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美學缺陷探析

2016-05-30 16:19孟令軍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讀者

福建師范大學文藝學,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接受美學把讀者置于文學活動的中心,從讀者的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但是讀者接受理論在其自身的建構過程中仍存在著不足,因此,我們要合理運用,揚長避短,發揮出接受美學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讀者接受美學;審美經驗;讀者;作者

讀者接受文學批評理論不同于以往文學理論,它更加注重閱讀過程中讀者的體驗。以往的文學研究或者從作家出發,或者從創作社會背景角度去探究文學文本的意義。這很容易造成“意圖謬誤”、“接受謬誤”,而接受美學特別重視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文本在作家創作出來之后并不是一個完成品,它呼喚著讀者的積極參與,共同完成文學活動,只有經過了讀者參與的文學活動之后才算是真正的文學作品。接受美學在歷時層面上把讀者的期待視野維系起來,在共時層面上則把不同的文學樣式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這對文學文本的解讀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但接受美學還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我們在利用其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應該合理運用,這樣在解讀文本時才能避免紙上談兵,切實發揮理論的最大價值。

一、 作者是否真的“已死“?

接受美學理論把讀者置于文學活動的中心。在以往作家好像身懷一份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的權威書,我們想要去了解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作家意圖,即作家想要表述什么。文學批評家只能在作家的指點下諾諾前行,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唯作家論的解讀并不是新穎的解讀方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來了“知人論世“之說,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要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問題加以把握,這樣才能深入對文本的解讀,這種批評方式一度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這樣一種解讀有利于加深我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它的不足也是顯然易見的,這種解讀很容易會陷入到對作家人物傳記的考察,喪失文學真正的審美特性,并且唯作者論很容易使批評變得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文學批評的真正功用。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解讀權在讀者手里而不是作家手里。在文學接受鏈(作者—本文—讀者)中,接受美學以讀者為發軔點代替了過去的作者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作家想要表述的東西和能夠表現出來的內容有著一定的差異,作家是否有能力把所想的付諸于文字是可質疑的。真正能夠評價作品好壞的只是讀者,他們有權利作出自己的判斷。但是,當我們斷然把作家排除在解讀文本之外的時候,文學文本僅僅依靠讀者難道就可以了嗎? 作家僅僅是詞句的組織者,而讀者才是真正帶來意義的嗎?如果文學活動脫離了作家,那么它還剩下什么?不可否認,過度強調作家的作用在文學解讀中確實會影響發掘文本的真正含義,但正如過猶不及,當我們把作家的功能縮減至微不足道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地位時,這樣會得到什么?同樣是詩歌,為何李白的詩歌具有浪漫情調而杜甫的詩歌卻是沉郁悲愴?同樣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史書中的描寫是紅顏禍水而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卻凄婉優美?我們發現,如果在文本解讀中排除掉作者的存在,那么一些平日習以為常的觀念就變得難以解釋得通。生活經驗視野的擴大對文學解讀產生了沖擊,在作家這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問題的核心在于,假使沒有一個作家把混亂復雜的社會生活進行有效的梳理、編排,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作為讀者的我們又如何能夠對文學文本進行解讀?在文學活動機制中 ,如果僅僅強調接受的一方 ,而輕視創作的一段,這種理論無疑存在著不足?;蛟S正鑒于此 ,姚斯承認 ,“我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書當然還是犯有這種與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進化理論一樣的片面性”,這種片面性是在于過度追求讀者接受機制,而對其他要素的刻意忽略。

二、隱含讀者與真實讀者的差距

接受美學認為在一部文學作品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讀者,只是這個讀者是隱含的?!半[含的讀者”是伊瑟爾所提出來的一個很重要概念,它是最理想的讀者,是作家認為應該存在或是可能出現的,這種意識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作家的創作動機會影響到隱含讀者的存在。我國古代的諷刺詩是為了起到警醒帝王的作用,山水詩是為了陶冶情操,抒發內心情感。不同的作家創作動機不同所要求的隱含讀者就不同。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選材的不同也會影響隱含讀者。以滿紙滬語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面對的隱含讀者就是江滬一帶的受眾,不可否認,偉大的作品總能夠突破地域的局限性,展現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但這種選材無疑是把上海地區的人民預設為首要的受眾群。

所謂文學接受,其實是說把隱含的讀者轉化為真正讀者的這么一個過程。通常的情況下,與隱含的讀者情感價值相類似的讀者,比較容易和文本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但是,“隱含的讀者”和現實讀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性?!半[含的讀者”和現實的讀者之間不是一種契合關系,二者之間總會存有差距,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能恰當的理解文學文本。因此,“文學接受的發展,并不在隱含的讀者那兒,而是在現實的讀者之中?!币虼嗽趯ξ膶W文本的解讀過程中,不同讀者有著不同的理解,當人人都可以對文本進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讀的時候,我們又何以辨別何為優秀的小說,何為低劣的小說。當我們失去了統一的文學評判標準時,我們又如何去判定文學作品的好壞?由隱含讀者到真實讀者之間的轉化率有多高我們不得而知,但當我們把評判權下放給所有讀者時,我們該如何判定何為經典?

三、審美經驗為何物?

審美經驗一貫被視為抵抗作者中心論和社會中心論的法寶,審美因人而異,它的產生得益于讀者的情感體驗,因地域、種族、性別等諸因素的差別而有所不同。讀者的審美經驗是伴隨著人們的社會經歷、情感閱歷的不斷累積,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存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最終影響人們對真善美的評價。接受美學把文學文本看成一個半成品,作品中存在著許多的空白和不定點,只有讀者參與閱讀之后,文學活動才算真正完成。但是,“文學形象的‘空白,是文本的意蘊,像物理學的磁場,和剛體一樣一樣具有物質性,也就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不是任何主體任意性都能填充進去的?!本拖裰袊剿嬛械牧舭?,是不確定的確定,蘊含著韻味和審美情趣,需要讀者聯想自身的審美經驗然后對其進行審美評判。

在接受美學中,期待視野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文學閱讀之先及其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有既定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的這種據以閱讀文本的既定心理圖式,叫做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expection horizon)”。對于讀者來說,文學傳統是他擁有期待視野的前提,讀者不可能走出文學傳統,獨自形成審美經驗,進行審美閱讀 ,解讀本文。我們在不斷的接受新質的過程中也創造著傳統,文學傳統慣例是我們賴以理解文本的根基,而期待視野的形成與原有的文學傳統慣例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文章的解讀不能隨意性、任意性,因為在文學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讀者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一定的審美經驗進行閱讀,而這種審美經驗是建立在強大的文學傳統慣例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文學傳統慣例在人們接受文學作品時就深入人們的觀念,影響著人們的預判。誠然,審美經驗、期待視野的提出,極大的提高了讀者的地位,但這并不就因此表明讀者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無論是審美經驗還是期待視野,它是在交錯縱橫之下形成的,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

接受美學確實對文學創作、文學理論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我們不應忽略它自身局限性:接受美學忽略了作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位置、隱含讀者和真實讀者之間存在著差距,并且讀者的審美經驗也是依托于文學傳統慣例而形成。所有理論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同時又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們在進行文學文本解讀時,應博眾家之長,在文學批評實踐中靈活運用,切不可固守一點不放,畢竟,“理論的基礎和檢驗的準則來自于實踐,理想的文學理論,應該是在創作實踐和閱讀實踐的基礎上,作邏輯的和歷史的提升?!?/p>

參考文獻:

[1]姚斯. 審美經驗和美學解釋學[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245.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332.

[3]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6.

作者簡介:孟令軍(1992—),男,山東濟寧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文藝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論

猜你喜歡
讀者
高校圖書館細節服務依存于圖書館員素養
“《讀者》光明行動”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眾傳播與受眾反饋
“《讀者》光明行動”(35)
“《讀者》光明行動”(34)
“《讀者》光明行動”(33)
“《讀者》光明行動”(22)
“《讀者》光明行動”兩周年特別公益活動(一)
“《讀者》光明行動”(26)
“《讀者》光明行動” (2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