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理論工作者的自覺擔當

2016-02-01 22:10李培超
倫理學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學術研究社會科學哲學

李培超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理論工作者的自覺擔當

李培超

習總書記在5·17講話中談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及其價值,談到了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發展機遇和任務,特別是用較多的話語談到了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問題。

習總書記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體來說,一是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二是要體現原創性、時代性;三是要體現學科性和專業性。

習總書記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反思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傾向和研究狀況不難發現,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雖然不斷涌現,但是在某些學科或某些領域,“舶來品”不少,原創性不多;“思辨性”的不少,“有效度”的不多;“照著說”的不少,“接著說”和“自己說”的不多,等等。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中國現代的知識體系已經相當‘西化’了,不論是生產知識的方式、傳遞知識的手段和培育人才的機制,還是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理論架構的進路和言說表達的形式,莫不受到西方的影響乃至支配。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是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充斥著模仿和依傍的氣。且不論社會科學怎樣,就拿文學、史學、哲學、宗教、藝術這些人文知識領域來說,離開西方的研究范式和表達手法,我們幾乎到了‘失語’的地步。這種狀況,極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嚴重制約了人文學術的影響力,使得學院化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距離越拉越大?!盵1]

基于此,廣大理論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要努力作出改進,承擔責任。一是要有本土化的自覺。這里所說的本土化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思考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中國本土社會的適應問題,那種期望通過機械地模仿和照搬來獲得學術上的喧鬧或追捧的想法是要戒除的。所謂與本土社會的適應主要是要使自己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要有利于本土問題的合理解決,或者通過學術研究所倡導的價值理念成為整個社會可統籌利用的一種思想資源,即要獲得本土社會要素的支持或者說就是在本土社會要素的基礎上自然生發、探挖出來,否則自己的學術研究就會與本土社會產生隔膜感而成為一種異質性的價值觀念,喪失了理論研究所必須具有的實踐品格而完全墮入形式化的窠臼。當然,強調本土化自覺并不是變要相地倡導一種“文化山頭主義”,這里所說的文化山頭主義主要是指一種學術研究的做派或風氣,通常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在孤芳自賞或固執自戀的前提下,過分夸大自己學術研究的意義和作用,任意排斥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路向,缺乏包容精神和尊重差異的胸懷,唯我獨尊,唯我為大;另一種則是推行“局內人”原則,建立封閉的學術圈子,即采取學術上的拉幫結派的做法,企圖壟斷學術資源,或者打著學派之爭的名義,突出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戒除理論研究過程中的文化山頭主義情結,旨在強調戒除一種封閉、自大、唯我獨尊的學術霸權情結,而以一種寬容、尊重的心態來對待其他范式和流派。借用經濟學家尼羅德里克所提出的“一種經濟學,多個處方”的說法,學術研究也應樹立“一種進路,多個處方”的觀念。

二是要克服為學術而學術,為研究而研究,即把學術研究僅僅看成是一種純粹的思想思辨的活動,或自我欣賞或僅僅是邀得少數同行間相互激賞的學術游戲。從根本上說,學術研究要有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即要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標,僅僅追求理論上的喧鬧或邏輯上的自洽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能完全訴諸于直接的現實功用性,其作用的發揮需要通過多重轉化或過濾才能體現出來看,但是我們也不能由此而忽視理論研究中所存在的以量化或狹隘功利化為導向的誤區,許多所謂的研究成果一問世就過時,一出版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被束之高閣或落得個“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的命運。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不應當重視理論研究和建構,而是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從理論思維或精神生產的立足點或參照系上應該有所改變。目前一些學科或專業理論研究的基本參照系是以歐美經驗為主建構起來的,特別是更加重視美國經驗,把他們生產知識的方式幾乎當成了唯一的典范或標準化的運作模式。盡管這種做法在當前尚不足以形成一種穩定的知識傳統,但是這種知識建構的方式已經在潛移默化地產生著影響,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知識效應,即窄化了我們理論界思考問題的視野,往往把歐美之外應該參照的多元的歷史經驗割除掉了。但是,現實已經逐漸清晰地暴露出這種現有的以歐美知識譜系為參照的知識形態根本無法有效地理解、把握與解釋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目標。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既反映本土實際,又涵泳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心理,同時又能以不同民族國家的生存智慧為參照的知識體系就成為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應當注意的問題,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應當自覺樹立的意識。

三是要具有創新精神,即要有強烈的理論創新的自覺。許多人習慣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時代中。以往人們對這句話只是從一個維度來理解,即知識的生產和累積是加速度的。但是今天解讀這句話則至少要從兩個維度上來延展:一是指知識的生產和累積是加速度的,二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加速度的。這種狀況就為知識的隨便復制、搬運、撿拾、拼湊提供了許多便利性條件,也因此為知識生產的創造、更新衍生出了巨大的惰性力。我們處在這個時代中,隨時都面臨著海量的資訊和知識元素,如果不求甚解、不加辨別地使用和套用,只會生產出更多的“知識垃圾”。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情況,有人對于西方的東西,滿足于做一個“搬運工”;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滿足于做一個“吟誦者”。這都是缺乏創新精神的體現。創新需要的是批判、鑒別,無論是對于西方的還是中國傳統的都需要這樣,而絕不是以一種不加批判的態度來搬運西方的東西并貼上各種各樣時髦的標簽來兜售炫耀,也絕不是以一種朝圣般的心態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傊?,我們對于各種思想資源都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正如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談到的:“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p>

[1]景海峰.國學的三種形態[J].新華文摘,2010(21).

上亦有“方以智”的收獲,且能使廣大、精微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最后,建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是理論和學科建設的一項宏大志業,要求實現從文化的“拔根”向“扎根”的歷史性轉換。以往的哲學包括倫理學總是沉浸在“貓頭鷹”的功能上,欣賞批判理性和理性批判,對傳統倫理學、近代倫理學批判多于開掘,破壞多于建設。這在一定時期肯定是有益處的,現在我們依然需要。但是,我們的文化建設和倫理學建設除了“貓頭鷹”功能外,還應該有馬克思所言的“高盧的雄雞”的功能,亦即報曉的功能。這種功能要求面向未來,拿出迎接黎明的精神武裝,更好地著眼于創化、創造、創新,還有種種攻堅克難的實際對策,爬坡過坎的力量積蓄?!霸辈惶靥N含著“靈根自植”,也包含著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充分的雨露陽光以及種種保護措施。

猜你喜歡
學術研究社會科學哲學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菱的哲學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社會科學總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