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通道、多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的研究
——基于元分析的探索

2016-05-19 00:52元蔡麗明尚榮安潘綿臻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10018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10018東吳大學臺灣臺北
浙商管理評論 2016年0期
關鍵詞:行動者線下集體

孫 元蔡麗明尚榮安潘綿臻(1.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10018;2.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10018;.東吳大學,臺灣臺北)

多通道、多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的研究
——基于元分析的探索

孫 元12蔡麗明12尚榮安3潘綿臻12
(1.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3.東吳大學,臺灣臺北)

本文在Nahapiet和Ghoshal(1998)關于社會資本三維度框架下對53項研究的107組變量進行元分析,探討了社會資本各變量與績效的關系。結果發現,社會資本各變量與績效有中偏高的正相關,并進一步研究社會資本的研究層次和獲取通道對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嘗試探討分析個人社會資本與集體社會資本及線上社會資本與線下社會資本對績效影響的差異性,從而豐富社會資本的理論。

社會資本 績效 元分析 個人與集體 線上與線下

一、引言

社會資本的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提出,將其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社會關系加總[1]。往后,社會資本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政治科學、經濟和管理等學科,由一個單一的概念演變成匯集多學科的研究領域[2],尤其是在管理學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诮M織內部環境,Nahapiet和Ghoshal[3]定義社會資本是嵌入在或通過個人或社會單位的關系網絡中獲得的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總和。他們將社會資本劃分為結構維度(structural dimension)、關系維度(relation dimension)和認知維度(cognitive dimension)三個維度。在此后的實證研究中,不同學者通過不同的變量來衡量這些維度,如Tsai和Ghoshal[4]在該基礎框架上提出用社會互動、信任與信賴、共同愿景分別解釋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Chiu和Hsu[5]用社會互動解釋結構維度,用信任、互惠、認同三個變量解釋關系維度,用共同語言和共同愿景兩個變量解釋認知維度,等等。盡管研究者用不同變量解釋這些維度,但已有大量基于企業背景下的實證類研究表明,社會資本各變量與工作績效密切相關。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管理學者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豐富到個人層次和集體層次(團隊、企業和組織)。個人層次是指社會資本的受益對象是個人,為個人提供好處;集體層次社會資本的受益對象是集體,使整個組織受益。個體和集體是相對的概念,個體是指社會資本理論所描述的社會網絡的個別組成分子,集體是指整個社會網絡整體。個人和集體社會資本研究的對象不同,對象本身屬性的不同決定了個人和集體社會資本兩者的差異。已有的實證研究表明,不同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存在差異,比如柯江林等[6]從集體層次社會資本角度研究與績效的關系中發現,信任(關系維度變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最大;Chou和He[7]從個人層次社會資本角度研究與績效的關系中認為中心性(結構維度變量)對績效的影響最大。

如今,隨著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大量使用,企業及員工的一部分活動和交流基于線上信息平臺開展,我們把這種以線上信息平臺為媒介產生的社會資本稱為線上社會資本[8][9][10]。目前,已有一部分實證研究開始關注線上社會資本與績效的關系[11][12][13]。線下社會資本是傳統的基于現實面對面的活動產生的社會資本。線上社會資本與線下社會資本兩個研究角度,是對社會交往互動的媒介進行區分。就強關系和弱關系的研究視角而言,相比線上社會網絡,許多學者認為線下社會網絡形成的是一個相對親密、友好、持續時間長的強關系網絡[8]。Williams基于橋接型和結合型社會資本提出測量線上社會資本[8]。近些年,許多學者都在探討線上社會資本與線下社會資本的雙向傳遞機制。有學者認為,社會資本可以從現實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從而影響用戶與虛擬世界用戶進行交流互動[10]。這無疑都說明了社會資本產生的通道不一樣,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過去已有文獻指出個人與集體、線上與線下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容易在實證研究中驗證,所以我們采用元分析,綜合分析過去研究的結果。因此,本研究基于Nahapiet和Ghoshal(1998)框架下的已有實證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來剖析不同層次(個人與集體)、不同通道(線上與線下)的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的差異性。

二、理論基礎

(一)社會資本維度及變量

Nahapiet和Ghoshal將社會資本劃分為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結構維度指行動者之間的聯系的類型[3],以此反映出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或社交網絡的結構,其變量主要有網絡中心性[14][15][16]和社會互動[4][17][18][19]。行動者之間互動頻繁有利于信息的傳遞和共享,降低溝通成本,幫助提高工作績效[12][20][21]。行動者在社會互動中可以獲取所需的資源,從而順利完成自己的目標[3]。Astley和Sachdeva[23]指出,行動者越是處在社會網絡中心的位置就越會集聚其他人的間接貢獻,從而提高績效。

關系維度指通過社會關系建立起來的資產,它主要描述嵌入在人們長期交往形成的社會關系中的資源,主要變量有信任[4][18][24][25][26]、互惠[14][17]、認同[5][27][28][29][30][31]、承諾[16][32]、義務[27][30]及社會規范[29][30][31]。信任是社會資本的重要變量[33][34],促使行動者之間互幫互助完成共同的目標,是增加團隊效能的前提條件[13]。

認知維度指促進行動者之間達成共識的資源[4][35],是形成共同行動的基礎,主要變量有共同愿景[4][8][36]、共同語言[5][16][27][31]、共同興趣[4]和共同敘事[16]。行動者之間擁有共同的愿景有利于組織的決策和協調,對個人的工作任務不需要重復的解釋說明[37],行動者會自發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Klimstra和Potts[38]研究表明擁有共同愿景的團隊完成項目成功率會提高。行動者之間擁有共同的語言會提升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3],從而幫助行動者完成復雜的工作任務。圖1是對社會資本三維度框架下變量的總結。

圖1 社會資本測量變量

(二)個人社會資本與集體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已經取得了共識。從當前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層次來看,大多數研究都將社會資本劃分為個人、團隊、組織內外及社會層次社會資本。但是,更為廣泛的是可以將社會資本層次劃分為個人社會資本和集體社會資本。個人社會資本是指因組織內個人的人際關系和網絡位置而取得的資源[5],為個體行動者帶來便利和資源;集體社會資本指的是集體內部的某些組織特征,包括信任、規范、參與網絡等集體內部成員共同擁有的資源,其功能在于促進集體成員的互惠合作,從而使整個組織受益[40],在本文主要指團隊、企業和組織內外社會資本。

集體社會資本著重于集體內部共同擁有的資源,是來源于個體社會關系但是反映集體層次社會關系的特殊資源,盡管個體層次社會資本與集體層次社會資本都強調了個體社會關系,但是個人、集體層次社會資本的內容、性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個體層次社會資本強調行動者的社會結構及其獲得的資源,強調個體的網絡結構對行動者的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34];集體層次社會資本更注重的是群體內部行動者通過長期的交往形成的信念、態度等心理變量[41][42]。由此,不同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也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想通過綜合以往實證類的研究,以社會資本不同層次為調節變量探討這種差異。

(三)線上社會資本與線下社會資本

Willams在Putnam兩維度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線上社會資本的概念,首次將社會資本的測量區分了線上和線下,提出了線上和線下社會資本的理論模型[6][8]。線下社會資本是基于現實面對面的活動產生的社會資本;而基于線上媒介活動產生,非現實面對面交流溝通活動產生的,我們統稱為線上社會資本。線上社會資本與線下社會資本其實是行動者之間的兩個社會網絡,行動者的交往聯系不僅可以通過線下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上的交往給行動者的聯系開設了另一個通道。

一些研究認為,相對于線上關系,線下的社會關系更加緊密、牢固,持續時間更長[43][44];線上交流的話題及共享的活動會隨著時間而減少[44]。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線上匿名的特點更加有利于討論敏感話題[45],同時也會覺得線上的朋友比線下朋友更加親密[46]。線上與線下兩個社會網絡中互動方式的差異會影響社會資本的獲取,從而影響與績效關系的強弱。那么,線上社會資本和線下社會資本與績效關系到底有著怎么樣的不同影響?線上和線下兩個網絡中互動存在何種差異?本研究想通過綜合以往實證類的研究,以社會資本的獲取通道為調節變量,探討這種差異。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將采用元分析方法[47][48]來分析提出的問題。元分析是一種以綜合已有研究結果為目的,對單個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統計分析方法[49]。它將不同研究的樣本量差異與效應值差異納入考慮范圍,調和先前多個獨立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給出一個全面、客觀及可靠的研究結論,形成了關于全部研究結果的一個整體視角。相較于傳統或敘述性文獻綜述而言,元分析是一種定量的、嚴謹的且更為精確的替代方案[50]。在已有的多種元分析方法中,本研究采用了Hunter和Schmidt[48]的元分析技術,使用的是Hunter和Schimdt的元分析軟件[51]。

(一)文獻搜索

首先,本論文根據“社會資本”“績效”“社會網絡”,以及包括社會資本三維度下所有變量等全文關鍵詞,在CNKI(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進行中文文獻搜索;之后,以“social capital”“social network”“performance”,以及包括社會資本三維度下所有變量等全文關鍵詞,在Web of science,Elservier,EBSCO等數據庫進行英文文獻檢索。

最后,我們依據五項主要標準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篩選:(1)確保是定量研究文獻,排除非實證研究類文獻;(2)眾所周知,社會資本研究領域比較廣泛,以工作場所為標準只選取社會資本與員工績效或企業績效相關關系的文獻,排除主題不相關文獻;(3)文獻中必須明確含有社會資本的各變量的研究,排除社會資本整體研究和社會資本維度研究的文獻;(4)文獻中必須有明確反映元分析所需效應值或可轉化的效應值[52];(5)排除變量模糊的文獻,對一個樣本數據重復研究的文獻,本文只納入一篇作為元分析樣本。通過刪選,我們得到滿足元分析標準的期刊文獻44篇,會議論文5篇及碩博論文17篇,總共66篇。

(二)編碼

篩選出元分析所需的文獻之后,我們需要對文獻進行編碼,將皮爾遜相關系數r、樣本量及信度Cronbach系數匯總成一張Excel表格。對于沒有皮爾遜相關系數的文獻,我們用文獻中報告的其他相關統計量轉化得到[52];對于沒有信度Cronbach系數的,我們用相同變量其他研究的所有信度的平均值代替。為了便于觀察,我們同時也把作者、發表年份、因變量及自變量名稱、社會資本研究層次、社會資本獲取通道、績效研究層次等納入Excel表格中。

績效包括了個人層次的績效和公司層次的績效。個人層次的績效包括任務績效、周邊績效、創新績效等。公司層次的績效包括長期績效與短期績效,財務績效與經營績效,創新績效等。在元分析中,為了避免從同一個樣本中產生太多效應值而使結果偏差,對于因變量包含工作績效或者公司績效的多個維度的獨立樣本,只進行編碼一次。先觀察是否有整體層次的效應值,如果有就取整體效應值,否則就取各維度的效應值的均值得到整體效應值。對社會資本的維度編碼進行相同處理,例如社會互動包括網絡密度、網絡強度兩個維度要進行平均值編碼。另外,對于那些使用了多個獨立樣本或者檢驗了多組變量關系的文獻,我們也對應地進行多次編碼。相對應地,采用同一數據的多篇文獻我們只對其進行一次編碼。對于某研究采用不同來源收集數據時,我們采用Hunter和Schmit的方法,使用樣本加權平均相關系數作為最終的編碼效應值。這類研究的樣本量以k*N形式來估算,k是收集途徑量,N是樣本量。

調節變量根據如下要求進行編碼。首先,我們從每一個研究中提取研究主體、社會資本概念及量表?;谶@些,我們就可以評估社會資本的研究層次和獲取通道。例如,在一些文獻中研究的是團隊/企業/組織內部社會資本或外部社會資本,我們就編碼為集體社會資本;個體員工社會資本研究,我們就編碼為個人社會資本。其次,根據上述對績效的定義,對績效研究層次也進行了編碼。

本研究通過采用同一位編碼者在不同時間段對所有需要編碼的文獻進行雙步編碼來檢驗編碼的一致性。最終結果發現,除個別存在偏差需找第二位學者進行編碼外,其他均一致,說明編碼信度比較高。

(三)變量設計

基于圖1的理論框架及表1顯示的社會資本三維度框架下各變量實證文獻數量,為了不影響元分析的效果,本研究選取了社會互動、中心性、信任、共同愿景、共同語言五個變量進行探討。根據不同研究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的變量關系如圖2所示。調節效應的分析只分析個體層次社會資本與個體層次績效的關系,集體層次社會資本與集體層次績效的關系(即圖中標記*的關系),剔除其他變量關系。最終納入元分析期刊文獻34篇,會議論文4篇以及碩博論文15篇,總共53篇,得到了我們需要的107組變量關系,包含社會資本不同層次、不同通道的具體文獻數量如表2。

表1 總結社會資本三維度框架下各變量實證文獻數量(單位:篇)

續 表

圖2 不同層次社會資本與績效的變量關系

備注:虛線表示相應關系未找到實證研究文獻;調節效應的分析只選取了個體層次社會資本與個體層次績效關系、集體層次社會資本與集體層次績效關系的文獻進行元分析。

表2 納入元分析文獻數統計

(四)變量概念

社會互動是一種信息和資源流通的通道[4],代表行動者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花費的時間長短及聯系的頻繁程度[5]。當然,行動者之間社會互動越強,信息和資源交流越多,對自身工作績效越有幫助。

中心性是指行動者在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地位及較快的信息與資源流。相對高中心性的行動者能夠用更少的精力直接接觸到網絡中的其他成員[53]。這就使得處于高網絡中心性的行動者更快速、更多地獲取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行動者完成自身工作[54]。

信任是一種增加行動者之間相互依賴的行動,信任有很多正面影響效應[55][56],包括團隊的溝通、組織公民行為、團隊績效和工作滿意度[57]。Nahapiet和Ghoshal[3]認為,行動者之間存在信任,他們更愿意參與合作互動;Blau也提到信任能夠創建和維護行動者之間信息與資源的交換關系[58]。這些合作互動及交換關系都能幫助行動者提高工作績效。

共同愿景體現了集體的目標和組織成員的共同愿望[4]。擁有共同愿景的行動者之間更愿意分享和交換資源。共同愿景圈定了行動者的人際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合作的可能性增大,并最終有利于整個組織網絡。

共同語言不僅指語言上的相通,還涉及日常交流方面隱含的假設、術語和習語等[7]。一方面,共同語言能夠提高行動者獲得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共同語言有利于提高溝通效率,從而有利于行動者之間協作并提高工作完成的效率。

四、研究結果分析

本論文的結果分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通過評估元分析結果的相關效應值,探討社會資本各維度下變量與績效的相關性。第二階段分析本文的調節效應。

(一)整體效應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3,在每組成對關系中,修正后的相關系數(ρ)、獨立研究的樣本數(K),以及k個研究樣本的總樣本量(N)都在表3中可示。所有的相關系數在p<0.01的水平下都具有顯著性。研究模型中,我們感興趣的相關系數的標準偏差(SD)、相關系數轉化的費雪的Z系數(Zr)、失安全系數(Fail safe N)、95%置信區間水平的Zr估計、相關系數的范圍都在表3中被具體描述。Z的95%置信區間也不包括零,這就進一步提供了效應值顯著相關的證據。

要加入不顯著的研究數量使得效應值由原本的顯著水平降到非顯著水平被稱為失安全系數N。在我們感興趣的變量相關性之中,中心性與績效的失安全系數N值達到最低水平,值為16,這可能更多表明在早期的研究中,較少地關注兩者之間的這種聯系(k=8),而非這兩個變量本身之間的聯系比較弱。失安全系數值最高的是信任和績效之間(Fail safe N=99.9;K=37)及社會互動和績效之間(Failsafe N=91;K=35),這在早前的研究中已被普遍研究過。

根據表3可知,社會資本維度下的變量社會互動、中心性、信任、共同語言和共同愿景與績效之間均顯著成正相關。根據科恩[59]關于效應值(小效應=0.10,中等效應=0.30,大效應=0.50)的標準,以上所述的所有效應都在中等這一效應范圍內。

從表中顯示的結果可以看出,相關系數的大幅度變化性可在研究中觀測得到。例如,中心性與績效的相關系數由0.137到0.48不等,修正取樣誤差和測量誤差后的相關系數均值為0.30。而且觀察發現,所有變量與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波動范圍都很大,說明現有關于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之間的研究結果存在著很大的不一致性。

比較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之間的修正取樣誤差和測量誤差后的相關系數均值我們發現,共同語言與績效之間的相關系數最高(ρ=0.42),緊隨其后的是信任(ρ =0.37),社會互動(ρ=0.36)和共同愿景(ρ=0.35)。盡管在現有的研究中,眾多的學者更多的是考慮信任、社會互動兩個變量作為社會資本的活躍變量,但是共同愿景和共同語言與績效之間存在的中等至大的效應揭示了認知維度對績效的強效應,這與王向楠等人得到的元分析結果相一致[60]。這表明,企業可以側重考慮如何提高員工之間、企業之間認知的一致性。此外,在早期的研究中,對社會資本維度下的其他變量,例如承諾、互惠和認同與績效兩者聯系的研究較少,本論文沒有將其列入元分析。隨著這類研究的增加,后期的元分析可以考慮納入更多社會資本變量。

表3 社會資本各變量與績效關系元分析統計結果匯總

(二)調節效應分析

為了檢驗不同層次、不同通道的社會資本是否調節各個企業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的關系,我們首先做了三次同質性檢驗,研究觀察到的相關系數的變化是否可以歸類為調節效應。首先,Hedges和Olkin[61]計算的所有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的Q統計值都大于在p<0.01水平下服從自由度為k-1的卡方分布臨界值(見表4)。這表明研究中變量之間相關系數的變化比抽樣誤差產生的變化更明顯。其次,抽樣方差對各效應值變異的解釋量Vart(%)(由3.9%至24.7%不等)都小于用于消除調節效應的75%臨界點。最后,80%的可靠性區間(80%Cr I)都排除了零值(見表4),這也說明了調節變量的存在?;谶@三種檢驗,我們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關系中存在著調節變量。

表4 調節同質性檢驗分析

為進行調節分析,根據Hunter和Schmdit[48]的建議,我們以每個調節變量的不同水平為基礎,把文獻數據集分為獨立的子集并對每個獨立子集做了元分析。但是受當前實證研究樣本量的限制,社會資本的研究層次只對社會互動、網絡中心性、信任與績效關系做調節分析;社會資本的獲取通道只對社會互動、網絡中心性、信任和共同愿景與績效關系做調節分析,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Fisher的Z檢驗是用來檢驗各組子集間的元分析效應值差異是否顯著。結果顯示,社會資本的研究層次在社會互動、中心性及信任與績效關系中具有調節作用;社會資本的獲取通道在社會互動、信任及共同愿景與績效關系中具有調節作用,但在中心性與績效關系中不具調節作用。

表5 相關因素對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關系調節效應分析

續 表

五、研究討論

回顧社會資本變量與績效的實證類研究,對社會資本的五個主要變量與績效關系進行了量化元分析。結果發現,社會互動、中心性、信任、共同愿景和共同語言與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個人和集體比較,社會互動和中心性的影響在個人層次也比在集體層次大。信任的影響在集體層次比個人層次大。這也正說明,個體層次的社會資本強調行動者自身網絡結構為其帶來的利益[39][40];而集體層次的社會資本強調了行動者互動所形成的社會情感,諸如信任、互惠、合作規范等[34]。社會互動及中心性的網絡位置最終都是有助于獲取利于工作績效的信息與資源。個體層次與集體層次相比較,個體工作績效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身的能力,需要個體自己獲取信息及資源來完成自己的工作績效。那這就說明個人績效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社會互動的強弱及人際關系中心性的位置,所以,管理者盡可能不要限制員工社會交往及互動,要加以利用員工的個人社會資本,提高員工自身工作績效。集體績效是企業層次績效,是內部員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員之間的協作,而信任正是協作的關鍵因素。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培養員工之間互相信任的水平有助于企業整體績效的提高。

對線上和線下比較發現:在顯著的關系中,所有變量線下的影響都比線上大。相較于通過線上社會網絡獲取的資源而言,通過線下社會網絡獲取的資源對工作績效的提高幫助更大。不管線上還是線下,互動是工作需求,面對面的互動比透過媒介的交往互動效果更好。尤其是在同事之間交往互動中,基于各種媒介的交往互動相比面對面交往,不容易培養和建立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但是線上社會資本在工作績效中依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趣的是,中心性線上社會資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未比線下低。中心性位置是幫助建立紐帶關系,維持不同行動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獲取信息、資源,從而有利于自身[62]。由此,無論是線上網絡還是線下網絡,處于網絡中心地位的主體能夠比非中心地位的主體更快速地獲取信息資源,從而更好地提高工作績效。由于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線上社會網絡信息與知識的傳遞和交流更加迅速、廣泛,這時中心性的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簡單講,線上社會網絡的互動特點決定其大多數是弱關系的存在,是發生頻率相對少,親密度低的一類社會互動關系。這種弱關系在群體之間建立橋接聯系、傳遞信息方面起到突出作用。

由于社會資本某些變量的實證類文獻不足,因此未納入我們的研究中。隨著社會資本與績效實證類文獻的豐富,未來的元分析研究還可以考慮納入社會資本的三維度下的更多變量,探討分析它們與績效的關系的強度差異;根據本文元分析得到的結果:個人層次社會互動、中心性比集體層次影響大,集體層次信任比個體層次影響大。由此未來對個人層次社會資本的研究,可以側重在社會資本結構維度;對集體層次社會資本的研究,較多側重在關系維度的研究;線上與線下社會資本聯系與區別也是未來實證研究的方向。

[1]BOURDIEU 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KWON S,ADLER P.Social capital:Maturation of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4):412-422.

[3]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4]TSAI W,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4):464-476.

[5]CHIU C,HSU M,WANG E.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6]柯江林,孫健敏,石金濤,等.企業R&D團隊之社會資本與團隊效能關系的實證研究——以知識分享與知識整合為中介變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7]CHOU S,HE M.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and expertise integr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1,21(2):195-219.

[8]WILLIAMS D.On and off the'Net:Scales for social capital in an online era[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6,11(2):593-628.

[9]李寧寧,王愛娟.網絡社會的社會資本及其運作[J].學海,2007(6):121-124.

[10]YE Q,FANG B,HE W,et al.Can social capital be transferred cross the boundary of the real and virtual world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witter[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2,13(2):145-156.

[11]章鄭.網絡社會資本對虛擬社區知識共享及創新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12]BARUCH Y,LIN C.All for one,one for all:Competition and virtual team performa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6):1155-1168.

[13]CAO X,VOGEL D,GUO X,et al.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workplace:An integration of media synchronicit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ies[C].System Science(HICSS),2012 4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2:3938-3947.

[14]WASKO M,FARAJ S.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35-57.

[15]YUAN Y,MONGE P,FULK J.Social capital and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in work groups:a multilevel approach[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cademy of Management,2005,2005(1):C1-C6.

[16]LIN C.Ass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online social capital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stant messaging usage[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1,10(1):105-114.

[17]周濤,魯耀斌.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多動社區用戶參與行為研究[J].管理科學,2008,21(3):43-50.

[18]LI G X,LI Y.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ICMIT),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0:910-915.

[19]CHANG H,CHUANG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1,48(1):9-18.

[20]MCFADYEN M,CANNELLA A.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Diminishing returns of th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5):735-746.

[21]PIROLA A,MANN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team creativity:Aggregating across people and tim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4,25(2):235-257.

[22]KRACKHARDT D.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J].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 action,1992:216-239.

[23]ASTLEY W,SACHDEVA P.Structural Sources of Intraorganizational:Power:A Theoretical Synthe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104-113.

[24]INKPEN A,TSANG E W.Social capital,networks,and knowledge transf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1):146-165.

[25]CHOW W,CHAN L.Social network,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45(7):458-465.

[26]LING P,MIAN Z.An empirical study of social capital in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crowdsourcing[C].E-Produ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ICEEE),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0:1-4.

[27]SHERIF K,HOFFMAN J,THOMAS B.Can technology build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The case of a global IT consulting firm[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6,43(7):795-804.

[28]H ASHIM K,TAN F.Understanding passive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an online business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pectancy Theory&Social Capital Theory[J]. PACIS 2009 Proceedings,2009:45-53.

[29]ZHENG Y,ZHAO K,STYLIANOU A.Building Social Capital in Online Communities:a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and System Quality[C].AMCIS.2010:481-495.

[30]CHOI J,SCOTT J E.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Digital Word of Mouth: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C].AMCIS.2011:1-13.

[31]LAW S,CHANG M.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A Mediation Model[C].System Science(HICSS),2012 4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2:3530-3539.

[32]MATHWICK C,WIERTZ C.Social capital production in a virtual P3 commun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4(6):832-849.

[33]COLEMAN J,COLEMAN J.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4]PUTNAM R.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65-78.

[35]CICOUREL A.Cognitive sociology:Language and mean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M].Free Press,1974.

[36]WANG J,CHIANG M.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online auctions: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7(4):466-476.

[37]LYNN G,REILLY R,AKGüN A.Knowledge management in new product teams:practices and outcomes[J].Engineering Manag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2000,47(2):221-231.

[38]KLIMSTRA P,POTTS J.What we've learned managing R&D project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8,31(3):23-39.

[39]羅家德,陳曉萍,徐淑英,等.組織社會資本的分類與測量[M]//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0]宋中英.論社會資本概念的分類及其意義[J].齊魯學刊,2011(1):95-99.

[41]ADLER P,KWON S.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17-40.

[42]PAYNE G,MOORE C,GRIFFIS S,et al.Multileve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ocial capital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2):491-520.

[43]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S95-S120.

[44]KUVAAS B.Work performance,affective commitment,and work motivation:the roles of pay administration and pay level[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365-385.

[45]COLE H,GRIFFITHS M.Social interactions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r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7,10(4):575-583.

[46]MCKENNA K,GREEN A,GLEASON M.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What's the big attractio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9-31.

[47]GLASS G,MACGAW B,SMITH M.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M].Beverly Hills,CA.:Sage,1984.

[48]HUNTER J,SCH MIDT F.Methods of meta-analysis: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M].Sage,2004.

[49]崔智敏,寧澤逵.定量化文獻綜述方法與元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0(19):166-168.

[50]SUN Y,BHATTACHERJEE A.Looking inside the“it black box”:technological effects on it usage[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14,54(2):1-15.

[51]SCH MIDT F,LE H.Software for the Hunter-Schmidt meta-analysis methods[D]. University of Iow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Organization,Iowa City,IA,2004,42242.

[52]WU J,LEDERER A.A 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vironment-based voluntarin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J].Mis Quarterly,2009:419-432.

[53]POWELL W,KOPUT K,SMITH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116-145.

[54]小虎.企業社會資本與戰略管理:基于網絡結構觀點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5]LAZAROVA M,TAYLOR S.Boundaryless careers,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management: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9,30(1):119-139.

[56]PETERS L,KARREN R.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s of trust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n virtual team performance ratings[J].Group&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9,479-504.

[57]DIRKS K,FERRIN D.The role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4):450-467.

[58]BLAU P.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4.

[59]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Academic press,2013.

[60]王向楠,張立明.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元分析[J].西部論壇,2012,22(5):41-47.

[61]HEDGES L,OLKIN I.Statistical method for meta-analysis[M].Academic press,2014.

[62]RYBERG T,LARSEN M.Networked identities: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ties in networked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8,24(2):103-115.

[63]ARLING P,SUBRAMANI M.The effect of virtuality on individual network centr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on-going,distributed t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et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2011,7(4):325-348.

[64]AHUJA M,GALLETTA D,CARLEY K.Individual centr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virtual R&D groups:An empirical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21-38.

[65]ANJUM M,AH MED S,KARIM J.Do Psychological Capabilities Really Matter?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eace of Mind on Work Centrality and In-role Performance[J].Pakistan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Social Sciences,2014,8(2):502-520.

[66]BIN I,ALIAS R,DAMODARAN 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R&D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C].Managing Knowledge for Glob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2009,8:269-280.

[67]GOH S,WASKO M.The effects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on member performance in virtual world team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3(10):861-885.

[68]KAI K,JINGYIN L,JIE Z.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on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C].Informa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09,2:414-417.

[69]MAURER I,BARTSCH V,EBERS M.The value of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How it fosters knowledge transfer,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growth[J].Organization Studies,2011,32(2):157-185.

[70]MUETHEL M,SIEBDRAT F,HOEGL M.When do we really need interpersonal trust in globally dispers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R&D Management,2012,42(1):31-46.

[71]PORTER T,LILLY B.The effects of conflict,trust,and task commitment on project tea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6,7(4):361-376.

[72]RHEE J,JI H.How to further exploit social capita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performance[J].Asian Business&Management,2011,10(4):485-507.

[73]SARKER S,AHUJA M,SARKER S,et al.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8(1):273-310.

[74]THOMPSON J.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5):1011-1017.

[75]ZHANG X,VENKATESH V.Explaining employee job performance:the role of online and offline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networks[J].Mis Quarterly,2013,37(3):695-722.

[76]TSAI Y,JOE S,DING C,et al.Model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its determinants:An aspect of buyer-seller social capita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3,80(6):1211-1221.

[77]THOMAS D,BOSTROM R.Building trust and cooper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adaptation in virtual teams:Empirical field evidence[J].EDPACS,2010,42(5):1-20.

[78]HONGMING X,CHENG W,HANFEL X,et al.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technical innovation[C].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7:218-245.

[79]WANG C,LAN H,XIE H,et al.In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is Knowledge Integration a Missing Link?[C].7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2008:65-80.

[80]陳濤,劉佳佳,朱智洺.企業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嗎?——一項來自中國長三角地區415家企業實證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3):133-144.

[81]程德俊,龍靜,趙曙明.高參與工作系統和組織創新績效,社會資本的中介作用[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9:66-76.

[82]戴萬亮.內部社會資本對產品創新影響研究:知識螺旋的中介效應[D].天津:天津大學,2011.

[83]符正平,周文亮.集群內企業社會資本對其創新績效的影響[J].戰略管理,2010,1:25-36.

[84]顧琴軒,王莉紅.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創新行為的影響——基于科研人員個體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27(10):1564-1570.

[85]韓子天,謝洪明,王成.結構和關系維度的內部社會資本對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8):151-155.

[86]黃強,陳漢輝.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25(4):53-60.

[87]黃秋雯.個體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創新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49-52.

[88]李薇.公務員認知性社會資本與工作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2.

[89]李作戰.企業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0(5):86-88.

[90]劉壽先.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關系研究:組織學習的觀點[D].濟南:山東大學,2008.

[91]劉曉菁.科研人員個體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組織績效影響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92]呂暉.供應鏈社會資本,信息共享及運營績效關系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93]呂晴.企業社會資本對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25):11-12.

[94]秦敏,黃麗華.員工IT創新使用形成機理:需要理論和社會資本視角[J].軟科學,2011,25(7):50-55.

[95]任小秀.社會資本對供應鏈競爭優勢及組織績效影響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96]尚泉泉.社會資本,資源整合能力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1.

[97]宋方煜.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知識轉移的中介作用[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412-417.

[98]孫平.社會資本調節下跨部門沖突管理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基于高科技企業的實證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21-130.

[99]王國順,楊昆.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1,24(5):23-36.

[100]王莉紅,顧琴軒,郝鳳霞.團隊學習行為,個體社會資本與學習傾向:個體創新行為的多層次模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23(4):11-18.

[101]魏亞南.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102]吳鑫磊.創新行為與組織績效: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103]謝洪明,王成,吳業春.內部社會資本對知識能量與組織創新的影響[J].管理學報,2007,4(1):100-107.

[104]楊昆.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105]于愛峰.企業渠道社會資本,營銷能力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1.

[106]張鎮鴻,王莉紅,許彥妮.知識共享及創新行為——R&D人員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作用實證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45-56.

[107]鄭海濤.基于企業集聚的網絡結構,外部社會資本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108]莊玉梅.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對員工績效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109]莊宗儒.知識分享對于虛擬團隊績效影響:社會資本之觀點[J].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10:1-8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1302034);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23326120005);浙江工商大學2014年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3100XJ1514011)(企業社會化軟件使用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基于社會資本角度)。

猜你喜歡
行動者線下集體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行研究新路徑
我為集體獻一計
COZMINE線下集合店
傳統線下與直銷模式孰強孰弱?這家動保企業是這樣看的
從“偶然”的疫情大爆發到“必然”的線下線上教學結合
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行動者網絡——貴州反排木鼓舞個案的體育民族志研究*
行動者網絡理論對社會網研究的啟示
警犬集體過生日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