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殘疾、無障礙環境與輔助器具

2016-03-28 11:43朱圖陵王保華
殘疾人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人造器具殘疾

■朱圖陵 王保華

論殘疾、無障礙環境與輔助器具

■朱圖陵 王保華

本期專題研究特邀主持人:

朱圖陵

研究員,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工程研究所所長、全國殘疾人用品用具供應總站站長、國家康復器械質檢中心主任及深圳市殘疾人輔具中心總工程師。自2006年起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173邀請作為中國專家參加國際標準ISO 9999《殘疾人輔助產品分類和術語》起草小組工作,參與我國多項殘疾人輔助器具產品標準制定。主編《殘疾人輔助器具基礎與應用》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英文30余篇。

專題點評:

輔助器具服務是殘疾人補償和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社會參與能力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之一,在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有8502萬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需求巨大。如何建立輔助器具服務的保障制度及健全服務體系需要殘疾人事業的決策者和研究者重點關注。本期圍繞輔助器具與無障礙環境、輔助器具服務發展歷程及展望、政府如何購買輔助器具服務、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臺灣相關經驗等方面進行積極探討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應用《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和《世界殘疾報告》觀點來論述殘疾、無障礙環境與輔助器具的應用。人類歷史就是人造環境的發展史,殘疾是人與環境不協調的一種狀況。輔助器具是無障礙環境的基礎,創建無障礙環境的實質就是用輔助器具來幫助殘疾人克服在環境里遇到的障礙。

殘疾;無障礙環境;人造環境;輔助器具

【Abstract】Based on ICF and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ability,accessibility and assistive devices is discussed by this paper.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 is the history of human-made environment,and that the disability i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where person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not coordinated.Assistive devices are the basis for building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and the essence of creating a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is to use assistive devices to help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he environments.

【Key words】Disability; Accessibility; Human-made environment; Assistive devices

前言

自有人類就有殘疾人,他們的日?;顒雍蜕鐣⑴c遇到很多困難。過去人們通常認為,殘疾主要是個人原因造成的,與環境無關,如兒麻后遺癥的肢體殘疾、白內障導致的視力殘疾及中耳炎導致的聽力殘疾等均是個體患有疾病導致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80年發布的《殘損、殘疾、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ICIDH)正是該觀點的反映,即認為從疾病開始,如果病好就恢復到健全人,如果不好會引起器官水平的殘損,并導致個體水平的殘疾,是醫學問題;而形成殘疾后進入社會時必然遇到社會水平的殘障引起社會問題,所以被稱為醫學—社會模式。殘疾人權利運動的發展使人們對殘疾的認識不斷發生轉變,2001年WHO發布了《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1],認為人類健康與否取決于四大要素:身體機能、身體結構、活動和參與及環境因素。并對“殘疾”定義為:“是對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的一個總括性術語。它表示在個體(在某種健康條件下)和個體所處的情景性因素(環境和個人因素)之間發生交互作用的消極方面”。首次提出了殘疾與環境有關。2011 年WHO 發布的《世界殘疾報告》(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WRD)更進一步指出:“殘疾是人類狀況的一部分,幾乎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階段都有暫時或永久的損傷,而那些活到老齡的人將經受不斷增加的功能障礙”[2]。WRD還指出,在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這三個領域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里遇到困難都屬于殘疾。至于殘疾狀況與環境的深層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993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議《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3]中提出“采取行動方案,使物質環境實現無障礙”。當給予適當的無障礙環境時,殘疾人的活動受限與參與限制便可大大降低甚至與健全人無異。但是,由于無障礙是從建筑環境開始的,所以很多人對“無障礙”的認識停留在修斜坡和安扶手等。至于什么是“物質環境無障礙”并沒有深刻理解。本文從殘疾與環境的深層關系以及如何用輔助器具來創建無障礙物質環境兩個方面闡述殘疾人與無障礙環境的關系。

1 物質環境與殘疾的關系

1.1物質環境的構成

ICF指出,環境由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態度環境構成,物質環境是一切生命的基礎[4]。所謂物質環境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其中有我們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聞得出的物質,也有感覺不到而客觀存在的物質,如超聲波、紅外線和紫外線等。物質環境又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非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就是自然界,如陽光、空氣、高山、河流和海洋等,是地球形成時就存在的一切物質,并隨著地殼的變遷如地震、火山、海嘯等而改變。而非自然環境是指動物為了生存而特意制造的物質,如鼠造環境(鼠洞)、蜂造環境(蜂窩)、鳥造環境(鳥巢)等。最大的非自然環境是人造環境,如高樓大廈、電燈電話、道路橋梁等構成的環境[4]。

1.2人造環境的歷史

人造環境,即人類制造的產品和技術,是人類特有的環境。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造環境的發展史。據考證240萬年前,當人類從古猿進入能人階段,開始使用石塊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和猿的重要分水嶺,標志著人類歷史的開始,即舊石器時代。從此以后在地球上就出現了人造環境。進化到7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不僅會用石器,而且還會鉆木取火,吃熟食,穿獸皮等,進一步擴大了人造環境的范圍。但原始社會的人造環境在物質環境中所占比例甚小,人類活動和參與的物質環境基本上都是自然環境,人類對人造環境的依賴性也不大。但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活動和參與的物質環境基本都是人造環境,人造環境在物質環境中所占比例極大,而且人類對人造環境的依賴,已無法用文字來形容。如水和電本來是自然環境,但我們用的自來水、電燈、電話、電視和電腦等都是人造環境,一旦停電和停水帶來的困境是人所共知的?;仡櫲祟惖臍v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環境的改變,特別是人造環境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才使人類脫離了原始的野蠻生活,逐步建立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至達到今天這種科學、技術、文化都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

1.3人造環境的作用

首先,有正面作用。正是人造環境的發展,才促使人類從簡單人造環境的鉆木取火、獸皮御寒發展到今天復雜人造環境的火箭衛星上天。而推動人造環境發展的原動力,正是鄧小平指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才使人類從遠古的石器時代,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電腦時代。簡言之,沒有人造環境的發展,就沒有現代化的一切。

其次,有負面作用。隨著人造環境的發展,侵占了大量的自然環境,導致綠洲沙漠化、熱帶雨林消失、冰川融化、許多物種消亡等,特別是污染和溫室效應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還有戰爭,自有人類就有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大量的傷病殘軍人,特別是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使近8萬人瞬間消失,死傷達20多萬人。還有現代化交通和工傷事故造成的殘疾人越來越多,都是人造環境的負面作用。

第三,人造環境是雙刃劍。例如火是自然環境原有的,但自從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后,既有了正面作用的簡單鞭炮和復雜的宇宙飛船,又有了負面作用的槍炮子彈。又如原子能發現后出現的許多新人造環境,既有毀滅人類起負面作用的原子彈、核泄漏;又有造福人類起正面作用的放療、核發電等。

1.4人造環境的分類

在ICF一級分類“環境因素”下的二級分類“產品和技術”里可以歸納出9個人造環境。從屬性來看可以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類基本活動環境,即生活環境、行動環境和交流環境,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產品和技術;第二層次是人類技能活動環境,即教育環境和就業環境,是人類發展需要的產品和技術;第三層次是人類社會活動環境,即文體環境、宗教環境、居家環境、公共環境,是人類提高生活質量需要的產品和技術。

1.5殘疾的發生與環境密切相關

人類是很脆弱的群體,在人的一生中,從胎兒階段到老齡,隨時都可能因為環境的負面影響而導致殘疾。首先是胎兒階段。胎兒生長發育所處的子宮是影響胎兒健康的最重要環境因素[5]。如眾所周知的“海豹肢畸形”,就是由于孕婦服用了止吐的致畸藥物“反應?!彼?。其次是出生階段。胎兒出生前及胎兒娩出時的產科環境,如異常分娩、分娩過程中的各種損傷和缺氧等容易導致腦癱等的發生[5]。第三是生長發育階段。此期殘疾的發生與環境也密切相關,如青少年的特發性脊柱側彎和兒麻后遺癥等,如果能盡早穿戴相應的矯形器來進行干預,可以控制和矯正畸形,從而避免殘疾。第四是成人階段。此階段環境和殘疾的關系就更為密切,如戰爭、事故(交通和工傷)、疾病、污染等,都可導致殘疾發生。第五是老齡階段。由于器官老化,老年人的聽力、視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減退,導致老年人在正常環境里也遇到了障礙。例如在同樣的石板地上走路,年輕人可以快走,即使摔倒一般也無骨折。但老年人即使慢走也可能摔倒出現骨折,甚至腦外傷,所以很多老年人的殘疾都是因為環境不符合老年人需求而造成的。

根據《世界殘疾報告》,不僅身體機能和身體結構的損傷屬于殘疾,而且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也屬于殘疾??梢?,只要個人與環境不協調,出現活動和參與困難時,所有人都會表現出某種“殘疾”狀況,即使健全人也不例外。例如因環境不適而突然腳崴或腰部扭傷導致暫時臥床不起就處于肢體功能障礙狀況;還有,在黑暗環境里的健全人與盲人一樣伸手不見五指都處于視覺障礙狀況,但這時貓和老鼠互相可見,獅子和羚羊也在黑暗中博弈,只是人類看不見;再如,出國到外國環境,健全人的聽不懂和說不出外語以致不能溝通,與聾啞人一樣都處于聽覺言語障礙狀況。說明我們不能脫離環境來看殘疾,殘疾是人與環境不協調的一種狀況。也許可以用中國的古話來形容,即天人不合一的狀況。

2 無障礙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殘疾可通過康復醫學和治療學,再借助輔助器具克服障礙后,甚至回歸健全人,這是環境對殘疾的正面影響。無障礙環境便是其中的范例。

2.1無障礙環境的由來和發展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對殘疾的認識逐漸從歧視轉向同情。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大量傷殘軍人加之小兒麻痹癥流行,在發達國家的瑞典和丹麥從人道主義角度看到殘疾人出行很困難,應該得到社會的同情和照顧,于是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無障礙設計。它運用現代技術為廣大殘疾人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從而開始建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設施。隨后許多發達國家相繼效仿,特別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促使美國政府立法禁止歧視殘疾人,并于1961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無障礙設計標準。1968年和1973年美國國會分別通過了建筑無障礙條例和康復法,提出了使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在公共建筑、交通設施及住宅中實施無障礙設計的要求,并規定所有聯邦政府投資的項目,必須實施無障礙設計。繼美國之后,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相繼制定了有關法規。我國于1988年發布了《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2012年強制性國家標準GB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發布后,國務院又頒布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無障礙建設。正因為無障礙環境是從建筑無障礙開始的,所以很多人對“無障礙”的認識也停留在建筑無障礙上,認為就是修斜坡和安扶手等。實際上,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對無障礙的認識早已超越了建筑環境。特別是2006年12月第61屆聯大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公約》中的第九條“無障礙”是無障礙環境的國際公約,要求締約國應當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無障礙地進出物質環境,使用交通工具,利用信息和通信,包括信息、通信技術和系統,以及享用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向公眾開放或提供的其他設施和服務。

2.2輔助器具是創建無障礙環境的基礎

根據ICF觀點,功能障礙者(含殘疾人)活動和參與遇到的困難是由于自身損傷(機能、結構)和環境障礙兩方面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我國七類四級有殘疾證的人基本都是永久損傷而無法改變自己身體狀況,因此為解決殘疾人活動和參與的困難,就只能改變環境,即創建無障礙環境??梢詮膬煞矫嬷郑阂环矫媸轻槍ψ陨頁p傷導致的功能障礙,可采用個人用輔助器具來克服損傷并發揮潛能實現個人無障礙環境。如對聽覺障礙者,可以通過增加人造環境的助聽器或用光學及振動信號的輔助器具來克服障礙;對視覺障礙者需要增加人造環境的助視器或用聲音及觸覺信號的輔助器具來克服障礙;對言語障礙者可以用語音溝通板來發聲交流;對肢體障礙者也類似,由于截肢、截癱、偏癱、腦癱、兒麻、骨折等原因造成運動器官缺如或失調,可以通過增加拐杖、輪椅、假肢、矯形器等輔助器具來克服障礙,才能融入社會并參加社會活動。另一方面針對環境的障礙,通常采用公共用輔助器具來實現公共環境無障礙,如建筑物無障礙是針對肢體障礙者,電視字幕是針對聽覺障礙者,盲道是針對視覺障礙者等。發展到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創建無障礙環境的實質就是用輔助器具來幫助殘疾人克服在9類人造物質環境里遇到的障礙,這就是輔助器具與無障礙環境之間的關系。

2.3無障礙環境的必要性

首先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需要。在以健全人為主導的社會,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公共場所中的絕大部分人造環境都是為健全人建立的,只有一部分人造環境能為殘疾人直接享用,而另一部分人造環境不能為殘疾人享用,存在著融入環境的障礙。如視力殘疾人對環境的光信號和聽力殘疾人對環境的聲信號無能為力,以致影響了他們與環境的交流、融合,致使其在健全人的環境中處于不利地位,更談不上機會均等和共享文明。為此,要創造一切條件來改變或新建無障礙環境,才能實現殘疾人的平等、參與、共享,并為社會作貢獻。

其次是殘疾人就學、就業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通過輔助器具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無障礙環境后,使殘疾人能共享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高生活質量。正如2010年WHO發布的社區康復指南中指出:“對許多殘疾人來說,獲得輔助器具是必要的,而且是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沒有輔助器具,殘疾人絕不可能受到教育或工作,以致貧困將繼續循環下去”。

第三是殘疾人發揮潛能做貢獻的需要。殘疾人雖有身體機能或身體結構的損傷,但都有潛能,只是因為環境的障礙束縛了潛能的發揮。改造為無障礙環境后,許多殘疾人和老年人不僅提高了尊嚴和信心,而且發揮潛能后提高了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特別是無障礙的因特網,使聽力殘疾人、視力殘疾人和重度肢體殘疾人得以在虛擬世界里遨游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第四是健全人受益。應該指出,無障礙環境不僅使殘疾人受益,而且使很多健全人也受益。例如城市過街天橋的坡道,對于老年人、孕婦、兒童、病人、意外受傷者,甚至手提重物者都受益;電視屏幕下方的中文字幕,不僅聽覺障礙者受益,而且所有聽不清或聽不懂外語的健全人亦受益,是必要的無障礙交流環境。所以,建立無障礙環境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

至于如何評定殘疾人活動和參與的環境障礙,由于專業性太強,超出本文范圍。如讀者感興趣可以參閱文獻[6],是衛生部供全國高等院??祻椭委煂I用的統一教材,有環境評定的理論、方法和應用,以及環境評定報告可供參考。

3 創建無障礙環境的輔助器具

根據ICF活動和參與的d1~d9及環境因素的內容,針對9個人造環境進行無障礙改造所需要的輔助器具簡述如下[7]:

3.1生活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生活環境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基本環境。通俗來講就是吃、喝、拉、撒、睡和洗澡、穿衣等活動(俗稱ADL),如果能自理就是實現了無障礙。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5章自理的d510-d570,主要有7大類共15項生活活動,相應的輔具為:①自己清洗和擦干身體??捎昧茉∫?、浴缸、擦洗身體刷子和擦干器;②護理身體各部。如護理皮膚用電動剃須刀、鏡子,護理牙齒用粗柄牙刷、電動牙刷,護理毛發用長柄梳、電吹風、充氣洗頭盆,護理手指甲和腳趾甲用帶吸盤指甲銼、帶放大鏡指甲剪;③如廁。用坐便椅(帶輪或不帶輪)、坐便凳、坐便器、增高坐便器座;調節排尿用導尿管、集尿器、尿壺、尿墊、紙尿褲,調節排便用尿褲、尿墊;④穿脫。衣褲可用帶尼龍搭扣、連褲服、穿衣桿、系扣鉤、拉鏈器,穿脫鞋襪用穿襪器、護理短襪、脫靴器、加長鞋拔;⑤進食。用粗柄餐具、彈簧筷子、防灑碗、防灑盤、易握碗;⑥喝水。用易握杯、吸管、帶啜咀杯;⑦照顧個人健康。如確保身體舒適用躺椅、安樂椅、靠背、腿支撐架,控制飲食用半流質喂食杯、人體秤,維持個人健康用血壓計、體溫計、配藥盒。盲人生活輔具有防溢提示器。

3.2行動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行動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環境,主要是身體的活動,包括臥、坐、站三個姿勢及其間轉換和身體的移動,如果行動自由就是實現了無障礙。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4章行動的d410-d475,主要有10大類共42項行動活動,相應的輔具為:①改變身體基本姿勢。用抓梯、移位帶、自立式扶手、立式移動升降架、支撐扶手;②保持身體姿勢。保持躺姿用體位墊、卷式安全帶,保持坐姿用坐姿椅、髖關節椅、椅子扶手和靠背,保持站姿用站立架、可傾斜站立支撐臺、抓握欄桿和把手、支撐扶手;③移動自身。坐姿移動自身用轉移板、轉臺,躺姿移動自身用滑動墊、翻轉床單;④舉起和搬運物體。用滑車、升降臺;⑤精巧手的使用。用按鈕,拾起用延伸器,抓握用抓握器具,操縱用各種開關,釋放用假手;⑥手和手臂的使用。拉用固定把手、球形手柄,轉動或旋轉手用手輪、曲柄把手,⑦行走。用手杖、拐杖、助行器;⑧利用設備到處移動。如輪椅(手動和電動);⑨利用交通工具。如無障礙汽車;⑩駕駛。如機動三輪車和汽車改裝。盲人移動輔具有盲道、盲杖、過馬路的蜂鳴器等。

3.3交流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互相交流的環境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環境,如果交流自如就是實現了無障礙。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3章交流的d310-d360,主要有3大類共13項交流活動,相應輔具為:①交流—接收。接受口語用各種助聽器,接受非言語信息用各種助視器,接受書面信息用觸摸式電腦、觸摸閱讀材料;②交流—生成。生成說用人工喉,生成非言語信息用繪畫和書寫輔具及軟件;③交談和使用交流設備與技術。面對面溝通輔具如文字、圖片、語音溝通板,以及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和感應環路。

3.4教育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教育環境是指從事教育活動的環境,其基礎是交流環境和行動環境。教育活動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1章學習和應用知識的d110-d177,第8章主要生活領域的教育(d810-d839),主要有4大類共21項:有目的的感覺體驗(看、聽、其它感覺如觸覺和嗅覺);基本學習(模仿、復述、學習閱讀、學習寫作、學習計算、掌握技能如使用文具、電腦和工具等);應用知識(集中注意力、思考、閱讀、寫作、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教育活動(非正規教育、學齡前教育、學校教育、職業訓練、高等教育)。

教育環境無障礙是指殘疾人通過輔具幫助后,能克服教育活動的障礙并有效地接受教育,特別是殘疾兒童能隨班就讀。肢體殘疾人的教育輔具有握筆器、翻書器和電腦輔助器具等;視力殘疾人教育輔具有盲文打字機、寫字板等;聽力殘疾人教育輔具有助聽器和FM無線調頻系統。智力殘疾人教育輔具有認知拼裝積木,以及各種教育課程的輔助器具等。特別是影像放大成像系統,放大倍數為2.5-50倍,能基本解決低視力學生上課三要素(看遠處黑板、看近處書本、寫筆記)的無障礙教育環境。

3.5就業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就業也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對殘疾人尤為重要和困難。就業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對于從未參加工作的成年殘疾人來說有一定難度,而對原有工作后來殘疾的人來說,通過改造或重建就業環境后,就業的可能性很大。就業活動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8章主要生活領域的工作和就業(d840-d855),主要有4大類共8項:準備就業(學徒工作);得到、維持和終止工作(尋求工作、維持工作、終止工作);有報酬的就業(自謀職業、兼職就業、全職就業);無報酬的就業。

就業環境改造主要是配備相應的輔具,如對肢體殘疾人使用電腦需提供改制的特殊鼠標、特殊鍵盤等。對輪椅乘坐者要拿高處物品時,需提供站立輪椅或升高輪椅。盲人就業需提供特殊工具(盲文卷尺)和電腦改制(語音讀屏軟件)等。對輕度智力殘疾人和精神殘疾人的就業,要提供所需的輔具,以及職業培訓。

3.6文體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文體環境是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環境的簡稱,文體環境無障礙是指能為殘疾人采用輔助器具來克服文體活動的障礙。如為肢體殘疾人提供籃球輪椅、競速輪椅等;為聽力殘疾人提供手語和字幕;為視力殘疾人提供盲人門球、盲人撲克牌等;為智力殘疾人提供旱冰壺、室內籃球等輔助器具。

3.7宗教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宗教環境無障礙是指能為信仰宗教的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來克服宗教活動的障礙,如宗教活動場地要無障礙,以及對盲人要提供盲文宗教書籍等。

3.8居家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居家環境是從事家務活動的環境,包括居家活動環境和居家建筑環境兩方面都要無障礙。居家活動參照ICF“活動和參與”第6章家庭生活中的d620-d650,可分為3大類11項活動,相應的輔具為:①準備膳食。用削皮器、打蛋器、土豆刷、切碎器;②料理家務。清洗和晾干衣服用洗衣機、晾衣架,清潔烹飪區和餐具用帶吸盤的瓶刷、洗碗機,清潔生活區用海綿刷、地毯清掃器,使用家用電器如微波爐、冰箱、吸塵器,貯藏日用品用床頭柜、藥品柜,處理垃圾用簸箕;③照管居室物品??p補衣服用縫紉機、穿針器、易握剪,維修輔具用臺鉗、螺旋固定夾,照管室內外植物用園藝工具,照管寵物用寵物喂食槽。

居家建筑環境無障礙則參照ICF“環境因素”的e155私人建筑物設計、施工及建造的產品和技術,以及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居家建筑無障礙的內容及改造有7項:①住宅門口;②客廳和走廊;③浴室和廁所;④廚房和飯廳;⑤臥室和書房;⑥窗戶;⑦陽臺。均要根據國家標準來執行。

3.9公共環境無障礙的輔助器具

公共環境是從事公共活動的環境。公共環境無障礙是指殘疾人從事各種公共活動都完全沒有障礙,包括公共活動無障礙和公共建筑無障礙。公共活動無障礙要根據活動內容為七類殘疾人提供相應的輔助器具,如各種標識牌、字幕、手語及音響設備等。而公共建筑無障礙除參照ICF的e150公共建筑物的設計、施工及建造的產品和技術外,還要根據我國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來執行。

應該指出,由于殘疾人的個體差異性,每個人活動和參與的困難不同,要求創建的無障礙環境也必然不同,所以不是每個殘疾人都需要創建9個無障礙人造環境。如肢體殘疾人要生活和行動環境無障礙,聽力殘疾人要交流環境無障礙,視力殘疾人要行動和交流環境都無障礙等。至于上述9個無障礙環境改造提到的輔助器具,在《殘疾人輔助器具基礎與應用》[8]及《老年人輔助器具應用》[9]的書中均有無障礙及相應輔助器具的圖文并茂介紹,供讀者參考。

[1]WHO,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Geneva.

[2]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世界殘疾報告(中文版).北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信息研究所翻譯和出版,2012:3-6.

[3]聯合國大會決議《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EB/OL],

http://www.un.org/Docs/asp/ws.asp?m=A/RES/48/96(2016-08-06).

[4]朱圖陵,范佳進,黃河等.殘疾人無障礙環境評定,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5):489-492.

[5]卓大宏主編,中國康復醫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6-74.

[6]范佳進,朱圖陵.第十九章環境評定,王玉龍主編,康復功能評定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58-484.

[7]朱圖陵.第八章無障礙環境,舒彬主編,臨床康復工程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3-242.

[8]朱圖陵.主編,殘疾人輔助器具基礎與應用.北京:求真出版社,2010.

[9]李高峰,朱圖陵主編,老年人輔助器具應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Disability,Accessibility and Assistive Devices

ZHU Tu-ling,WANG Bao-hua

C913.69

A

2095-0810(2016)23-0037-06

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 北京 100050

朱圖陵 研究員;研究方向:輔助器具適配服務,輔助器具標準

王保華 高級工程師 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輔助器具適配服務,輔助器具標準

猜你喜歡
人造器具殘疾
無中生有人造木
人造太原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室廬幾榻器具間 淺談明清繪畫中的器座
試析山東地區所出金銀飲食器具
融資租賃在汽車零部件包裝器具領域的應用探索
瘋狂編輯部之人造驚魂夜
古代器具灌農田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滯后
多方聯手為殘疾青年辦實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