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的影響作用

2016-04-21 09:05梁社紅時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

□梁社紅時 勘

[1.浙江大學 杭州 310058;2.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

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的影響作用

□梁社紅1時 勘2

[1.浙江大學 杭州 310058;2.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摘 要]為探索突發危機事件中的救援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研究者選取3家公安、武警單位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85份,涉及42個危機救援團隊。通過方差分析和中介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有正向影響作用,且個體抗逆力在團隊抗逆力和個體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這為今后從團隊層面開展應急管理的相關實證研究和培訓開發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突發危機事件;救援團隊;團隊抗逆力;個體抗逆力;心理健康

引言

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中,危機救援人員及團隊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他們的抗逆力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危機救援的效果及災后重建的速度。因此,研究危機救援團隊的抗逆力及救援個體的抗逆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突發危機事件中,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組織而言,其抗逆力水平主要表現為對情境的適應。其最終目標是恢復功能和重塑平衡,所以,恢復到受災前社會功能的速度越快,其抗逆力就越強[1]。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救援人員的個體因素在壓力反應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危機救援組織的抗逆力水平直接影響救援的效果,而危機救援團隊在救援中的作用不容忽視[2]。

縱觀國內外目前關于團體、組織或集體層面的抗逆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關于團隊抗逆力的研究。Ruth認為抗逆力是團隊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培育團隊抗逆力要從其前因和機制入手,提出了社區模式(communal schemas),這種模式關注團隊成員的需求,認為通過彼此信任和創新可以培育團隊抗逆力[3]。Anthony認為,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中,把團隊作為危機管理決策的單元,利用團隊理論中的合作、協作、信任、組織、責任來應對危機更有效[4]。Carmeli等人開展了關于高管團隊(Top Management Team,TMT)的抗逆力研究,認為在培育高管團隊抗逆力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對戰略決策的理解力和相互之間聯結特別重要[5]。國內學者梁社紅、時勘等探索了突發危機情境下的危機救援團隊的抗逆力結構,認為團隊抗逆力是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中,維持團隊成員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功能的一種團隊特征[6]。以上研究表明了團隊、團隊抗逆力對應對危機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但影響機制尚不清晰。二是關于組織抗逆力的研究。Pulley將能夠激發個體抗逆力并維持其身心健康的組織稱之為抗逆型組織[7]。Bell將組織抗逆力看作是組織應對不確定事件所做出的快速反應能力,并從整系統、工作場所、文化氛圍、領導者和員工五個方面歸納了抗逆型虛擬組織(Resilient Virtual Organization, RVO)的特點,為如何提升組織抗逆力提供了具體指導[8]。Starr等人認為組織抗逆力是一種承受系統中斷、適應新風險環境的一種能力[9]。McManus等認為組織抗逆力包括組織情境感知能力及適應性能力[10]。時雨從實證角度探索了組織抗逆力的結構要素[11]。羅東霞、時勘、彭浩濤從危機發生的時段角度,對組織抗逆力進行了界定[12]。陳征提出了組織抗逆力的定量分析模型,認為通過計算自我抗逆函數、外抗逆力函數和組織損失函數,可以判斷組織抗逆力的大小[13]。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組織抗逆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內容及研究范式等還存在不少差異,這也預示著組織抗逆力在研究領域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三是關于集體抗逆力(Collective Resilience)的研究。Zomeren等人通過現場研究探索了集體行為的心理機制,認為“群體同一性”(Group identity)對人們應對集體劣勢的方式有顯著影響。群體同一性的關聯度會促進聚焦情感的應對方式,并緩沖聚焦問題的應對方式,群體同一性對于集體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4]。那么,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的過程中,受災群體是否也會發揮集體的力量來應對災難呢?Freedman采用質化分析方法考察了集體抗逆力的作用,他通過對12名911事件的第一反應者(消防員、警察、媒體工作人員等)進行深度訪談,來考察影響他們在面對危機時的反應和行為因素,并探索反應者的社會和情緒特征,結果表明,集體抗逆力是一個重要的應對因素[15]。但是,集體抗逆力到底是指什么?它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時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該研究并沒有進行深入分析。Drury等人通過研究2005年倫敦大爆炸事件的幸存者和目擊者,發現即使人們覺察到死亡危險持續存在,一部分幸存者仍會堅持團結、互助,并且會冒風險幫助陌生人,這被稱之為“集體抗逆力”?;谧晕曳诸惱碚摚⊿elf-categorization Theory),當人們基于共同的命運狀態時,他們會重新對自我進行界定——從“我”到“我們”,從而會增強對同類人群的關注,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16]。

由此可見,集體抗逆力對有效應對災難,提升個體抗逆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目前關于集體抗逆力、團隊抗逆力的研究仍不多見。因此,本研究著重考察團隊層面的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為實施團隊層面的抗逆力干預提供實證依據,其研究框架見圖1。

圖1 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試

研究被試來自浙江、河南的3家公安、武警單位。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60份,剔除沒有參加過集體、團隊救援任務、反應傾向過于明顯、作答不認真的無效問卷后,剩余有效問卷285份,涉及42個團隊,每個團隊人數3~10人不等。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調查工具有:團隊抗逆力問卷、個體抗逆力問卷和心理健康問卷。

1.團隊抗逆力問卷。采用梁社紅、時勘針對危機救援團隊所編制的團隊抗逆力問卷,包括:集體效能、共同信念、情緒支撐和團隊柔性四個因素,一共16道題目,部分題目采用反向計分[6]。該問卷以利克特6分等級量表讓被試進行自評,將每個團隊有效個體答卷的平均值作為該團隊抗逆力的分值。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信度α系數為0.867。采用AMOS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該問卷結構良好,各項指標符合統計學要求。

2.個體抗逆力問卷。采用梁社紅、時勘針對危機救援人員編制的個體抗逆力問卷,包括理性判斷、堅強人格、樂觀感、自我效能感、柔性適應五個因素,一共26道題目,部分題目采用反向計分[17]。該問卷采取利克特6分等級量表, 讓被試進行自我評價。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信度α系數為0.939。采用AMOS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該問卷結構良好,各項指標符合統計學要求。

3.心理健康問卷。采用Goldberg和Williams編制的一般心理健康問卷(GHQ-12),包括社會功能和心理壓力兩個維度,一共12道題目[18]。本研究中,該問卷的信度α系數為0.951。

(三)統計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6.0和Amos18.0進行所有統計分析。首先,分析考察了各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其次,分析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以單位為分組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最后,采用中介回歸分析考察了三變量之間的關系及影響。

(四)研究程序

所有調查問卷由各單位負責人員統一組織下發,研究者會事先對負責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指導,并告知所有調查數據完全保密,僅用于科學研究。所有問卷集中填寫,當場收回。在所有問卷回收之后,由研究者進行逐一檢查,剔除無效問卷,然后進行數據的錄入及統計處理工作。

二、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處于0.867~0.951之間,高于0.70,說明這些變量的信度系數是可以接受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個體抗逆力和團隊抗逆力、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顯著。所以,接下來有必要對其影響關系進行深入探索。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②對角錢上的斜體數字是研究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二)不同單位變量的方差分析

表2 不同單位在各變量上的方差分析表

圖2 不同單位在各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將不同單位作為分組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單位的個體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不同單位的團隊抗逆力水平也差異顯著(見表2,圖2)。單位3的個體抗逆力水平、團隊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單位1和單位2。由此說明,個體抗逆力水平高的單位,其團隊抗逆力水平也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但是,究竟是個體抗逆力影響了團隊抗逆力,還是團隊抗逆力影響了個體抗逆力,以及二變量和心理健康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分析。

(三)中介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探索個體抗逆力在團隊抗逆力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對三者關系進行了中介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有正向影響作用,團隊抗逆力通過影響個體抗逆力而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個體抗逆力在團隊抗逆力和個體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也采取了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即Sobel檢驗)進行驗證[19]。結果表明,該中介效應顯著(Sobel=3.26,p<0.01),見圖3所示。

表3 個體抗逆力、團隊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中介分析結果

圖3 團隊抗逆力、個體抗逆力和心理健康的標準化解

三、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高水平的抗逆力單位,其成員的抗逆力及心理健康水平也會越高;且個體抗逆力在團隊抗逆力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起著中介作用。于兆良、孫武斌提出了心理資本在個體層面與團體層面上的作用路徑,認為二者會相互促進,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路徑[20]。但是,目前并無實證研究二者關系,因此,未來可深入探索團體心理資本對個體心理資本、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的作用機制,以及團隊抗逆力對個體抗逆力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探索的危機救援團隊對個體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對于我國應急管理實踐有重要的啟示:一方面,通過培養救援人員堅強的人格、理性的思維方式、保持正面情緒以及富有彈性、靈活的應對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促進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團隊層面,通過塑造共同信念和價值觀、提升集體效能感、營造情緒支撐、樂觀向上的團隊氛圍,保持協同合作、柔性應對,不僅能夠促進團隊救援任務的順利完成,也有助于提升個體抗逆力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結論

本研究探索了團隊抗逆力、個體抗逆力以及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團隊抗逆力水平高的單位其個體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且個體抗逆力在團隊抗逆力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具有中介作用。這為今后從團隊層面開展應急管理的相關實證研究和培訓開發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NORRIS F H, STEVENS S P, PFEFFERBAUM B, et al.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8, 41(1-2): 127-150.

[2] 時雨, 時勘, 王雁飛, 羅躍嘉. 救援人員心理健康促進系統的建構與實施[J]. 管理評論, 2009, 21(6): 55-61.

[3] RUTH B. Resilience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pull through[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9, 29(11): 10-25.

[4] ANTHONY L.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decision theory challenges for catastrophic events[J]. Risk Analysis, 2012, 32(11): 1919-1934.

[5] CARMELI A, FRIEDMAN Y, TISHLER A. Cultivating a resilient top management team: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al connections and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J]. Safety Science, 2013, 51:148-159.

[6] 梁社紅, 時勘, 劉曄, 高鵬. 危機救援團隊的抗逆力結構及測量[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3, 15(2): 22-27.

[7] PULLEY M L. Leading resilient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in action[J]. Bank Technology News, 1997,17(4):14.

[8] BELL M A. The fiv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DB/OL].[2015-01-12].http://www.gartner.com/Displa yDocument?doc_cd=103658.

[9] STARR R, NEWFROCK J, DELUREY M. Enterprise resilience: Managing risk in the networked cconomy[J]. Strategy &business, 2003, 30:1-10.

[10] MCMANUS S, SEVILLE E, VARGO J, BRUNSDON D. Facilitated process of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J]. Natural Hazards Review, 2008,5: 81-90.

[11] 時雨. 情緒勞動者的行為特征及其抗逆力模型研究[D].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2010.

[12] 羅東霞, 時勘, 彭浩濤. 組織抗逆力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10, 8: 9-13.

[13] 陳征. 組織面對災難的抗逆力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學, 2012.

[14] ZOMEREN M, SPEARS R, LEACH C W.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llective action: Does relevance of group identity influence how people cope with collective disadvantage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7(2):353-372.

[15] FREEDMAN. Voices of 9/11 first responders: patterns of collective resilience [J].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004, 32(4):377-393.

[16] DRURY J, COCKING C, REICHER S. The nature of collective resilience: Survivor reactions to the 2005 London Bomb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2009,27(1):66-95.

[17] 梁社紅, 時勘, 劉曉倩, 高鵬. 危機救援人員的抗逆力結構及測量[J]. 人類工效學, 2014, 20(1):36-40.

[18] GOLDERBERG D, WILLIAMS P. A user’s guide to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J]. Windsor, UK: NFERNelson. 1988, 25: 258-286.

[19] 溫忠麟, 侯杰泰, 張雷. 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心理學報, 2005, 37(2):268-274.

[20] 于兆良, 孫武斌. 團隊心理資本的開發與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 157-160.

Effect on Rescuer Resilience of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in China

LIANG She-hong1SHI Kan2
(1.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rescuer on nonconventional emergency, 285 rescuers from three organizations which involved forty-two teams completed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and rescuer resilience. Intermediary regression analysis checked the mediation effects of rescuer resilience between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cu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eam resilienc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 resilience. High team resilience could promote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m resilience and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were mediated by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This provided a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researching and train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tea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mergency; rescue team; team resilience; individual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編輯 何 婧

[作者簡介]梁社紅(1978- )女,博士,浙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師;時勘(1949- )男,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心理促進機制研究”(13&ZD155).

[收稿日期]2015 - 05 - 03

[中圖分類號]C939; B8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2-0029-04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