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科技與經濟競爭力匹配度及其作用關系研究

2016-04-21 09:05□陳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結構方程模型區域

□陳 套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 230026;2.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合肥 230031]

?

我國區域科技與經濟競爭力匹配度及其作用關系研究

□陳 套1,2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 230026;2.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合肥 230031]

[摘 要]依據區域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核心概念及文獻研究的高頻指標,構建了評價科技和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區域科技和經濟競爭力的匹配度和協調度,并對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聚類分析。對科技投入、產出、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與經濟水平作用關系進行了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并針對區域科技和經濟競爭力匹配和發展現狀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科技競爭力;經濟競爭力;匹配度;結構方程模型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到“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黨的十八大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萍几偁幜σ殉蔀閲?、地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取得了重大實踐成就。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對經濟、社會的驅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1],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豐富,成果轉化能力稍顯不足;經濟發展中的科技貢獻率相對較低,2007~2012年僅為52.2%,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80%(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區域科技經濟發展均衡發展度和匹配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故而,研究區域科技、經濟的競爭力匹配度及科技對經濟的作用關系對于提升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內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我國區域和主要城市的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成果豐富[2~8]。對科技經濟間的協調發展也從不同角度開展相關研究[9~14]。然而,文獻研究集中在科技競爭力或經濟競爭力的獨立評價上,而關于科技與經濟協調性的研究指標設置較為簡單[10~11,14],科技和經濟各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僅用2到3項指標來描述一個地區的科技和經濟水平,準確度不夠高?;蛟u價方法不夠精細,將地區的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協調性僅用聚類方法分析,只能大致描述某類區域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匹配度[10];用各項指標排序的均值定義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忽略了指標之間的權重[9],用主觀賦權的方式計算競爭力得分不夠客觀[12~13]。

借鑒了文獻研究高頻指標[2~9],并著重參考了顧雪松等指標遴選方法[15],分別構建了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實證研究了我國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競爭力匹配度和發展水平,通過公共因子的提取,用較少的公共因子反映觀測指標的絕大多數信息。利用提取的公共因子對總方差的解釋程度作為權重計算區域競爭力的綜合得分,權重不依賴主觀給定,較為客觀地描述了一個地區的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的發展水平及其匹配度。最后借助結構方程模型進一步研究了科技投入、產出、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與經濟水平的作用關系,科技產出直接作用于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夠高,科技成果須通過工業企業轉化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的構建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則。依據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概念及內涵,借鑒文獻研究的高頻指標,在科技競爭力方面選擇了14個指標[2~9,15],如表1所示;經濟競爭力方面選擇了11個指標,如表2所示。

(二)數據選取和評價方法

二、我國區域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匹配度與協調度分析

(一)區域科技競爭力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適用性檢驗結果是:KMO為0.748> 0.6,Bartlett為0<0.005,表明適合做因子分析[1,5]。

從14個評價指標中提取出兩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3.247%,表明這兩個公共因子能夠解釋總變量的93.247%。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方法進行了因子旋轉,得到的載荷矩陣(見表1)。

表1 旋轉后公共因子載荷矩陣、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

從載荷矩陣可以看出,萬人口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數、萬人口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萬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萬人口R&D課題數、百萬人口R&D機構數、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R&D人員全時當量、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等指標在第一個公共因子上有較高載荷,這些指標反映的是科技投入、科技產出及科技促進力的相對競爭力,因此可以命名為相對科技競爭力因子。相對科技競爭力比較強的區域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相對競爭力反映的是科技人均實力概念,這些區域人均科技競爭力較強。

有效專利數、R&D人員全時當量、R&D人員總數、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R&D經費內部支出等指標在第二個公共因子上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區域規??萍几偁幜?,因此可以命名為規??萍几偁幜σ蜃?。規??萍几偁幜Ρ容^強的區域是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北京,這些區域高校、科研院所較多,整體科技投入、產出及科技促進力較強。

區域科技競爭力綜合得分的計算方式為,選擇2個公共因子F1、F2,并以2個公共因子各自的貢獻率在累計貢獻率中的比重為權數加權計算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因子分析

4.2.4 可通過組織暑期游泳志愿者團隊、運用移動游泳池等集中對無游泳池學校的學生進行水中自救及救助能力知識與技能培訓,培養安全救助意識。

經濟競爭力因子分析法適用性檢驗的結果是:KMO為0.768>0.6,Bartlett為0<0.005。

從11個指標中提取出2個公共因子,這2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3.464%。因子旋轉后的載荷矩陣(見表2)。

表2 旋轉后公共因子載荷矩陣、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

從載荷矩陣可以看出,人均財政收入、人均第三產業總產值、人均GDP、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

(三)區域科技和經濟競爭力的匹配度與協調度分析

根據區域科技、經濟競爭力綜合得分計算公式(1)和(2),計算出我國區域科技、經濟競爭力綜合得分、位次以及二者位次差(見表3)。從表中可以反映出我國大多數區域科技與經濟競爭力是匹配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技競爭力領先的區域經濟競爭力超前,科技競爭力落后的區域經濟競爭力較弱??萍几偁幜η鞍宋坏氖^也是經濟競爭力八強。經濟競爭力后七位的省區也是科技競爭力尾七位。二是在科技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位次差3±的范圍內覆蓋了24個區域,占比77.4%,經濟競爭力位次與科技競爭力位次完全相同的有7個區域,位次差超過3±的有7個省區,其中陜西、安徽,甘肅,重慶、內蒙古五省區的位次差超過了5±,科技與經濟的競爭力匹配程度差,前三省區科技領先經濟發展,后兩區域科技滯后經濟發展,須引起注意。

表3還反映出我國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發展不平衡。從科技競爭力來看,北京的科技競爭力遙遙領先,其科技競爭力得分是第二名江蘇的2倍。得分為正的區域為: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天津、山東,余下區域得分為負,這說明我國大多數區域科技競爭力低于平均水平,科技競爭力兩級分化較為嚴重。從經濟競爭力來看,廣東的經濟競爭力得分以極其微弱的優勢領先北京和上海,三省市之間差距不大。得分為正的區域為: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山東、遼寧、福建、內蒙古,余下區域得分為負,說明我國大多數區域經濟競爭力低于平均水平,也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較強的區域都位于東部地區。經濟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尾位區域是西藏、貴州、海南、青海、云南、寧夏、新疆。額、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在第一個公共因子上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相對競爭力,因子命名為相對經濟競爭力因子。相對經濟競爭力較強的區域為北京、上海、天津。相對競爭力反映的是人均經濟水平,這些區域人均經濟水平較高。

地區總GDP、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增加值、財政收入、貨物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在第二個公共因子上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區域經濟的規模競爭力,因此命名為規模經濟競爭力因子。經濟規模競爭力較強的區域是廣東、江蘇、山東。規模競爭力因子反映了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

區域經濟競爭力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對區域科技競爭力綜合得分與經濟競爭力綜合得分作相關分析發現,二者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值達0.907,Spearman 的 rho相關系數為0.904。

表3 區域科技競爭力、經濟競爭力位次及位次差

(四)區域科技和經濟競爭力的聚類分析

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劃分。在聚類過程中,選擇歐氏距離平方和沃德法,將提取出的經濟競爭力公共因子和科技競爭力公共因子在SPSS軟件中做聚類分析。在聚類樹狀圖中,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歸為五類(見表4)。

表4 聚類結果

第一類為北京。第二類與第三類為上海、廣東、江蘇、天津,浙江、山東。第一類和第二類科技、經濟競爭力強,且匹配程度較高,科技和經濟協調發展。第四類為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一般,二者發展水平及協調性有待提升。第五類為科技、經濟較低發展水平。通過競爭力得分和聚類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區域間科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匹配度較高,但發展水平不均衡,存在較大階梯。江西、廣西、西藏、新疆、寧夏、青海等地區盡管科技與經濟間匹配度較高,但是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均較低,屬于低層次的協調和均衡。

需要提出的是,以上研究所指的匹配度和協調度是基于區域內橫向比較視角,宏觀上描述各區域經濟與科技競爭力匹配和協調情況,是區域系統內相對的匹配度和協調度,為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實踐提供了橫向比較和全局占位的研究借鑒。誠然,全面測量區域間經濟和科技的協調性還需進行微觀分析,通過借鑒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9,13,16],如標準離差法、隸屬函數協調度模型、距離協調度模型等,今后進一步比較研究。

三、我國區域科技對經濟的影響關聯性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科技投入、科技產出、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與經濟之間的作用關系,假設:科技投入對科技產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科技產出對經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科技產出對工業企業投入有顯著正向影響;工業企業投入對經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采用AMOS22.0軟件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路徑指向如圖1所示。選用因子載荷比重較大的指標[15],外潛變量科技研發投入F1用R&D經費支出X11和人員當量X12測度,科技產出F2用區域專利授權量X21、SCI 和EI檢索論文數X22、技術市場合同數X23和技術市場合同額X24測度,工業企業研發投入F3用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X31和人員當量X32測度;內潛變量經濟水平F4用區域生產總值Y11、財政收入Y12、工業收入Y13、第三產業增長Y14測度。

采用2012~2011年,2009~2007年五年的統計數據,西藏由于某些數據缺失在此剔除。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在進行結構方程模型驗證前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和BOX-COX正態化處理,并對模型進行了修正,發現殘差e4與e10以及e3與e9具有共變關系。修正后的模型擬合指標分別為:卡方/自由度為2.86,GFI為0.89,CFI為091,NFI為0.9,各項指標為可接受范圍,表明模型擬合較好[17~20]。

從模型圖可以得出:研發投入對成果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路徑系數達0.95;成果產出對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88;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對經濟水平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82;科技產出對經濟水平有兩條影響路徑,其中直接路徑系數為0.14,說明科技產出未能直接作用于經濟發展,另一條科技成果通過工業企業轉化對經濟產生影響,科技產出對經濟水平總影響系數為0.86(014+0.88*0.82)。

四、結論與分析

一是我國區域科技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總體匹配程度較高,相關性強。二是少數區域科技與經濟匹配程度較差且發展不協調。三是區域之間科技、經濟發展不均衡,出現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的發展水平,多數區域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競爭力低于平均水平。四是科技產出未能直接促進經濟發展水平,須通過工業企業進行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一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上空間布局的延續發展。建國以來,出于科技發展戰略的需要,在我國部分地區如陜西、安徽、甘肅、上海、江蘇等地部署了較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這些地區的科技的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科技水平和競爭力較強。二是經濟建設過程的政策導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刺激東部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的傾斜性政策,促使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其他區域。三是科技與經濟結合難,其間的有效結合需多方促發??萍汲晒浆F實生產力的轉化要經過多個環節,尤其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支撐和工業企業研發的再投入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四是區域的發展理念和科技系統的評價慣性的作用。長期以來,各省區重視經濟發展,以GDP論英雄,忽視或輕視科技對經濟的核心引擎作用,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加不注重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科技系統,科研人員重基礎研究、輕成果轉化,科技與經濟評價“兩張皮”。

五、政策啟示

經濟超前科技發展的區域,如內蒙古、重慶、河北、海南、廣東等地區,加大科技資源的統籌協調與基礎研發投入力度,引導經濟資源向科技資源轉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科技發展,提升科技競爭力水平。

科技領先經濟發展的區域,如甘肅、安徽、陜西、黑龍江、湖北、江蘇等地區,發揮好科技資源優勢,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政策引導,鼓勵工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完善配套激勵政策,提升科技對經濟的核心引擎作用。

對科技與經濟競爭力均較強的東部地區,一方面進一步促使科技與經濟的高層次協調,注重優化產業結構,使發展保持在產業鏈高端附加值較高的態勢,提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參加泛區域合作,實現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優化產業鏈上的空間布局;實現知識和技術向科技水平較低區域溢出,縮小區域間階梯技術差距和經濟差距,達到互利雙贏。

對科技和經濟競爭力均較弱的西部地區,如甘肅、青海、寧西、新疆、云南、廣西等地,一方面抓住國家宏觀政策的契機,如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等,加速經濟發展,同時注重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推動科技發展和創新,注重原始創新和技術上的再創新,引導科技與經濟間的有機結合和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倪迅. 創新驅動難在哪? [N]. 光明日報, 2013-6-21(012).

[2] 董曄璐. 我國區域科技競爭力分析與評價[J]. 科學管理研究, 2013 (4): 73-75.

[3] 倪芝青, 林曄, 沈悅林. 18城市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 2008 (7): 92-96.

[4] 胡翠萍. 基于 AHP-變異系數法的我國副省級城市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20): 77-80.

[5] 周澤炯. 基于因子分析的縣域經濟競爭力研究——以安徽縣域經濟為例[J]. 經濟體制改革, 2010 (3): 148-151.

[6] 吳曉梅, 石林芬.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心城市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5(1): 46-50.

[7] 張優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陜西科技競爭力實證研究[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1): 79-84

[8] 孫志梅, 袁傳宏, 張峰. 山東半島城市群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3): 88-91.

[9] 邢樂斌, 李君, 曾瓊. 武漢市經濟與科技競爭力匹配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18): 63-66.

[10] 曾春媛, 劉青青, 王, 錦, 楊妮娜. 科技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協調性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12): 203-210.

[11] 王章豹, 鄭榮穩. 我國區域科技與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實證分析[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9(11): 89-95.

[12] 王艷明, 許啟發. 我國區域間科技與經濟協調程度的比較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20): 29-31.

[13] 仵鳳清, 李玉仙, 張璽才. 中國科技與經濟協調度的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08(16): 41-42.

[14] 張仁開, 楊耀武. 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7(29):100-106.

[15] 顧雪松, 遲國泰, 程鶴. 基于聚類-因子分析的科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科學學研究, 2010, 28(4): 508-514.

[16] 湯鈴, 李建平, 余樂安等. 基于距離協調度模型的系統協調發展定量評價方法[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0, 30(4): 594-602.

[17] 吳瑞林, 楊琳靜.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實踐[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3): 62-68.

[18] 唐穎, 張慧琴. 基于SEM結構方程的區域科技競爭力評價模型構建[J]. 科學管理研究, 2013, 31(1): 79-83.

[19] 劉昌年, 張銀銀.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 2014(4): 28-35.

[20] 羅玉波, 王玉翠. 結構方程模型在競爭力評價中的應用綜述[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3(3): 21-24.

Study on Matching Degree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CHEN Tao1,2
(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ion and high-frequency indicators in reference, and analyses the match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y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compared through systematical cluster analysis. The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D investment, sci-tech outpu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R&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level are verified by SEM. Lastly,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egion;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matching degree; SEM

編輯 何 婧

[作者簡介]陳套(1981- )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團委書記.

[收稿日期]2014 - 12 - 16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2-0067-06

猜你喜歡
結構方程模型區域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分割區域
小區域、大發展
區域發展篇
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人際互動的中介效應
我國信托業資本配置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改進ARMA模型參數估計
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決策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區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