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力保護多彩的恩施民族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紀略

2016-04-12 07:54李維亞
民族大家庭 2016年1期
關鍵詞:恩施州民族民間民間藝術

文/李維亞

關注

合力保護多彩的恩施民族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紀略

文/李維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范圍的地區。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豐富的特色資源,405萬各族人民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里有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龍船調》,有三峽“活化石”神農溪纖夫,有恩施女兒會,有千家萬戶共慶豐年的擺手舞,有精美華麗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有中國南方桿欄式建筑經典土家吊腳樓。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使恩施州成為名副其實的“歌舞之鄉”。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作為民族地區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恩施州有著鮮明的特點。為了傳承民族文化,近幾年來,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出臺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關于加強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意見》,制訂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十年綱要》等等,尤其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工作原則,無不彰顯出政策與文化的生機和活力,為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起步較早 抓得扎實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恩施州就組織了普查、搜集、整理、編纂民族民間藝術“十大集成”的浩繁工程。歷時12年,有專業和業余文化工作者近700人參加,走訪民間藝人4500多人次。這次宏大的歷史性搶救工程,是根據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下達的《關于搜集整理文化藝術遺產的通知》精神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搶救挖掘活動,使恩施州民族民間優秀的文化得以較為全面的挖掘與展示,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使民間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有了堅實的人才隊伍基礎、藝術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實”在法律保護。2005年,恩施州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稐l例》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開發與利用、獎勵與處罰等方面作了規定,從法律層面上解決了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位、保護和未來發展問題,為建立民族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機制提供了法律保障,開創了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立法之先河。恩施州尋訪民間藝術大師這項 “非遺”保護工作,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提前了3年。2006年至2008年間,在全州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整理完成了《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成果集》。圍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整理編纂了恩施州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曲藝音樂、民間歌謠和民間戲劇“五大集成”,編纂出版了《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和《民族文化叢書》。 “擺手舞”“肉連響”“吊腳樓建造技藝”“絲弦鑼鼓”“儺戲”“燈戲”等項目先后被命名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截至2015年底,全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5項,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2項,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2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項目傳承人76人,州級項目傳承人152人。

隨著“非遺”工作的推進,全州各縣(市)相繼掛牌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配備了專門的工作人員,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體系,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有序開展。恩施州及各縣(市)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推進有序 特點鮮明

申遺是手段,保護才是最終目的。國家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非遺”保護的方針。根據國務院的要求,恩施州結合實際,由民間社團組織創造了一線串珠的搶救活動,找到了一條延續民族民間文化的有效途徑。

開展民間絕藝傳人和民族民間原生態文化區域的保護活動。從2003年開始,恩施州政府命名了民間藝術大師5批48人,由州政府每年發放固定津貼,激發了民間藝術傳人的藝術激情。這些民間藝術大師傳承著 30多種民間藝術。州政府還先后命名了20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村,并組建了以民間藝術大師領銜、以農民藝人為主體、以表演本地民間藝術為內容的民間藝術表演隊,成為農村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中堅力量。2006年,在全州開展尋找原生態山(民)歌手,認定公布原生態表演唱民歌手80名。

由恩施州戲劇家協會倡導并承辦的“首屆(2009年)恩施州地方戲會演”,激活了沉寂多年的恩施州地方戲的活力,這次會演為推動恩施州傳統戲曲的傳承、保護、發展以及提高全社會對地方戲保護的共識都發揮了很大作用。2015年5月,第二屆恩施州地方戲在恩施土家女兒城舉辦。南劇、堂戲、燈戲、儺戲、柳子戲等5大地方劇種獨具特色、歷史悠久,在湖北22個地方劇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全部入選到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其中南劇、燈戲、儺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至2010年,圍繞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與宣傳,陸續組織拍攝了 《神話恩施》《四季清江》等電視專題片,錄制了《恩施州民間藝術·傳統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態演唱民歌精選》《龍船調》《黃四姐》以及原生態民間歌舞DVD。這既提高了恩施州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又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湖北省民族歌舞團、騰龍洞景區、恩施土司城相繼打造了《武陵絕響》《畢茲卡》《夷水麗川》《土王樂舞》等大型民族歌舞,從特色建筑、特色飲食、特色服飾等方面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示民族風情,探索出了一種原生態藝術的保存方式。

創辦“恩施州民族文化活化傳承示范村”,培育民族民間文化在基層進行活態傳承的成功典型。2008年,在建始縣高坪鎮八角村,創建了全州第一個“民族文化活化傳承示范村”。經過3年的實踐,示范村建設達到預期效果,其示范經驗在高坪鎮及周邊鄉村得到成功推廣,初步形成了 “南鄉鑼鼓”和“鬧年歌舞”兩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的活態保護模式。

先后召開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研討座談會、首屆恩施州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論壇、恩施州古村落保護與開發課題研討會。通過組織召開各種研討會,在形式上增強了保護意識,進一步激發了民間藝術大師們傳承絕藝、帶徒學藝的熱情。

形成合力 傳承弘揚

組織社會力量開展民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突破民族文化研究由民族文化研究機構和文化專家孤軍奮戰的局面,以民族文化部門為紐帶,實現地方民族文化部門與高等院校相結合,民族工作者與民族文化專家相結合,專業研究與業余研究相結合。

把民族民間文化與旅游高度融合,既傳承和保護了民族民間文化,又推動了恩施州的旅游業發展。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的調節作用。通過旅游合理地、科學地開發,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滿足現代人旅游的需要。二是高度重視和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茖W合理地進行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保護、弘揚,是恩施州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的難題。一方面,樹立保護地方民間資源的意識和手段,使少數民族群眾能辯證地對待自身的傳統生活方式,防止民族民間文化被同質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對于一些可能即將消失、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間習俗、文藝以及實物、文獻等,要采取具體的拯救和保護措施。同時,加大規劃和開發力度,著重發掘、提煉和開發以民族歌舞、民族體育、民族節慶、民族飲食、民族宗教和民族建筑等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形成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系列,打造一批精品民族文化的旅游路線。

目前,恩施州48位民間藝術大師已經去世16名,健在32人。據了解,個別民間藝術大師生活比較艱難,無固定生活來源,僅靠政府每年發放的 1200元補助維持生活(此標準按照2003年物價水平提出)。2015年10月,經恩施州民宗委、州文體新廣局、州財政局共同向州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同意進一步規范民間藝術大師的評選標準及管理辦法。明確從 2016年,恩施州第六批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活動起,由原每兩年一次改為每五年評選一次,并將民間藝術大師的補助標準每年由 1200元提高到2400元,有關縣市對等給予補助。

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與恩施州委、州政府多年來高度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分不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強宣傳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鼓勵全社會關心、參與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唯如此,恩施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

(作者:湖北恩施州民宗委)

猜你喜歡
恩施州民族民間民間藝術
“校團”協同背景下推進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恩施州創新開展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大賽
恩施州開展校園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專項治理
高職音樂教育發展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研究
新時期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探究
“改變”讓城市更“優雅” 恩施州老舊小區“變身”記
民間藝術篇
冬奧背景下我國民族民間冰雪運動傳承研究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二次根式的加減(第1課時)”教學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