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博羅韓氏興衰與地方社會變遷

2016-05-14 08:43侯慧梅
神州民俗·下半月 2016年7期
關鍵詞:社會變遷

[摘 要]韓氏家族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泰定年間,隨著家族不斷的發展壯大,明代中后期博羅韓氏盛極一時,成為了惠州府乃至廣東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明末甲申之變,清軍進攻博羅,身為地方望族的韓氏家族英勇頑抗,以致于遭到敵人報復性的屠戮,直接導致韓氏家族的衰敗。韓氏家族可以說是伴隨明清鼎革所帶來的社會動蕩,經歷了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又與此間惠州乃至廣東地方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關鍵詞]明末清初 博羅縣 韓氏家族 社會變遷

惠州史研究在廣東史研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專門或主要圍繞該地區的所進行的區域史研究,長期處于相對薄弱的階段。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博羅韓氏不僅是惠州地區影響最大的家族,在當時整個廣東范圍內也舉足輕重。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界關于該家族的研究仍相當薄弱。事實上,通過考察明末清初博羅韓氏一族的興衰,足可呈現這一時期地方社會發展的某些脈絡。有鑒于此,本文以明末清初博羅韓氏家族的興衰歷程為視角,通過分析韓氏家族的興盛與衰敗,從中管窺惠州地區乃至廣東的社會變遷。

一、作為世食明祿之地方望族的博羅韓氏

(一)明中葉以前博羅韓氏發展源流

博羅韓氏,是惠州地區以書香門第著稱的地方大族。這個家族崇儒尚禮,重視教育。家族人文興盛,人才輩出,為政者政績斐然,到明末時期算的上是嶺南地區首屈一指的顯宦世家。博羅韓氏家族之所以擁有如此顯赫的地位,是與它自身悠長、淵博的家學淵源分不開的。

博羅韓氏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浙江的山陰。南宋末年,為了逃避戰亂,韓氏從山陰遷至福建福州。而韓氏之所以會由福建福州遷到博羅,是因為在元朝泰定年間,先祖梅州公任廣州教授而入粵,再因改任博羅教授而遷至博羅。博羅《韓氏族譜》中記載“宋末遷自閩為廣州教授,后徙博羅教授于梅州。不知幾世,籍去無證,寧缺焉。吾博羅之韓知為梅州之自出而已矣?!盵1]因而博羅韓氏家族的族譜記載的第一世則為梅州公。族譜中并沒有梅州公的生年及名字,記載只有他為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廷試進士,與捌剌、張益等84人同科中式?!拔犴n始遷之祖曰:梅州公,公諱缺生死俱莫可考。今可拒者駱安人墓門之后耳。元泰定元年甲子廷試進士,賜八刺、張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公其一也,初授梅州吏目?!盵2]雖然進士出身的梅州公在元朝統治者的有色眼鏡下,僅僅是當了梅州吏目的小官,但這為韓氏能夠在新王朝的統治下得以開基立業,打下了基礎。

繼梅州公之后,韓氏世系表中并無記載有族人考取功名。直到“五世以后,始有仕宦登甲乙科者,不絕十世”。[3]這在一個以進士為始祖的家族居然歷五代才有躋身仕途者,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而之所以韓氏在元末明初時科舉不振,排除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外,韓氏族人的政治態度出現復雜化趨勢也是原因之一。如四世孫韓璿,生于元至正丁未年(1367年),曾經“少仕王門,從左史陳南賓先生受?!盵4]與左史陳南賓[5]先生交游,但他無意于仕途,歸隱羅浮,“積書數千卷,尤攻春秋綱目,抗志不仕”,[6]即使在永樂十七年(1419)明朝派官員登門“請公為政”[7]他也婉然拒絕。由此可看出韓璿顯然以元遺民自居,不仕新朝。

但是隨著明王朝統治的日益鞏固,韓氏族人中這種消極的政治態度不復存在。第一個進入仕途的韓氏族人,是韓璿的長子韓镠。韓镠生于永樂六年(1408),“博學疆記,無文不該,以舉博覽經籍科為宰富池驛丞?!盵8]按明制,驛丞是不入品的小官,但韓镠滿腹詩書經綸,常與達官貴人吟詩唱和,“一時貴游與酬和,抗席分韻,公亦岸然,忘其為丞也?!盵9]韓镠返鄉后,建松筠書屋教育韓氏子弟,為韓氏日后的異軍突起打下基礎。

(二)明中后期博羅韓氏科舉之盛

博羅韓氏家族自從第五世孫韓镠考取功名,進入仕途。此后,韓氏家族可以說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根據乾隆《博羅縣志》、崇禎《博羅縣志》以及《韓氏族譜》相關記載,直到明朝滅亡,記載史冊內的博羅韓氏家族族人考取的功名中,進士2人,舉人12人。進士和舉人的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除了以上所列之外,明代博羅韓氏取得功名者,還有韓淳、韓儔、韓佐等73位諸生。在此不一一列舉。

由上面的表格資料,可得知從明成化丙午(1486),韓淳次子韓棨中鄉試第十三名舉人之后,厚積薄發的博羅韓氏開始收獲科舉碩果,并在明萬歷達到全盛時期。根據張杰先生的界定,韓氏家族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科舉家族。而全盛時期的韓氏家族就有兩位族人是最為杰出且為人所熟知的,他們分別是韓擢和韓日纘。

進士出身的韓擢是韓氏家族的九世孫,他算是韓氏家族定居于博羅以來第一個取得進士功名的族人。他于“萬歷十四年丙戌進士,丁內外艱。壬申除南京戶部主事。升郎中,調禮部,歷安慶、漳州知府。政治寬平。遷四川按察副使,分部川西,廉靜率屬,為中丞新城王公所器重?!盵1]

韓日纘同樣是進士出身的,是韓氏家族中身居官位最高且影響最大的。關于他的事跡,康熙《博羅縣志》記載道:

年十三,補弟子員。萬歷丁酉,鄉試舉第三,時方弱冠。丁未魁南官,選庶吉士。天啟元年,管誥敕,沖兩朝實錄篆修官。壬戌,復沖會試同考官。是歲,補經筵講官,冊封安樂侯。便道歸省。甲子,即家升右春坊,右庶子。未行,升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充兩朝實錄副總裁。次年升南京禮部侍郎。疏辭,弗允。崇禎壬申,改禮部尚書。[2]

可以說,韓日纘的一生都是在官涯中度過。他去世后,“上嗟悼,贈太子太保,遷官護喪,賜祭葬。予謚文恪?!盵3]于是后人稱之為“文恪公”或“尚書公”。

當然,初了韓擢和韓日纘之外,韓氏家族中的其他士子也在明朝中央及地方上有所建樹。正是由于一世又一世的韓氏族人不斷在科舉仕途上的延續發展及擴大影響,韓氏家族才能在博羅成為一個地方大族,成為了惠州府乃至廣東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另外,從上表中也可得知博羅韓氏家族在明末已然成為一個“世食明祿”之地方望族,一個“世受皇恩”的官宦世家和一個“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在這種家族榮耀以及長久儒家倫理熏陶的影響下,韓氏家族成員形成其忠君愛國、有家有國、華夷有別的思想觀念。因此在甲申之變后,當清軍進攻博羅時,韓氏家族身為地方大族,率先出來抗敵,毅然決然地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艱巨大任。

值得指出的是晚明時期韓氏家族在科舉方面已呈現出一定的盛極而衰的跡象。究其原因一來是官至禮部尚書的韓日纘已死;二來是晚明政權昏庸腐敗,韓氏士子們大多心灰意冷,不屑名利。如韓日纘長子韓宗騋,他身為諸生本應考取功名,為朝廷和百姓服務,光耀門楣。但他“見國事日非”[1],一腔沸騰熱血冷卻。于是在“年二十九遂隨道獨人匡山下發登”[2]出家;韓晟次子韓如琰是韓氏在明代的最后一名舉人,但他“見明季時事墜壞,絕意進取”[3]。

二、明清鼎革與博羅韓氏的抗清活動

(一)韓如璜、韓如琰的抗清活動

在王朝鼎革之際,面對異族滿清的入侵,明朝的有志之士紛紛涌起保家衛國。盡管韓氏士子在晚明時期對朝廷非常失望,但是當國家有危難時,他們照樣會站起來保家衛國。如璜、如琰每每看到國家危難的邸報,都會“奮須裂眥”。[4]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作為粵東有名的仕宦之家,韓氏家族當仁不讓地開展保家衛國的斗爭。其中,進行抗清活動最為激烈的是韓如璜和韓如琰兄弟。

韓如璜是韓晟的長子,“生萬歷癸已三月十三日,少負才望,泰昌庚申恩貢,錫徵經濟未赴,中天啟甲子舉人?!盵5]清順治四年(1647)三月,韓如璜與東莞人張家玉組織義軍,收復東莞,沒收無意抗清保明的前明刑部尚書李覺斯的家資以犒賞將士。韓如璜又奉表擁護政權永歷南明,被授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后來,其弟韓如琰也從惠州趕到東莞一起抗清,可惜寡不敵眾,義軍節節敗退。張家玉被迫逃亡,韓如璜則最終力戰而死。民國《博羅縣志》卷七《人物》記載:“順治四年,與東莞張家玉結鄉兵,復東莞。籍前尚書李覺斯等家資以犒士。奉表明永明王,授兵部主事。弟如琰,亦自惠州來會。無何兵敗,家玉走四方,如璜戰死?!睘榱吮碚庙n如璜的忠勇表現,及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將他“賜謚烈愍,入祀忠孝祠?!盵6]

韓如琰是韓晟的小兒子,韓如璜的弟弟。他“生萬歷乙巳十一月初四日,中崇正壬午舉人?!盵7]史志稱其“瑰奇磊落,有經世志”。[8]甲申國變,清軍入關。韓如琰聽到這消息痛苦不已,說:“國家養士三百年,一旦地裂天崩而不思所以扶植綱常,毋乃為士林羞?!庇谑桥c抗清志士羅賓王共草倡議勤王檄,糾合志同道合者百余人圖謀抗清。得知張家玉起兵攻東莞后,韓如琰馬上率黃牛徑1000多人投奔張家玉旗下,攻克東莞。不久清軍開始大舉反攻,韓如琰被四面環攻,家屬20人戰死。此后,韓如琰跟隨張家玉轉戰另一個地方,得當地富豪陳文豹2000兵馬,義旗復振之后再攻東莞不克,敗走。大小數十戰之后,“得眾數千,取龍門、博羅、連平、長寧,遂攻惠州,克歸善,還駐博羅?!盵1]

但實際上,這取得的勝利是暫時的,更大的血雨腥風即將降臨博羅。順治四年(1647)8月,一場惡戰在博羅縣城打響。清水師副將黃明率大軍圍攻博羅縣城20多天,張家玉逃到龍門,只剩韓如琰率眾死守不降。無奈之下,清兵“乃從葫蘆嶺鑿地道,穴地實火藥,火發,城崩肉薄而上,城遂陷?!薄叭珑c游擊譚立志、守備方如璇、千戶侯成祖、生員韓二見、皆戰死?!盵2]

在這場惡戰中,韓如琰可謂與博羅城共存亡。守城之初,韓如琰知城將陷,志在必死,遂作絕命詞兩首,以表達自己對明朝的忠義及與國家共存亡之情。其一曰:“丈夫肯向死前休,今古興亡不自由。半壁東南成墜甑,一家骨肉總填溝。天荒地老孤身在,國破家亡雙淚流。太祖高皇今在上,小臣一死復何求?!盵3]其二曰:“一門節義自天成,同日捐軀殉大明。赤膽忠臣魂冉冉,青閨烈婦血熒熒。絕無巡遠悲兒女,賴有夷齊作弟兄??墒前⒃芰R賊,天津橋畔舌縱橫?!盵4] 亦在乾隆年間,亦因其忠烈,韓如琰與其兄一樣,被乾隆皇帝“賜謚烈愍,入祀忠孝祠?!盵5]

(二)其他韓氏族人的抗清活動

韓氏家族除了韓如璜、韓如琰在國家危難時帶兵親自上戰場抗擊清敵并獻出自己的生命之外,還有僧函可(韓宗騋)的三個弟弟宗驎、宗騄、宗驪。順治四年(1647),他們在得知張家玉起兵抗清于廣州后,旋即率兵響應。在博羅城破時,英勇抗敵者還有韓日欽、韓子見、韓子亢及韓氏其它女性成員。近人陳伯陶在《勝朝粵東遺民錄》一書宗族回顧:“函可弟宗驎、宗騄、宗驪以抗節死。叔日欽,從兄如炎,從子子見,子亢以起義戰敗死。寡姐以城陷;妹以救母;宗騄婦以不食,宗驪婦以飲刃,皆死;其仆從婢媵亦多從死者?!盵6]從這可看出,韓氏家族不愧是一門忠烈的官宦世家。

關于韓氏族人的抗清活動,除了《勝朝粵東遺民錄》中有記載,還有《韓氏族譜》及其《廣東通志》、《惠州府志》、《博羅縣志》等地方志書。查看關于韓氏族人諸多的抗清活動事跡,不難發現,韓氏族人不論男女老少在面對敵強入侵時,他們都沒有投降的想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清廷表達自己誓死抗爭和絕不投降的決心。僅據《韓氏族譜》所載,目前知道的殉明國難的韓氏家族成員已有32人之多。具體情況如下:

韓晟的弟弟韓晃,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官青田知縣,曾修《羅浮野乘》,“甲午聞國恤,遂絕粒不食,惟日啖蓮子,數合克期,沐浴而逝,時七七歲”。

韓煦仲,崇禎元年恩貢,官至浙江衢州同知,有善政,著有《經緯昌言》,甲申“遇變殉難”。[7]

韓日欽,天啟辛酉恩貢,“生萬歷庚寅六月二十六日,天啟辛酉恩貢,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日就,“生萬歷庚子七月二十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永勳,“生萬歷戊午六月十一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標,“生萬歷庚子四月二十五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宗驎,韓日纘次子,“生萬歷戌午年五月二十日,中崇正己卯鄉試六十三名,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宗騄,韓日纘三子,“生萬歷己未十一月十二日,邑廩生,順治庚寅十月二十五日殉難?!?/p>

韓宗驪,韓日纘四子,“生天啟壬戌十一月十八日,邑廩生,順治丙戌十月初八殉難?!?/p>

韓如琮,“生萬歷丙申閏八月初十日,邑文學,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履道,“生萬歷丙辰五月十八日,邑文學,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如玘,“生萬歷丁未八月初八日,順治乙酉科副副榜貢生,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宗器,“生萬歷丁未十月十二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宗孕,“生萬歷甲寅十月十二日,邑庠生,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綿叔,“生天啟甲子二月十三日,順治丁亥十月二十日殉難?!?/p>

韓如琳,“生萬歷辛丑正月初五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宗翰,“生萬歷丙辰六月二十八日,邑庠生,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子亢,“生天啟甲子十月,邑文學,順治丁亥殉叔?!?/p>

韓日纘妾萬氏,“生萬歷庚子十月十三日,順治丁亥九月十七日殉難”。

韓錫范妻黃氏,“生缺,順治丁亥城破赴水死,殉難?!?/p>

韓魏妻余氏,“生萬歷戊戌八月十三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一臣妻林氏,“生萬歷甲辰九月初三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宗堯妻何氏,“生萬歷丁酉十一月十五日,順治丁亥八月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日就妻何氏,“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日欽側室曾氏,“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二日殉難?!?/p>

韓宗騄妻黃氏,“順治庚寅十二月二十四日殉難?!?/p>

韓如瑗妻葉氏,“生萬歷戊申四月十三日,順治丁亥九月二十日殉難?!?/p>

韓如琦繼配何氏,“生萬歷庚子十月二十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四日殉難?!?韓如琬妻劉氏,“生缺,順治丁亥八月殉難?!?/p>

韓如玘妻黎氏,“生萬歷丙午十月二十一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如琳妻謝氏,“生萬歷庚子十月初十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三日殉難?!?/p>

韓孕祥元配曾氏,“生崇正庚午八月十八日,順治丁亥八月二十日城破,赴水死節?!盵1]

三、清兵屠戮之慘與博羅韓氏之衰

(一)清兵對博羅的報復性屠戮

順治四年(1647)八月,清軍水師副將黃明率領清兵圍攻博羅,拉開了博羅惡戰的序幕。由于韓氏族人等抗清志士的頑抗,博羅縣城得以堅守20余日,使清軍死傷無數,以至惱羞成怒。清軍破城而入后,為了泄憤,竟對博羅城展開大規模的血腥屠殺。正如民國《博羅縣志》所載:“城遂陷,屠之”[2]不管男女老幼罹其鋒鏑者不計其數。幾日間,博羅城內尸骸枕藉,“婦女投湖死者以千百計,全城所剩黎庶不過數十人?!盵3]所言雖有點夸張,但可以肯定死者不在少數。因這場惡戰是發生在順治丁亥年間,所以史稱丁亥之變。但由于清政府別有用心地掩蓋罪行,關于這慘烈一幕,已經被多數史志抹去。不過,我們依然能夠從《韓氏族譜》等史籍中看出端倪:上至舉人、貢生,下及婦女,竟有30多人在當年8月至10月間集體殉難??梢哉f,在清軍屠城中韓氏一族幾乎是慘遭滅族之災。

韓氏遭到滅族的情況,從函可所寫的詩也可以窺見一斑。順治八年(1651),遠在東北的函可從詩友的來信中得知自己的家族慘遭滅族這一消息,他痛不欲生,寫下《得博羅信》組詩,其一云:

八年不見羅浮信,闔邑驚聞一聚塵。

共向故君辭世上,獨留病弟哭江濱。

白山黑水愁孤衲,國破家亡老逐臣。

縱使生還心更苦,皇天何處問原因。

其三云:

半壁山河愁處盡,一家骨肉夢中圓。

古榕堤上生秋草,浮碇崗頭斷曉煙。

見說華臺云片片,殘枝猶有夜啼鵑。[1]

這首詩寫得十分沉痛感人,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謂之肝腸寸斷亦無不可。事實上,在函可的詩中,反映其家被滅門的詩還有不少。如《沈陽雜詩》中有言:

幾載望鄉信,音來卻畏真。

舉家數百口,一弟獨為人。

地下反相聚,天涯誰與鄰。

晚風連蟋蟀,木佛共含辛。[2]

《秋思》中云:

寄書阻兵革,得罪飽滿霜。遠磧聽笳吹,回頭盼故鄉。前月片紙來,摧胸裂肝腸。閭井十無一,舉家慘罹殃。叔弟尚伏枕,一命在微茫。母死恐未葬,弟死誰蓋藏。登山苦無梯,涉河苦無梁。山木何翛翛,河水何湯湯。安得高飛翼,駕我以翱翔??裼耆障聛?,白晝黑淋浪。[3]

所謂“舉家數百口,一弟獨為人”、 “閭井十無一,舉家慘罹殃,”足見韓氏家族被屠之凄慘。全家幾十口人,獨留他和弟弟尚在人間。通過韓氏一族,亦可管窺博羅一城。屠戮之慘,不難想象。

清兵對博羅城報復性的屠戮,不但令博羅的社會經濟基礎元氣大傷,同時也強烈地沖擊著博羅的文化教育。因為在屠城中,死難者不少是社會賢達和知識精英,空室之家也多為耕讀之家;此外祠堂、宗廟、學校等用于文教的設施亦大都在兵火中毀壞。就這樣,一座城市傳承文化的歷史鏈條因為政治軍事的劇變而驟然斷裂。而文化教育也一片凋零,出現了歷史性的倒退。[4]

(二)清初博羅韓氏的衰敗

博羅被屠城,韓氏作為地方大族且為抗清之中流抵住,首當其沖地慘遭此厄運。這就直接導致了韓氏家族走向衰敗。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韓氏家族僅剩數人,幾乎都是孩童。雖然函可詩中有言:“舉家數百口,一弟獨為人?!边@剩下的“一弟”宗騄,字耳叔,韓日纘第三子,明末諸生。但不久之后,因他不肯出山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為鎮將黃應杰殺害。宗騄死后,剩下的韓氏族人都是孩童,如韓寅光,字伯虎,韓履泰長子。他“生莆七日,賊壓境城中蹂躪。林太孺人懷公(韓寅光)追城,而下為賊趕之。促奔入茅舍,有老嫗以稻草覆匿。賊至,覓不惑是以得免?!盵5]韓雋,字儲章,韓宗騄兒子,他“三歲遇覆巢之變,乳母劉攜亡在外?!盵6]韓日纘四子韓宗驪的兒子韓孕象,在家仆的掩蔽下亦大難不死。就這樣,這些韓氏幼童得以在屠城中僥幸而生,得以延續韓氏香火。韓氏家族,一個曾經人丁興旺、擁有數百口族人的大族,因國破家亡,最后僅剩余幾個孩童勉強維持。

二、清初,韓氏在科舉上陷入低靡。據統計在清初(順治至雍正)差不多一百年間,韓氏家族只有3個人考取功名。與明朝韓氏家族興盛時期的科舉碩果相比較,清初韓氏家族的衰敗顯而易見。這對于一個書香門第而言是屬于恥辱的。究其原因有:第一是丁亥之變導致了韓氏家族幾乎遭到滅門;第二是剩余的韓氏族人出于忠貞愛國的思想,不肯仕新朝。如:韓宗騄,“洪(洪承疇)以韓諸子為托,施至為之顧盼,旋與鎮將黃應杰不愜,遂摭耳叔陰事,耳叔既殺?!?/p>

結語

明朝時期的惠州,已經是漢文化圈內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的區域。從歷史上看,惠州是宋亡而抗元、明亡而抗清的最后戰場之一。每當漢民族面臨空前危難時,惠州的士子們就會挺身而出,扶大廈于將傾。至明末清初,這一傳統又一次得到展現,其中最為震撼的是博羅韓氏家族的表現。

“國興家昌,國破家亡?!笔琼n氏家族在整個明朝期間經歷由盛轉衰最貼切的評價。在明中后期,國家興旺政權穩定,為韓氏家族科舉仕進提供安定的環境。韓氏家族在這種環境中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考取功名,出仕做官,不斷地發展壯大,從而成為了博羅乃至廣東屈指可數的大族。這與國家的強大和興盛有著密切關系。甲申之變,面對“異族”滿清入主中國,韓氏家族中的有志之士率先站起來抗擊敵人,后慘遭滅門。朝代轉換、國家易主,而韓氏家族也隨之衰敗。作為大族,很大程度上是明清時期朝廷控制地方社會的重要依靠力量或社會基礎,他們對于當地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意義上說,大族興,則地方興;大族亡,則地方衰。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黃挺華.惠州府志[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1〕梁招孟.博羅縣志[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1〕韓履泰.博羅縣志[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1〕陳裔虞.博羅縣志[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1〕函可.千山詩集[M].楊輝 校.沈陽:遼海出版社,2007;

〔1〕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

〔1〕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韓日纘.韓氏族譜[M].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

〔1〕張杰.清代科舉家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黃敏.惠州人才史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1〕徐志達,吳定球,何志成.惠州文化教育源流[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嚴藝超.明清韓氏研究[J].文化惠州,2011(1)。

作者簡介:侯慧梅(1974--),女,大學本科,文物博物館員,研究方向:惠州歷史文化,現任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

猜你喜歡
社會變遷
近代東北地區關內移民對東北社會變遷的影響
?;韬钅埂翱鬃悠溜L”姓氏問題釋析
論明清時期貴州的建省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公益廣告語言研究
社會變遷語境下的近代報紙業態發展分析華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論農村家族的現代轉型
論社會變遷對刑罰執行制度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