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視角中人的解放及其邊界分析

2016-02-13 16:34孟憲平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邊界價值

孟憲平(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多維視角中人的解放及其邊界分析

孟憲平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人的解放及其邊界都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實踐無止境,認識無止境,邊界理論的深化和推移也沒有止境,充滿矛盾和悖論的進程中留下很多理論素材。西方古典哲學有關思想的興起,打破了神學觀念中人的解放邊界。中國社會儒家觀念中,人的解放是以家國情懷為基礎的,思辨特征也很明顯,但實踐上的局限性也洞若觀火。馬克思開辟了人的解放理論的新視野,為工人階級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解放;邊界

社會發展中,關于人的解放理論引導著人們進行不同形式的“社會實驗”,以便驗證思想的正確性及實踐的有效性。思想有邊界,意識有邊界,價值有邊界,行為走向必然存在邊界。這一話題所蘊含的復雜面貌與多樣內容,造成不同時期的理論解讀及敘事差異。

一、西方古典哲學中的元敘事:邊界意識的緣起及人的解放走向

如果站在歷史的高度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西方古典哲學對人的發展以及終極關懷是深刻而又富有開創精神的。不論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是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都用充滿感情色彩或理性色彩的言語演繹著人類解放的理論及邊界意識,他們所表達的哲理給人的存在、人的意義注入許多思辨特征。

1.“元敘事”規定的人的解放邏輯

元敘事是關于某種事項的最初描述形式并能夠統括總體的話語形式,它規定了一個最初的價值邊界和行為界限,以便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選擇提供標準或規則。元敘述經常以其鏈式傳遞和重復表達在意義世界和生活世界確立自己的權威,使接受者能夠以特有的理據來持有它。西方古典哲學關于人類解放的元敘事是擺脫神學敘事走向理性敘事的話語形式,意在從專制制度及其束縛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經濟生活的苦難中解脫出來。這種元敘事一經出現,就在價值邊界影響下孕育出物理邊界和心理邊界,在此基礎上不同類型的人類解放邏輯也紛紛登場。在神學敘事中,人們希望擺脫命運支配,借助上帝實現神我和諧;在價值理性敘事中,人們希望擺脫思想羈絆而達到心物和諧;在工具理性敘事中,人們希望擺脫自然束縛而實現天人和諧。目標如此多樣,途徑如此多變,方法如此多元,人類解放的元敘事話題也不一樣??档旅枋鋈说慕夥艜r,將理性具體化為認識理性、道德理性和審美理性,在他的整體性哲學大廈里,人的解放思想是最重要的填充物。他認為,人的被奴役和不成熟狀態與他自身的理性狀況有關,也是造成思想崇拜和權威崇拜的基本原因,破除偏見和迷信的基本前提是獲得理性的成熟進而達到自覺狀態。黑格爾主張用思辨理性代替宗教敘事,用人類解放敘事代替封建特權,認為要實現人的終極自由,必須借助于知識的提升、理性的升華、個人勞動的社會化以及普遍精神的總體化來實現。笛卡爾是以唯理主義來描述人類解放的元敘事的。他通過對價值基礎和價值秩序的重新論證,把生活意義和人的解放納入理性主義元敘事之中。在他看來,揭開自然的面紗進而形成對自然的統治,是顯示理性光輝和自然本質的重要方式,這種理性化的組織和力量,是使人們從“人”和“物”的強制中解放出來的原初動力。在康德那里,人類解放中的主體自覺與黑格爾關于主體的絕對自我關系并不完全一致,似乎是主體自律決定人的解放形式。但是,自律和理性又是內在地關聯的,強調理性必然調動自覺性,強調自律必然激發理性。

從人的解放的理論進程看,它是一個不斷地從神秘走向現實的過程,上帝決定一切的宗教意識是以神秘的方式期待人的解放的,理性影響下的元敘事是以張揚人性來尋求人的解放的。到了近代,人們又把自身的解放寄托于工具理性的健康發展上。在西方哲學家的意識中,理性捍衛邊界,又在現實中追求新的邊界,“整個歷史于是呈現為一個不斷通往進步的、最終達到終極完善結局的目的論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推動歷史進步‘動力’以及作為歷史進步‘標志’的因素便是‘理性’,這種理性最初顯現在‘哲學’中,繼而由‘自然科學’代表,最后則落實為‘道德與政治學’?!盵1]9理性成了占據統治地位的力量,它排斥了暴君、奴隸、傳教士等不能寄托人的真正解放意義的主體,在理性的推動下人們有了識別迷信和暴政的能力,也有了關于自身解放的價值判斷??锥嗳谡撌鲞@一問題時指出,理性主義支配下的元敘事在“人的解放”中的規定性意義在于:一是通過普遍性的終極語匯為人的解放規定價值基礎,啟蒙式的政治敘事和思辨性的政治敘事,都試圖為現代人尋找普世的終極的價值和存在形態;二是通過唯理主義論證的人的解放和價值秩序的關系,以普遍主義引導人的解放,把人的解放要義看成行為空間和價值邊界的拓展,它所引起的邊界意識始終伴隨著人的思維和行動?!霸獢⑹隆痹O定了一個初始邊界,“人的解放”實踐又不斷突破這個邊界,元敘事中的解放話語以及人的解放對新邊界的劃定,都是這一體系中的關鍵問題。人的解放對物理界限和心理界限的影響最終反映在價值邊界上。關于主體的元敘事、關于思維的元敘事以及關于意識的元敘事分別構成人的解放的行為基礎、思想基礎和哲學基礎,元敘事與人的解放的一致性構成一種動力,而當人的解放獲得一定程度的實踐時,又會在新的敘事中規劃未來前景,在邊界意識的建構與重構中影響著人的解放走向。

2.對“徹底解放”及“價值終結”的判斷

由元敘事引出的邊界意識以及人的解放走向,提出了一些理論性話題,如:“徹底解放”意味著什么?它能否達到?價值邊界是否由此而終結?或者是否會形成普世的統一的價值?在不少人看來,人的意義和價值母體是使社會整合為一體的重要力量,其作用結果是普遍性法則統治世界,歷史的歸宿最終表現為普遍理性引導下的至善至美。然而,至善至美的事物存在嗎?完美終點能夠達到嗎?“完美終點”之后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即使是頭腦完善、思辨清晰的哲學家也難以回答,即使作出回答也往往走向空想或虛構。關于人的“徹底解放”問題抑或是“價值終結”問題,在理論上是一個需要探索的話題,在實踐上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問題。不能僅僅從純理論的視角來看待,“解放的邏輯”不應是“死亡的邏輯”,“終極價值”不應是“價值終結”的邏輯。

人的解放的邏輯應該是現代性語境的“元敘事”所規劃的合理圖景,而不是充滿悲觀情緒的思想征途,在這個話語體系中,最能影響人的解放走向的是科學技術。一方面,科學技術使人獲得了走向解放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它提高了勞動效率,節省了勞動時間,降低了勞動成本,自由空間的擴大和休閑時間的增多是人的解放的重要表現。更重要的是,在技術背景下,人的自由理念也在完善,人的思想空間也在擴大,這既是關于人的解放的心理學,也是關于人的發展的動力學。另一方面,科學技術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人們利用科技改造了自然卻又不斷遭受自然的報復,人們利用科學造就現代物質生活卻又難以擺脫技術不足的困擾,人們利用科技造成便利的交往狀態卻又面對著心理阻隔的現實。即使在今天,在大數據以及互聯網技術提供諸多利益的同時,也面對許多現實困惑。人的解放是一個不斷地減少悖論的過程,把人的解放設想成固定不變的終極形態,只能是空想家或宗教神學的一廂情愿。

從人的解放的價值走向看,理性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作為人的解放的重要動力,是以價值選擇為表現形式的。但是,沒有理由認為,人的解放中的價值選擇向著整齊劃一的方向發展,正如不同的理論具有不同的價值關懷一樣,不同的主體對人的解放途徑及其體悟也是有差別的?,F代社會中,“工具理性”的統治意味著“價值理性”的減退,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決定著降生于這一機制之中的每一個人的生活,而且不僅僅是那些直接參與經濟活力的人的生活”[2]142。個體的價值和整體的價值以一定的秩序鏈接起來,盡管形式很松散,但在一定時期代表著一個意義世界并構成一種目的論世界。理想狀態下的人的解放價值途徑,應該是一個和諧有序的畫面,而在實際上,局部的價值敘事以及個人的價值敘事,分別在公共生活領域和私人生活領域形成一種價值偏好或價值疏離?!皟r值行為者從傳統價值的外在權威中解放出來的代價是,新的自律行為者的任何所謂的價值言辭都失去了全部權威性內容,各個價值行為者可以不受外在神的律法,自然目的論或等級制度的權威的約束來表達自己的主張……”。[3]87因此,人的解放中的價值走向并不完全按照統一邏輯或準則運行,關于普世價值的神話或幻想不符合人的解放的多樣化邏輯。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承認人的解放路徑的多樣性以及價值選擇的多樣性,并不鼓勵人們價值選擇中的極端行為,對公共社會及共有價值觀的維護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必要的。

3.虛幻的邊界意識與虛假的解放神話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神學家和古典哲學家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以及由此設定的價值邊界是有不少虛假成分的。盡管對一些人來說,人類解放是激動人心而又充滿期待的事情,但一些持不同意見的人也有自己的說辭。尼采把人的解放邏輯視為站在門口的虛無主義”,“未來正以一種跡象傾訴自己?!驗檠巯挛覀冋麄€的歐洲文化正在走向災難,帶著幾個世紀積壓下來的磨難和緊張。騷動著、劇烈地向前,像一條直奔向干涸盡頭的河流,不再回顧身后的一切,也害怕回顧?!盵1]22其實,西方哲學關于人的解放的邏輯中,虛幻與真實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想象與存在之間、起點與終點之間,都有不少悖論。奠定在傳統基礎上的價值秩序,與建立在現代性基礎上的價值秩序,經常因“進步”或“創新”而存在著矛盾——青年反對老人,今天否定昨天,自由反對專權。一些形而上學敘事占據了話語空間,其虛無性在于,終極的目標只能存在于人的幻想和天國之中。當人以自己的生活現實去理解或實踐這一理想時,卻發現其中的很多認識是無法企及的,于是就有了虛妄之感。因此,對“目的”的失望,成了虛無主義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現是:(1)“解放邏輯”及“歷史意識”絕對性與人對自身信仰的可靠性產生矛盾,人憑借這種信念產生高于一切的意識,并相信人類歷史是沿著理性設定的軌道演進的,其中的價值邊界是不斷地消失的。(2)理論設定的“真正世界”與“現實世界”存在很大差距,它誤讀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和人的真正價值,也使終極價值自行貶值。生活中,人的價值存在于現實之中,它的實踐狀況也離不開現實。設想一個脫離現實的未來圖景,無疑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也寄寓著設想者試圖超越現實困境的愿望,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然而,將人的現實價值引向何方,以何種方式實現真正的價值,卻不是幾句理論主張能夠完成的事情。超自然的神學觀念或基于自我的絕對理念,會將人的解放路徑想象為空靈世界,而當人們否定了上帝及絕對理念時,這種邏輯就成了無家可歸的漂泊理念。(3)從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以‘解放’的訴求為始,卻以‘壓迫’的悲劇為終,以‘解放’的追求為開端,卻以‘毀滅’的代價為結果,這就是現代性‘元敘事’及其‘解放邏輯’所表現的巨大悖論?!盵1]22在一些人看來,西方古代的“解放邏輯”是一種使人忘記自身存在的邏輯,“人道主義”是把“世界圖像化的”思想形式,主觀意識上的此岸“自我”與理想世界的彼岸“自我”是難以統一起來的。主體與客體存在于絕對化理念中,“‘我’成了別具一格的主體,其他都是根據‘我’這個主體才作為其本身而得到規定”。[4]882正是“人”“我”差別造成的思想懸隔設定了不同主體的價值邊界,不突破這種差異,社會行為的一致性就無法實現,關于人類解放的敘說只能是虛無的神話。

二、中國儒家傳統中的價值邊界:人的發展和解放的另一種敘事

儒家經典思想中的價值追索和解放邏輯,對中國傳統社會中人的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封建社會的宗法倫理將道德作為主要的評判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政治倫理的活動空間,而追求人的解放的政治抱負,又促使統治階級在宗教倫理中尋找推進國家運行的程序,其對人的關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附屬特征。

1.宗法倫理規定的邊界意識

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倫理本位和封建制度下的宗法關系,以特有方式固化了人的行為選擇和價值邊界。一方面是宗法倫理宣揚的無上權威和不可侵犯性,把影響盡可能推向遠方,將追求完人、崇拜圣人以及對自身發展的關照,體現為普遍接受的價值模式。他們推崇的圣人和完人既是社會的榜樣和標準,也是儒家對人生設想和對人的發展的規劃。在這個圖景中,天理、人欲、心性、理性等要素是重要的構建素材,社會風俗、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是經常起作用的內容,它們共同體現人的行為邊界并將不同邊界連接起來,其特征是以理性形式來表達德性問題,以人治措施設定行為邊界,以言教方式設定認識邊界。儒家思想中人的解放目標是成為自覺的圣人或自為的完人,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尤其是在思想塑造上,“人皆可為堯舜”“涂之人可以為禹”“滿街皆是圣人”“個個心中有仲尼”“堯舜人人可學齊”。這種狀態與其說是“解放”,不如說是“進化”,是在思想行為上向完人、圣人、賢人看齊。價值認同和行為選擇的劃一要求,強化了儒家價值觀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它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因為倫理關系固化的結果,造成了精神上的枷鎖和肉體上的壓制。宗法倫理對政治統治的強化,文化專斷對人的思想的鉗制,君主專制對價值觀的固化,造就了一個具有獨特表征的邊界形式。捍衛邊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在政治上遇到現實的嚴峻挑戰時,任何統治者都會尋找除去軍事力量之外的最有效的統治工具——意識形態,由于意識形態的繼承性,傳統文化必定成為統治者努力發掘的寶藏?!盵5]171封建官僚、知識分子、社會成員又可以成為維護傳統邊界的衛道士,國法、禮法、家法都可以作為維護價值邊界的工具,人生活在這個空間里,明顯表現出政治道德化基礎上的自然道德關系與社會倫理關系。

2.大一統設想中的邊界守望

“大一統”是儒家理論的政治目標,希望借助無限的權力實現無邊的統治,這種愿望被譽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其話語表達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在思想上體現為“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意識邊界,盡管循序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是皇權的無邊威力和人的臣民意識;它在政治上的表現是“齊其政不易其宜”的行為邊界,強調以專制手段達到行為劃一和局部解放。思想上的一統成為精神生產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上一些持異見者以“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的態度,又不可能完全達到精神上的統一。大一統思想提供了一個邊界走向,它極力整合社會思想并與政治統治結合,為中國封建時代提供了獨有的“核心價值觀”。然而,“真正把人們維系在一起的是他們的文化,即他們所共同具有的觀念和準則”[6]18,這是維系思想團結和社會有機結合的重要前提。不過,社會的割據分裂狀態也是一種邊界劃分形式,它不僅提供族群差異,也在思想激勵華夷之辨和夷狄之思。一統意向與分殊現狀提供了一種矛盾傾向,當社會趨向統一時,價值統一的必要性也凸顯出來,邊界意識會被淡化;當離心傾向加強時,尋求分離的理論基礎會加強,邊界意識會被強化。不論哪一種形態,都會讓人們感到思想文化所起的引導作用。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及其代表勢力,不遺余力地用文化一統詮釋天、地、人的存在邊界及其一體性。文化一統設定了以王權為中心的政治界限,它通過表德勸善以及祭祀和儀式活動彰顯價值觀,它的基礎性工作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就有了不同邊界之間的溝通問題。忠順臣民的心理情感,以忠孝仁義為教化內容,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被政治一統固化,由此導出的天下、國家以及社會理想中,包含著理性和價值上的悖謬,它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雙向的。尤其是在歷史上的文化轉變時期,“一方舊觀念、舊習慣、舊制度失去權威,他方新觀念、新習慣、新制度尚未確立。人們解放于傳統之外,個性就有自由發展的機會,而得自由思考、自由立論?!盵7]9于是,在社會變動中,又有內外兼修和體用兼顧的邊界判識,“文治是中國政治的常用術語,指的是政府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建設與引導,具體說來就是文化教育之發展與典章制度的整理”[8]52。在自然的人的社會中,環境給人提供物質支撐和地理疆域上的遐想,也促使人們在物理上延伸自己的活動空間。修齊治平是內心的抱負,立人達人是外在的表現,修己與立人把人我邊界融為一體,修齊與治平把家、國邊界融為一體,修身與修心把物理邊界和心理邊界融匯在一體,“內圣”和“外王”把自在之物和為我之物融匯在一起。

3.“入世”與“經世”的模糊邊界

中國傳統社會推崇“入世——經世”的價值觀,眾多知識分子是以此為人生取向的,“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是不少人的座右銘,其政治抱負表現為對君主、對圣人的思想依附,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思想邊界是由圣人的思想決定的。他們的思維中,知識依附于政治,“文以載道”才是正途,“代圣人立言”是不二法門,而價值觀優劣則由君主按照經世的標準來評騭?!叭胧馈迸c“經世”的政治激勵中,“學而優則仕”成為進身的不二法門,由士入仕,請民命,替天行道,是不少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體現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而當官場失意或為官而不得時,又會以“歸隱”形式表現出邊界化的特征。這種士子心態是在當時長期的風云變幻中形成的,一方面是那些富于才識的人往往與社會的更替與興衰有極大的關聯,愿意把心理邊界延伸到平民之中。另一方面封建君主為了保持自身統治的穩定和延續,對思想邊界的柔性及剛性設計兼而有之?!啊V五?!硎镜氖且粋€完整的關系網,每個人不過是關系網中的一個小結,在這個關系網中,沒有個人的獨立價值和地位,每個人只是被當作一個從屬物而存在?!盵9]129古代儒家希望對“人的本質”“人的標準”作全面規定,希望追索倫理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審美愉悅,盡管它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帶有明顯的烏托邦韻味,但它所執著的真正的屬于人的東西,是顯示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價值狀態。

三、馬克思開辟的邊界語境:人類解放中的邊界規定及走向另一種敘事

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邊界設想越出了舊哲學的理論窠臼,他不是以純粹思辨形式考察人類的未來走向和社會形態,而是結合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及矛盾,結合技術變遷帶來的社會影響及悖論,結合社會語境變遷造成的敘事形式,從現實的判斷和未來的展望中推出新的發展思路。他與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歐文、圣西門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是認為人的解放的實質是每一個社會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二是認定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性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三是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行為邊界的雙重影響。

1.對舊理論中人的解放思想的虛假性的批判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奠定在新的解放邏輯”基礎上,他沒有對這一問題作簡單的價值承諾,而是在揭露其虛假性和虛無主義本質的基礎上,對人的解放理論作出新的規劃。在馬克思看來,理性主義并不能把人帶向它所宣稱的解放境界,“理想王國”的價值承諾也難以在未來社會中兌現,明確的證據有三個方面:

一是資本的現實影響與虛幻力量。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看,資本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影響力量,是包含著特殊權力關系和利益關系的運行鏈接,它將特殊階層的利益追求和權力欲望貫徹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以普遍主義意志將充滿壓制性、排他性思維強加于貧苦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10]46,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作為社會主體和歷史創造者的“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11]287資本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載體,一方面顯示出現實的威力,另一方面為人的價值追求樹立了一個虛假的偶像。資本的擴張,實現了資產階級的經濟欲望和精神寄托,似乎是社會發展的不竭能源和永動機,似乎將人的創造精神推向無邊緣的社會,進而達到永恒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不斷出現的張力或矛盾,經常打破人們關于永恒自由的神話,人們的創造性也經常處于束縛之中,跨出一個邊界意味著進入另一個邊界,本原精神與實踐誤區經常交織在一起。資本設定了資本家和工人的存在邊界,也設定了各自的思維邊界,兩種邊界經常存在著沖突和對立。無產階級的任務在于打破現有邊界,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建立新的邊界。在較近的階段上,“共產黨一分鐘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敵對的對立”[10]66;在較遠的目標上,要建立融合發展的具有新的邊界特征的自由人聯合體。

二是勞動的異化與人的發展悖論。勞動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對經濟利益獲取的自由與商品對人的束縛,使人經常處于自由的愿望與不自由的事實之中,無邊界的欲望追求與有邊界的現實存在,給人提供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窘境?!皠趧铀a生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瓕ο蠡憩F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所奴役?!盵12]90對象的存在和行為界限失去了現實性依據,人創造了現實又被現實所排斥,人發展了自身又被自身所局限,“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致個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瓕ο蟮恼加芯谷绱吮憩F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它能夠占有的對象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產品即資本的統治?!盵12]91馬克思所分析的異化不是一種暫時現象,更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常性悖論。這種狀態下,勞動不只是走向解放的手段,也是束縛勞動者的手段;文化不只是提高覺悟的手段,也是陷入宗教迷誤的根源;資本不只是創造財富的手段,也是造成社會奴役的手段。在邊界意識上,發展的悖論在于能否跳出既定的圈子,能否擺脫片面而走向全面,都是馬克思所關注和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是社會矛盾中的思想悖論。社會矛盾激化了邊界意識,在沖突與妥協中不斷調適和規定新的邊界內容,思想上的迷惑和行為上的困頓,經常使人處于不自由的狀態中,本來把人引向解放的邏輯,卻經常以虛無主義面目出現?!霸诶硇灾髁x宏大敘事的普遍主義承諾背后,深深蘊含著一種特殊主義的權力關系,它體現的是特殊者的特殊利益,貫穿著的是特殊者的特殊意志,因此,理性主義的宏大敘事在實質上是一種充滿壓制性、排他性和壟斷性的話語,不過是一種以普遍性為名出現、實質上代表著資產階級的立場的‘意識形態’,以之作為現代人的價值基礎和價值尺度,等于樹立了一個虛假的偶像?!盵1]29資產階級以欺騙性目的將人的解放的虛假性發揮到了極致,那種虛無縹緲的邊界,在富人的印象中是宏偉藍圖,在窮人的思維中卻是空中樓閣,資產階級關于全人類解放的話題,終究沒有跳出讓窮人免于疾苦和災難的邊界??障肷鐣髁x也沒有能夠客觀認識人的解放的邊界,盡管它試圖跨越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藩籬而走向自由,卻沒有在現實中表達人的自覺精神,那種希望英雄人物破除迷誤并建立由英雄人物來主宰的未來世界終究是鏡花水月。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義,是同歷史的發展成反比的。階級斗爭越發展和越具有斗爭的幻想,這種反對階級斗爭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實踐意義和任何理論根據?!盵10]64個人邊界與公共邊界也存在悖論,本來應該明確公共信用和個人信用界限,被利欲毀滅殆盡,“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是革命強度的經濟溫度計。這種信用降低到什么程度,革命的熱度和革命的創造力就增長到什么程度”[10]92,通過革命建立新的信用體系是無產階級的現實任務。

2.關于人的行為邊界的認識

第一,交往邊界的擴大與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交往的形式是由區域形式向全球形式變化的,民族特征越來越被世界特征所代替,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突破了舊有邊界,“一切固定的僵化的以及與之想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盵11]87資本主義以各種形式的分工來界定新的邊界類型,人們的行為關系也是依照這種分工展開的,其行為不可避免地帶有資本主義特征。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未來社會所造就的交往狀態將是一個突躍,人的行為和眼界發生質變,“以全人類相互依賴的普遍交往”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個新境界。交往形式的變遷對族群邊界和國家邊界都是一個考驗,也給人的解放注入嶄新內容。歷史地看,“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盵11]74未來社會的解放形式,不僅是一種理論敘說,更是歷史關系中的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是邊界的新陳代謝活動。

第二,自由邊界的擴大與不足。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無邊界的類本質與有邊界的各種自由形式并不是經常保持一致的,生產在發展,社會在變遷,人的自由程度也不斷變化。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自由“空話”基礎上提出的主張,是對自由邊界的一種新規定。魏特林如是說:“全體的和諧!以及在全體的和諧中實現每一個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這就是我們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務,這就是從現在起必須在言論和文字上加以大力宣揚的那種精神,這就是我要在這個制度清楚闡明的思想?!盵13]192然而,書面上的自由論證是需要現實支撐的,僅僅依靠思維設計的自由邊界必然帶有虛幻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多少財產就有多少自由,就有多少話語權,享受自由的程度是由財產的私有邊界劃定的。廣大勞動者的自由具有雙重特征,自由地出賣勞動力與不自由的生活環境形成鮮明比照,他們與資本家相比,“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盵12]200如果把視野拓展到民族與國家層面上,那么,不同民族活動邊界上的悖論不僅僅是體系內的諸種矛盾,“而是因為現在該民族意識和其他民族的實踐之間,亦即在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普遍意識之間出現了矛盾”[11]82-83,處在歷史變動時期,思想邊界的沖突或滲透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技術邊界的擴大與悖論。技術邊界的移動也是充滿悖論的事情,就積極面而言,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的創造能力,物理空間和思想空間的擴大,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擴大,都是技術提供的可能性?!斑@種無法估量的力量,一旦被自覺地運用并為大眾造福,人類肩負的勞動會減少到最低限度?!盵10]77自由度意味著精神邊界的擴大和創造空間的延伸,同時也是文化思想的張揚和對藝術壓抑的釋放。人以自己的文化素養成就了“全面的人的那種性格上的豐富和力量”。在此基礎上,個人的行為方式也在擴大,自愿聯合起來的工人以前所未有的眼界顯示出新社會的力量期待。就消極方面而言,由于制度原因而使技術的發揮處于種種羈絆之中,“死的資本總是邁著同樣的步子”??茖W技術打開了關于本質力量的書,但是書中的內容表述卻未能全部體現人的本質。

3.人的解放邊界的未來形式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將人的解放描述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其標志是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白匀坏闹魅恕斌w現在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上,這種超越物理邊界的能力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為前提的;“社會的主人”體現在對社會結構的建設和運行上,這種意在提升社會協調效能的活動是以理解集體邊界為基礎的;“自身的主人”體現在心理邊界和理性發展的特征上,這種意在體現個人心智完善程度的趨向成為人的解放的重要指向。上述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給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型構方式。主體存在的空間邊界是反映人的解放的主要尺度。馬克思描述的人對自然界的依賴階段、人對物的依賴階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表明對活動空間的依存度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其表現形式有:(1)一維的線性推進關系,表現為單向演進路徑;(2)二維的平面交叉關系,表現為雙重交互作用;(3)三維的立體組合關系,表現為復雜結構中的時空遞進;4)多維的空間疊積關系,表現為網格化的有機整體。立體式的演進使人的存在邊界和認識邊界的復雜化和模糊化,它不僅在社會形態和文明變遷上存在交叉遞進關系,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存在遞進關系。此種情景,要想在人的邊界關系上找一個明確的分野,以便將每一個人都劃分為有明顯界限的單個的人,越來越不可能。思想邊界發生了變化,“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財產”[10]35??v觀人類思想史上的變遷歷程,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諸多形態,文藝復興時期的個性解放運動,啟蒙時期的個性呼聲,都曾是沖破舊邊界確立新邊界的活動?!肮伯a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盵11]87人的解放語境中,思想活動的邊界也在優化,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擺脫了專制意識的壓制,擺脫了資產階級思想的禁錮,人們的精神風貌極大改觀。思想自由的確立與個性自由的確立互相映照,這是未來社會中充滿生機而又令人期待的事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對人的解放及其邊界的關注是多視角的。隨著現代性和全球化意識的影響,關于的人的解放理論會變得更加復雜多元,邊界類型也復雜多樣?,F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的有關理論的多樣性闡釋,就是一個重要分支,不管是物化意識和階級意識,還是 “殘余鄉愁中的文化眷戀”,亦或是關于政治與經濟對抗中的鏡像模式,都或隱或顯地表達了對未來社會的關注和對解放政治的理論發揮。限于篇幅,有關內容另文探析。

[1]賀來.邊界意識與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生活[M].于曉,陳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3]麥金泰爾.德行之后[M].龔群,戴楊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孫興周,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5]劉廣明.宗法中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美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7]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8]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9]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綜論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責任編輯:章永林)

B821

A

1008—7974(2016)03—0078—07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5.015

2016-03-11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形態系列重要講話的理論貢獻和實踐要求研究”15ZDA002);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形態戰略思想研究”(14AZD001);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熱點難點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ZD001);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方略研究”;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

孟憲平,河南沈丘人,法學博士,周口師范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邊界價值
守住你的邊界
拓展閱讀的邊界
探索太陽系的邊界
意大利邊界穿越之家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