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白華“超世入世”人生觀之建構

2016-03-07 13:24吳洋洋
關鍵詞:宗白華歌德入世

吳洋洋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宗白華“超世入世”人生觀之建構

吳洋洋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宗白華早年倡導“超世入世”人生觀。歌德是此種人生觀的代表人物?!俺廊胧馈比松^既受到了中西方哲學的影響,也與宗白華本人的個性、修養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宗白華的人生觀是他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改造社會的積極意義,也影響了他日后的學術選擇。

宗白華;人生觀;美學

宗白華,原名宗之櫆,字伯華,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我們對宗白華的關注,往往集中于他對藝術和審美的論述、對中國藝術的闡釋和西方哲學的翻譯。與之相比,他關于社會改造、人生理想的學說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宗白華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一系列文章中都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考。繼王國維、蔡元培之后,“理想人格”的問題又一次得到比較充分的論述。在中國現代美學啟蒙救亡的背景下,與許多學者一樣,宗白華對“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對“少年中國”的設想是聯系在一起的。在《說人生觀》(1919)、《我的創造“少年中國”的辦法》(1919)、《中國青年的奮斗生活與創造生活》(1919)、《“實驗主義”與“科學的生活”》(1919)、《墨子的人生學說》(1919)、《學者的態度與精神》(1920)、《青年煩悶的解救法》(1920)、《新文學地源泉——新的生活內容底創造與修養》(1920)、《怎樣使我們生活豐富》(1920)、《新人生觀問題的我見》(1920)等一系列文章中,人格、生活、國運是聯系在一起的。在宗白華的思想體系中,形成明確的“超世入世”的理想人生觀,對他日后的美學基本觀念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理想的人生觀

在宗白華看來,哲學家的任務主要是兩個:一是依據科學建立真實的宇宙觀;二是依照真實的宇宙觀建立真實的人生觀。這也符合中國古典哲學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建立人生觀的目的是決定人生行為之標準??梢?,理想的人生觀一是能順應宇宙規律,二是能決定人生的意義。

在《說人生觀》一文中,宗白華將人生觀分為三大類,即樂觀派、悲觀派、超然派。每個大派別下又可以具體分為三個小派別。在樂觀派的眼中,人生和宇宙都是完滿的,懷揣勇氣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人生,認為人生無憾事,此者可稱為樂生派。此乃樂觀主義者中積極的一派。另有兩種消極的情形:一是熱忱之士發現艱難的世事與自己對世界的設想差距太大而失意、悲憤、頹廢;二是紈绔子弟以享樂主義的態度對待人生,陷入萎靡不振、墮落奢侈之境。這兩種可稱作激進入世派和佚樂派。在悲觀派中也可以分為三派:遁世派、悲憤自殘派和消極縱樂派。遁世派采取逃避的辦法,親近自然,厭倦社會與世俗,往往以世外高人的面貌出現;悲憤自殘派是激進救世而不可得,遂起自傷之念,以屈原為代表;消極縱樂派則是對社會失望至極,以縱情享樂的行為掩蓋自己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三者雖然行為方式不同,但都出自對人生的悲觀認識。宗白華指出叔本華哲學就是人生悲觀派的代表。叔本華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欲望,欲望是造成人生悲劇的永動鐘擺,因為欲望無法滿足時會感到痛苦,欲望滿足時又會感到空虛。

除了以上兩大類之外,宗白華還提出超然觀人生觀。這一派與前兩派的不同之處在于:人生本無悲觀、樂觀可言,宇宙和人生的流轉都是依據規律和公理而動的。正如黑格爾所言“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而且這類人的高明之處在于能夠發現心為形役、識為情牽,若想超越悲樂就要盡可能超然釋懷。超然人生觀具體又可分為三類:超然入世派、曠達無為派和消閑派。曠達無為派對人生采取清靜無為的態度,于個人德行無虧,但是缺少社會責任感;消閑派則是以藝術消遣人生,無大害于社會,亦不從事學術事功,但為人類的精神世界貢獻了藝術品。

宗白華認為,諸種人生觀最可取的當屬超然派中的“超世入世派”:

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觀者也。真超然觀者,無可而無不可,無為而無不為,絕非遁世,趨于寂滅,亦非熱衷,墮于激進,時時救眾生而以為未嘗救眾生,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進謀世界之福,而同時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進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為失敗而喪志,大勇猛,大無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堅強,宗旨之正大,行為之穩健,實可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為人生行為之標準也。[1](P24-25)

所謂“超世入世觀”,就是既要有出世的胸懷,又要有入世的態度。以超功利的眼光面對人生和生活,以積極的姿態面對世事,為整個人類謀福利。人生觀的問題在宗白華的學術體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宗白華認為改造社會的最優方法不是從政治、武力上去改造,而是以教育和實業去改造。教育的核心是“造成一班身體、知識、感情、意志皆完全發展的人格”[1](P36)。新文化運動的阻礙在于普通民眾既感覺不到精神生活,也沒有對理想生活的需要。只有樹立理想的人生觀,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會選擇奮斗與創造的生活。中國社會乃至古老東方的“森林文明”才會得以積極改造。

二、歌德:理想人生觀的代表

宗白華以自己的人生履行了“超世入世”的價值觀念。同輩哲學家馮友蘭評價他“曠達是晉人風度的要點,達到這種境界自然就是晉人風度。是真名士自風流,白華的為人就是晉人風度”。他的學生哲學史家熊偉在欽慕老師的人格時說“一生很可愛,陶淵明的風格是他一生的特點”,“他很灑脫,對身外之物看得很輕,有哲學家的韻味”[2](P55)。而在宗白華本人看來,最能代表他人生理想的人物是歌德。

歌德的文學和哲學對宗白華影響較早。五四運動前夕,宗白華就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德文,因興趣所致,研讀了歌德、席勒、赫德爾林等人的文學名著,以及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著作。其中,歌德的人生尤為吸引宗白華。發表于1932年的《歌德人生之啟示》是他研究歌德的第一篇論文,此后就一發不可收拾,1933年,宗白華還編輯了一本歌德研究的論文集,集合了當時對歌德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他將歌德視作指路明燈,歌德的生活觀念、方式、人生歷程對宗白華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有很深的啟迪。他曾專門探討過歌德的人生啟示,歌德的人格和生活可謂極盡人類的可能性。歌德人生最成功之處即在于“小我”擴張成“大我”,他的個體生命與自然和世界融為一體。叔本華所說的私欲之害也就得以解決和超脫了。

在宗白華看來,西方經歷古希臘、基督教、文藝復興文明之后,西方文明進入一個偉大的新時期,同時也面臨重重危機。人失去希臘時期的人與宇宙的和諧,失去中世紀對上帝絕對虔誠的信仰,人類精神在文藝復興時期獲得解放,同時也感到苦悶、彷徨、無所憑依,這是近代人要面臨的問題。歌德不同于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之處在于,不僅以作品對其所處時代進行探討,還以他的人格和生活表現出近代人生的特殊意義與內在的問題。歌德以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探討了人類的可能性,將西方自強不息的個人英雄主義與東方樂天知命的人生智慧結合起來。這與宗白華倡導的“超世入世”的人生觀在根本上思路是一致的。

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上,歌德的人生給人以三個不易被理解的印象:一是生活全體的無窮豐富;二是生活中具有的奇異諧和;三是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矛盾。這三種印象相反相成。而造成這三種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對生命本身價值的肯定,即“一切真實的,新鮮的,如火如荼的生命,未受理知文明矯揉造作的生活”[3](P6)。宇宙的普遍原理是人生和生活處于的兩極之中:生命與形式、流動與定律、向外擴張和向內收縮。歌德的人生之所以呈現出三種讓人不解的印象,就在于他以自己的生活象征了這個原理,他的個體生命與宇宙自然是一體的。

三、宗白華人生觀形成的影響因素

如何看待宗白華“超世入世”人生觀的形成?同時代的很多美學家都會從學理上探討社會和青年人生的改造問題。在他之前,有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等人;在他之后,有李石岑、豐子愷、鄧以蟄等人。因此,理解宗白華的人生觀,既需要肯定其個性色彩,又要看到時代思想的共性之處。

(一)個性因素

宗白華的人生觀得益于他自己的性格特征與人生經歷。宗白華為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第27世孫,其父宗嘉祿一生研究過水利、興辦過新式學堂、擔任過幾所大學的教授,頗具才華,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母親方淑蘭也出自書香門第。外祖父是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的后代,有很深的文學造詣??梢哉f耳濡目染之間,宗白華有很好的家學傳承。宗白華八歲入新式小學讀書,接觸新學。15歲學習英文,16歲學習德文,17歲從事文學創作,寫出很多清新綺麗的詩歌。少年時代的讀書求學經歷,為宗白華日后從事哲學、美學研究以及文學創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宗白華青少年時代就傾心老莊哲學。老莊哲學中崇尚自然、虛靜坐忘的哲學態度和人格理想對宗白華有強烈的吸引力。他特別熱愛大自然。在年少時,他觀察天上的流云,竟然有做云譜的想法。日后他在《流云》中寫道:

理性的光

情緒的海

白云流空,便似思想片片

是自然偉大么?

是人生偉大呢?

……

月的幽涼,

心的幽涼,

同化入宇宙的幽涼了。

可見宗白華是陶醉在自然里思考人生的。正是由于他寬厚的個性、平和的心境,使他后來將對現實改造的理想,融入到藝術的把握與審美的追求之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至20世紀30年代早期,宗白華有很多剖析、把握社會問題的論述,皆以冷靜的姿態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實際客觀的學理考察,不發表過激言論,不做無稽之談。

(二)啟蒙救亡情懷

啟蒙救亡是中國現代美學家們的普遍心態。這既是近代史上中國特殊的國情造就的,也是中國當時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宗白華的求學道路與魯迅的求學之路有幾分相似。1916年秋,宗白華升入上海同濟醫工學堂(后改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進行醫學專業學習,興趣使然他更偏愛哲學、美學研究。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惡化,五四運動的興起,愛國情懷讓宗白華的求學之路發生巨大的轉變。最終,他做出了與魯迅同樣的選擇。不同的是,魯迅是以鮮活的文學形象作為“匕首”和“投槍”來叫醒“鐵屋子”里的人,宗白華主要是通過哲學、美學的論說來轉變國人的人生觀,從而實現自己的救世主張。宗白華早年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發表一系列探討如何構建理想中國的文章?,F在看來,這些文章雖然存在理想化傾向,但能夠反映出宗白華的學術絕對不是與世隔絕。他認為,改良社會非自下而上不可,當務之急就是從“我”做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20世紀30年代以后,宗白華很少在文章中涉及改造人生和社會的問題,但并不等于他放棄了這種努力。人生藝術化就是他在實踐層面貫徹“超世入世”人生觀的方式。在宗白華的眼中,生命便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他將人生當作藝術品的塑造,生活就是他完成人生藝術品的“工作場”。唯其如此,人才能不為物役、不為心役。正如王德勝所指出的那樣:“人生的審美化、藝術化,是宗白華不滅的理想追求,并始終同他個人對于生命創造與生活奮斗的憧憬聯系在一起。無限創造的生命欲求,催生了宗白華對于人生藝術化的熱情; 而藝術化的人生境界, 則為生活的熱情創造確立了現實的目標?!盵4]從大的方面看,宗白華提出人生藝術化的概念,是希望國民轉變思想,樹立起藝術人生的態度,從而創造豐富的精神生活,彌補民族精神的缺失。宗白華的美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是面向人生的,與他人純粹的理論研究并不相同。他的人生藝術化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出世入世”人生觀的學術投射。

[1]宗白華著,林同文.宗白華全集:第1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德勝.宗白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宗白華著,林同文.宗白華全集:第2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德勝.“心里深藏著一個世界”——宗白華的人生理想與實踐[J].求是學刊,2002(4).

[責任編輯 孫 葳]

2016-06-17

吉林省教育廳項目“彷徨與獨立——中國近代美學初創背景下的美學家心態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65號)

吳洋洋,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I206.6

A

2095-0292(2016)05-0124-03

猜你喜歡
宗白華歌德入世
帛書《黃帝四經》之“道”的“入世”特征
一個符號,表示否定
歌德的書
出入相宜天地寬
奇釀出漢塞,銀樽入世巔——銀色高地酒莊
宗白華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論析
我們
我要歌德的書
宗白華著作的出版歷程
入世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差額分布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