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羅文武王對唐策略研究

2016-02-13 16:34李春祥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百濟文武新羅

李春祥(通化師范學院 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新羅文武王對唐策略研究

李春祥
(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通化134002)

文武王(661年—681年在位)是新羅第30代王,善于調整對唐策略,在助唐消滅高句麗的同時,不斷壯大新羅軍事實力,暗中收羅、扶持高句麗余眾,與唐朝搶奪勝利果實,擴大新羅的實際占領空間,逐漸形成了與唐朝抗衡的軍事局面。針對文武王的對唐策略,唐朝政府沒有積極的應對措施,在和新羅的關系中基本處于被動狀態,最終放棄對新羅的進攻。唐羅戰爭結束后,唐朝的勢力退出了新羅、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南部地區,新羅統一國家出現。

新羅;文武王;對唐策略;百濟;高句麗

新羅第30代王文武王時期 (661年~681年在位),東北亞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百濟于文武王即位前一年(660年)被唐消滅,新羅趁機“封百濟故地,遣兵守之”[1]1711,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舊城往往入新羅”[2]5319。朝鮮半島由此前的新羅、高句麗、百濟三足鼎立變成了唐朝與新羅角力的新戰場,面對新的形勢,文武王及時調整了新羅對唐策略,公開與唐朝對抗,基本實現占領朝鮮半島的政治圖謀,唐朝雖然在消滅高句麗后收回了此前被高句麗占領的遼東故土,但在新羅的不斷進攻下,唐朝所得到的朝鮮半島百濟與高句麗原控制地得而復失。

一、文武王其人

文武王,名金法敏,新羅29代王太宗王金春秋(654年~661年在位)的嫡長子。新羅與百濟、高句麗矛盾尖銳,經常發生沖突。如642年八月,百濟將軍允忠率軍攻陷新羅大耶城,守城都督伊餐品釋與其妻死于戰火,其妻為金春秋之女,金春秋聞訊,“倚柱而立,終日不瞬,人物過前而不之省。既而言曰:‘嗟乎!大丈夫豈不能吞百濟乎!’便詣王曰:‘臣愿奉使高句麗請兵,以報怨於百濟?!痆3]67”至高句麗后,高句麗王高臧以新羅讓出竹嶺西北之地做為出兵百濟的條件,遭到金春秋拒絕,“臧怒其言之不遜,囚之別館,春秋潛使人告本國王。王命大將軍金庾信領死士一萬人赴地。庾信行軍過漢江,入高句麗南境。麗王聞之,放春秋以還。[3]67”660年,太宗王金春秋助唐滅百濟。661年金春秋死,金法敏即位,為文武王,至681年文武王病逝,在位20年。金法敏曾在650年(真德王四年)奉命朝唐,獻上真德王所織五言大平頌錦,受到唐高宗的贊賞,“拜法敏為大府卿以還。[3]72”655年(太宗王二年),金法敏被立為太子。660年(太宗王七年)六月,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大將軍蘇定方率十三萬水陸大軍討伐百濟,太宗王派金法敏領兵船一百艘,在德物島迎接蘇定方,協助平滅百濟,后輔助唐朝消滅高句麗。金法敏有勇有謀,善于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對唐策略。高句麗滅亡后,金法敏暗中扶持高句麗亡眾,不斷壯大新羅軍事實力,新羅羽翼漸豐,野心膨脹,新羅由以前對唐俯首稱臣轉變為與唐朝分庭抗禮。經過充分的軍事準備,于670年挑起了極具冒險性的唐羅戰爭。此時恰逢吐蕃對唐朝鄯州等地發起進攻,威脅內地安全,唐朝被迫抽調駐守朝鮮半島的軍隊進行支援,唐羅戰爭至676年結束,新羅占領原百濟全部領土和部分高句麗領土。后唐朝將安東都護府由平壤移至遼東,新羅完全控制朝鮮半島。

軍事上發動唐羅戰爭的同時,文武王于674年改用新歷法,675年“以銅鑄百司及州郡印,頒之。3]100”試圖以此擺脫唐朝的影響,顯示新羅的獨立。他信奉佛教,修建浮石寺、四天王寺,同時濫用民力,大修宮殿,674年于“宮內穿池,造山種花草,養珍禽奇獸。[3]99”679年又“重修宮闕,頗極壯麗。[3]101”這雖然耗費了新羅大量人力物力,但對文武王樹立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起到一定作用。681年,文武王病逝。

二、文武王即位前朝鮮半島政治局勢

文武王于661年繼承新羅王位,此前的朝鮮半島局勢比較復雜??傮w看,朝鮮半島處于從隋到唐的國家大一統范疇內。從隋朝開始,要完成對朝鮮半島的統一,首先就要消滅高句麗,隋朝時期與高句麗發生了四次大規模戰爭,戰爭從589年到614年,“對隋而言,是其統一戰爭的一部分,即其統一大業的最后一個環節。[4]”而這個“統一大業的最后一個環節”由于隋末農民起義而功虧一簣。隋麗戰爭期間,新羅在與高句麗的連年爭斗中基本處于劣勢,故積極參與到對高句麗的戰爭中,如611年“隋煬帝將征高句麗,王使國智牟入請軍期。帝悅,厚加賞錫。遣尚書起部郎席律來,與王相謀。[3]322”在隋與高句麗激戰之時,新羅漁翁得利,“乘釁奪高麗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羅皆據有之。[5]5322”為了應付與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默許了新羅的這個行動。615年,新羅派遣使者到隋朝貢,隋煬帝“大會蠻夷,設魚龍曼延之樂,頒賜各有差。[6]88”對新羅“奪高麗五百里之地”的事只字未提,這堅定了新羅實行結好大國,打壓高句麗、百濟的策略。

618年唐朝建立后,高句麗“變得更加強大,繼續擴張領土,對唐的屬國肆意侵奪。特別是遼東地區歷來是中央王朝的直轄地,卻被高句麗占據,無意退出。[7]179”這個問題只有武力才能解決。至貞觀初,唐先后用武力征服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降服薛延陀部,天山南北諸部臣服大唐,穩定了西北邊疆,而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成了唐朝穩定東亞統治秩序的最大障礙,642年,蓋蘇文殺掉容留王,唐太宗認為“遼東故中國地,而莫離支賊殺其主,朕將自行經略之。[8]”決定出兵消滅高句麗。644年,唐太宗第一次發兵討伐高句麗,在此后的647年、648年,唐太宗又發起兩次對高句麗的討伐。其間新羅曾出兵助唐軍攻打高句麗,百濟則乘機襲擾新羅,645年“夏五月,太宗親征高句麗,王發兵三萬以助之。百濟乘虛,襲取國西七城。[3]68-69”在這種情況下,新羅必須密切與唐朝的聯合,方能自保。

649年唐太宗病逝,唐高宗即位,延續了唐朝對朝鮮半島的方針政策,與新羅聯合,消滅高句麗和百濟,完成唐朝統一大業。新羅與百濟、高句麗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又加速了唐朝統一朝鮮半島的進程,自650年至661年文武王即位前,新羅與高句麗、百濟經常發生戰爭,為了自保和徹底消滅這兩個宿敵,新羅頻繁向唐朝遣使朝貢,請求唐朝出兵。如650年“六月,遣使大唐,告破百濟之眾……是歲,始行中國永徽年號。[3]71-72”651年“波珍餐金仁問入唐朝貢,仍留宿衛。[3]72”652年“遣使大唐朝貢。[3]72”653年“遣使大唐,獻金總布。[3]72”654年真德王病逝,太宗王即位,“唐遣使持節備禮,冊令為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王遣使入唐表謝。[3]73”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軼我北境,取三十三城。王遣使入唐求援。三月,唐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右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3]73”656年“遣子右開衛將軍文王朝唐。[3]73”659年“夏四月,百濟頻犯境,王將伐之,遣使入唐乞師。[3]74”上述事實表明,在高句麗、百濟的進攻下,新羅局勢岌岌可危,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不利于唐朝統一大局。660年,“三月,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金仁問為副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三萬軍以伐百濟。[3]74”蘇定方自萊州出發,舳艫千里,隨流東下,與前來接應的新羅太子金法敏約定于七月十日唐羅兵會和,“屠破義慈都城。[5]74”后新羅以金庾信等帥5萬精兵前往匯合,金庾信部在黃山之原與百濟遭遇,激戰中殺掉百濟將軍階伯,但貽誤軍期,蘇定方要處死新羅督軍金文穎,遭到金庾信強烈反對。同月,唐滅百濟,百濟義慈王投降。金庾信貽誤軍期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從“庾信言于眾曰:大將軍不見黃山之役,將以后期為罪,吾不能無罪而受辱,必先與唐軍決戰,然后破百濟。[3]75”的表現可以看出,新羅的軍事實力此時已很強大,足以抗衡唐軍。

滅百濟后,唐以郎將劉仁愿率兵一萬鎮守泗沘城,蘇定方帶百濟王及王族、臣僚93人、百姓12,000人自泗沘乘船回唐。唐高宗派遣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統轄百濟。此時朝鮮半島局勢十分混亂,百濟余部不斷掀起新的反抗,新羅成了消滅百濟余部的主要角色,在文武王即位前,新羅攻取并收降了爾禮城等20多座百濟城,同時新羅的七重城、述川城、北漢山城等地又受到高句麗和靺鞨軍的進攻。唐朝雖然消滅了百濟,但安撫百濟余眾、消除高句麗軍事力量的任務還很艱巨。

三、文武王在位時對唐策略變化分析

文武王在位時期,新羅對唐策略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的分界點應在668年唐滅高句麗。從661年文武王即位到668年唐滅高句麗之前,文武王對唐朝十分謙恭,聽從唐朝的敕命,其策略核心是徹底消滅百濟殘余勢力,配合唐軍消滅高句麗,擴大新羅勢力范圍。661年“六月,入唐宿衛仁問、儒敦等至。告王:‘皇帝已遣蘇定方領水陸三十五道兵伐高句麗,遂命王舉兵相應?!痆3]80”接到唐朝敕令,文武王以金庾信為大將軍,金仁問等為大幢將軍,他親率諸將,做好戰斗準備,并奉敕旨向包圍平壤的唐軍運送軍糧,“王命庾信與仁問、良圖等九將軍,以車二千余兩(輛),載米四千石,租二萬二千余石,赴平壤。十八日,宿風樹村,冰滑道險,車不得行,并載以牛馬。二十三日,渡七重河,至蒜壤……二月一日,庾信等至獐塞,距平壤三萬六千步。先遣步騎監裂起等十五人赴唐營。是日,風雪寒冱,人馬多凍死。[3]81”因天氣等原因,平壤久攻不下,蘇定方撤兵。新羅趁機攻取百濟殘余占領的翁山城、雨述城、內斯只城、居列城、居勿城、沙平城,斬殺百濟殘兵數千,并于662年收降此前一直臣屬百濟的耽羅國。

665年,唐高宗詔命敕使劉仁愿、熊津都督扶余隆與文武王在熊津就利山歃血而盟。扶余隆是前百濟大司稼正卿,唐滅百濟后被唐任命為熊津都督,管轄百濟故地,以鎮守使劉仁愿、劉仁軌共同經略這一地區。由于百濟余眾經常反叛,高句麗不斷侵擾,新羅不斷蠶食百濟故地,為鞏固對這一地區的統轄,對文武王進行一定的約束,唐高宗詔令進行這次三方會盟。盟文體現了唐朝的意圖,“立前百濟大司稼正卿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羅,長為與國,各除宿憾,結好和親,各承詔命,永為藩服。[3]83”唐高宗以“予若觀火[9]169”的洞察力,看到文武王絕不是一個“永為藩服”的新羅王,盟文要求新羅 “各承詔命,永為藩服?!辈灰胁怀贾?。要以熊津之盟對文武王進行約束,盟文中有些用詞非常嚴厲,如“既盟之后,共保歲寒。若有背盟,二三其德,興兵動眾,侵犯邊陲。明神監之,百殃是降,子孫不育,社稷無守,禋祀磨滅,罔有遺余。[3]84”但盟文對文武王作用甚微,會盟后扶余隆受到新羅威脅,逃到長安,唐高宗詔命扶余隆“令歸本藩,安輯余眾”[10]5334,由于 “新羅強,隆不敢入舊國,寄治高麗死。[11]6201”盡管意識到新羅的強大可能會失去控制,但高句麗未滅,唐朝對新羅也無有效對策。

666年,文武王基本肅清了百濟殘余,“王以既平百濟,欲滅高句麗,請兵于唐。[5]84”當年“冬十二月,唐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司列少常伯安陸郝處俊副之,以擊高句麗。[5]84”668年二月,李勣率唐軍水陸并進,渡遼河至新城,進攻高句麗。至當年九月,唐軍攻下平壤,俘高句麗寶臧王,高句麗滅亡。唐滅高句麗,去掉了新羅的宿敵,同時文武王意識到新羅處境的危險,在配合唐軍進攻高句麗的同時,網羅高句麗殘部,壯大新羅軍事力量,以抗衡唐朝。

高句麗滅亡后,唐羅矛盾日益突出,面對新的局勢,文武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應對形勢變化。

第一,下達安民教令,穩定民心。669年,文武王下達安民教令:“往者,新羅隔于兩國,北伐西侵,暫無寧歲……今兩敵既平,四隅靜泰。臨陣立功者,并已酬賞,戰死幽魂者,追以冥資。但囹圄之中,不被泣辜之恩,枷鎖之苦,未蒙更新之澤。言念此事,寢食未安,可赦國內,自總章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犯五逆罪死已下,今見囚禁者,罪無小大,悉皆放出?!浒傩肇毢?,取他谷米者,在不熟之地者,子母俱不須還。[3]87-88”這項教令起到樹立文武王在新羅百姓中威望,安定民心的作用,為新羅與唐朝對抗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第二,網羅高句麗殘余,壯大新羅軍事力量。670年六月,“高句麗水臨城人年(牟)岑大兄,收合殘民,自窮牟城,至江南,殺唐官人及僧法安等。向新羅,行至西海史冶島,見高句麗大臣淵凈土之子安勝,迎致漢城中,奉以為君……王處之國西金馬渚。[3]88-89”七月,文武王封安勝為高句麗王,其冊曰:“維咸亨元年歲次庚午秋八月一日辛丑,新羅王致命高句麗嗣子安勝……避危難於山野,投單身于鄰國,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夫百姓不可以無主,皇天必有以眷命。先王正嗣,唯公而已,主于祭祀,非公而誰,謹遣使一吉餐金須彌山等,就披策、命公為高句麗王。公宜撫集遺民,紹興舊緒,永為鄰國,事同昆弟,敬哉敬哉。[3]89”冊文吹捧安勝“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绷畎矂俑屑ぬ榱?,文武王讓安勝“撫集遺民,紹興舊緒?!毙铝_和安勝傀儡政權“永為鄰國,事同昆弟?!狈龀职矂贋橥?,可以借助安勝的影響,網羅高句麗殘余,壯大新羅軍事實力。

第三,公開與唐朝抗衡,挑起唐羅戰爭。高句麗滅亡后,文武王趁機擴大勢力,“新羅的目的很明確:在不招致唐朝大軍壓境的前提下,西吞百濟,北并高句麗南部舊地。[12]114”670年,唐高宗“以王擅取百濟土地遺民,皇帝責怒,再留使者。[3]88”唐高宗的“責怒”使文武王意識到戰爭的臨近,做好隨時與唐開戰的準備,“三月,沙餐薛烏儒與高句麗太大兄高(意補)延武,各率精兵一萬,度鴨淥江,至屋骨□□□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待之。[3]88”唐羅戰爭打響。671年七月,大唐行軍總管薛仁貴致書文武王,指責他“去安然之基,厭守常之策,遠乖天命,近棄父言,侮暴天時,侵欺鄰好。[3]91-92”批評文武王收留扶持安勝是“恃為外援,斯何謬也![3]92”警告他“亦由持彈而往,暗于枯井之危,捕蟬而前,不知黃雀之難,此,王之不知量也……嗚呼!昔為忠義,今乃逆臣,恨始吉而終兇,怨本同而末異。[3]92”指出文武王的出路只有一條,既歸以流謙之義,存于順迪之心,血食依時,茅苴不易,占休納祐,王之策也。[3]93”致書1,300多字,既有言真意切的規勸之言,又有對文武王的嚴厲警告。

接到致書,文武王以3,000余字的報書回復薛仁貴,這份答薛仁貴書語氣強硬,前半部分對新羅侵奪百濟土地進行辯解,說唐太宗時已經將平壤以南的百濟土地許諾給了新羅,后半部分反復強調新羅如何不畏艱難地給駐守熊津和攻打平壤的唐軍運送軍糧,“劉總管遂共某相隨,先打兌山城。既拔山,仍于熊津造城,開通熊津道路。至十二月,熊津糧盡……熊津送糧,路上逢雪,人馬死盡,百不一歸……南運熊津,北供平壤,蕞小新羅,分供兩所,人力疲極,牛馬死盡,田作失時,年谷不熟,所貯倉糧,漕運并盡,新羅百姓,草根猶自不足,熊津漢兵,糧食有余。又留鎮漢兵,離家日久,衣裳破壞,身無全褐。新羅勸課百姓,送給時服。都護劉仁愿,遠鎮孤城,四百皆賊,恒被百濟侵圍,常蒙新羅解救。一萬漢兵,四年衣食新羅。仁愿已下,兵士已上,皮骨雖生漢地,血肉俱是新羅。[3]94”表面看四年來新羅牛馬盡死,田作失時是傾全國人力物力供應熊津等地唐兵衣食所致,事實上文武王大肆渲染運糧之苦,是避重就輕,對薛仁貴指責文武王“率戶征兵,連年舉斧”,不斷侵吞百濟土地避而不談,卻反復強調百濟殘余不斷進攻新羅,對于扶持安勝也只字不提。對所指責的新羅反叛一事,則狡辯說“百濟構架奏云:‘新羅反叛’。[3]96”擺出一副被冤枉的姿態,“今略陳冤枉,具錄無叛。[3]97”反過來指責薛仁貴對新羅“濫加非罪!”這份可能由新羅大臣強首所寫的答薛仁貴書[13],代表了文武王的意愿,文武王由以往對唐朝的順從變為公開與唐朝抗衡,誓與唐朝決一雌雄,強硬的底氣源于新羅不斷壯大的軍事實力。

671年 “九月,唐將軍高侃等率蕃兵四萬到平壤,深溝高壘侵帶方。冬十月六日,擊唐漕船七十余艘,捉郎將鉗耳大侯,士卒百余人,其淪沒死者,不可勝數。[3]97”新羅先發制人,對唐軍運糧漕船發動進攻并獲得勝利。

第三,放低姿態向唐示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權。唐羅戰爭初始,新羅獲勝,但很快戰局發生了轉變。672年“秋七月,唐將高保(當‘侃’)率兵一萬,李謹行率兵三萬,一時至平壤,作八營留屯。八月,攻韓始城、馬邑城,克之。進兵距白水城五百許步作營,我兵與高句麗兵逆戰,斬首數千級。高保等退,追至石門戰之,我兵敗績。[3]97”面對不利形勢,文武王馬上改變對唐強硬的態度,放低姿態對唐示好。九月,文武王上表乞罪,言辭卑微,“臣某死罪謹言,昔臣危急,事若倒懸,遠蒙拯救,得免屠滅。粉身糜骨,未足上報鴻恩,碎首灰塵,何能仰酬慈造。[3]98”并將罪責推向了百濟,“然深仇百濟,逼近臣蕃,告引天兵,滅臣雪恥。[3]98”由于“臣在破滅,自欲求存,[3]98”新羅才不得不反叛。為了博得唐朝同情,又重申“臣前代已來,朝貢不絕,[3]98”因為百濟的緣故,“再虧職貢,遂使圣朝,出言命將,討臣之罪,死有余刑?!弊詈笠詷O盡卑微之辭,希望取得唐朝的原諒,“南山之竹,不足書臣之罪,褒斜之林,未足作臣之械。潴池宗社,屠裂臣身,事聽敕裁,甘心受戮。臣櫬輿在側,泥首未乾,泣血待朝,伏聽刑命。伏惟皇帝陛下,明同日月,容光并蒙曲,德合乾坤,動植咸被亭毒,好生之德,遠被昆蟲,惡殺之仁,爰流翔泳。儻降服舍之宥,賜全腰領之恩,雖死之年,猶生之日,非所希冀,敢陳所懷,不勝伏劍之志。謹遣原川等拜表謝罪,伏聽敕旨。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3]98”上表的同時,又進貢銀、銅、針、牛黃、金、布等物品。此舉果真奏效,唐軍隨即停止了對新羅的進攻,錯失戰機。新羅得以喘息,重新部署兵力,增筑西兄山城、沙熱山城、國原城北兄山城、召文城、耳山城、首若州走壤城、達含郡主岑城、居烈州萬興寺山城等山城。673年九月,唐與新羅再次開戰,唐、靺鞨、契丹聯軍被新羅打敗,唐兵“溺瓠濾、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3]99”文武王深諳朝貢認錯從中獲利之道,這種策略使文武王掌握了對唐戰爭的主動權。反之,在與新羅的斗爭中,唐朝多處于被動,終致失敗。

第四、終止朝唐,鞏固新羅統治。676年二月,唐“徙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今遼寧蓋州青石關古城)。[14]6378-6379”當年十一月,唐羅最后一次交鋒,唐軍大敗,唐羅戰爭結束。唐朝的勢力逐漸退出新羅、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南部地區,這些地區全部為新羅所占。此后,直到681年文武王去世,史書上不見新羅與唐的任何交往,說明文武王針對當時形勢,再一次調整對唐策略,完全終止朝唐進貢。

與唐斷絕正式交往的同時,文武王積極采取措施鞏固統治,如677年“始置左司祿館。[3]100”678年“置船府令一員,掌船楫事。加左右理方府卿各一員。[3]101”681年“置右司祿館。[3]102”進一步完善新羅官職設置;強化與高句麗傀儡安勝的關系,于680年“三月,以金銀器及雜彩百段,賜報德王安勝,遂以王妹妻之。[3]101”。安勝非常感激:“臣本庸流,行能無算,幸逢昌運,沐浴圣化,每荷殊澤,欲報無階,重蒙天寵,降此姻親……事非望始,喜出意表。[3]102”安勝由此更加效忠文武王。通過這兩項措施,新羅國力進一步增強,統治更加穩固。

四、結語

文武王從661年即位到681年去世,統治新羅20年,期間根據局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對唐策略,終獲成功。由一直對唐俯首稱臣的屬國,到公然與唐開戰并取得勝利,新羅的歷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對朝鮮半島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武王對唐策略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新羅多年來向中原皇朝不斷遣使朝貢的經驗為文武王提供了重要借鑒,文武王將這種遣使朝貢發揮到了極致,他既能精準把握遣使朝唐的最佳時機,又能使用最適合的語言文字,什么時候語氣強硬,什么時候態度卑微,派什么身份的人朝唐,進貢什么物品,文武王掌握的非常好,新羅由此獲得最大的收益,上文所述672年九月文武王上表乞罪就是很好的例證,這次上表乞罪成為化解新羅危機的關鍵因素。與文武王相比,唐朝對新羅沒有長遠有效的斗爭策略,沒有應對可能出現情況的對策,輕易相信文武王的上表,導致唐朝在與新羅的斗爭中經常處于被動,最后功虧一簣,招致失敗。

第二,唐朝西部緊張局勢為文武王對唐策略的成功提供了良機。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偶然與必然并存,當唐羅發生戰爭的同時,唐朝西部局勢也日趨緊張。670年“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暹羅道行軍大總管……以討吐蕃。[10]6363”然而“薛仁貴及吐蕃戰于大非川,敗績。[15]68”薛仁貴的失利對唐朝震動很大,勢必影響對新羅的用兵戰略,唐太宗、高宗兩朝全盛之世,“竭中國之力取高麗,僅得之后,旋即退出,實由吐蕃熾盛,唐室為西北強敵所牽制,不得已乃在東北方取消極退守之策略。[16]139-140”東西線同時開戰,對唐朝來說十分被動,唐高宗在675年感嘆道:“朕未始擐甲履軍,往者滅高麗、百濟,比歲用師,中國騷然,朕至今悔之。今吐蕃內侵,盍為我謀?[17]6077”我們無從了解唐高宗當時的想法,但從“朕至今悔之”可以猜測唐高宗之悔應有兩層含義,一悔滅高麗、百濟消耗了大量國力,二悔以此沉重代價卻沒有最終消滅新羅,以至于現在處于東西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唐朝西部出現的危機無意中幫助了新羅,使得文武王對唐策略終獲成功。

第三,從唐滅百濟、高句麗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唐朝主動攻滅百濟、高句麗的意愿不強,某種意義上說,“是新羅為了消滅競爭對手、實現半島統一而對唐朝精心實施的戰略拉動。[18]9”這種“戰略拉動”是在文武王之前完成的,文武王則把此前新羅“戰略拉動”的果實收入囊中。盡管在668年滅高句麗后,唐在高句麗舊地“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以統之”[14]6357,但在新羅逐漸強大的形勢下,高句麗舊地大部被新羅侵蝕,唐朝的勢力則從朝鮮半島步步后退,“676年2月,唐安東都護府從平壤移至遼東故城,次年再次移入新城,唐朝軍事勢力完全退出朝鮮半島。[19]”

唐羅戰爭后,直至681年文武王去世前,唐朝與新羅往來中斷。公元8世紀以后,新羅繼續保持與唐朝的藩屬關系和正常交往,新羅使者入唐主要是朝貢、宿衛、賀正、貢獻方物,唐入新羅使者主要執行冊封、告哀、吊唁等使命,“九世紀的交涉則表現出官方交往的理性多樣化和民間交往經濟文化蘊涵的增大。[20]210”兩國的這種和平交往一直維持,直至907年唐朝滅亡。

作為一個目光遠大、有勇有謀的新羅國王,文武王以靈活善變的對唐策略,在與唐朝博弈的中最終獲勝,從此新羅以統一國家的面貌出現,為以后王氏高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朝鮮半島局勢由此發了根本性的改變,東北亞政局亦進入和平發展時期。

[1]王溥.唐會要·新羅[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劉昫.舊唐書·新羅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金富軾.三國史記[M].孫文范等??保L春:吉林文史出版社,003.

[4]苗 威.試論隋與高句麗戰爭[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00,33(3):101.

[5]劉 昫.舊唐書·高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魏 征、令狐德芬.隋書·煬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李治亭主編.東北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8]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高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9]阮 元??蹋涀⑹琛ど袝x[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劉 昫.舊唐書·百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百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2]王小甫等著.中韓關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3](韓)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M].臺北:正中書局,1961.

[14]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5]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高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6]陳寅?。拼问肥稣摳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吐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8]王小甫主編.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9]拜根興.論唐羅戰爭的性質及其雙方的交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15(1):48.

[20]拜根興.唐朝與新羅關系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徐星華)

BO-0

A

1008—7974(2016)03—0092—04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5.018

2015-11-27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國史記》綜合研究”階段性成果(2013B319)

李春祥,吉林通化人,教授,碩士。

猜你喜歡
百濟文武新羅
淺析唐羅聯軍對百濟的征討
百濟滅亡的原因
域外漢詩:新羅新生代詩人崔匡裕的漢詩研究
婁新羅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誤言行舉止端
神秘的代碼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入唐百濟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天安新羅舒泰酒店正式開業
韓國“百濟文化”中的草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