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管理語境下的高校教師修養探究

2016-05-30 10:48査紫陽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大學精神自我管理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平,210023

【摘要】我國受西式教育影響,大學精神失落,管理制度滯后,教師境界亟待提升。出于價值實現之需,理應強調教師自我管理,并配套合理的師德考核制度。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相應養料,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精神;教師修養;自我管理

隨著1990年代“教育產業化”政策的大力推行,“跨越”、“擴招”、“升級”、“創收”等新名詞接踵出現,“高校素質的整體下降已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而更為嚴重的是急功近利、弄虛作假造成的誠信流失。我們現在還有大學精神嗎”?

人們總是把高校學術水平看成國家科技文化發展的最高標志,充滿敬意、崇拜和期待。而作為高校發展的主體力量、高校校風的核心、大學生人格與道德的影響與示范者的教師群體,也深受社會推重,在教育過程與科學研究中均起著主導的作用。所以,如果大學精神失守,教師道德出現滑坡,將對社會與文化發展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筆者不揣谫陋,從師德管理視角對教師修養現狀進行剖析,為高校師德建設提供相應對策。

一、大學精神的開始失落

我國古代承擔大學教育功能的是承延千年的書院體系,1901年,清廷下詔將全國書院改制成大、中、小三級學堂,卻并未能與高等教育體制建立起真正的前后關聯,中國傳統高等教育與近現代大學之間出現了明顯斷裂。如今的大學體制,是典型舶來品,特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意味著大學文化可以照搬。作為中國大學,應將傳統文化精華加以現代化轉化,使之呈現出中國氣派,而中國古代大學核心精神是對道德品行的推崇與追求,解決的是生命安頓的基本問題。

現今我國的教育思想體系采用西方模式,與中國傳統悖離,種種弊端便暴露了出來。長達百年的辦學實踐,一直不能解決現代與傳統的關系問題,只講知識,不講做人,斷裂傳統,直接導致大學精神缺失。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當前大學教育偏重知識教育,忽略品性德行,在教育全面西化的浪潮中,“將傳統教育對人的本體教育忽略了,只注重了成才成器的工具價值,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役于價值理性之上”。只重視一時之事功,不看重對靈魂的終極關懷。其二、理想失守與理念危機。市場經濟使大學與社會接近,大學喪失了高貴超然的精神品質與獨立自主的價值判斷,大學的價值變得平庸。大學理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沿,具有前瞻性,能對社會主流價值作出引導??纱髮W現在被社會牽著鼻子走,明顯缺乏獨立性。大學里的功利主義泛濫成災,事事以利益為導向,人文精神稀缺,大學理想失守。大學面臨著理念危機,體現為理想黯淡、精神失落、形象扭曲、觀念落后、使命弱化與目標混亂等。其三、專門化與應用型教育,無法完成人格塑造。大學教育過于強調科學化和專門化,對知識加以整體性割裂,對人的培養也就相應機械化與程式化了。專業教育,可以使人變成有用的機器,卻不能變成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急功近利的應用式教育,更易產生不良后果,使社會道德水平急劇下降。

總之,我國大學教育與傳統的書院情懷漸行漸遠,更為嚴重的是,大學師德素養也每況愈下。

二、師德面貌與成因剖析

高校教師既是教育主體又是教育手段,舉手投足間都將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所以,教師道德必影響學生道德人格。然而,袁貴仁在一次報告中曾指出:“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高校教師的素質狀況不盡滿意?!钡拇_,“缺乏道德的教學能手”、“沒有精神的教育專家”等在神州大地比比皆是。傳統師德觀以為,教師首先當具有高尚品質與人格,才可有教育學生的資格?!熬討训隆?,仁智勇等品德,是儒家對教師道德的基本要求。轉化成現代話語就是,教師理應具備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和為人師表等師德規范。但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某學者曾感慨教師“浮躁而急功近利夸夸其談,言之無物;缺乏學術道德,自吹自擂,欺世盜名;抄襲剽竊,招搖撞騙;……或互相吹捧,或互相攻訐”。這種現象蔓延開來,教師職業陷入扭曲與尷尬境地。功利主義思想的風行,也使高校教師在研究成果鑒定、項目評審、學校評價等工作中出現了弄虛作假、收買評委等現象。王坤慶說:“今天,只要看看一些知識分子為職稱、房子、子女、待遇可憐兮兮地求人拜官的樣子,……就能度量出我們這個時代這些人精神發展的水準有多高!”綜上,高校師德總體面貌欠佳。對自身,教師關注生存而忽視存在;對社會,缺失獨立人格;對教學,更多是單純知識傳遞與技能授受,對學生缺乏品性的教授與感染。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西方職業教育觀念對我國大學帶來嚴重危害。教師們打著“講求實際”的旗號,過于關注現世生活與利益,“難怪有些學者將教師形象地比喻為‘被雇傭的職業技術勞動者”。眾所周知,要培養人才,選擇師資至關重要。而一所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品行與學術雙馨的“大師”??墒墙裉臁拔ú攀桥e”仍被贊揚。一旦一個社會致力于成才而不是成人,將很難避免道德底線的陷落。道德誠信缺位,社會將付出巨大代價。當年曹操篤信“唯才是舉”的人才觀,使整個北方地區百年間成為了人們互相殘殺的人間地獄。才如器,是工具,能行善,亦能作惡。在才華能力上,如果沒有駕馭和制止能力跋扈之物,將十分可怕。

第二、管理制度的形式化、機械性與滯后性,使師德修養的提升步履維艱。高校制度規范表面上也重視品德教育,實踐中卻與這些思想脫節,極少能關懷教師與學生的靈魂。比如思政政治課教學很重要,但教師隊伍忽視和敷衍,專業水準低,誰都可以教,學生不愛聽,聽了不管用,成了二律背反。我國高校實行的主要是科層管理體制,在追求標準化的背景下制定的規章制度,“見物不見人”,把人當成機器對待,試圖用以約束教師行為。高校教師總被外在力量控制時,無法產生愉快之感。師德方面,很多學校并無硬性指標對師德作出制約與評價,缺乏科學客觀的師德管理評價機制。而有些學校則制定出了師德規范,不少教師卻將學校頒布的倫理規范理解成虛偽與形式化的東西,如果這些外部規范無法內化提升師德修養,久而久之,就會淪為一種擺設。這類規范又違背了教師德行成長的自然要求,充斥著“不行”、“不應該”,教師表面贊同,實則是比較排斥的。同時,師德規范還具有滯后性,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事實上本身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只能提供有限條款,無法窮盡高校教師所有教育生活,在面對復雜的教育情境時,其作用會顯得蒼白。因此,管理制度并非是提升教師品德的唯一選擇。

三、師德修養提升的重要性

大學教育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仍然是陽光事業。對高校教師的師德素養進行反省,更是由于對她有高標準的道德要求,應該是“社會各領域的表率和道德建設的先行者,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不容她在道德上失范”。

其必要性大致由下列三個方面加以體現:

首先,如前所述,高校教師具有崇高而特殊的地位。在學生德行養成中,教師是重要的引導者。德行是教育皇冠上的明珠,離開高尚的品德,教師將變成失去靈魂的空殼,師德修養提升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其次,出于文化傳承的迫切需要。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之目的,主要是要培養至善的圣人??鬃咏探o學生四種知識——文獻、德行、忠誠、信實,即《論語·述而》中的“文、行、忠、信”,其教育明顯以道德教育為主。古代選拔人才時,對德更為重視。在中國書院學規中,道德教育是一根主線,以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為代表的幾乎所有書院學規,均以修身、治學為中心,把思想品質與道德修養放在首位。因此,提升并保持高尚的師德修養,是延續教育自然發展規律的重要舉措。

最后,是出于自我實現與完善的需要。方紅指出:“人必須具有德性才能成其為人,才能在人類群體中獲得生存的權力?!备咝=處?,同樣如此。大凡具有“天職感”的教師,其“通過工作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物質、報酬,而更多地在于這份工作帶給他的心靈充盈和精神富足”。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尋求人生意義的闡發和存在價值的證明,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就是要追求一個崇高的境界”。他們追求崇高的德行素養,希望超越現有的狀態,向往生存的高度,朝向可能的生活。他們擺脫了物質生活的干擾,擺脫了諸種誘惑、憂懼與動搖。人的存在從不應是純粹的存在,總會牽涉到意義。師德修養的提升,可以更有意義與體面地活著,在被領導、同事、家長與學生的高度認可中得到成就感的最大滿足。

四、師德管理的可能性策略

在師德管理上,應該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不僅應強調高校教師的自我師德管理,而且要制定出更為合理的師德規范與考核制度,二者不可偏廢。

首先,應強化師德的自我管理。人性中,有求利的一面,也有守道德的一面,這一點不可忽視。在市場經濟和網絡時代,很多法規不夠健全,高校教師的道德自律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自我完善,也能夠自我完善。身處文化傳統從未中斷的偉大民族,許多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新道德的源頭活水,具有超越性、恒久性、穩定性與凝聚力,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理應批判地繼承下去。那么,將在古代極受重視的“誠”的品德成為全體高校教師信奉與實踐的道德準則,應該是可行的?!皬谋倔w論上而言,‘誠是人所能具有的最高德性”,“可以化為諸德等具體的德性,并指導諸德”?!罢\”,應當成為高校教師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要目標之一?!罢\信”向來并提,但是相對于“信”,“誠”是更為根本的品行。人們之所以能做到不欺詐,守諾言,歸根到底需要內心“誠”德的支撐?!爸挥姓\,才不會做欺騙他人這種違背道德之事。只有誠,才不會說無法實踐之言,說了則必付諸實踐”。反之,如果教師們做不到“誠”,內心就會缺少基本的道德規范的約束,就會時時發生違背諾言之事。在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中,“誠”是對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人們的一種絕對道德義務。在誠信常被人們忽視的今天,高校教師如能帶頭堅持誠實守信,忠于自己的這份職業,無愧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將在培育人才上時刻保持正確的方向。

高校教師應時時處處加強自身修養,道德修養貴在自覺,只有這樣,才能在言行中感染與教育學生,所謂“為人師表”。在儒家經典《大學》與《中庸》中,均有有關“慎獨”的記載。在古代儒家知識者的精神修煉過程中,“慎獨”得到普遍推崇,成為一門邏輯體系嚴密的工夫學。它是古代儒家“誠”德修煉的三種具體修養方法之一?!吧鳘殹?,是要求高校教師在獨處無人時,時時刻刻反省思考自己的社會身份,對自己的言行思想時時保持警惕,將所有惡念扼殺于將萌之前。社會上拜金主義的流行,使高校教師無法完全規避私欲惡行。而“慎獨”正是私欲惡行的最大克星,因為只要有一點私欲、一件惡行,就將使自己陷于“不誠”的境地?!罢\”德的養成,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艱苦的毅力,需要個體的理性自覺和堅持不懈的道德實踐。內心有“誠”,才會帶來持續善的行為?!罢\”德,理應成為高校教師的必備道德素質,是緩解當前道德失范的良藥。

增強“誠”意識,“時刻保持自己一念發動的善,在他人所不知的時候,也能夠聽從良心的呼喚,是十分必要的”。在具體修養過程中,也可以把“誠”具體化,比如做人真誠、誠實守信、對國家事業忠誠等等,使之成為人人可奉行,人人可做到的一項美德。

在“誠”德養成的過程中,高校教師還可以試圖從中國古代書院中汲取優秀的教育經驗。自唐代以來,歷代書院均由山長聘請教員、招收學生,在山清水秀的書院里集體生活、學習、研究與討論。針對當今大學在辦學形式上師生間交流簡單、情感淡漠,很多教師除了授課,與學生并不見面的現實境況,高校教師可以將“誠”德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可以增加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接觸,真誠地對學生的未來與理想做出幫助與指導。更重要的是,近距離的觀察與交往,可以使高校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品行面貌。在自己謹守道德、奉行誠信的同時,對不敬師長、不孝父母、不愛兄弟的學生進行真誠的教誨,從而使大學校園中的道德追求真正落到實處。只有在學生那里,在人際間進行知行合一的師德實踐,才能更好地培育“誠”德。

而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品行修養也應受制約或監督,因為過分夸大道德自律的作用,而“忽視他律的作用,忽視制度安排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就極容易造成一種道德上的‘無政府主義,即道德建設中的嚴重自由主義”。這些外在的制約包括:一、宏觀社會制度的制約;二、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約。切合實際、能被廣大教師接受的制度是必要也是必須的,無規矩不成方圓?!爸贫仁歉嬖V被管理者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目的是為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制定時,應時刻注意避免使條款令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否則效果將大打折扣。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應該有精神追求,那就理應對高校教師的言行思想有所約束。大學教育管理部門,在師德管理上,應明確教師待人接物、教學與學術研究的行為規范,制定出具體規章制度,并應意識到人格與德行的培養、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外在的規范制度,不應具有強制性,應該是正面的引導和倡揚,施行柔性管理。此外,還應當確定“德育為首”的辦學理念,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對公認的道德模范進行物質和精神的嘉獎,在政策上加以傾斜。

總之,在大學建設面臨困惑的今天,強調高校教師的品行修養,將對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造成正面而積極的影響,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作者簡介:査紫陽,男,江蘇常熟人,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與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大學精神自我管理
試論學生自我管理的實施及價值
試論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
新形式下研究生會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導向作用的實踐與探索
關于大學和大學精神的思考
基于激勵機制下銷售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的理論分析
基于激勵機制下銷售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的理論分析
大學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信管專業生產實習過程自我管理的實現
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探析
大學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職院校軟實力的必要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