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玉律社區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和推廣

2016-05-14 08:43曾煥欣
神州民俗·下半月 2016年7期
關鍵詞:保護意識社區

[摘 要]在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深圳,已經成為“移民城市”的代表。戶籍人口本身就處于數量上的絕對弱勢,而這些戶籍人口里,真正土生土長的深圳原住民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原住民的文化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不斷流失,現以光明新區公明街道玉律社區為例,研究如何對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和推廣。

[關鍵詞]原住民文化 社區 保護意識

一、玉律社區原住民文化的現狀

(一)原住民

原住民,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而經濟因素是人口遷徙中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玉律社區位于公明辦事處東南部,住宅小區總面積30萬平方米,戶籍人口約901人,外來人口約67200多人。深圳開阜以來整體經濟水平不高,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加上地域本身的歷史條件,導致整體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政治、文化等問題認識薄弱。

(二)原住民文化工作

深圳的開埠時間可追朔到700年前,深圳市前身寶安縣,在改革開放前就比內地不少地級市要繁華,在國內外知名度不能同日而語。而玉律有全市唯一的天然溫泉,是清康熙年間新安八景之一,玉律曾氏乃孔子弟子曾子的后人,玉律民間麒麟醒獅表演早在明代就形成了習俗,2007年被評為區級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絕不是文化的沙漠,但這些光輝耀眼的歷史有可能連原住民自己都不清楚,原住民對家鄉缺乏自豪感,本地方言逐漸消失,家庭中家鄉文化的缺失,在外來人口大量涌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不斷為外來勞務工人營造歸屬感和家園感,原住民文化工作的缺失,昭示著當地政府應該更注重本土文化的發展,避免城市文化空心。

二、原住民文化保存和推廣過程中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相關的措施沒有到位,過于偏重經濟發展

從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GDP增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對GDP增長有一系列的創新舉措,但對于本土文化建設所提及的字眼少之又少。在2013年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工作報告(3月11日版)中有提及的僅一句話:“發展文化旅游業。修繕公明舊街、樓村老街、清末民初騎樓和東寶中學等革命舊跡,建設特色新街。利用溫泉資源優勢,規劃建設玉律溫泉度假村”。

(二)集體的傳統文化活動少,推廣效果有限

農歷新年也是廣府居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社區都會組織醒獅隊伍訓練、彩排,醒獅隊員大部分是社區的青少年原住民。醒獅隊會到祠堂拜年、各家各戶拜年、賀新禧,也會在社區廣場上表演,更有與兄弟社區、鄰里社區的醒獅隊一起表演;在國慶假日或中秋節日,社區廣場會邀請粵曲戲劇團在社區為居民表演;最特別的2013年10月20日的紀念宗圣曾子誕辰2518周年的曾氏祭祖活動;如果你身邊沒有原住民,如果你身邊的原住民又沒有要透漏這些信息,作為一個外人是很難知道原來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本來集體的傳統文化活動少之又少,但事前沒有作宣傳,事后也沒有公布活動成果,政府在這方面并沒有很好的利用新媒體。

又如廣東省頒布的“廣東旅游特色村”下沙村,在1993年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放棄修建股份公司辦公大樓,先行修建全國首個村級博物館,就是為了鼓勵年輕人傳承優秀的傳統;但因為缺乏相應的宣傳措施,沒有達到一個好的效果。

三、有效促進原住民文化保存和推廣工作的策略

(一)注重文化立市的作用,建設文化制度

對于深圳原住民文化的保護和推廣,深圳一是要正視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一如傳統和現代的創造結合不夠,不能客觀的對待歷史;二是對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均衡。要加強文化制度的建設,建立可以體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的制度,以及能夠保護和解放文化生產力。

文化建設應該更加自覺、更加自信,積極實施文化立市發展戰略,努力建設文化強市,要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無論是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提升,還是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都離不開相應的投入。從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投入不足,始終是制約本土原住民文化在現代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因素。因此,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使本土原住民文化融入現代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投入問題,加強文化制度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推進原住民文化保存和推廣的落實、深化和創新。

(二)必須提高政府與民眾對原住民文化的保護意識

進入新世紀后,深圳市常住人口結構不斷優化,人口素質不斷提升。從2012年人口結構情況來看,年輕人口居多的人口年齡結構優勢依然明顯,國內高學歷、高職稱和海外留學歸來人員不斷增多。以玉律社區原住民為例,2010年(包括2010年)以前,只要考取大學本科文憑學歷院校的原住民學生,就可以獲得2萬元的助學基金;但隨著逐年大學生人數的攀升,在2011年起,政策適應時勢地把助學基金劃分為全國重點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等不同獎項設置。說明了當前人口素質和結構的變化。

要對原住民培養保存和推廣原住民文化工作,首先要建立居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以充分的自信力為社區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繁榮興旺的文化生態環境,而優良的文化生態環境是涵養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豐厚土壤。只有原住民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的活力,才能獲得發展。

(三)聯合周邊村落推廣原住民文化

2002年4月,中共深圳市委頒發了《深圳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五”規劃》,明確規定了“十五”期間,深圳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具體任務,全面加強城市人文建設。2012年2月28日,深圳市召開建設文化強市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注意把握好幾個基本原則,即:堅持“文化改革”與“文化發展”相促進,堅持“主流引領”與“鼓勵多樣”相結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國際化特征”與“本土化特色”相兼容。

在這樣一個政策的契機下,開發文化市場,豐富文化活動形式,發揮政府作用。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聯絡、協調、服務和指導的作用,加強文藝工作者的團結,增進友誼與合作,開展文藝交流活動,繁榮文藝創作。例如像大學生常有幾家搞校聯合起來的活動,可以效仿為幾個原住民社區聯合起來過節日搞活動。政府大力搞好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化活動形式多元、內涵豐富,不但可以為群眾提供觀看、欣賞藝術的機會,同時也為他們展示才藝搭建了平臺。比如開展以“我的家鄉”為題的書法繪畫、攝影寫作等比賽活動;在廣府居民重視的節日舉辦如“包粽子”,做“牛耳仔”,炸油角,“沓餅”活動等等。讓大家走出社區,認識鄰里社區各自獨特的文化。同時,也要注意文化市場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與經濟迅速結合,文化長期被忽視的經濟價值才會得以發掘。

(四)建立健全的原住民文化法律體系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乃至后工業化社會轉型、由欠發達國家向現代化國家轉型,這種整體性的社會變遷,深刻地影響著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決策方向。近年來有不少建設項目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使一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跡的任意改造,或是旅游事業發展過快,服務設施的盲目建設或旅客劇增,疏于管理而對文物古跡的完整性產生干擾,加強文化法規建設和文化市場管理。

同時推進文化產業的地方性法規建設,已出臺有《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修訂《深圳經濟特區文化市場管理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實施〈印刷業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深圳經濟特區旅游管理條例》。加強對文化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加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形成"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將執法重心下移,維護合法經營,繁榮文化市場。文化保護的法制建設,能為文化發展制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現代化的步伐一再加快、“地球一村”的浪潮洶涌而來時,曾經記載了我們人文傳統的歷史記憶,恰似純真無邪的山村少女胡亂地涂脂抹粉,趕赴一場盛大的都市舞會,慌亂、膽怯、茫然,被現代的喧囂裹挾而去,迅速堙沒了,以至于我們回過神來想去拉一把的時候,碰到的卻是冰冷堅硬的鋼筋水泥叢林?!?/p>

無論是何種原因使深圳刪除了記憶,我們或生于或來到這片熱土,有義務也有責任使它的光輝歷史延綿到下一代人。深圳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和推廣,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陳錫松.富裕起來的寶安人,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深圳新聞網,2008年12月16日;

〔2〕翁松齡,黃文德.深圳古村落現狀調查與保護策略探析.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3〕劉麗川.深圳本土文化在特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客家研究輯刊.嘉應大學客家研究,2006年;

〔4〕王世巍.深圳人口變遷與文化制度建設,特區實踐與理論.中共深圳市委黨校,2013年;

〔5〕呂爽.能想象齊魯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嗎——專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瞭望東方周刊.新華社,2012(7)

作者簡介:曾煥欣(1992--),女,本科,館員,現任職光明新區文化館。

猜你喜歡
保護意識社區
影像社區
“留住鄉愁”前提下的錦和古鎮保護與發展研究
如何加強城市地下運行電纜的保護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論提高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保護意識下民族村寨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影像社區
2015影像社區
酷品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