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問逼問逼到學生打開思維的另一扇窗戶
——特級教師劉松《認識百分數》片斷賞析

2016-05-08 08:32何緒銅
小學教學設計(數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

何緒銅

近期聆聽了著名特級教師劉松在重慶演繹的經典優課——《認識百分數》。課堂上高效互動、全方位互動,追問補問逼問,把學生逼到墻角,逼到學生打開思維的另一扇窗戶的精彩場面,讓筆者內心受到強大震撼,仿佛看到了教學的另一重境界?,F將其中的一個精彩片斷整理如下,與同行一起分享。

【片斷】出示:根據去年年底的統計,某市學生的近視情況如下:

師:現在根據百分數的意義,說一說這個18%你是怎么理解的?誰是誰的18%?

生:(盯著老師)這個18%是指小學生的近視率是18%,就是說小學生近視的人數是全體小學生人數的。

師:不是要說給老師聽,是講給全班同學聽。

生:(面向全體同學)我說得對吧?

追問:你在問誰呀?

生:問“他”(另一名學生)。

師:哪該怎么問,重來一遍。

生:請問“你”,小學生的近視率是18%,就是說小學生近視的人數是全體小學生人數的,我說得對吧?

生:對。

師:現在老師有問題要問,假設全體小學生是100人,近視人數就是多少?(18人)

師:(指一名學生)你來繼續追問。

生:(上臺追問)假設全體學生是1000人,近視人數就是多少?(180人)。10000人呢?(1800人)。100000人呢?……

師:我們再來看這個49%,它又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數跟什么數比?誰來回答。

生:初中生的近視率是49%,就是說初中生近視的人數是全體初中生人數的。

生:初中生近視的人數與全體初中生人數在比。

師:誰來像剛才那樣向剛才回答問題的同學或全班同學提問?我找一次言都沒發過的同學來。

生:假如全體初中生人數是1000人,那近視的人數就是多少?(490人)

生:假如全體初中生人數是10000人,那近視的人數就是多少?(4900人)

生:假如全體初中生人數是100000人,那近視的人數就是多少?(49000人)

生:聽到了嗎?聽懂了嗎?

師:你很有老師的風范。我們再來看最后這個64.2%,大家是怎么理解的?還是找沒說過話的同學來。

生:假如全體高中生有100人,近視的有64.2人。

師:有問題嗎?

生:(摸摸耳朵)為什么會是64.2%。

補問:是呀!為什么會是64.2%呢?會有64.2個人存在嗎?

生:不會。

追問:那高中生的近視率64.2%,這個64.2%是不是有問題呢?

生:好像沒問題,因為假如全體高中生有1000人,近視的人數就有642人;如果假如全體高中生有10000人,近視的人數就有6420人。

逼問:那問題出在哪兒呢?大家討論討論。

師:還有同學沒回答過問題,請你來。

生:舉大數說沒問題,舉100人有問題。

追問:這說明64.2%這個百分數本身有沒有沒問題?(沒問題)

逼問:為什么沒問題?老師幫你一下,先想一想這個64.2%是怎么得來的?

生:我想是調查統計了所有的高中生后,用高中生的近視人數與全體高中生人數比較得出的結果。

追問:“64.2”怎么得來的?

生:這是把比的結果的分母化成了100,分子也要隨著變化而得來的。

逼問:64.2%的確有來歷,這說明它沒問題,但為什么卻偏偏鬧出64.2人的笑話呢,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64.2%沒法表示具體的數。

逼問:那它是用來表示什么的?

生:表示近視人數與總人數的關系的。

補問:那18%、49%是不是可以表示具體的數?找后邊未舉手的同學來。

生:也不能,因為我們假設被調查人數是10人的話,那近視人數就成了1.8人、4.9人了。

師:現在你們對百分數感覺怎么樣了?

小結:百分數不能表示具體的數,它表示兩個數間的關系。

師:從64.2%中,誰還有發現?

生:百分數里有小數。

師:對,百分數里有小數。你們真是太厲害了,幾分鐘時間就發現了百分數這么多秘密。

上述片斷,僅是整個精彩中的一個短小掠影,但它卻緊扣著課堂的脈搏,給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和太多感悟。

感悟之一:全方位互動,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短短的7分鐘,針對“18%、49%、64.2%這三個百分數如何理解”這一個大問題,抽學生9人,答問20人次。片斷中,老師4次提到“找從未回答問題的同學來”,4次提醒學生“不是講給老師聽,是講給全班同學聽”“要面向全班同學講”。來參加上課的共28名學生,沒有一個學生不被老師抽問。課堂上老師的眼睛就像探照燈一樣,隨時掃視著每一個學生,關注著所有學生的課堂舉動和學習狀態。學生由于被高度關注,課堂上走神的、開小差的、偷懶的沒有了空間,學生的思維、注意、精神等全部被卷入課堂,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相點評成了課堂的新常態。這樣的“互動”是高效的,是全方位的,是每一個學生的,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和學困生成了被老師叫得最多的人。

感悟之二:追問補問,不放過每一次生成

“認識百分數”這一課的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對百分數的數感,它包括對百分數的意義、具體情境中數與數的關系的感悟和理解。而這些對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是抽象、困難和迷糊的,很多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僅停留在“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文字上,對“百分數不能表示具體數量只表示關系”靠老師告訴、自己強記,至于“為什么”,他們不明白、也不信實。劉松老師緊緊扭住這一難點、盲點、疑點,以發生在學生身上的近視率為題材,設計了“18%、49%、64.2%這三個百分數如何理解”的問題。

為讓這個問題的解決能引起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感悟,劉老師將這一問題掰成3個小問題。先理解18%,通過舉數據追問,教給學生追問的方法;接著理解49%,完全放手,由生生間提問追問;最后理解64.2%,緊緊抓住學生的生成“假如全體高中生有100人,近視的有64.2人”,展開4次追問(有問題嗎? 64.2%是不是有問題?64.2是怎么得來的?)2次補問(為什么會是64.2%呢?會有64.2個人存在嗎?那18%、49%是不是可以表示具體的數?)4次逼問(那問題出在哪兒呢?先想一想這個64.2%會是怎么得來的?64.2%沒問題,64.2人卻鬧出笑話,這說明了什么?那百分數是用來表示什么的)。特別是針對“其中一位學生”,老師用2個追問、3個逼問,逼得“這位同學”走投無路,退到墻角,不得已選擇放棄了“是多少、多少個”這種理解數的固化思路,重新調整修正為“64.2%是表示高中生近視人數與總人數的關系,不能表示近人數的具體個數”這一新思路上。整個過程,老師沒講,只有一次提醒,“64.2%是怎么得來的?”但學生卻在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補問逼問中,不斷修正調整重建,最終恍然悟出“百分數的意義”,找到對百分數的感覺。

猜你喜歡
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征稿啦
《發明與創新》(高中生)征稿啦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征稿啦!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高中生應如何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
高中生是否應該熬夜學習?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學老師娶個初中生
我是小學生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