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教強省建設的理性分析

2016-05-30 08:03楊佩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

摘 要: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各省紛紛提出建設高教強省。但是目前關于“高教強省”基本理論尚不清晰,眾說紛紜。筆者回歸問題的本源,從高教強省建設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理論依據等最基本的問題出發,對高教強省建設進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關鍵詞:高教強省 高等教育 理性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國家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到“高教強國”等一系列政策后,各省隨之提出“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但是,目前關于“高教強省”最基本概念問題尚不明晰,無法指導高教強省建設的實踐探索,因而筆者從高教強省建設的內涵、特征、理論依據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理性分析,企圖構建一個完整的“高教強省”理論框架,以期指導高教強省實踐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改革。

二、高教強省建設的內涵探討

高等教育強省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高教強省”的概念、內容、標準等也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目前關于何謂“高教強省”尚未達成一致看法。筆者認為,“高教強省”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

1.高教強省概念界定。狹義的“高教強省”,即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來說,是指某省份高等教育在校生數、毛入學率、高校數等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擁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公辦院校、民辦學校、獨立學院等各類高校百花齊放,高職、本科以及研究教育等各層次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傊?,只有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相互配合,才能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廣義的“高教強省”,是從高等教育與外部環境互動來分析,即建立起能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高等教育結構與地方經濟結構相一致,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符合當地企業的需求;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轉換率高、貢獻大。換言之,廣義的“高教強省”即高等教育系統和外部環境相互促進。

2.高教強省特征分析。中國地域遼闊,省域間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必然存在,基于不同經濟基礎和資源優勢所建成的高教強省必然各具特色。但是,一般意義上的高教強省都具備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自身強,從高等教育系統自身而言,高教強是建成高教強省的基礎。高等教育“自身強”包含“數量大”和“質量高”兩層含義。首先,“數量大”即高等教育規模大,可以從某省份所擁有的高等學校數量、在校生數、畢業生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等方面去衡量。但高等教育規模并非越大越好,要遵循適度原則,否則會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其次,從質量上來講,高等教育“質量高”的關鍵是擁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即不僅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而且在國際上有顯著影響力。二是貢獻強,是從高等教育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出發,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強是建設高教強省的目標。高等教育“貢獻強”,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充分發揮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能夠被當地行業、企業吸納和利用;高等教育積極服務地方,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高等教育強省的兩個特征——“自身強”和“貢獻強”,實際上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只有充分發揮兩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才能促成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共融共生。

三、高教強省建設的理論依據

高教強省建設需要科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互動理論”就是高教強省建設堅實的理論依據。

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翱萍紕撔率翘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的實質就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則要依靠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創新人才。因此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高等教育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發揮更大力量。也就是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高教強省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建設會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反之,高等教育強省建設也需要創新驅動,例如,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協調發展,高等教育教育質量的迫切提高,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級人才的正確培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積極建設……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創新,如大學管理體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等。因此,高教強省的建設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可謂相輔相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說明了進行高教強省建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高等教育強省的建設以及在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指導下尋求到正確的解決途徑。

2.非均衡增長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是在經濟學領域提出,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一種理論選擇。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不足,不可能將有限的資源均衡投入到所有地區和全部行業,而應集中有限資源到一些區域或部門,使部分區域或部門優先發展,從而帶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發展。將非均衡增長理論應用到高等教育學領域里,可以以此來解釋高教強省建設中出現的某些現象和問題。我國地域遼闊、資源分布不均、各省經濟發展差距大、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諸多問題注定了高教強省建設不可能同步實現。一些經濟基礎好、高教資源豐富的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其人、財、物率先建成高教強省,從而產生輻射效應或擴散效應,自然而然地帶動經濟基礎薄弱或高等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和省份的發展。非均衡增長理論防止了各省盲目追逐高教強省建設熱潮。各省應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合理配置資源,防止對教育投入過多而會制約經濟等其他方面的發展。但是,這并不代表所有落后省份都不可以進行高教強省建設,某些省份,雖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可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資源特色、政策扶持等優勢,也可能出現后來居上的可能,這正是下文將要闡述的后發優勢理論。

3.后發優勢理論。后發優勢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chenkron)提出,是指經濟落后國家或地區,利用特殊有利條件,如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追趕甚至超越先發國家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后發優勢理論也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國內某些省份高等教育的發展遠超其他省份,如北京、江蘇、上海,這些省市經濟實力強、教育投資大、名牌高校多、生源質量好、專業門類全……相對于其他省份已是高教強省。其他高等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的省市,如陜西、四川、山東,可以充分借助國家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吸收借鑒高教發達省市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獲得后發利益,并結合當地的行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高教強省。更為重要的是,落后省份要進行創新,創新是發揮后發優勢的關鍵。因此落后省份在高教強省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模仿他人,要走自主創新、獨具特色的高教強省之路。

參考文獻:

[1]陸連軍.建設高教強省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21-25.

[2]高樹仁,張秀萍.高教強省的三重蘊意及其超越性[J].江蘇高教,2012,(01):44-45.

[3]胡偉武.如何克服科技與經濟“兩張皮”[N].光明日報,2012-12-13(016).

[4]鈔秋玲,李秀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關系理論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7,13(03):19.

作者簡介:楊佩(1991.07.02—),女,漢,學校:西北大學,2014級研究生,學院:公共管理學校,專業:高等教育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
教學和管理層面的高等教育服務思考分析
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與創新分析
在線性代數課程教學中引入MATLAB的簡單介紹
教育國際化視閾下來華留學生管理干部之職業素養培育
法津實驗教學的思考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各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性分析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