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哈拉巴”的丐幫

2016-05-14 15:28楊滿良
神州民俗·下半月 2016年7期
關鍵詞:丐幫哈拉乞丐

楊滿良

“打哈拉巴”對現代人說來說實在是一個生僻的名詞。

舊時各地都有一種設備陳舊簡陋的客棧叫“花子房小店”。此類小店之所以叫花子店,顧名思義,“花子”,過去人常把要飯的稱作“叫花子”,所以花子店就是專門接待窮苦過客的。一旦這類人積聚較多時,便形成了一個“打哈拉巴”的幫派,俗名“丐幫”。

所謂“丐幫”,無非就是一伙要錢要飯的。但只有有了“打哈拉巴”的花子頭,俗稱“拉桿子的”,才可稱其為幫派。

古時的“丐幫”在一般人的眼里絕非等閑之輩。因為乞丐們要錢要飯有多種要法,有文討的,也有武要的。

這里所說的文討主要是靠數來寶和各種彈唱,有的靠表演文藝節目去討要。也有的用一張求告書招人圍觀或做各種假象依靠別人的憐憫乞討等。

其實“哈拉巴”就是牛的肩胛骨。過去的乞丐要飯都有說唱詞。曲藝表演以簡陋、樸實、通俗為特點。它是乞丐社會身份和文化特征的體現。用以表演伴奏的“響器”,是在?!肮汀鄙舷狄源箦X或鈴鐺,便成了響丐手中最常見的伴奏樂器。由于乞丐們呼之曰“哈拉巴”,所以過去的老北方都把乞丐叫做“打哈拉巴”的。記得建國初期,大同派出所一個小警察掏槍嚇唬一位去政府要錢的復原轉業退伍軍人時,被激怒的傷殘軍人就這樣罵道:“小崽子,你以你為有槍俺就怕你呀,告訴你老子可不是打哈拉巴的!”自那時起,我不但知道了人世間有哈拉巴這一名詞,同時也知道了但凡打哈拉巴的那些人原來都不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以至于老爸后來給我做了一副牛哈拉巴響板玩具,我動都沒敢動過它一下,原因是怕將來成為老要飯的。

有的地方還有把哈拉巴稱為“香骨板”的。其他如“呱嗒板子”,系由兩塊竹片組成,還有碗、筷子、盤子、瓷甕、碗碴,甚至煙袋桿、高粱桿也都成為他們手中的響器。他們的演藝形象生動,有的甚至是異彩紛呈。例如,“數來寶”在乞丐的長期演藝活動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成一門專業化相當高的說唱藝術。尤其是其中打竹板,堪稱一絕?,F在人們已很少見到打竹板和金錢板演奏。打竹板是右手手持兩塊大筆直板,打基本節奏。左手持六塊小竹板(又叫碎嘴子),專打花點,叫打金錢板。再有“打哈拉巴”配合,敲打起來頗為好聽,有板有眼,節奏輕快,音色變化和協。是一組傳統的民族打擊樂隊的精彩演奏。如果是紅白喜事趕堂會,在演唱之前先打一通,不但在節奏的打法上有輕重快慢,而且還帶“撒手活”的雜技性表演。如筆直板對打,竹板飛空,以及“張飛騙馬”、“蘇秦背劍”、“手搖風車”等樣。

打金錢板的,手中的小竹尺也帶“撒手活”,邊敲邊劃邊在空中上下飛舞而且越打越快,緊湊熱烈,打得人們心花怒放,喜笑顏開,非讓你鼓掌來叫好不收場。

乞丐的街頭曲藝表演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化傳媒性和民俗表演性,這一點集中反映在乞丐街頭演藝對時間和空間的精挑選上。乞丐的演出專挑民間慶吊之時,例如結婚、殯葬、壽誕、開業、拜神、祈雨等等?;蛘呤莻鹘y的歲時節令,如年關、春節、元宵夜、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但凡這種時節,乞丐們往來穿梭于市井之中,吹拉彈唱、打鼓擊盤、裝神扮鬼,均可大展其能,暢行無阻。舉凡傳說、信仰、風俗、慣例、百業行情、市井眾相、人生悲歡等等無不涉及,所有這些都以通俗樸素的形式向觀眾道出。其中,尤以對工商各業的掌故與特征最為諳熟,如此說唱起來,無不生動貼切。如乞丐們來到雜貨鋪前,便這樣唱道:

正行走, 抬頭看, 眼前就是雜貨店。

雜貨店, 雜貨行, 走過蘇州漂過洋。

海參海帶出海外, 陳州出的黃花菜。

黃花菜, 不用刀,做著離不了花胡椒。

小小胡椒圓又圓, 漂洋過海到河南。

小小花椒麻又麻, 出在東北山旮旯。

不是胡椒賣的貴, 走一道關口報一道稅。

不錯不錯真不錯, 掌柜的報稅我見過。

長的香, 短的炮, 不長不短是黃表。

大紅袍, 小紅袍, 初一十五它先到。

大火鞭, 小火鞭, 逢年過節它占先。

黑糖香, 白糖甜, 誰要買糖來找咱。

東街大嫂有了喜, 來買咱的江大米,

生意好, 生意旺, 光賣現錢不賒帳。

生意好, 樣樣全,掌柜不在乎那幾個錢。

賞了錢, 我道謝, 再到下邊把盤纏借。

最后沖著東家主人一齊拱手道:“給你家道喜了!”執事人則高喊賞錢多少多少,例如賞錢10元就高喊:“賞錢100塊!”4個人答:“謝!”答謝后,由領班的“老大”上前去領賞,紅包不用手接,要用右手的里的牛哈拉巴平面朝上去接。若老大不在由竹板代接,這是江湖丐幫人的規矩。

他們要錢其實也不光是盡唱好聽的,有時碰到掌柜的不給錢或又攆又罵的一旦把他們惹火了,那即是一些難聽的罵人嗑,什么不吉利就唱什么:

打竹板,邁大步,眼前來到雜貨鋪。

你這個掌柜真見鬼,燒酒里面摻涼水。

香煙茶葉長了毛,半盒火柴都劃不著。

大稱買,小稱賣,你說多壞有多壞。

滑石粉往面里擱,你說缺德不缺德!

你不給,我不要,省下錢來去抓藥,

要是吃藥不見效,你可千萬別上吊。

又如:

說沒錢,就沒錢,哪天都賺好幾千,

家里還存幾十萬,房子蓋了幾百間,

那房蓋得真好看,上上下下是金磚,

房梁都是檀香木,窗戶周圍貓兒眼,

糊頂棚,綾羅緞,屋里墁地鋪洋錢……

少掌柜,別生氣,你不給,奔正西,

我到戲院看大戲:烏龍院,帶殺妻,

生氣的媽媽閻婆惜……

還有一種更有意思的是,一旦哪個老板娘不慎傷了丐幫,那嗑罵起人也確實是讓人夠難受的:

叫哥們你聽了,

千萬別學我們家我大嫂……

這樣說唱是為了把聽眾都吸引過來,眼見人越聚越多,便又接著道:

我大嫂她性情高,

三天兩頭打八刀(離婚)。

起床總得十點半,

尿盆還在炕上擱(gāo)

每天總得吃點肉,

三天兩頭兒餃子包

洋煙卷嘴里叼,

哪天都得好幾包。

香水胰子檀香皂,

一天一瓶雪花膏……

罵到最后,叫花子們也不白給,伸出二拇指向那老板娘一指:

南來北往的要聽好,

這位就是我大嫂……

不但在舊社會,就是現在的買賣家做生意都要討個吉利,一遇到此等無賴,連連不斷地說些倒霉喪氣的話,一個個就好似 “豆腐掉到灰堆里,吹吹不得,打打不得”。最后商家都只好用好言撫慰,給錢給物的將其哄走才是一好百好,一了百了。

過去丐幫的說唱詞主要以“蓮花落(lào)”和“數來寶”為主。其實“蓮花落”就是二人轉的前身。但“蓮花落”、“數來寶”等乞丐說唱藝術一般說來都是非常通俗的,形式也極簡單,并有一定規矩。下面一段是典型的“蓮花落”的唱詞:

挨過打, 受過罵, 好歹學會江湖話;

江湖話, 江湖口, 走遍天下交朋友;

說朋友, 道朋友, 秦瓊當過馬快手;

秦瓊當過馬手快, 好漢出在瓦崗寨;

瓦崗寨, 大有名, 有個八弟叫羅成……

這是一個開場白,接下去則根據眼前具體景物而隨機變化。如“走一步,又一步,不覺來到某某鋪”。這是常用的套語?!罢乒竦腻侊灤笥謭A,吃上一年又一年”。這是對鍋盔店鋪的贊詞。 最有意思的是說棺材鋪,

打竹板,邁大步,

眼前來到棺材鋪;

掌柜的棺材做得好,

一頭大來一頭小,

裝上死人跑不了。

如此等等,主人被他們唱高興了,便打發幾個錢,讓他走人。不僅形式簡單,而且運用靈活,乞丐們以這種方式與社會各行業廣泛接觸,與各色人流頻繁對話,在交流對話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播著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把諸如仁愛、寬厚、孝順、積善成德、積惡成怨,以及德有善報、怨有惡報等理念以極通俗的形式向大眾傳播。

丐幫的武要就是用各種不同的表演手段,如有的跪在地上,腦袋磕石頭,有的用錐子穿舌頭,有的用釘子釘手背,有的鐵鉗子自掰牙,有的在飯店里往顧客的飯菜里吐唾沫或用臟手去顧客的飯菜里亂抓,有的大人打小孩,丈夫打妻子,有的用磚頭打腦蓋,有的用菜刀砍腦瓜皮血流滿臉等,你若不給錢就接著打,接著砍,直到給了錢為止等。

現在看來,昔日“打哈拉巴”的丐幫雖是社會不光鮮的一面,但他們卻在有意和無意中,傳播了一些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如“蓮花落”和數來寶,念起來上口,唱起來好聽,極易被人們接受,以至于現在問起一些老年人,他們還倒背如流。尤其是“蓮花落”,自與北方的大秧歌融合后,就有了北方傳統戲二人轉的生機和活力。數來寶和快板書也堂而皇之地走進了諸如陽春白雪一類的文化藝術殿堂。

猜你喜歡
丐幫哈拉乞丐
是誰對書不敬
沒錢
現代乞丐
武俠劇中的丐幫真實存在嗎
乞丐
歷史上真實的丐幫
日媒:產業化的“丐幫”黑幕
酷少年的小小“酷創意”
哈拉辦公室
誰來決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