聚共同理想,開創中華復興的新局面。怎樣凝聚共同理想?依托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借鑒西方文明成果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傳統文化并非萬能,即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也有一定的保守力量和封閉性,而理想之為理想的特性恰恰是面向未來的、開放的,開放性才是凝聚共同理想的重要依托,哪怕開放性的思想資源尚沒有傳統多,尚不能完全被人理解,也絲毫不會減弱其作為依托的堅實性,這種情況只是表明知識分子應該承擔歷史責任,致力發展面向未來的觀念。新勝于舊,后勝于舊,這是時間性存在的客觀規定性。

(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共同理想也要不斷向未來開放

任何理想與信仰都不是僵死、固定、一成不變的。無論是一個人的理想與信仰,還是某一民族、國家、階級、階層的理想與信仰,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有特定的時代適用范圍,它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并隨時接受社會生活的修正,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盵6]50-51然而,一定社會的理想與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傳遞和文化心理積淀,就會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經過教育和熏陶,可能長期占據人們的頭腦,影響和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不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迅速改變,如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抽象的自由、平等等。在某一特定時期,文化傳統可能演變為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或“惰性”,阻礙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及時發生變化。[12]一方面,傳統的文化理想無法完全滿足人們應對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新的面向未來的社會理想尚未建立起來,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人們心理的不適應,也導致一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扭曲,迷信“金錢萬能”,追求享樂至上,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因此,依托于開放性,構筑面向未來的共同理想便成為學界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二) 開放性信念系統是共同理想的基礎

信念、信仰、理想是以關于個人或社會的未來形象為標志,為人們的價值追求提供自覺的典范或樣板,是具體實踐著的信仰、信念。信念、信仰、理想是同一序列的概念,是三位一體的價值意識和信念體系,也是支配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理性,是蘊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共同理想基礎,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指向未來。指向未來的觀念不是可有可無的一般觀念,而是人的一切活動非有不可的前提和“絕對命令”。這一“絕對命令”正如卡西爾所說,為可能性開辟了地盤以反對當前現實事態的消極默認,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賦予人以一種新的能力,一種善于不斷更新人類世界的能力。任何個人或組織都是按照一定的信念體系進行對象性活動的,信念體系是否合乎規律,是否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及時更新,決定了對象性思維和實踐結果的迥然不同。世界上一些國家雖然資源豐富,卻至今未能進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不能不說與其信念體系的陳舊、落后有關。[13]

(三) 開放性是完善共同理想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終點,而是需要不斷完善的開放性體系,使共同理想保持面向未來的開放性是其重要尺度,這就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一系列相關問題。例如,如何在新的時代重新理解共產主義?當代共產主義的真諦是什么?如果說破除了主體形而上學的束縛,人將不再是私有制眼界中的小我,人們會發現無私奉獻更符合人的自然本能,會發現展現人的不斷向善和向上的本質力量是自然而讓人愉快的活動,其他一切追求與這一追求相比都黯然失色,那么,可以說,在人類未來的前進道路上,共產主義理想應該起到一種戰略作用,以它為目標意味著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合理調節人際關系,最大限度地達到人的自我外在化,達到使人向整個宇宙輸出人類的意志和力量的壯麗目的。人類智慧的增長在于人能夠不斷認識自己:人認識到自己的時間性存在;人認識到自己是未完成的、開放的,他必然建造一個適用的信念系統,用以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活動。不管人類愿意還是不愿意,他都應該接受:不是世界去適應人,而是人去適應世界,要從世界的角度理解人的所有一切,把人的所有一切理解為對普遍的世界總體狀況的適應,人的理想只能在這種總體狀況中得以確立。不能離開宇宙演化講人類的價值,不能離開人類的類總體價值去講個人價值。人本身不是目的,因為人仍舊在形成中,它永遠向未來敞開大門。[14]

五、 開放性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坐而論道的空談,如果不落實到人們的行動中,它就只是無意義的擺設。怎樣有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事實證明,重復“老一套”、教條地灌輸“不變的道理”已經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也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社會生活在本質上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它是被實踐所貫穿著,不斷向前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思維方式,以開放性為原則,以面向未來為導向,擴大視野,尋找新的、面向未來和實踐的著力點,以此來鞏固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 以開放性為原則,借助于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來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科學技術是當代時代的開放性力量。正是在科學進步的過程中,人開始認識自身,宗教信仰才逐漸脫去了愚昧封閉的外衣。正是由于哥白尼天文學、開普勒天體運動力學、牛頓力學等,使人類形成了對宇宙的初步認知;正是由于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開始從運動、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的角度看待生物與人類的起源與進化,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玻爾的原子論、薛定諤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人類的認知深入到微觀、快速運動的物質世界,拓展到廣袤的宇宙和宇宙誕生之初,形成了人類新的物質觀、宇宙觀和時空觀。目前人類正在探索的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干細胞、腦認知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正在不斷完善宇宙、生命、人類自身的演化理論和模型,無疑還將引發科學和哲學等發生重大變革,并形成新的人類學、哲學,并將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15]科學,包括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等在內,總體上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偉大事業; 技術則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式,它從誕生之初,就體現出推進人類物質文明進步、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引導公眾超越狹隘的個體生活世界,提高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參與率,以科學技術活動為依托而不是以道德宣傳為依托,一方面有利于核心價值體系的鞏固,使人民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為和諧社會建設打造堅實的實踐基礎。[13]

(二) 以開放性為原則,借助于鮮活的社會實踐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任何價值觀的推進都建立在人們自愿自覺接受的基礎上,而要讓人們自覺接受,就要通過社會生活和實踐,讓人們認識到這些思想和理論與自己的生存密切相關,能夠指引自己過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生,并在實踐中取得預期目的,而不是生活得不到保障,體現不出自身生命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單純靠推行內圣外王、一大二公等道德修養是不夠的,必須靠外在化的客觀實踐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體性,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果有活力、有干勁,他的道德也相應地會得到提升。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始,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這一歷程的突出標志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計劃經濟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參與契約的各方必須是平等的價值主體,這是它的內在要求。市場不單純是經濟的組織制度,而且它還是文化的組織制度、政治的組織制度,圍繞發展市場經濟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為了切實可行的理想而奮斗的熱情,中國人的主體性空前提高。正是由于確立了人的主體性,人們才調動起全身心的能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注重信息、時間、效率,等等。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同樣要靠有意義的客觀實踐來調動人的能量,鼓勵人們敢想敢為,自強不息、積健為雄,這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人雖是從動物進化來,但不是機械式的繁衍遞增,而是蘊含著一種向上的動力與競爭力,但是這種本能欲望之力并不必然和自動地導向人生理想的崇高境界,只有打開實踐的通道,使人們的本質力量有發揮的空間,人的生命才能體現勃勃生機,煥發精神之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的實踐活動既是一個使自然人化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使人的本質對象化的過程,既是一個對象向人生成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人向對象生成的過程。通過人向自然和自然向人的這種雙向生成活動,自在的自然獲得了現實性,抽象的主體也獲得了現實性。[13]人從面向自然、面向未來的對象化活動中找到做人的尊嚴和快樂,在不斷進取的過程中體現出美的精神,這一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阿圖塞.列寧和哲學[M]. 杜智章,譯. 臺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0:12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4] 陳然興.論阿爾都塞意識形態質詢理論中的主體性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5] 齊澤克.圖繪意識形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78.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8.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9] 沈健.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馬克思的人性觀的歷史演進分析[J].學理論,2010(2).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汪信硯,柳丹飛.從“類本質”的“人”到“現實的人”[J].天津社會科學,2015(2).

[12] 李景源 孫偉平.價值觀和價值導向論要[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13] 陳慧平.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哲學基礎與現實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3(1).

[14] 陳慧平.人·時間·辯證法——中國道路的哲學基礎探原[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22,338.

[15] 路甬祥.全面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及其時代特征[J],新華文摘,2005(22).

Importance of Openness to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HEN Hui-p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arxism,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system project starting from the refinery of the concep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value system, forward openness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significant to the fun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owever,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openness has been long neglected and become the short board demanding more attention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Openness is so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an inner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main principle of initi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an essence property of Marxist theory and important base on which a common ideal can be integrated and realized.

Key Words: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penness; theoretical system; common ideal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3-0015-07

作者簡介:陳慧平(1969-),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4mgchq020)。

收稿日期:2015 - 04 - 05

猜你喜歡
共同理想理論體系開放性
基于霍爾三維結構的試驗鑒定理論體系研究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
例析三類開放性問題的解法
初中英語開放性探究式閱讀教學策略
如何在初中化學開放性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試論共同理想的當代價值意義
為什么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文心雕龍》理論體系再認識①——兼論“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關系
增強班級凝聚力,加強班風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