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教學中應回避的幾種提問方式

2016-04-08 23:20李小強
小學教學設計(數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分配律全體學生學情

李小強

最近,在一節數學公開課《乘法結合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計算25×16(簡便運算)

教師要求學生觀察運算符號和數的特點,并細致講解了為什么將16轉化為“4×4”,最后根據乘法分配律計算,得出答案。思路清楚、明了。但接下來:

師:這道題就這樣做,同學們聽懂了嗎?

生:(齊)聽懂了。(有點拖音)

師:那么,這種類型的題目你現在會做了嗎?(教師略顯不信地再問)

生:會做了。

教師繼續講解下一個題目……

課后,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評課時提到了這個片斷,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建議在講解完畢后,應有針對性地抽測個別學生了解傾聽效果和掌握情況,或出示1~2道同類型題目做練習等。

事實上,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尤其年輕教師)類似的提問方式時常出現,并非個案。今天我們就討論四種提問方式:

1.群問群答,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測評。

在這里,“群問群答”指教師的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并希望得到全體學生一起回答的方式。在主觀上教師的提問指向的就是全體學生,而非個體,在結果上也得到的是學生的集體回應。

在教授《進位加法》時,課件出示:9+6=

師:同學們,9加6等于幾呀?

生:15(學生齊答)。

表面上課堂非常和諧,學生能夠快速計算出問題的結果,教師也心滿意足地笑了笑。但是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正確計算?如果你在學生集體回答時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情,很顯然有一部分不自信或錯誤的聲音是被正確的回答給覆蓋了,也就是說教師掌握的學情是有誤差的,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這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測評。

2.直問直答,消耗的是課堂時間。

在考試中有一類題目叫直問直答的客觀題,指問題來自于課本,只需重現教材內容即可解答。在這里所謂的“直問直答”特指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答案是肯定的或唯一的。例如文章開始所列的教學片斷,我們必須明確在學生的潛意識里:公開課上我們的回答就應該契合教師的想法,所以就會出現這種回答。這說明教師的問題沒有辨識度、思考性、是無效的,消耗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

3.范問,會讓你不知所措。

也可稱作“散問”,指提出的問題過大,目的性不強。例如,在探索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問:請觀察兩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在課后小結時,師又問:今天,你收獲了什么?(談談你的收獲)等等。由于問題太散,學生的回答層出不窮,讓教師不知所措。個別教師會抱怨學生的基礎差、不配合等。是嗎?當然不是,首先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欲,他希望得到同學、老師的肯定,定會積極表現;其次學生基礎與差異是現實存在的,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到。所以真正的源頭在于提問的方式與問題的設計。建議問題不宜過大,符合學生的學情,指向性明確但也不失思考價值,這樣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不妨試試這樣問:觀察兩組算式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今天,你學習了哪些關于乘法分配律的知識?等等。

4.問堂,讓課堂失去色彩。

問堂:新課改背景下,提倡問題引導,部分教師就單純的理解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無形中讓課堂演變為“問堂”,這是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誤區。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缺少思考、探索、鞏固練習等,也讓課堂失去了精彩的互動、自信的展示、安靜的思考、激烈的討論、細致的運算等等。所以,課堂教學中應該設計幾個必要的問題以促使學生的思考、探究,但更應該留給時間讓學生去思考、騰出空間讓學生去探究,提供機會讓學生去表達想法與展示成果,這才是好課。

總之,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提問是保證互動有效的基礎。但提問也是一門藝術,應建立在學生的實際學情之上,結合教學內容、知識重難點,設計能夠促使學生思考、討論、探索,有助于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問題,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分配律全體學生學情
運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針對學情,實干巧干
乘法分配律的運用
作業批改中如何了解學情
立足學情以點帶面
江蘇省淮安市繁榮小學活動掠影
除法也有分配律嗎
活用乘法分配律
例說依據學情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英語課堂再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